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检查在各系统的应用简介

检查在各系统的应用简介

时间:2022-03-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X线平片检查有时难以作出准确诊断。CT检查可以明确结核的分型及并发表现。CT检查的更大优势在于对肿瘤的分期,评价肺门纵隔淋巴结的转移情况、邻近结构的侵犯等。CT可清楚显示纵隔结构,对纵隔疾病作出准确的定位及定性诊断。如手术治疗需要了解炎症范围,是否炎症已向眶内或颅内蔓延时,可行CT检查。

(一)颅脑CT检查

1.颅脑CT检查方法

(1)平扫。

(2)增强扫描。

(3)脑池造影CT扫描。

(4)脑室造影CT扫描。

(5)CT脑血管成像。

2.颅脑疾病CT基本征象

(1)颅脑疾病CT的直接征象:异常密度改变。

高密度:钙化、出血。

等密度:肿瘤、亚急性血肿。

低密度:梗死、出血后遗、慢性出血、水肿。

混杂密度:肿瘤、出血(吸收期)。

(2)颅脑疾病CT的间接征象:①正常结构的移位、变形,中线移位,脑室、沟、裂、池的移位,变形;②颅骨改变;③蝶鞍的改变。

3.颅脑CT检查的应用

(1)颅脑外伤:颅脑CT检查对颅脑外伤观察十分全面,可以显示颅骨骨折、颅内血肿、脑挫裂伤等,并能同时观察到颅脑外伤的并发表现。见图3-48,3-49。

图3-48 颅骨骨折,脑挫裂伤,硬膜下血肿

图3-49 亚急性硬膜下血肿呈等密度,中线结构移位

(2)脑血管病:

①出血性疾病:CT检查可以显示各种原因所致的脑内血肿、蛛网膜下隙出血;增强检查有助于对病因做出诊断。见图3-50,3-51。

图3-50 外囊区急性脑内血肿

图3-51 蛛网膜下隙出血,脑池内铸型密度增高

②缺血性疾病:脑血管闭塞后24h内,CT可无阳性发现。24h以后CT检查可以对脑缺血性疾病发生的部位、大小、类型作出准确诊断。见图3-52,3-53,3-54。

(3)颅内肿瘤:CT检查可以显示各种肿瘤性疾病所产生的直接和间接征象,结合肿瘤的发生部位、密度特点、增强特征可作出诊断。

基本征象:

直接征象:密度,钙化、出血、富血管组织、胆固醇物质、囊液、液化坏死、脂肪各有其密度特点。

部位:分鞍内鞍上区、鞍旁区、桥小脑角区、松果体区、脑室内。

肿瘤的数目、大小、形态、边缘。

图3-52 脑梗死,右侧颞叶大范围楔型低密度灶,占位征轻

图3-53 出血性脑梗死,右颞叶低密度病灶,边缘有高密度出血改变

图3-54 腔隙性脑梗死,右基底节区小低密度灶

造影剂增强:

间接征象:①瘤旁水肿;②占位效应;③骨骼改变。

常见疾病示例:

脑膜瘤:见图3-55。

胶质瘤:见图3-56。

垂体瘤:特征为蝶鞍扩大、蝶鞍骨质异常。鞍区密度异常,鞍上池改变。大腺瘤可有明显增强。见图3-57。

(二)胸部CT检查

1.检查方法 轴位平扫、轴位增强、MSCT容积扫描重建。

图3-55 天幕脑膜瘤,病灶与天幕相贴,平扫呈等高密度,增强检查有明显均一强化

图3-56 胶质瘤。右颞叶低密度,增强检查瘤体增强,中心有坏死,瘤周水肿

图3-57 垂体瘤

2.基本征象

(1)纵隔、肺门及肺内的异常密度改变。

肺内高密度:炎症、肿瘤、钙化、积液等。

肺内低密度:肺气肿、积气、空腔空洞。

(2)胸廓、纵隔、肺门受累的间接征象。

3.胸部CT检查的应用

(1)先天性疾病:CT检查可对先天性气管支气管疾病、肺内疾病,如支气管囊肿、肺隔离症等疾病作出诊断。

(2)肺感染性疾病:肺内感染性疾病主要是指结核及结核以外的其他各种感染性疾病。X线平片检查有时难以作出准确诊断。CT检查可以显示肺内各种病理改变,包括渗出、增殖、纤维化、空洞、空腔、肿块、钙化等。提供更多的诊断信息,从而作出更为准确的诊断,尤其在结核与其他感染性疾病的鉴别方面更具优势。CT检查可以明确结核的分型及并发表现。见图3-58,3-59,3-60,3-61。

(3)肺肿瘤性疾病:CT检查可明确显示各型肺癌的直接与间接征象,对肿瘤作出比较准确的诊断。CT检查的更大优势在于对肿瘤的分期,评价肺门纵隔淋巴结的转移情况、邻近结构的侵犯等。见图3-62,3-63,3-64,3-65。

图3-58 大叶性肺炎,上叶肺内大片渗出、实变

图3-59 肺结核,干酪性肺炎

图3-60 浸润型肺结核,渗出及增殖病灶并存

图361 肺结核空洞,壁光整,周围有卫星灶

图362 周围型肺癌,肺内肿块。

图363 周围型肺癌,CT多方位重建显示肿块病灶

图364 中心型肺癌,CT显示肿瘤直接征象,支气管腔狭窄

图365 中心型肺癌,CT显示肿瘤直接征象,支气管腔狭窄,纵隔淋巴结转移

(4)气管支气管疾病:CT轴位断层及MSCT重建可清楚显示气管树结构,对气管支气管疾病如支气管扩张、支气管异物等作出准确诊断。见图3-66。

图3-66 支气管异物,轴位CT显示支气管腔内高密度影,右肺阻塞性气肿,MSCT重建准确显示异物位置、大小

(5)纵隔疾病:纵隔因组织重叠多,平片检查不满意。CT可清楚显示纵隔结构,对纵隔疾病作出准确的定位及定性诊断。见图3-67。

(6)心脏大血管疾病:应用CT血管成像及后重建技术可观察心脏大血管的形态学改变及腔内结构,对一些心脏大血管疾病作出准确诊断。如主动脉瘤、主动脉夹层、肺动脉栓塞等。见图3-68,3-69。

(7)慢性阻塞性肺病:高分辨CT可显示肺间质异常及并发的肺气肿等慢性阻塞性肺病征象。见图3-70。

(8)外伤:一般胸部外伤无须CT检查,CT检查的目的在于发现隐蔽的肺内及纵隔内结构的损伤。见图3-71。

图3-67 侵袭性胸腺瘤,胸骨骨质破坏

图3-68 主动脉夹层并主动脉壁间血肿

图3-69 肺栓塞,左下肺动脉腔内充盈缺损

图3-70 肺间质增生、肺纤维化

图3-71 外伤,皮下积气,肺内挫伤

(三)腹部CT检查

1.检查方法 轴位平扫;轴位增强。

2.检查前准备 肠道准备。

3.基本征象

(1)器官位置、大小、形态及周围结构的改变。

(2)实质性脏器密度的异常。

高密度:钙化、结石、出血。

低密度:炎症、肿瘤、缺血性改变。

4.腹部CT检查的应用

(1)感染:CT检查可用于腹腔内实质性脏器及腹腔内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如肝脓肿、肝包虫等。见图3-72,3-73。

(2)肿瘤及肿瘤样病变:CT检查可用于对腹部实质性脏器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诊断,如

图3-72 肝脓肿

图3-73 肝包虫,多子囊型

肝脏、胆囊、胰腺、肾及肾上腺、子宫附件、膀胱等脏器病变,具有很高的敏感性及准确性。见图3-74~图3-79。

图3-74 肝血管瘤,平扫呈低密度,增强、延时扫描病灶向心性充填

图3-75 原发肝癌

图3-76 原发肾癌

图3-77 胰头癌,胰头不规则增大并低密度改变

3-78 胆囊癌,胆囊区软组织团块并高密度结石

图3-79 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右肾上腺区实性肿块

(3)腹部外伤:CT可显示腹腔实质性脏器各种类型的损伤及并发表现。如肝、脾、肾的损伤。见图3-80,3-81。

(4)胃肠道CT检查:新的CT检查设备已能够用于胃肠道疾病的检查。如胃肠道肿瘤。见图3-82,3-83。

图3-80 肝破裂,肝内血肿

图3-81 肾破裂,肾周血肿

图3-82 胃溃疡型癌,CT显示胃壁增厚并溃疡形成

图3-83 结肠癌,轴位平扫及三维重建显示肠壁偏心性增厚

(四)脊柱与骨关节的CT检查

1.扫描方法 轴位CT平扫,轴位CTM。

2.扫描要求 准确定位,正确设置扫描野及扫描方法。

3.脊柱与骨关节CT的应用

(1)退行性疾病:CT检查主要用于脊柱退行性疾病的诊断,如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等。见图3-84。

图3-84 椎间盘突出、椎体后缘局限性软组织隆凸

(2)外伤:CT对隐蔽部位、复杂部位骨折及关节损伤的显示有明显优势。如脊柱骨折。见图3-85。

图3-85 腰椎爆裂骨折椎管狭窄变形明显、颈椎右侧椎板骨折

(3)骨关节感染性病变:CT检查可显示感染性病变所致的骨质异常及其他并发表现,尤其可发现早期及细小病变,作准确诊断。见图3-86。

(4)骨关节、软组织肿瘤性病变:CT检查可广泛用于骨关节、软组织肿瘤性病变的诊断,包括原发肿瘤及转移瘤有较高的准确性。见图3-87,3-88,3-89。

3-86 脊柱结核,椎体骨破坏骨空洞及椎体边缘小死骨块

图3-87 胸椎、髂翼溶骨与成骨性转移

图3-88 股骨下段骨巨细胞瘤,皂泡样骨质破坏

3-89 股骨下段骨肉瘤,股骨下段溶骨性破坏

(五)头颈部及五官CT检查

1.检查方法 轴位、冠状位,平扫、增强扫描、容积扫描重建。

2.头颈部及五官CT的应用

(1)颌面部外伤:CT检查一般作为颌面部外伤常规X线检查的补充。CT扫描适宜显示眶壁、筛骨纸板、硬腭、翼板(突)、鼻窦窦壁、颧骨弓的骨折。见图3-90。

图3-90 右上颌窦前壁、颧弓骨折

(2)鼻窦炎(sinusitis):一般情况下,副鼻窦炎不需CT检查。如手术治疗需要了解炎症范围,是否炎症已向眶内或颅内蔓延时,可行CT检查。见图3-91。

图3-91 副鼻窦炎,窦腔黏膜增厚

(3)咽部及颈部肿瘤:CT检查可对鼻咽、喉咽部及颈部肿瘤作出准确的定位及定性诊断,同时明确病变侵及范围、转移情况。见图3-92,3-93。

图3-92 鼻咽癌,颈部淋巴结转移

图3-93 颈静脉球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