首页 理论教育 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概述

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概述

时间:2022-03-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多种多样。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因目的、范式、变量关系、被试数量、研究文化背景等方面的特殊性,可以将其研究设计方式进行多种分类。定量研究近代以来在心理和教育科学研究中占有主导地位,而定性研究在近些年来逐渐受到重视。

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多种多样。本书第三编、第四编及第五编将对多种具体方法进行阐释。本节拟简要勾勒具体方法的概貌,以期读者在阅读与学习各类具体方法前对其全貌有所了解。

一、方法与科学方法

方法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所不可缺少的非实体性“工具”,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分。在科学诞生以前,人们在认识世界、探索未知活动时所使用的方法多为非科学方法,包括:(1)惯常法(method of tenacity),这种方法主要依靠习惯、传统及先入为主的印象或观念,认为过去经历过的事情便是真实的或可信的;(2)权威法(method of authority),这种方法主要依靠权威(个人、团体或典籍),认为某方面权威所说的事情便是真实的或可信的;(3)直觉法(method of intuition),这种方法主要依靠直觉,认为不可否认的自明之理或事便是真实的或可信的;(4)推理法(rationalistic method),这种方法强调推理的可靠性,认为只要推理是对的,所得的结论便是真实的或可信的。以上这些方法不但为那个时代的人们所倚重,即使在科学发达的今天,仍被人们无意识地加以运用。

所谓科学方法(scientific method),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科学方法是相对于不科学的方法而言的,是指那些具有客观性、有效性等特性的方法;狭义的科学方法是指科学研究工作者从事科学研究所采用的方法,即提出问题、建立假设、收集资料、分析资料以及建立理论的方法。这些方法使科学研究区别于非科学(如巫术、宗教等)。本书所要讨论的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是狭义的科学方法。

二、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分类

(一)研究设计方式的分类

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因目的、范式、变量关系、被试数量、研究文化背景等方面的特殊性,可以将其研究设计方式进行多种分类。

1.根据研究的目的分类 根据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的目的,其研究设计方式可以分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与评价研究。

(1)基础研究(basic research):旨在解释心理与教育现象,建立具有普遍性的理论,增进人类知识。

(2)应用研究(applied research):旨在寻找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或途径。应用研究常依据基础研究之成果进行探讨,而应用研究的成果也有助于完善基础研究。近年来,应用研究中出现了一种新类型——行动研究(见第八章第三节),使研究与实际生活的距离大为缩小。行动研究由教师、管理人员等实际工作者直接进行,通过研究直接解决日常问题。

(3)评价研究(evaluation research):旨在比较或检验某些计划、方案与措施的实际成效,为决策提供依据。评价研究主要分为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两类。前者指在实施计划、方案与措施的实际进程中的不同阶段进行评价,以利于及时调整;后者指在计划、方案与措施执行完毕后进行,以检查其成效。评价研究详见第八章。

2.根据研究范式分类 从研究范式的角度看,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可以划分为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

(1)定性研究(qualitative research):基于人文主义范式,强调在特定背景中理解现象,研究者作为“参与人”对现象进行描述性分析。

(2)定量研究(quantitative research):基于实证主义范式,强调对关系、影响原因的探讨,力求获得具有普遍性的结论,研究者作为“局外人”对现象及其机制进行数量分析。定性与定量研究详见第六章。

定量研究近代以来在心理和教育科学研究中占有主导地位,而定性研究在近些年来逐渐受到重视。尽管研究范式之间存在明显差异,但由于心理与教育现象的复杂性,在研究中兼顾定性与定量分析是十分必要的。

3.根据研究变量所涉及的时间特点分类 根据研究变量所涉及的时间特点,可以把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的设计方式分为发展性研究与非发展性研究。

(1)非发展性研究(nondevelopmental research):不关注研究对象在时间维度上的变化过程,而主要对变量之间的关系、现象的内在结构等感兴趣(如普通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领域的一些研究)。

(2)发展性研究(developmental research):关注变量在时间维度上的变化过程、特点与内在规律。发展性研究又可根据研究的具体目标、数据收集时间与程序进一步分为下列各种研究:

历史研究(historical research):旨在了解过去某段时间内所发生的事件及其内在关系,为解释当前事件提供历史前提,或进一步为趋势预测提供依据,即通过认识过去来解释现状、推知未来。例如,白话文运动与语文教学的变迁。历史研究详见第十一章。

②回溯研究(ex post facto research):旨在通过使用回溯的方法收集研究对象在某些变量上的过去状况之资料,借助于比较其在另一些相关变量上的当前特点,探讨发生时间具有前后次序的相关变量间存在的因果关系。例如,比较攻击性强的儿童与一般儿童在过去一段时间中亲子互动上的特点,以探讨过去亲子互动特点与儿童当前攻击性特点的可能因果关系

③横断研究(cross-sectional research):旨在同时收集具有某种时间差异的多组对象(如不同年龄的被试)的有关信息,并比较各组研究对象的差异,从而揭示、概括某现象之变化特点、趋势。例如,研究不同年级学生的道德推理水平。

④纵向研究(longitudinal research):也称为追踪研究(follow-up study),旨在一段时间内,通过多次收集同一被试在不同时间点上(如不同年龄或不同年级)某些方面的信息,系统了解现象变化之自然过程、规律。例如,追踪同一批入学的小学生在小学六年中道德推理水平的发展变化过程。

⑤趋势研究(trend research):旨在收集研究对象过去、目前有关的信息,借助数学方法建立趋势变化的预测模型,以预测研究对象将来的变化趋势。趋势研究大多应用于教育政策研究、教育规划研究等领域中,对教育发展进行宏观的预测。例如,根据职业学校近几年的招生率、毕业生分配状况、社会对毕业生的需求量,借助回归方法建立有关职业学校发展规模、职业学校学生就业状况的趋势预测模型。

4.根据研究所涉及变量的关系性质分类 根据研究所涉及变量间的关系性质的不同,可以将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划分为描述研究、相关研究与因果研究。

(1)描述研究(descriptive research):从现实存在的诸多事物和现象中,经由适当方法收集资料,分析研究,借以了解实况或发现问题,并进而研究策略以解决困难,旨在探讨现象的当前特点。描述研究详见第七章。

(2)相关研究(correlational research):采用统计学上相关的技术,研究两个或两个以上变量间的关系,旨在揭示不同变量间的关系(如具有显著正相关或负相关)。相关研究详见第七章。

(3)因果研究(causal research):旨在通过控制的方法揭示变量间的因果关系,如A引起B。由于严格的因果关系的确定要采用实验研究方法,因此,因果研究也称为实验研究(见第七章第三节)。其中,变量控制严格的称为真实验设计,如实验室中条件反射箱中小白鼠走迷宫的学习研究;变量控制较低的现场化研究称准实验设计,如在自然条件下进行的教学实验研究。描述研究、相关研究、因果研究具有层层递进的内在关系。描述研究可为相关研究提供启示,而因果研究则又以相关研究的成果为基础。

5.根据文化背景分类 根据研究的文化背景可将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划分为:跨文化研究,指以不同文化环境下的个体或团体为对象所进行的研究;单一文化研究(cultural research)。近年来,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各领域中有关跨文化研究不断增多,在检验、修正、丰富理论、理解文化差异现象等方面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现在,跨文化研究从理论到方法正逐步完善,已成为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跨文化研究详见第九章。

6.根据研究对象数量分类 根据研究对象的数量多少,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可划分为群体研究和个案研究。

(1)群体研究(group study):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最常用的设计方式。它又可进一步分为大样本研究和小样本研究,前者研究对象多于30个个体,后者在30个以下。

(2)个案研究(case study):选择一个或少量研究对象进行的研究。尽管研究对象的数量很少,但由于对象集中,便于研究者开展深入、全面的探讨,因此,个案研究在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中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个案研究详见第十章。

应当指出的是,上述各种分类具有交叉性。例如,一项研究既可为基础研究,也可为定量研究,同时亦可为实验研究、群体研究等。近些年来,上述研究设计方式出现了不少新的进展。本书第三编将对上述各研究类型中的一些重要类别,或过去重视但介绍不够的类别及其进展进行讨论。

(二)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的具体方法的分类

从研究过程看,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的具体方法包括收集资料(数据)的方法与分析资料的方法。

1.收集资料的方法 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中收集资料(数据)的方法多种多样。观察、访谈、实验、问卷、测验、档案分析等是收集资料的基本方法。本书第四编将对收集资料的基本方法进行探讨。

2.分析资料的方法 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中分析资料的方法主要有统计分析、逻辑分析与建立模型等。本书第五编将对统计分析方法及其有关的建立模型方法进行讨论。

三、具体方法的选择

在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中,可采用的研究方法种类繁多,如实验室实验、现场实验、访谈法、观察法,而每种方法中又包括若干种分支方法。研究者在选择适当方法解决有关问题时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目标性原则

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的每一个课题都有自己的研究目的,有自身的研究对象,故应针对研究目的、研究对象来选择具体方法。譬如,研究课堂中师生互动情形对学生学习态度、学习成绩的影响时,最好的方法是采取追踪、实验结合类型的研究,使用结构观察法收集数据。又如,对不同年龄的被试采取的具体方法也应有所区别。同是对依恋的研究,婴幼儿只能采取观察法,对其面部表情、动作等方面进行详细观察;而对于成人或较大儿童则可以采取更多的方法,如访谈法、问卷法、观察法等。

(二)经济性原则

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需要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具体方法的选择应以研究条件为基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为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提供了许多先进的工具,为研究的深入、准确化提供了条件。但并不是所有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者都拥有先进的工具,这时就需要研究者根据自身条件选择经济而又较适用的方法。眼动记录仪在研究学生的阅读策略问题上是有重要价值的,它为研究者提供了许多客观的指标,但当研究者无资金购买这种仪器时,就应考虑采取其他方法,如观察法、访谈法或问卷法等。

(三)考虑统计方法的原则

在进行研究之前,要初步考虑到如何对收集到的研究数据、资料进行整理、分类,将用什么方法进行统计分析,并对收集资料的方法和内容提出进一步的要求。例如,如果研究结果将用计算机处理,则在问卷设计时就应考虑到数据的编码和记录的问题,这时最好采用封闭式问卷,尽量少用开放式问卷。如果事先不加以考虑,就可能会出现最后找不到适当的统计分析方法、数据记录困难等情况,从而影响研究工作。

(四)综合研究方法的原则

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很多,这些不同的方法各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有其特定的适用范围,而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的每一课题往往可以用多种方法收集数据,这样多种方法的综合使用可以相互取长补短,提高研究的聚合效度。

总之,在选择具体研究方法时,应根据研究目的、被试的特点(儿童与成人、正常与非正常)、研究的主客观条件(如研究者的科研方法素养,研究的时间、人力、经费)、各种方法的优缺点与适用范围,选用最适当的方法去解决课题所提出的具体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