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育活动的结构

教育活动的结构

时间:2022-03-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教育活动的内在结构即教育活动主体参与要素的构成,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育活动的外部结构即教育活动平面种类的构成。其中,需要是教育活动进行的原动力。工作系统是教育活动运行的主体部分,是教育活动基本要素展开的过程。教育目标的实现与教育效益的达成均在工作系统内完成。这种主观能动性既可能成为教育活动的动力,也可能成为教育活动的阻力。

(二)教育活动的结构[8]

苏联心理学家列昂节夫(Leontiev,A lekseiNikolaevich,1903—1979)曾经指出:活动既不是反应,也不是反应的总和,而是具有自己的结构、自己的内部转变和转化,自己的发展关系的系统。教育活动也是如此。

1.教育活动的基本结构

教育活动的结构可以从内外两个层次加以分析。教育活动的内在结构即教育活动主体参与要素的构成,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手段。

教育活动的外部结构即教育活动平面种类的构成。其中,教育活动种类的划分可以有不同标准,这里主要从教育活动的任务、性质和时空三个维度来进行划分。

第一,从教育活动的任务来看,可以分为德育活动、智育活动、体育活动、美育活动、劳动技术教育活动。以上五种活动是学校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理论上,我们可以把教育活动划分成五个类别,而在实践上,它们又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每一种单一的教育活动的实现必须依靠其他多方面的活动的辅助,体现了全面的联系性。每一种教育活动都要体现对学生的全面负责。当然,教育活动的全方位并不否认在特定条件下以某一种活动为中心或重点。

第二,从教育活动的性质来看,可以分为教的活动、学的活动与管理活动。在现实的学校教育生活中,教、学、管三者构成了一种不可分割的教育整体,是“教师施教、学生求教”,师生双边、双向互动交流的过程。要真正实现教师的教的活动与学生的学的活动整合,还需要管理活动的计划、组织和控制。离开了管理,教师的教就不利于学生的学,学生的学也达不到预先要求的标准。

第三,从教育活动的时空来看,可以分为课内活动与课外活动。课内活动又称课堂教学,是以班级课堂为空间,以国家规定的课程计划中的学科为主要内容,以法定时间为依据展开教与学,从而达到教育目的的一种教育活动。课外活动主要是指在课堂教学时空之外所进行的所有的教育活动。在学校教育活动中,课内活动与课外活动是完整的学校教育活动不可缺少的两部分。尤其需要注意的问题是,必须正确认识课外活动的价值。在课内活动和课外活动关系历史上,两者一直是一种主辅关系。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活动的中心,担负着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传递的任务,而课外活动只是课内活动的补充、拓展、延伸和深化,仅在学校正课以外的边缘的时空里展开。今天,这种认识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课外活动有独立的教育价值,是学校教育和全日制教育的必要组成部分,与课内活动是一种并列互补关系。

2.教育活动的运行机制

教育活动的运行机制主要包括动力系统、工作系统和监控系统。

(1)动力系统

在人类所有的持久的活动背后,都可以找到它的动力来源,教育活动也不例外。教育活动的动力系统包括需要、动机和目的等内容。其中,需要是教育活动进行的原动力。从教育发生学的角度来看,教育活动的出现源于人类社会生产与生活的需要,这种需要推动着教育活动的完善和发展。从个体教育的角度,其教育活动是由动机激发的,个体的有意识的需要——动机,是现实教育活动的直接动力。从长远的观点来看,需要和动机只有转化为目标,才能维持长久的活力。所以,教育活动的重要动力还来源于教育目标。

(2)工作系统

工作系统是教育活动运行的主体部分,是教育活动基本要素展开的过程。教育目标的实现与教育效益的达成均在工作系统内完成。在工作系统中,教育者应该大力调动受教育者求知的积极性,实现教育内容和传授任务,指导和协调受教育者的活动,促成受教育者对教育内容的内化和外化。受教育者应该主动求教,通过自己的对象性活动,改造自身,改造自己的主客观世界,最终实现教育目标。

(3)监控系统

教育活动的运行不同于机器运行的特殊点在于人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这种主观能动性既可能成为教育活动的动力,也可能成为教育活动的阻力。因此,为了保证教育活动朝着教育目标的方向发展,有必要对教育活动的过程和结果进行监督和控制。教育活动的监控系统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教育对象自己的认知、情感、意志和信念对自己的学习行为的监控;二是教育者以教育目标为准绳对教育对象的学习行为的监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