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听课与评课

听课与评课

时间:2022-02-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听课和评课是教师之间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一种教学活动。因此,高效的听课和评课过程对听课者和讲课者都是一个修正和提高教学技能、教学思想和教学方式的有效方式。此时,听课和评课这种作为直接旁观者接触课堂、接触教学、接触学生的方式为师范生提供了对教学过程认识的直观感性理解,也为师范生顺利走上讲台提供了重要的前期心理铺垫和自我提高的目标。

第四章 听课与评课

听课和评课是教师之间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一种教学活动。通过听课,既可以学习授课教师的教学技能、课堂组织技能和对学生的引导技能,也可以发现授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通过评课,听课者和授课者可以交流对一节课的不同看法,同时授课教师可以从一个比较客观的角度获知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和缺陷,获得以后教学的提醒和改进的机会。因此,高效的听课和评课过程对听课者和讲课者都是一个修正和提高教学技能、教学思想和教学方式的有效方式。

对于即将成为教师的师范生,从当学生时“学”的位置转化为当教师时“教”的位置,由于对身份转换的不适应,对教学环节的陌生和教学手段的匮乏,很容易出现紧张、畏难、退缩的情绪。此时,听课和评课这种作为直接旁观者接触课堂、接触教学、接触学生的方式为师范生提供了对教学过程认识的直观感性理解,也为师范生顺利走上讲台提供了重要的前期心理铺垫和自我提高的目标。

听课对于师范生具有以下作用:①通过听课可以获得教学技能的导向性指导,从整体上了解该如何组织一节课,从细节上了解教学的各个环节,例如新课如何导入、讲解如何展开、课堂总结如何突出重点等;②通过听课可以学习优秀教师的教学技能、课堂组织技能以及对学生的引导技能,学会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也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的教育教学方式,为以后全面掌控课堂打下扎实的基础。

评课对于师范生同样作用匪浅:①为了有效评课师范生需要在听课前对教学理论进行复习,在听课时注意教学的各个环节,这样无形中就加强了师范生对教学的前期理论理解;②在评课时通过和授课教师的交流沟通,可以增强对于教材的把握,明确一节课的重点应该是什么,如何处理,也可以了解在新课程理念下一节课讲到什么程度才合适。

因此,师范生在正式走上讲台前适当地进行听课和评课是以后成为合格的教师的一条必经也是有效的途径。

本章通过理论讲解、实例分析重点突出了如何进行听课和评课。这些方法需要师范生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进行实践,因此,在本章的第四部分分别列举了文科、理科两类课程的听课与评课实例以供参考。期望通过这些实例能够明确听课与评课的意义、方法和方式,为师范生以后走上讲台打下扎实的基础。

目标:明确听课评课的目的

实习开始了,叶紫被分配到了实验中学初中部实习,见到指导老师张老师,叶紫自我介绍时重点强调了自己各门专业课都是优秀,同时还担任系里的学生会主席。言下之意就是初中的课程,初中的学生对她来说不在话下。张老师笑着点点头,没有多说什么,只是让叶紫从明天开始听课。叶紫想:听课有什么大不了的,不就是带着耳朵坐一节课。,。

这种情况是每一个师范生在实习时都会遇到的情况,那么听课是不是只是听听而已呢?当然不是。教与学是两个不同的过程,学是从外界获得未知的信息,是一个主观主动,且主观指导客观的过程。也就是说,只要学生主动学习,那么学习的客观行为就可以顺利实施。教是将自己已有的信息传递给外界,是一个主观主动但是客观被动的过程,即教者主动教的客观过程受到学生的主观影响。在教的过程中,如果学生不愿意学,教者很难达到有效的教育结果。将这一理论转移到教学实践中就是我们经常遇到的情况:如果学生能够主动学习,那么他会采用多种方法获取知识;如果学生不想学习,那么即使是教师的基本教学活动也很难进行,更不要谈达到新课标要求的目标。在这里就出现了一个关键点即如何避免学生出现不想学习的情况。作为教师,作为传授知识最直接的课堂教学,解决这种情况就要在课堂教学时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学技能、课堂组织技能以及对学生的引导技能,使学生能够认识到学习的意义和乐趣,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但是,教学技能、课堂组织技能以及对学生的引导技能却不是谁天生具有的能力,一样要经过学习、实践才能掌握以致熟练应用,而学习这三大技能的最简洁、直接的方式就是听课。

是不是仅仅听课就可以了?听课,仅仅是从讲课教师身上看到如何运用三大技能,要想在自己上讲台时灵活运用这些技能,除了多在教学中实践之外还有就是在听课后能够准确到位地评课。

评课,对于同为教师的同事之间“是在听课活动结束之后,对上课教师的课堂教学是否确立现代教学观,和对其课堂教学的得失、成败进行评议的一种活动”[1]。对于将要走上讲台的师范生来说,评课更多的是一种交流的渠道。通过这个渠道和授课教师交流对于所听课程的教学过程、教学思想、教学方式等的理解和看法,达到学习授课教师的教学技能、课堂组织能力和对学生的引导技能的目的。

所以,通过本章的学习和训练,你应该明白:

(1)听课过程不是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不是跟着授课教师简单复习当初的课本知识,而是学习教学工作的技能,即学习教学技能、课堂组织技能和学生的引导技能。

(2)评课不是简单地评判讲课教师的优劣,而是发现、学习讲课教师在运用三大技能时的长短,以便在自己教学时取长补短。

任务:掌握听课评课的方法

任何事情只有掌握方法才能在行动的时候不盲目、不混乱,做到有的放矢。听课评课很重要,那么听课评课的方法是什么?

一、听课的方法

在听课中,首先要听教师的教。

(1)教师的教学目标是什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什么样的方式达到的?

(2)教师是如何引入新课的?引入新课的方式是否调动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教师在引入新课后是如何展开教学的?在此过程中是如何引导学生一步步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的?

(4)教师在教学中是如何做到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的?

(5)教师是如何结束一节课的——是总结性结束、拓展性结束还是引申性结束?

(6)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是如何组织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的?如何使学生保持对一节课的学习兴趣?

(7)从整节课来看,教师的教学思想是什么?教师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是否有效的贯彻了预定的教学思想。

其次要听学生的学。

(1)学生的状况是否能够达到教师的教学目标?

(2)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是否能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这种参与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

(3)学生对于教师的教学反应如何?例如,在教师不指定提问的时候是否能够主动回答?

(4)学生的课堂氛围是否积极向上?

(5)学生对于所学知识是否有主动探索的欲望?

最后要做好听课记录。

(1)记录教师教学的主要过程,从而了解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安排。

(2)记录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具体活动过程,学习教师的课堂组织方式。

(3)记录学生的听课状况,了解教师引导学生的方式是否有效。

二、评课的方法[2]

在评课中,要把握这样一个原则:评课不是为了分出教师的优劣,而是为了改进教学活动,使教学活动能够更合理更有效。因此,在评课中要从教学的基本步骤开始。

(一)从教学目标上分析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它的正确制定和达成,是衡量课好坏的主要尺度。要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否全面、具体、适宜。全面是指能从知识、能力、思想情感等几个方面来确定;具体是指知识目标要有量化要求,能力、思想情感目标要有明确要求,体现学科特点;适宜是指确定的教学目标,能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体现年龄、班级、单元教材特点,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难易适度。另外,要看教学目标是否明确地体现在每一教学环节中,教学手段是否都紧密地围绕目标,为实现目标服务。

(二)从处理教材上分析

评析教师一节课上得好与坏不仅要看教学目标的制定和落实,还要看教师对教材的组织和处理。注意分析教师教材处理和教法选择上是如何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抓住了关键。

(三)从教学过程上分析

教学过程评析包括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1)评教学思路设计符不符合教学内容实际,符不符合学生实际;看教学思路的设计是不是有一定的独创性,是否能给学生以新鲜的感受;看教学思路的层次、逻辑是否清晰;看教师在课堂上教学思路实际运作效果是否良好。

(2)评课堂结构安排。课堂教学环节是否结构严谨、环环相扣、过渡自然,时间分配是否合理、密度适中、效率高。课堂教学的组织安排是否合适,是否做到了培优提差(既注重学习能力强的学生的激励又注重学习困难学生的进步),优差结合共同进步。

(3)评教学方法和手段是不是量体裁衣,优选活用,在课堂教学中是否有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和创新从而有效地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

(4)评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是否积极地运用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在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时是否很好地结合了传统的教学手段。

(四)从教师的基本功分析

教师教学基本功,包括板书条理性强,字迹工整美观,板画娴熟,教态仪表端庄、举止从容、态度热情,师生情感交融流畅,语言精当简练、生动形象、有启发性,语音语调高低适宜、快慢适度、富于变化,操作教学用具时熟练。

(五)从教学效果评析

从教学效果评析也就是评价教学活动是否达到了教学效率高、学生思维活跃、气氛热烈、学生受益面大、不同程度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有进步的目标。

听课、评课过程,是教师在互动中获取经验、自我提高的过程。是促进教学观念更新、教学经验交流、教学方法探讨、教学艺术展示、研究成果汇报、教学水平提高等的重要途径和主要手段。因此,对于即将走向教师岗位的师范生来说,听课评课是在短时间内获得完整教学过程概念的最有效途径。

准备:怎样进行有效的听课评课

我们都说: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做任何事情,只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才能获得高效率。听课评课也是一样,盲目地、没有任何准备地去听课只能是白白浪费了课堂的四十五分钟,更不用说在听课后给出明确的评课结论了。那么,在听课评课前如何进行准备?准备什么呢?一般听课前需要进行内容准备、位置准备和用具准备。

一、内容准备

首先是课程内容准备,听课前要明确将要听的课程的知识内容是什么;根据新课程标准了解这节课在所处章节中的地位怎么样,和新旧知识的联系如何;通过这节课将要达到的三维教学目标是什么。其次是教学方式准备,听课前需要假想一下,如果要听的这节课是“我”将要讲的课,“我”会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式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只有通过上面两种准备才能够在评课的时候提出比较中肯的意见,也才能从自己和授课教师的差距中发现问题。最后,一堂课的容量是有限的,所有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能不可能在一堂课中完全体现。因此,作为学生的师范生需要在听课准备时明确:你想通过这节课学习什么技能?这节课的教学是否适合你想学习的这种教学技能?或者和授课教师提前联系一下,事先咨询一下看授课教师将要采用什么方式讲解这堂课。

二、位置准备

位置准备是指对于学情的准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课堂上要充分贯彻“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这个原则体现了在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动地位和教师的引导地位。那么,在课堂上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和引导学生形成的学习方法,以及教师对于学生的组织是否体现了学生和教师的地位关系呢?这就需要听课者在熟悉听课班级学情的基础上设想:如果“我”是这个年龄段、这个班级的学生,教师采用什么教学方式“我”才有学习的积极性,才能保持持续的学习热情?听课前做了这种准备才能在评课的时候对于授课教师采用的教法和引导学生形成的学法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同时也能够深刻地理解教师采用的课堂组织方式的意图。

三、用具准备

除去一般听课需要准备的纸和笔之外,对于主要目标是为了学习如何进行教学的师范生来说,还应该适当的准备录音机或是摄像机等必要的电子设备。这样,可以将优秀教师的课堂过程留下来作为资料仔细研究学习。

以上三项准备工作在实际进行中并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根据具体的情况和听课评课需求相互交融出现。

行动:根据课程和学生确定不同的听课评课目标

虽然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的名称都一样,但是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文科和理科的教学无论从教学方法的采用方式上还是教学手段的具体实施上都有不同的地方,那么听课评课该如何进行呢?我们采用边陈述边评议的方式从两类教学过程实例,说明对于不同类型的课程该如何进行听课评课。

一、理科课程: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四节《光的折射》

(一)在听课之前需要了解、准备的工作

首先是对这节课的地位和作用的了解,完成准备工作中“内容准备”的一个方面: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和光的反射等相关知识,对光现象已有一定的认识,因此学习“光的折射”这节课,能够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光现象的理解,提高学生利用知识解释实际问题的能力,既符合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认知规律,又保持了知识的结构性和系统性。同时本节课内容还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充分体现了物理课程标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发展理念。

其次是对学生的了解,解决准备工作中的“位置准备”与“内容准备”的另一个方面:本节课上教师要面对的是八年级的学生,这个阶段的学生从年龄和心理特征上看,有好动、好奇、好表现的特点;从知识和能力上看,学生对光的折射现象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体验,也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分析的能力,特别是通过这个学期第一章学习的科学探究方法使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动手探究能力,为这节课的教学做好了方法准备。

然后是通过和授课教师的交流和对新课程标准要求的学习,了解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以及教学重难点。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光的折射现象,探究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时的偏折规律,并能够利用知识解释生活中简单的折射现象。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光的折射现象的实验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折射现象的教学过程,使学生初步领略折射现象的美妙,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现象的兴趣和求知欲,并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乐于合作、善于交流的科学精神。

物理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初步认识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根据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实验,探究光的折射现象及规律确定为本节课的重点,而利用光的折射规律对生活中的现象加以解释是本节课的难点。

(二)课堂教学过程

在课堂引入环节中,教师向学生描述:1551年4月,被敌人围困的马德堡城上空,出现了三个太阳,城内的人非常恐慌,以为世界末日即将来临。出乎意料的是,此时敌军马上撤退了。原来,敌军久攻不下,又见三日凌空,以为是上帝不让攻打此城。这一奇景挽救了全城人的性命。教师通过这样的情景教学使学生产生疑问:天上不就一个太阳吗?怎么会出现三个太阳呢?使学生对三日同辉这个神奇的自然现象产生探索欲,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从而顺利进入教学的第二个环节:学生自学。

此时,教师引导学生带着“什么是光的折射现象?”的疑问,对课本进行阅读,初步掌握光的折射的基本概念。这样的处理方式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养成自学习惯的同时,使学生在课前就掌握了基本的知识与方法,为学生进一步的深入学习与探究做好准备。

接下来教师通过小实验,引导学生在亲身体验与感受中探究新知。

首先教师向学生演示将一束光线从空气中斜射入玻璃砖中,让学生进行观察。学生可以观察到进入玻璃中的光线在界面处改变了原来的传播方向,从而使学生对光的折射现象有了初步的感受。接着教师引导学生简单分析实验现象得出“光的折射”的概念。同时通过课件展示折射光路图,并通过光路图使学生掌握入射光线、法线、折射光线、入射角、折射角等基本概念。这样通过学生的亲身参与和教师的逐步引导,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愉快地学习。

在演示实验的基础上,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引导学生亲自动手合作开展探究活动:通过实验探究光折射的特点。在展开实验活动之前,教师带领同学们首先复习光的反射的光路图及反射规律,让学生根据演示实验的现象和光反射时的情况,猜想光在折射时有哪些特点。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动脑思考的积极性,还使学生明确了实验探究的方向。

在展开实验活动之前,教师先带领学生复习光的反射的光路图及反射规律,让学生根据演示实验的现象并且类比光反射时的情况,猜想光在折射时有哪些特点,进而帮助学生指明实验探究的方向。

然后让学生思考在探究实验中测什么、怎么测、如何来测。接下来,在熟悉和掌握使用折射仪的基础上,分小组讨论设计出最佳实验方案,并请各小组代表上台来解说所设计的实验方案,小组之间相互点评。在此过程中,教师及时地进行了鼓励表扬并强调应注意的问题,从而在完善实验方案、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将教学活动变为学生的创造活动。

经过讨论确定实验方案、了解实验中的注意事项之后,让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同时引导学生根据水槽底部光斑的位置变化判断光在水中传播方向的变化。强调在实验时,至少改变三次入射光线的角度,仔细观察入射光线改变后,水中的折射光线的改变情况,记录实验结论并画出所观察到的光路图。接下来,为了培养学生对实验的归纳总结能力,教师组织、指导学生对实验数据进行计算及比较,进而归纳总结出折射的规律,即光线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折射光线向法线偏折的物理规律。在学生掌握知识,体验学习成就感的同时,教师趁热打铁,继续引导学生思考:如果光从水中射入空气中,光的折射又会有什么样的规律呢?从而让学生积极动脑动手继续进行实验,使学生发现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折射光线偏离法线的又一物理规律。

同时让学生根据前一节所学习的反射中光路可逆的物理规律,猜想折射现象光路是否可逆,并引导学生在折射规律的实验探究基础上,自主完成实验,验证猜想:折射现象光路也是可逆的。

从实验猜想的提出到实验方案的制定与操作,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真正做到了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并在培养学生动脑思考、动手探究以及团队合作能力的同时突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在深入地分析和学习了折射和折射规律之后,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教师引导学生合作进行生活中常见现象的小实验,如:筷子插入水中变弯了;原来碗底的硬币看不见,倒入水中后却能看到;等等。让学生在实验中培养了观察、分析和解释实验现象的能力。在此基础上,教师和学生一起分析生活中的折射现象,如鱼叉叉鱼问题、从水中看物体的高度变化等现象,使学生对折射现象的认识升华到理性知识的理解上,并使学生在激发兴趣、体验学习乐趣的同时顺利地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为了充分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教学理念,教师借助多媒体向学生播放大自然中神奇的折射现象,“两个月亮手牵手”“七彩光环抱太阳”,以及课堂开始提出的“三个太阳同辉”,并与学生共同利用所学知识解释这些神奇现象,不仅帮助学生释疑解惑,体验学习乐趣,还使学生深切地感受自然的神奇与魅力。

探究新知完成之后,教师分两步组织学生进行反思小结、巩固新知,首先引导学生回忆折射及其规律等物理概念,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然后通过设置以上几道练习题,使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对所学知识有一个整体的归纳,并体会学习的成就感。

在本节课的最后教师给学生布置了一个小任务,课下搜集自然生活中有趣的光的折射现象的资料并利用今天的知识对现象加以解释。从而让学生学会将课堂上所学习的知识应用于生活,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勤于探索、善于发现的情感价值。

新物理课程标准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而实验探究能力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必要条件,所以在这节课中,教师通过类比、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和实验演示、多媒体展示等教学手段来体现了教师的教学理念,即:让学生在做中学物理,在做中爱物理。

总之,在这节课程的讲解中充分体现了理科教学的逻辑分明、层层深入、以实验和生活事实来解决问题的特点,在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的同时让学生体验到了理科特有的逻辑美和应用美。这一点也是师范生在听课时需要重点学习的地方。

二、文科课程: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十七课《端午的鸭蛋》

(一)在听课之前需要了解、准备的工作

首先,对这节课的地位和作用的了解。本单元的课文意在让学生关注各地的民俗,了解民生和民间文化,并通过这些有声有色的民俗风情画去感受自身日常生活中蕴涵的无穷乐趣。而本文又属于民俗文化中的食文化,小小的鸭蛋,让我们感受到它背后的文化意味和浓郁民俗风情。

其次,对学生的了解。八年级的孩子正处在青春期,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对文学作品有一定的独特体验和看法,并且有表达个人观点的欲望。他们深受西洋和港台文化影响,缺乏认识了解传统文化的机会,不知道如何欣赏传统文化。因此,面对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强烈碰撞的现实,他们需要恰当适时的引导。

再次,通过和授课教师的交流和对新课程标准的学习,了解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本节课的知识目标是:了解端午习俗,感受鸭蛋包含的文化意味和民俗风情。能力目标是:学会搜集资料,简要讲述见闻,有条理地发表见解;学习诵读富有生活情趣的语言。情感目标是:提倡珍惜传统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品味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感受传统习俗蕴涵的情趣。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引导学生调动自身体验,感受日常生活中的无穷趣味。

(二)教学过程

首先教师向学生出示食物图片,让他们猜猜这些食品与哪些传统节日有关。再让学生谈谈自己家乡的一些传统节日的风味小吃。通过此环节的教学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培养了学生归纳复述知识的能力。

在讲解课文时,教师先让学生浏览课文,同时思考: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你还知道哪些端午习俗?这些习俗的缘由是什么?此时,教师意在培养学生自主搜索文章关键信息的能力。让学生广泛涉猎端午节的风俗习惯,分享课前查找的资料信息。在此环节中,教师要求学生完整准确、语言生动地讲述见闻,培养了学生搜索整合信息的能力,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然后教师带领学生精读课文,让学生在文中找出体现汪曾祺语言风格的语句,反复朗读品味体会汪曾祺平淡而有味的语言特色,感受文章中的生活情趣。

在处理如何让学生学会品味文章的情趣这个问题时,教师先让学生反复朗读,并抓住关键语句赏析。如“所食鸭蛋多矣”“曾经沧海难为水”这几处,或在平实的白话中穿插颇具特色古汉语,或大词小用,给文章增添了不少幽默色彩。此处教师还让学生模仿古人的口气朗读。在活跃课堂学习气氛的同时调动了学生自主活动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朗读能力,增加了学生学习的乐趣。

课文在“一般是敲破空头吃,白嘴吃也可以”“确实是好”“我实在瞧不上”等处较为明显地运用了江浙方言的地方。教师投影了一段《胡同文化》里的文字,“北京人易于满足,他们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有窝头,就知足了。大腌萝卜,就不错,小酱萝卜,那还有什么说的。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虾米皮熬白菜,嘿!”这是一段京味十足的语言,特别是一个“嘿”字,把北京人恬淡知足,悠然自得的神情描写得活灵活现。让学生领会了方言的生动亲切和汪曾祺的文章里运用方言的妙处。这样的安排和讲解方式拓宽了学生思路,激活了学生的兴致,在学习一篇课文时学会了一种表达的方法。

在课程最后教师带领学生深刻反思:许多传统节日、传统习俗在现代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已经逐日淡化,西方的圣诞节、情人节在国人心目中的分量却越来越重要。从而引起学生对于社会现实情况的深刻思考,贯彻教学思想中教学与现实相结合的目标。

此时,教师讲道:“江陵端午祭”是韩国农耕社会时期祈求丰年,民众共同参与的传统祝祭活动。在进行端午祭时,会举行假面舞剧、投壶、摔跤、荡秋千、长跪比赛、跆拳道比赛、高校足球赛等活动,而这些都是具有韩国地方特色的。韩国方面对江陵端午祭非常重视,1967年将其列入国家重点无形文化财产第13号,并拟于2005年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世界无形遗产”,然后提出任务:学习本文后,你如何看待这种现象?此时,学生已经在课堂上开始急不可耐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在让一部分学生陈述见解后,教师下课并且布置作业:将自己的见解梳理一下写成一篇论文作为作业。这样的处理方式,既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维持了课堂的稳定。

从“端午的鸭蛋”这节课的教学过程来看,新课改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新气象,在新课标的引领下,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做了许多大胆的尝试,让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三、总结分析

从上面的两个听课评课实例中可以看到,无论是理科课程还是文科课程在教学中都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贯彻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在课堂上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同时,两类课程也都凸显了“知识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教学思想。

二者不同的地方在于:理科课程主要是通过讲解的逻辑性、客观可信性表明知识的层次美和应用美;文科课程主要通过学习中的感觉体验和心理感受来领略生活中的细节美和感性美。教师要做到的是:对于不同的课程在讲解时要充分展示出这些课程所蕴含的美感,通过这些美感的展示来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

在听课评课的过程中,发现并学习授课教师运用教学技能、课堂组织技能和学生引导技能贯彻新课标提出的教学思想、展示课程美感的方式,都是师范生在听课与评课时应该注意学习的地方。

评估:你是否已经掌握了听课与评课的方法

学习完了本节的内容,你是否已经掌握了听课与评课的方法?请通过下面的方法检验一下。

自我检验:挑选一节和自己专业相关的初中课程,先写出这节课的课程设计,然后让其他同学试着按照你的课程设计讲给你听。同时你作为“听课教师”的身份,按照上面提出的听课标准与方式来听“自己讲的”课,然后根据评课的标准和方式来评价一下自己的课。通过这种“抽身看自己”的听课评课方式来检验自己的教学过程、教学方式是否符合合格课程的标准。

实践检验:在一所中学挑选一节或是连续几节和自己专业相关的初中课程,按照上面讲的准备工作做好准备,然后去听一节课。下课后,将自己关于这节课的教学技能、课堂组织技能、学生引导技能的看法和任课教师交流。看看自己的听课中“听”到的重要环节是否和授课教师的意图相吻合,评课中“评”到的评价是不是授课教师想在教学中贯彻的重点。

如果你能够熟练地进行以上两种评估方式,那么,你就掌握了听课评课的方法。如果你不但熟练地完成了以上两种评估方式还给出了令自己和授课教师都满意的评课结果,那么,你就具备了当合格教师的扎实基础。

【注释】

[1]孙永霞:《谈新课程下的评课艺术》,《神州》2011年1月(下旬刊),第33页。

[2]参见http://wenwen.soso.com/z/q273707840.ht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