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之要义

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之要义

时间:2022-03-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例如,独生子女心理特点与教育的研究、单亲家庭子女心理特点与教育的研究、当前我国农村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等等。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的另一目的就是要对心理现象或教育现象的内在变化机制或相互作用机制予以解释说明。在心理与教育科学中,许多研究者都以“控制”为其研究的直接目的,如行为主义关于学习的研究。实施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必须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研究目的。

心理与教育科学作为现代科学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其研究特点既有与其他门类科学研究相似之处,也因其研究对象的复杂性与特殊性而具有独特之处。下面,我们从目的、功能、过程、原则等方面侧重探讨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之要义。

一、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的目的与功能

(一)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的目的

推动心理与教育科学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社会的需要,而进行科学研究则是实现这两门科学发展的途径。由于研究者、研究课题、研究设计、技术路线等方面的差异,心理与教育科学中各项具体研究所追求的和能达到的目的不尽相同。不过概括起来,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之目的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描述(description) 科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是追求真理性认识,然而达到真理性认识必须经历一个过程,这个过程的初始任务就是要回答研究对象“是什么”的问题。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也不例外。在心理与教育科学的许多领域内,研究工作都是始于对研究对象的特点与现状的描述。例如,独生子女心理特点与教育的研究、单亲家庭子女心理特点与教育的研究、当前我国农村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等等。对研究对象的特点与现状的正确描述,是进一步揭示研究对象内在联系及发展变化规律的基础,也是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的最基本目的。

2.解释(explanation) 在科学探索过程中,仅仅知道研究对象的特点与现状是不够的,还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为什么”。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的另一目的就是要对心理现象或教育现象的内在变化机制或相互作用机制予以解释说明。例如,为什么来自单亲家庭的儿童的学习成绩比来自完整家庭的儿童差?为什么随着年龄增长,学习外语越来越感到困难?成绩差的学生是怎么形成的?对心理与教育现象内在机制的科学解释离不开科学研究。

3.预测(prediction) 回答有关研究对象“是什么”和“为什么”的过程,也就是科学理论建立的过程。一旦某一科学理论得以建立,那么它就成为人们预测事物今后发展变化或在特定条件下变化的重要工具。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成果的预测作用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例如,通过测定飞行学员的心理特质预测其飞行训练合格的可能性。然而,就目前状况看,心理与教育科学中理论的预测力相当不足,因此提高理论的预测力是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今后应致力追求的目标。

4.控制(control) 超越解释水平的是预测,超越预测水平的是控制。控制是科学研究的最高目的,也是最难达到的目的。所谓控制是指根据科学理论操纵研究对象某一变量的决定条件或创设一定的情境,使研究对象产生预期的改变或发展。在心理与教育科学中,许多研究者都以“控制”为其研究的直接目的,如行为主义关于学习的研究。然而,由于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的特殊性(第三节将论述该问题),与一些相对成熟的自然科学学科相比,实现这一目标的难度更大。

上述四种研究目的既互不相同,又相互联系。正确的描述是合理解释的基础;只有合理的解释才能产生正确的预测;根据正确的解释和预测才能进行有效而合乎预期目的的控制。所以,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是层次递进的关系,前一项是后一项的基础。实施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必须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研究目的。

(二)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的功能

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根据研究目的、范围的不同,其功能和作用也有所区别。具体而言,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满足人类求知、求真的需要 认识人自身,这是自古以来人类最感兴趣的基本问题,也是与人类幸福及人类社会发展直接相关的重要问题。通过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可以获得心理现象和教育现象的本质及其运动变化规律的科学知识,扩展或加深人类对自身的认识。

2.为心理与教育科学的发展奠定坚实的社会基础 将有关科学研究成果应用于实践,促进社会进步和人类发展,为心理与教育科学的发展奠定坚实的社会基础。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揭示人的心理现象和教育现象的本质,这些科学知识应用于社会实践的各个方面,可能会对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和领域产生重大影响。尤其是在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对人类知识和文化的传承过程中对心理实质变化的探讨,可使人获得和掌握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手段,从而推动科学和社会的进步,促进人类发展。由此,心理与教育科学能够获得坚实的社会基础,从而获得进一步发展的可能性。

3.解决个人发展中的问题和矛盾,以利于个人的健康和发展 通过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所获得的人的心理发展变化规律,不但可以帮助个人解决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心理或教育问题,还能帮助个人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使其健康地发展,成为社会的合格成员。

总之,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对于社会进步、科学自身发展、人类发展,乃至个人的健康成长,都有着重要作用。

二、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

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的具体过程,可能会因学科分支、课题或人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但对于研究的一般过程来说,则是大致相同的。它主要包括如下几个阶段(参见图1-1)。

1.选题心理 与教育科学研究始于问题,根据问题可以确立具体的研究课题。选题是任何一项科学研究必不可少的环节。能否选好题,取决于研究人员的知识、经验和能力。在选题过程中,不仅要注意研究者自身的观察和思考,还要充分借助于文献资料提供的信息以及研究者互相之间的交流、咨询。

2.研究设计 课题确立后,往往还不能直接对问题进行操作与研究,还要将课题具体化,也就是进行研究设计,提出研究假设,拟定研究程序与计划。从广义上说,研究者需要根据研究目的,经过周密的思考而制订出整个研究工作的具体计划和安排,其中包括最后应如何统计、分析收集到的数据,以及不相干因素之控制。

3.收集实证资料 资料是提供思考的佐证。资料不正确将会直接影响研究的方向,降低研究的价值。因此资料的可信度与可用度,均将影响研究成果。也就是说,研究者所收集的资料必须与选题假设有直接关系,不可散漫无章,亦不可文不对题,以免增加研究难度或阻碍研究进程。

图1-1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示意图

(采自董奇,1992)

4.分析资料并检验假设 在这一阶段,首先是对所获得的资料进行加工整理,然后在加工整理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对研究中的现象和变化规律作出解释和说明,并检验研究假设的真伪。

5.评价研究成果研究者通过上述阶段一般都能获得一定的研究成果。但由于科学研究探索性很强,有的可能只是部分地达到预期的目标,有的甚至会得到否定的结果。因此,必须对研究成果进行评价。

上述几个阶段是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过程的基本构成,各阶段之间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上述五个阶段的顺序只是一般的逻辑顺序,在实际研究过程中,可能会重叠交叉。而且,由于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没有终点,因此,上述各阶段构成循环往复的研究过程。关于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的具体过程,本书将在后面各章节中加以探讨,故在此不再赘述。

三、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原则

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是一种有组织、有目的、有一定规范的探索心理与教育现象的活动。作为一种科学研究,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根据心理与教育科学的性质、研究的目的与功能,规划出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应当遵循的主要原则,包括客观性原则、系统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及伦理性原则。

(一)客观性原则

“客观”是相对于“主观”而言的,既指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事实性存在,亦指人们尊重事实的态度。客观性是科学研究的根本所在。任何科学研究只有符合客观事物的真实面貌,才能达到真理性的认识。客观性原则是一切科学研究的根本原则,违背这条原则,就会误入歧途,导致反科学的结论。所谓坚持客观性原则,即指在科学研究中,研究者应当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排除因研究者自身价值观、习惯、好恶、愿望等各种主观因素所致偏差的影响,力求了解事实真相。具体而言,客观性原则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

1.无论是在进行选题研究阶段还是形成初步假说之前,都必须从客观事实出发,收集详尽的资料,防止产生片面印象。没有足够的事实依据,就不可能提出合理的假设与研究框架。

2.客观性原则要求研究者在整个研究过程中,对所研究的问题和对象不抱任何偏见和成见,对观察和收集的事实材料如实地全面记录,处理材料和概括结论时要严格遵循逻辑规律,杜绝随意联系、牵强附会。总之,在研究过程中,要避免或排除研究者个人的价值观、好恶等主观因素的影响,真实、全面地反映研究对象的本质和规律。规律性是不能臆造的,只能从客观事实中概括、提炼出来。

3.在对研究结果进行评价时,要全面考虑研究对象、研究者、研究工具、研究过程等各方面的具体情况,客观、公正地评估研究结果的价值。既不能无视研究的局限而任意夸大研究结论的价值,也不能贬低研究结论的价值。鉴于心理与教育现象的复杂性,研究者对于结果的推广尤应谨慎。除此之外,不论在什么时间、什么场合评论任何人的研究都应坚持相同的客观评价标准。

(二)系统性原则

心理与教育现象是极其复杂的,因此研究者还应遵循系统性原则。这就是说,研究者在探讨任一具体问题时,均应从整体、综合的角度出发,自觉地把研究对象置于有一定层级结构、具有复杂内外联系的组织性系统中加以考察,恰当结合不同方法与途径,对研究对象及其联系进行多层次、多侧面的分析,避免孤立、静止地看待心理与教育问题。系统性既是一种研究原则,又是一种方法论。在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中,系统性原则的含义包括:

1.系统性首先表现在对研究问题的发掘与组织上。研究者应该把研究对象看成一个有机整体来加以考察,即从整体与部分之间、整体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中综合地研究。这就要求研究者在选题、研究思路的构思等方面多加注意,既重视局部和具体问题现状的探讨,也要重视考察问题的内部结构、发展变化及其机制。例如,在学习的自我监控问题上,坚持系统性原则在选题上的具体表现即:既要考察学生在学习中自我监控的一般表现,也要考察自我监控由哪些成分、环节构成,还要考察自我监控的不同表现与学习任务、学生的元认知知识、课堂心理气氛、师生关系等条件性因素所存在的关系。孤立地考察自我监控的一般表现,难以揭示其实质。既不能建构起有关自我监控的理论,也不能有效地指导学生学习、教师教学,因而也就丧失了研究的价值。

2.在研究方法的运用上,应注意结合多类型、多种类的方式与手段,从不同角度与不同层次上对所研究的问题进行多方面考察,从而力求揭示心理与教育系统的多向度特点。每一类研究方式、每一种具体方法与手段均各有短长,可能适用于不同问题以及同一问题的不同方面。例如对家庭互动的研究,既应当运用观察法,了解某一特定情境中成员之间的互动行为与过程;又应当运用访谈法,弄清各成员互动行为背后的原因及特定行为的含义;还可以采用问卷法,掌握各种具体行为的发生频率等问题。通过综合运用各种方法,才能实现对问题的多角度研究。光是运用某一种方法,只能涉及问题的某一方面,难以全面揭示所研究问题的表现与特性。

3.在研究结果的解释上,不应局限于具体问题,而应恰当结合该具体问题与其他问题的关系,该问题与微观、中观、宏观环境之间的关系,对结果作出符合心理与教育系统实际的解释。例如,对我国独生子女心理特点的研究结果,研究者应当从我国实行计划生育的国情出发,结合我国人民生育观念随社会进步而发生的变化,并充分考虑独生子女在城市、农村分布的不平衡性等背景加以阐释。

4.把研究活动视为系统工程,将研究过程的各个步骤与环节紧密联系成一体。对于复杂的研究对象和相应的复杂研究活动,研究者要全面把握研究的全局,对研究活动进行总体规划。这是保证在研究中贯彻系统性的必要前提。为此,研究应以研究目的为核心,据此选择恰当的研究方法、收集文献与数据,根据方法与数据特点选择恰当的分析手段,使研究活动成为前后连贯、密切配合的有机整体。

关于系统思想和研究方法将在本书第二章中进一步讨论。

(三)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指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应当从客观现实及其实际需要出发,在客观现象的复杂联系中,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得出符合实际的规律性认识,以此作为相关领域实践活动的指南,并在实践活动中进一步检验、修正、完善已有的认识。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是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保持鲜活生命力的关键。“理论”是关于心理与教育现象及其规律的系统认识,“实际”是指心理与教育领域的事实世界与实践活动。理论与实践是辩证统一的:一方面,实践是理论的来源,也是检验理论正确与否的惟一标准;另一方面,理论对实践又有指导功能,能够为实践服务,并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发展。具体来讲,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包括如下几方面:

1.在确定研究选题时要注意选题的现实生活基础 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的对象是现实生活中的人,脱离了人的实际生活,那么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就无异是空中楼阁。因此只有结合实际,心理与教育科学才有发展的基础,才有发展的动力。从这个意义上讲,心理与教育科学的发展比自然科学表现出更显著的时代性。

2.注意研究对象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以揭示问题本质 把研究对象视为生活在自然与社会生态环境中的人,注意在研究对象与环境的真实联系及互动中把握现象、揭示问题。人都是生活在自然与社会生态环境之中的,其心理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社会环境中各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只有从研究对象生活的社会环境和人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进行研究,才能真正揭示问题的本质。

3.要加强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理论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系统化的理性认识,为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提供了必要的认识基础。因此,当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收集了素材、进行了分析、得出了结论后,研究者还应将其延续到实践中去,通过指导实践、提高实践活动效益,体现理论的价值。同时,在理论的应用过程中,理论的科学性得以鉴别,其不完善或谬误之处得以暴露,从而有可能进一步完善。此外,理论对实践的指导还应体现在运用已有理论指导研究工作上。换言之,既要重视从现实需要中提炼研究课题,也要重视借助于理论选择课题,以及科学地选择研究方案开展研究工作。

(四)伦理性原则

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对象为人的特殊性决定了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必须遵循伦理性原则。其核心思想就是在进行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特别是社会心理和教育实验研究时,要避免采用有损被试(或受试者)身心健康的手段、方法或实验处理。当科学性与伦理性相矛盾时,应首先保证伦理性,放弃研究或采用其他不违背伦理的方法。伦理性原则越来越受到心理与教育科学学研究者的重视。由于该项原则在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因此本章第四节拟对它进行详细的讨论。

四、心理与教育科学理论的建构

科学研究在于追求真理性认识,以及建立、发展与完善理论体系。有了科学的理论体系,人们才有可能按规律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从这个意义上讲,理论建构不仅是科学研究过程中非常重要的步骤,也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环。但是,目前无论在自然科学领域,还是在社会科学领域,都存在着忽视基础理论研究的倾向。其实,对心理与教育科学来说,理论建构是十分重要的,应当被广大的科学工作者所重视。这是因为心理与教育科学同其他科学相比,其理论体系显得比较松散,严密性与精确性还有待改进。因此,探讨心理与教育科学理论建构的有关问题是非常必要的。

(一)科学理论及其一般功能

在常人的印象中,理论就是一些空洞的陈述,与实际生活相去甚远,这是对理论的误解。在科学领域内,所谓理论(theory)是指能解释某些现象的具有逻辑关系的肯定陈述,是由一定的科学概念、概念间的关系及其论证所组成的知识体系。它是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概括性说明。

1.科学理论的特征一般来说,包括心理与教育科学理论在内的一切科学理论必须具备以下几个特征:

(1)相对的客观真理性:科学理论的核心是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性的认识,只有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性的认识,才是客观真理,即科学理论(science theory)。科学理论的客观真理性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建立理论所凭借的事实材料都是经过实践检验为真实的;二是根据这些事实材料提出的一些假设,在实践中能得到证实;三是根据理论所作的预见,在实践中能得到证实。当然,由于科学理论的适用条件与范围是有限的,而且人类的认识在不断发展,因此,科学理论的客观真理性也是相对的。

(2)逻辑性:如前所述,科学理论是由一定的科学概念、科学原理(判断)以及由这些概念、原理推演出来的逻辑结论组成的知识体系。这种知识体系的根本特点就是它的逻辑性。科学理论的逻辑性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科学理论及其建立过程是以逻辑规律为基础的,研究者要通过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方式,由感性到理性,按照严格的逻辑规律建立起科学的理论。二是从科学理论的形态看,它是系统化的理性认识,是由概念、判断、推理组成的一个严密的逻辑体系。三是在运用科学理论解释某种现象时,一般是通过逻辑的三段论法(注1-1)进行的。

(3)简单性:若说科学理论的客观真理性和逻辑性是对其内容的要求,那么,简单性则是对其表达形式的要求。一方面,理论的表达要简明扼要,要有概括性;另一方面,理论是高度概括化的,要能解释和预测适用范围内具体现象的本质和规律。

2.科学理论的功能与上述特点相联系,科学理论具有如下几种功能:

(1)解释功能:这是科学理论所具备的最基本功能,一般地,科学理论可以从两个角度解释事实和现象。一是从发展的角度来进行解释,即对事物或现象的产生与发展过程予以描述说明。例如,发展心理学的理论就是要解释和说明人的心理是如何形成和发展的。二是从结构的角度来进行解释,即对事物或现象的构成成分及成分间的关系、事物或现象与其他事物或现象的联系、相互作用机制予以说明。例如,心理学中的智力理论就试图揭示智力的本质、结构与功能。

(2)指导实践的功能:科学理论指导实践的功能是由其本质特点决定的。在实践中,一旦人们形成或掌握了这种真理性认识,就可减少人们行动的盲目性,提高行动的自觉性。例如,在基础教育改革实验中已经证明,中小学教师如果能够了解、掌握、运用有关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规律的理论,就会显著地提高教学效果。科学理论不仅具有客观真理性,还具有逻辑性和简单性,是系统化的、概括的认识,因此可以成为指导人们实践活动的思想工具。在心理与教育科学中,科学理论对研究的指导作用不仅表现在选题与形成假说上,还表现在对研究结果的分析、解释、概括及升华上。

注1-1:三段论法(syllogism):属演绎推理的一种标准形式。推理时,根据大小两个前提,第一个陈述普遍原则,第二个陈述特定事例,从而推论出第三段的结论。例如:大前提为凡是人都会老,小前提为李先生是人,得到结论为李先生会变老。

(3)预测功能:尽管理论是以对过去或当前事物的认识为基础而建立的,但因为它是对客观事物本质和发展规律的反映,所以按照理论所确立的现象或变量之间的关系,人们可以对特定事物今后的发展趋势及程度作出推断。具体来讲,科学理论的预测功能表现为三种形式:一是作为对未来发展趋势预测的依据。例如,依据对教育与社会发展之间关系的规律性认识,人们可以设想21世纪的教育。当然,这种预测只是给出事物的可能发展方向,尚属笼统。二是为事物未来的认识提供模式,它较趋势预测更为具体,不仅指出未来可能出现的发展方向,而且提供可能出现的结构模式。三是对将来必然出现的具体事物、事件或现象作更具体的推断。

(二)心理与教育科学理论建构的现状分析

与自然科学的理论体系相比,心理与教育科学的理论体系还不够成熟,理论建构的任务十分艰巨。

心理与教育科学理论水平不高首先表现在理论的概念缺乏严密性与确定性。心理与教育科学中的许多概念是日常概念,其内容也多是描述性的,许多概念定义不明确,存在大量的歧义理解。此外,心理与教育科学中的概念存在的另一个问题是难以量化和操作,因此其精确性尚有待提高。

心理与教育科学理论水平不高的另一表现是概括性较差。主要表现在理论与经验界限不清,常常混为一谈,尤其是在教育科学中,常常把具体的工作总结或经验总结提升为一般的、普遍适用的原理水平,致使理论的概括水平不高,出现同一种现象、同一个事实却有多种不同甚至矛盾解释的局面。

心理与教育科学理论水平不高的第三种表现是理论的功能尚待完善。科学理论的三种功能,尤其是预测功能不如人意。预测是检验理论的科学性与准确性的最佳方法之一。一般来说,一个理论预测的准确性越高,这一理论的科学性也就越强,这一理论也就越好。但是到目前为止,心理与教育科学中能够达到令人满意的预测效果的理论还不多,这反映出心理与教育科学理论建设任务之艰巨。

尽管心理与教育科学理论还存在很多的问题,但不等于它们没有价值。相反,我们应重视心理与教育科学的理论建设,从而促进该学科科学水平的提高。

(三)心理与教育科学理论的建构

建构理论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理性思维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许多科学的思维方法可供利用。从理论形成的途径看,主要有三种方法与途径:一是由具体的事实材料、实验数据抽象概括而来,即由归纳形成的科学理论;二是由已有理论推论而来,即由演绎形成的科学理论;三是借鉴或移植其他学科的理论。这三种途径都具有自身的特点,在心理与教育科学理论建构中所发挥的作用也各不相同。

归纳(induction),属于一种逻辑推理或思考历程,是根据同类事物中单一事例的特征,推理而得的解释同类事物与现象的全部的普遍原则。建构归纳理论的一般步骤是:

1.整理实践经验、实验数据或事实资料,使这些“原始”材料形成一定的秩序。在这一过程中,关键的一项工作是选定处理这些“原始”材料的分类标准,这是由具体迈向概括的第一步。

2.对材料作出概括性结论。对于有条理、有组织的材料,研究者可以通过进一步的分析、综合思维活动,找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及其与其他事物的联系与区别,亦即抽象出研究变量的关系,从而得到概括性结论。在此所得到的概括性结论是关于特定事物的结论,是有限定范围的。这一过程是超越经验形成理论的中介过程。

3.由特殊结论提升为一般性结论,即形成理论。

在心理与教育科学的归纳理论形成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以下几点:

(1)注意选材的代表性:因为归纳理论的逻辑基础是归纳推理,而在心理与教育科学中几乎很难进行完全归纳推理,多为不完全归纳推理,所以,如果归纳推理赖以进行的事实材料代表性差,势必增加结论的或然性。

(2)注意分类标准的选择性:因为分类标准不同,所得到的分类结果就会不同,也就是说材料的初步加工整理结果就会不同,那么以后的深入加工方式方向也会不同,最后导致结论的差异。

(3)注意归纳理论的适用范围:由于心理与教育科学中的归纳理论多为不完全归纳推理,因此,任意提高理论的概括水平和扩大理论的应用范围都必然会影响到理论的可靠程度。

演绎(deduction),同属逻辑推理历程之一,与归纳的思想路线相反。演绎历程的特征是,从普遍原则演绎到特殊事例,在普遍原则的前提与结论之间,必须有可以推理的关系。换言之,结论必须从前提推演而得。根据前提推演而得的结论,才是合理的结论。建构演绎理论的一般步骤是:

1.选择研究课题,并确定一般性理论的应用范围。

2.确定研究的变量并使之操作化。

3.收集和分析有关变量之间关系的命题。

4.从命题出发进行逻辑推理,得出演绎理论。

尽管演绎是建构理论的一种重要途径,但对于心理与教育科学而言,目前它还不是建构理论的重要途径。如上文所述,与其他科学相比,心理与教育科学的理论成熟水平还不高,还没有形成明确的范畴体系,更没有抽象出来的公理。也就是说,进行演绎的前提还没有完全具备或者说还不健全,当然其推论的可靠性就难以保证。

如果把一般认识和个别认识的关系比喻为“上下”关系的话,那么归纳和演绎分别是“由下而上”和“由上而下”。

借鉴(或移植)(transplant),在心理与教育科学理论建构途径中,除了纵向思路外,还采取横向思考的方式,亦即融合其他学科的理论。现代科学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是互相融合,交叉发展,心理与教育科学中的这种“外来”理论也越来越多,如认知心理学领域,大量借鉴了计算机、信息论等方面的理论思想。促进了认知理论的发展。当然借鉴(或移植)是有条件的,由于它是由特殊事例推演到特殊事例,所以由此而形成的理论的概括水平和适用范围都有一个“度”的问题,并需要反复验证、修改、完善,以提高其可靠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