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比德于玉的求索

比德于玉的求索

时间:2022-02-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创办之始,由教育家杨月如先生赐名“比德小学校”,近取比邻当时德文学堂之义,远含“君子比德于玉”的深邃意境。君子明德,不争一时之炫耀,潜心于纯洁的求索。近年来,这所学校结合小学生科技教育的实践探索,已经形成了鲜明的科技特色,被命名为“上海市科技教育优秀实验学校”。取得如此成就,源于学校清晰的工作思路:依托教育科研,发挥团队优势,传承中求创新。这是科研兴校的很好范例。

序 比德于玉的求索

徐汇区是上海市科技与人文荟萃的文化大区。徐汇区第一中心小学在这个区内颇有影响,至今已有94年历史。创办之始,由教育家杨月如先生赐名“比德小学校”,近取比邻当时德文学堂之义,远含“君子比德于玉”的深邃意境。君子明德,不争一时之炫耀,潜心于纯洁的求索。历经百年的沧桑,几代人的创造,方有如今现代化的“品牌”与光辉。

近年来,这所学校结合小学生科技教育的实践探索,已经形成了鲜明的科技特色,被命名为“上海市科技教育优秀实验学校”。学校编著的《让孩子学会研究》获得了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优秀课题成果奖。取得如此成就,源于学校清晰的工作思路:依托教育科研,发挥团队优势,传承中求创新。这是科研兴校的很好范例。

现在,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科研促进教师发展,这些话大家都在说。那么,是不是不管什么样的“科研”都能兴教、兴校呢?例如远离教育现状、学校实际的大话、空话式的研究,仅作为学校“摆设”而未付诸行动的研究等,就难起作用。徐汇区第一中心小学就不是这样。首先是学校科研不盲目,环绕着明确的目标,像“剥笋壳”一样步步深入。把培养小学生的科技素质、从小开发他们的智慧潜能作为理念和努力方向;然后发掘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成为关键,学与教的方式要有所改观;紧接着又意识到学生学习方式的完善必须有相应的教师人格特质作支撑,这就是“反思”。那么,如何形成教师的反思特质?该校紧紧把握住两个方面:一是融入于改变教学行为的对话与思考;二是聚焦于改变思维方式的团体学习;再深入一步,就到了方法与技能的层面,于是创造出激发主体悟性的专题叙事,促进教师成长的专业发展档案,等等。这样的学校教育科研,不重花样重实质,咬定青山不放松,一步一个脚印,一年一次累积,坚持下去就出效果,学校的面貌就出现令人鼓舞的新气象。

我赞赏学校教育科研的“扎根”特征和生命潜力,尤其是当今出现了大量的改革实践研究,这对学校的发展起了重要的驱动作用。当然,在成果的表述方面,尤其是写成书,常常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这里我想说的是,发生于学校的改革实践研究,要十分重视对改革过程的完整记述。改革的过程都是由计划→实施→内化3个阶段以螺旋上升的形式推进的。

在计划阶段:①调查是最重要的基础,如何搜集资料,包括数据、文本与访谈,看到今天和未来,还要了解一些历史(因为历史就是文化,讲传承能减少对改革的抵抗);②如何澄清改革的目的,注入热情与意义,争取各方面的支持是根本;③如何厘清角色,将改革任务细化,确定承担角色;④如何开列改革所需的资源取向等。

实施阶段:①如何记述实施的障碍并作分析(如缺乏所需能力、目标迷茫、资源不到位、留恋旧有框架、受到习惯势力挑战);②如何正确处理不同层面、群众与个人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在面对面,甚至很匆忙情况下的协调;③领导角色如何转换(因为怀疑新取向、人员负担重的事时常发生,甚至超出领导原有的分析能力,促使领导角色从提供答案的个人分析者变为教师团队认同的促进者);④改革需要培训,更需要检查、督促的跟进,如何以此来维护改革的持续性等。

内化阶段:这是学校改革的最后归宿。新出现的制度、途径、方法、活动如何成为学校管理职能的有机组成部分,如何被接受为学校传统的要素之一,成为学校文化深层根基的一部分。据我所知,徐汇区第一中心小学在上述诸多方面有非常丰富的积累,这是极为珍贵的宝藏。我期待着这一宝藏的更深层次开掘。

顾泠沅

2006年5月8日

(作者系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十大教育功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