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辽金元时期的文教政策

辽金元时期的文教政策

时间:2022-03-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为了加速本民族的封建化进程,巩固对中原地区广大汉人的统治,辽、金、元统治者都大力推行“汉化”的文化教育政策,尊孔崇儒、兴学设教,就是这一文教政策的集中体现。元朝的元世祖忽必烈是元代文教政策的奠基人。辽、金、元三代在大力推行汉化教育的同时,都十分重视保持本民族的文化教育传统,发展本民族的文化教育。

第一节 辽金元时期的文教政策

一、尊孔崇儒

为了加速本民族的封建化进程,巩固对中原地区广大汉人的统治,辽、金、元统治者都大力推行“汉化”的文化教育政策,尊孔崇儒、兴学设教,就是这一文教政策的集中体现。

辽朝的辽太祖神册三年(918年)下诏建孔庙,第二年又亲谒孔庙,尊孔崇儒的政策由此奠基,以后诸帝采取多项措施加以落实。如太宗时在南京设立太学,还吸纳汉人参政。世宗、穆宗、景宗时期,地方州县学都有所发展,不少汉人官居要职。圣宗时,儒家教育进入了繁荣发展阶段,在广大汉人居住区普遍推行科举制度,以儒术取士,还重视对契丹族进行儒家教育。道宗刚即位就下令“设学养士”,并于中京置国子监,祭祀先圣先师,并颁行《五经》于天下学校。不过总的来说,辽坚持“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汉化的程度不及金、元深入、彻底。

金朝尊孔重儒的文教政策的奠基人是金太宗。天会元年(1122年)他下令开科举,以经义取士,天会五年(1126年)下令建太学,修国子监。后又谒山东曲阜孔庙。熙宗时,封孔子第四十九代孙为衍圣公,又亲祭上京孔庙,他还潜心研习《尚书》、《论语》等儒家经典。后来诸帝也多尊孔,重视兴学设教,如海陵天德三年(1151年)令置国子监以养士。世宗令置太学,亲祭孔庙,并置译经所翻译儒经,令女真人研习。因此,有人说金代“城郭宫室,政教号令,一切不异于中国”(《宋史·陈亮传》)。

元朝的元世祖忽必烈是元代文教政策的奠基人。他在征战中原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祖业“武功迭兴,文治多缺”的特点,于是他很重视研究和吸收儒家文化,重用名儒,广设儒学,逐步确定了崇儒重教的文教政策。

其后诸帝,也都奉行这一政策,如武宗加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于京都建国子监,仁宗重用理学家为国子监丞、司业,还以《四书》为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和标准,正式确定了理学的统治地位。理学成为元朝官方意识形态,意味着元朝已经比较彻底地完成了“汉化”过程,这对元代社会政治、经济以及文化教育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二、维护民族文化传统

辽、金、元三代在大力推行汉化教育的同时,都十分重视保持本民族的文化教育传统,发展本民族的文化教育。他们都很重视本民族的语言文字教学,金太宗曾颁行《女真字书》,编撰了女真文字的《太公书》、《百家姓》等蒙学课本。元世祖忽必烈将新创蒙古文字颁行天下,至元六年秋又设诸路蒙古字学,第二年又在京师设蒙古国子学。辽、金、元仿效汉人教育制度,设立了各种类型的学校,这些学校在学习儒经的同时,都把本民族的传统作为教育的主要内容。如他们较多地保留了本民族“尚武”精神及淳朴的学风,注重骑射武艺的训练,文化教育强调实用,道德教育则强调言行一致。这种既重视汉民族文化又重视本民族文化的教育,不仅促进了中国各民族文化的融合,而且丰富了文化教育的形式和内容,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