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个体发展的规律

个体发展的规律

时间:2022-03-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个体发展具有非等速、非直线的特性。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意味着我们要善于根据个体身心发展的关键期、最佳期给予其适当的教育,以促进其更好发展。人的身心发展是统一的,是密切联系、互为影响的。身体发展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心理的发展不仅寓于身体发展之中,而且随着身体的发展而发展。

(二)个体发展的规律

自然、社会、人的思维的发展都有一定的规律,个体的身心发展同样具有规律性。

1.个体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

人的身心发展是逐渐地、有序地、持续地,由较低级的水平向较高级的水平发展的过程。

例如,在生理方面,如神经系统结构的发展是先快后慢,初生婴儿脑重390克,为成人脑重的25%,但这时婴儿的体重只达到成人的5%。儿童长到五六岁时,大脑重量1200克左右,达到成人脑重的90%,以后的发展便缓慢下来。生殖系统的发展则是先慢后快,儿童10岁以前的发展是不明显的,到了青春发育期则迅速发展。儿童心理的发展,总是由具体思维发展到抽象思维,从机械记忆发展到意义记忆,先有高兴、恐惧等一般情感,之后发展为理智感、道德感等。

总之,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发展的过程,因此,教育工作要做到循序渐进。一切知识技能的传授、智力的发展、体质的增强、思想品德的培养,都要遵循由具体到抽象、由简到繁、由低级到高级的顺序,既不要“拔苗助长”、“陵节而施”,也不要压抑学生的发展,消极地迁就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

2.个体的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

人的成长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在这个总的发展过程中,不同年龄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特征,这些特征构成了教育工作的基本依据。

人的身心的发展在一段时间内,主要表现为数量的变化,然后由量变到质变,使发展推进到一个新阶段,前一阶段为后一阶段做准备。一定年龄阶段的个体具有某些共同的、本质的生理、心理发展特性。

这一规律决定了教育工作必须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分期进行。在教育、教学的要求、内容和方法上不能搞“一刀切”,不能把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混为一谈。同时,还要看到各年龄阶段之间的相互联系,不能人为地截然分开,要注意各阶段之间的“衔接”工作。

3.个体的身心发展具有不均衡性

个体发展具有非等速、非直线的特性。在生理方面,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生长不均衡。在心理方面,儿童的发展存在关键期和最佳期,发展也有不平衡之处。例如,2~3岁是儿童学习口头语的关键年龄,4~5岁是开始学习书面语言的关键年龄。

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意味着我们要善于根据个体身心发展的关键期、最佳期给予其适当的教育,以促进其更好发展。

4.个体的身心发展还具有个别差异性

正常儿童的发展需经历共同的发展阶段,但是,人的遗传、社会生活条件、教育环境和主观能动性的不同,使其发展的速度、水平以及发展的优势领域千差万别,不同个体间表现出发展的个别差异。个别差异性有多种层次。从群体的角度来看,表现为男女性别上的差异,不仅是自然性上存在差异,也包括由性别带来的生理机能、社会地位、角色、交往群体的差别。从个体角度来看,表现在不同个体的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和水平不同。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决定了教育活动要因材施教。

5.个体的身体发展与心理发展相互制约、相互促进

人的身心发展是统一的,是密切联系、互为影响的。身体发展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心理的发展不仅寓于身体发展之中,而且随着身体的发展而发展。身心发展是人的发展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