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追求“乐”的境界

追求“乐”的境界

时间:2022-02-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也就是说,在“乐”的这个境界里,任何有选择的活动都不是为了得到什么利益——这种活动就是人生命的一部分。只有乐之者的欲望才能得到满足,因为它是自然而必要的。一个人之所以有时做不好事情,就是因为他还没有真正地成为“乐之者”。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显然是把“乐之者”作为了做人的最高境界。

要做好一件事情,首先要有对此事的认知,否则就无从下手。但单纯的认识并不能激发人们的主动精神。因此,孔子提出应在“知”的基础上加入“好”,也就是充分调动自身的积极性。这样不仅完成的效果会大不一样,而且也可以在过程中有所收益。当然,这种收益不一定是物质利益,所以,孔子更进一步指出,做事的最高境界是把它本身当成一种乐趣。也就是说,在“乐”的这个境界里,任何有选择的活动都不是为了得到什么利益——这种活动就是人生命的一部分。

有人问希腊智者伊壁鸠鲁:“快乐的秘密何在?”

伊壁鸠鲁说:“生命中有三种欲望:一种是自然而必要的;另一种是自然却不必要的;还有一种是不自然也不必要的。对不必要的欲望不要屈服,对自然的欲望要追求,这就是快乐的秘密。”伊壁鸠鲁说的这三种欲望分别属于孔子说的这三种人:知之者、好之者与乐之者。

我们把孔子和伊壁鸠鲁的理念对应起来,就是:知之者的欲望是不自然而不必要的;好之者的欲望是自然而不必要的;乐之者的欲望是自然而必要的。

所谓知之者,就是迷信知识的人。这些人,表面上看去好像很相信知识,其实他们并没有什么知识。人类最大的知识就是不迷信知识。所谓好之者,就是对某类事物感兴趣的人,如读书人对知识、商人对金钱等,这种兴趣是出自天性或后天环境的影响。但它注定不会得到完全的满足,因为对象太大了。虽然可以轻易击中,但他永远也不可能得到全部。只有乐之者的欲望才能得到满足,因为它是自然而必要的。快乐使人与世界合二为一,这种欲望符合自然之道,使人与事物达成和谐,所以能顺心如意。

一个人之所以有时做不好事情,就是因为他还没有真正地成为“乐之者”。如果你真正地乐于做某件事,你就会做成你要做的事,事情本身也会成就你。只有真心喜欢一件事情,我们才会成功。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显然是把“乐之者”作为了做人的最高境界。只有乐于做人的人才会成功。

要问世界上究竟有多少种快乐?恐怕没有人能说得清楚。一个人之所以活着,就是为了让自己身心愉悦。为了得到快乐,让我们用心聆听先哲的启迪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