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个体发展的含义

个体发展的含义

时间:2022-03-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古至今,人们都承认个体发展的内容包括身、心两个方面。其中,身体的发展指身体的各种组织系统及其机能的生长和发育、成熟、退化等变化,是人的生理方面的发展。例如,亚里士多德曾经指出:“对于身体之注意应先于心灵,随后应该是嗜欲部分之训练。我们之所以要照顾到嗜欲部分,仍然是为了理性的缘故。我们是为了心灵的缘故而注意到身体。”

(一)个体发展的含义

关于人的身心发展问题,一般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考察:一是从人类起源、进化以及人类发展的历史进程来考察;二是从人的发展的不同阶段来考察。历史唯物主义主要是从人类历史进程的角度来研究人的发展,教育学主要是从个体的角度来研究人的发展。

从古至今,人们都承认个体发展的内容包括身、心两个方面。早在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就提出了“心灵之与身体可分为之二,心灵又可再分为两部——理性的与非理性的,以及相应的两种状况——理性与嗜欲”。[1]这种分类模式一直延续到现在。因此,从个体发展的内容上来看,毋庸置疑,个体的发展即个体的身心发展,包括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其中,身体的发展指身体的各种组织系统及其机能的生长和发育、成熟、退化等变化,是人的生理方面的发展。心理的发展主要指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想象、情感、意志、性格等方面的形成与变化,是个体的精神方面的发展。

那么,在个体发展过程中,发展内容是以怎样的方式和序列排序的?对于这个问题,自古以来在教育史上就存在着分歧和争论。一派认为,个体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有一个主要方面,且每个阶段的主要方面都是不同的。例如,亚里士多德曾经指出:“对于身体之注意应先于心灵,随后应该是嗜欲部分之训练。我们之所以要照顾到嗜欲部分,仍然是为了理性的缘故。我们是为了心灵的缘故而注意到身体。”[2]法国的卢梭在这个问题上也持有类似的观点。在他看来,2岁以前的儿童应主要关注身体的健康成长,2~12岁的儿童心智尚处于睡眠期,应主要进行感官训练,12~15岁才是进行理智教育的阶段,道德教育应在其5年后进行。另一派则持有相反的观点,认为,在每一个阶段个体发展的诸方面都是同时发展的,不存在主要的方面或发展重点。甚至有学者认为,个体发展只有量的变化,不存在质的变化。因此,教育应该始终关注个体身心发展的各个方面,而不是只顾及其中的某个方面。

当然,科学发展至今,人们已经超越了上述两派的简单对立,并对个体发展有了更清晰、更科学的认识。就过程来说,“人的发展呈现出阶段性,阶段与阶段之间的区别、不仅表现为数量上的变化,增加或减少,而且表现为发展水平上的区别、整体结构上的区别和中心问题上的区别。阶段与阶段之间的联系既有连续性的一面,又有非连续性的一面,每个阶段总有一部分新的特质产生出来,又有一部分旧的特质淡化或被改造,还有一部分在上一个阶段发展的基础上继续成长”。[3]

由此可见,个体发展就是指个体随着年龄的推移在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发生不断变化的过程,它贯穿于生命的全过程。一方面,个体的发展沿着一定的顺序进行,呈现出阶段性,阶段之间既有量的变化,又有质的变化,这些变化既具有连续性,又具有非连续性。另一方面,不同个体的发展既受到个体身心发展基本规律的制约,又具有各自的独特性和差异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