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追求语文教学的高境界

追求语文教学的高境界

时间:2022-02-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假期里,我认真拜读了名师基地推荐的中学特级教师黄玉峰老师的著作《教学生活得像个“人”——我的大语文教学》,不禁被黄老师的率真性情、才华横溢及深厚的文化底蕴所感染、所折服。黄老师强调语文学习的规律是“培根”“积累”。而第3个系统的基础是传承前人的文化成果。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要人变得更好!黄老师虽然教高中,但是非常关注小学语文教学。

假期里,我认真拜读了名师基地推荐的中学特级教师黄玉峰老师的著作《教学生活得像个“人”——我的大语文教学》,不禁被黄老师的率真性情、才华横溢及深厚的文化底蕴所感染、所折服。在文中,黄老师谈对教育的见解,文笔犀利,引经据典,说理透彻;谈对教学的认识,经验丰富,课例鲜活,教法灵活。通过阅读,使我开阔了教育视野,引发了思考,并提高了认识。

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词以境界为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以人文本”是二期课改的核心理念。正如黄老师所说:“‘以人为本’不但是教育的目的,而且是教育的过程和方法。它就是语文教学的高境界、高格调。”

如何追求语文教学的高境界、高格调?

首先,我们要明确教育的本质: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黄老师在书中提到社会学家潘光旦在文章《位育之道》中引了《中庸》里的几句话,“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意思是:教育是要使每个人找到自己的位置,并在那儿得到充分的发展。而法国教育家卢梭250年前就明确地说:“大自然希望孩子在成人以前像个孩子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子,他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会腐烂。”

的确,在人的教育上,必须符合“天道”,让人符合天性地成长。为此,我们教育者要有一颗平常心。纵观现在的小学语文教学,教材内容多,课时紧,评价的要求高。教师迫于质量监控的压力,在处理教材时,生怕挂一漏万,眉毛胡子一把抓。课堂上,重分析和深度,以成人理解的标准去启发学生,一种理解,一种声音,一个标准答案,大量的分析启发占据了大好时光。课上不动笔,课后做练习,学生学得比较吃力,语文能力提高迟缓。三、四、五年级的阅读分析题难度差异不大,经常是一篇阅读短文练习似乎放在哪个年级做都行。反思自己的教学,也是有时清醒,有时糊涂。清醒时,眼中是鲜活的生命,糊涂时眼中是鲜红的分数。在讲评阅读分析时,为了追求“规范的表达”“标准的答案”,给学生限定句式,归纳答题要点。学生订正后的答案,看似严谨了,全面了,却千人一面,失去了生命的灵性。初次批阅时,我用红笔勾出的学生独到的见解和灵动的语句,在订正时,由于学生受讲评的制约,为了求全和正确,失去了本真。而长期的“分析归一”,弄得学生绷紧神经,不敢自己去品味文本,生怕自己的体验不合乎“标准”。其实,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想要总结出放诸四海皆标准的“公式”,无异于削足适履。尼采曾说:“生命僵化之处,必有规则堆积。”现在想想视“标准”为唯一真理的做法,真是捡了芝麻(规范统一),丢了西瓜(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造的火花)。

其次,我们要遵循语文学习的规律:培根、积累。

黄老师强调语文学习的规律是“培根”“积累”。正如韩愈说:“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养其根而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语文教学的任务是要建构学生的语文系统,即汉字的识字写字系统、汉语的听说读写系统、母语文化生成系统。而第3个系统的基础是传承前人的文化成果。传承就要积累,不但要积累知识、积累生活、还要积累观点、思想、感情。只有大量的积累,积累的语言、思想、感情才会起潜移默化的作用。

巴金老人有一段话非常精彩:我们有一个丰富的文学宝库,那就是多少作家留下的杰作,它们教育我们,鼓励我们,要我们变得更好、更纯洁、更善良、对别人更有用。文学的目的就是要人变得更好!

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要人变得更好!因而,我们语文教师要尽可能把学生带到知识的海洋中去,提高他们的兴趣,多多推荐书目、介绍读物、培养他们爱读书、会读书的习惯,让学生打开眼界看世界。视野开阔,就能自然地发挥独立思考。然而,目前很多学校的现状是三至五年级,每周排进课表的唯一一节阅览课也是虚设,尽管老师们明白读课外书的益处,但因为语文课时少,也只能挤占阅览课完成教学进度。我也时常处于矛盾之中,班级里开设了图书角,摆放着同学们各自喜爱的读物,通常是奖励学生在中午完成订正以后自由借阅,但对于后进生而言,机会很少。要求每个同学自备一份课外读物,鼓励他们利用早晨、午休的边角时间自主阅读。每当午饭过后,看到学生兴致勃勃地捧着心爱的读物阅读时,我会因他们与书为友而欣喜,可有时,我也会心怀一份自责打断他们的阅读,抱歉地说:“耽误大家一点时间,把课上没讲完的一段讲完。”“占用大家一点时间,讲评一下考卷。”“对不起,请你订正好再看课外书。”或是“对不起,请做完这道题,再看课外书”。其实,多讲一句,少讲一句,多做一题,少做一题,难道有本质上的差别吗? 我应该大胆地挣脱功利主义的束缚,还孩子自由阅读的时空。

再次,我们要探索语文教学的方法:教无定法,教亦多术,贵在得法。

黄老师认为:千纲万纲,要以学生的学习为纲,以学生的健康发展为纲,以语文学习的规律为纲。语文教材不是储藏知识点、训练点的仓库,不仅仅是语言训练的范本。阅读每篇文章,进行每一个语文实践,都要让学生在培养语感、积累知识、锻炼能力、开发心智的路上前进一步,在进入生活中前进一步,在变成大写的“人”的过程中前进一步。

美国教育家科勒涅斯说:“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有多大,语文学习的天地就有多大,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大语文。只要我们留心,生活中时时处处事事都有语文。黄老师的语文教学是大语文教学,内容和形式丰富多彩,充满了生趣、情趣和乐趣:听讲座、逛书店、泡书吧、写诗歌、观话剧、看展览、练书法、学篆刻、演小品、编刊物、学采访、办学旅,生活有多丰富,他引导的语文学习就有多丰富。这才是有滋有味的语文学习!我一边看书,一边羡慕他的学生,能在他的门下求学真是幸福!想想自己也曾开展过学生喜欢的语文活动:在春天里,和孩子们喂蚕宝宝,养小蝌蚪,引导他们写观察日记;学着改写课本剧,表演课本剧。学了《丁丁的研究报告》,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探究的问题尝试写研究报告,办手抄小报……但也只是兴趣所致,并没有一以贯之。

黄老师虽然教高中,但是非常关注小学语文教学。他觉得在小学阶段,最重要的是培养兴趣和习惯。这一点,我非常赞同。孔子就提倡快乐教育:“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非常欣赏黄老师带着学生一起“玩”,赏玩、把玩、玩味讽咏、玩古知今。猜字谜、对对联、写顺口溜,凡民间文化里活泼有趣的东西,都拿来玩,在大量积累、熏陶和语言实践的过程中,让学生享受语言的奇妙,激发学生学语言、用语言的兴趣。我也深有体会:游戏的好处是自然,“润物细无声”,不知不觉让心灵得到陶冶、放松,开始“知趣”,玩着玩着,学生会突然发现,原来生活处处有语文。不过,与黄老师相比,我带学生玩得还不够高明,唯有不断提升学养,才能带学生“玩”得游刃有余。

最后,我们也要提高个人的文化素养。

黄老师在书中更是一针见血地点出了大多数教师的现状——只有技术,缺乏艺术;只有知识,缺乏见识;只有学历,缺乏能力;只有苦力,缺乏魅力;只有表格,缺乏风格;只顾眼前利益,很少远大理想;读书不够,修养不够,问琴棋书画、诗词歌赋、梅兰竹菊,皆茫然不解,兴趣几无……对照自己,觉得汗颜。

“任重而道远”,为了承担起教书育人责任,我们每个教师都应“苟日新日日新”,不满足于老经验,要永远处于阅读状态、探索状态,要不断有新发现,以影响学生。

不断提高个人的文化素养,与时俱进,“以人为本”,遵循教育的规律,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遵循语文学习的规律,去追求语文教学的高境界、高格调,这就是我阅读《教学生活得像个“人”》一书的最深感悟,也是我今后继续努力的方向。

(本文荣获上海市实验小学第27届“五·四”教学比武征文比赛优胜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