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心理距离的主观性

心理距离的主观性

时间:2022-02-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例“曾经”本来是指过去,应该用“那么”,但是由于说话者刻意想拉近与该事件的心理距离,选用了“这么”。这一点我们可以参考交互主观性的理论进行说明。在这里说话者刻意违反了“交互主观性”的原则,表达了对听话者的不认同。所以,由于心理距离的主观性的存在,“这么”和“那么”在使用过程中不一定严格按照客观的指称距离的远近进行选择。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心理距离的存在,时间距离和空间距离不是绝对的。如果说话者刻意地要拉近或推远与说话者之间的距离,就会根据需要选择使用不同的指示代词。例如:

(12)刚才你那么说不对。

(13)曾经也有一个人像你一样,对我这么好。

(14)听说到2018年北京到张家口就能通高铁了,这么说来以后见你就很方便了。

通过以上例句我们可以看到。例(12)“刚才”属于刚刚发生,按照时间距离比较近的原则应该用“这么”,但是由于说话者着重强调了对事件的不赞同,刻意地拉远了与听话者的心理距离,选用了“那么”。例(13)“曾经”本来是指过去,应该用“那么”,但是由于说话者刻意想拉近与该事件的心理距离,选用了“这么”。同理,例(14)也是加入了说话者的主观意愿,刻意地将心理距离缩短,以表达对此事件的欣喜。所以,主观上的心理距离的远近造成“这么”和“那么”使用上的非常规现象。

总结上文“这么”和“那么”在时间和空间距离上分别有近指和远指的区别,并且二者在单纯的时间空间指示的过程中不能互换,但是如果说话者刻意拉长或缩短距离,那么二者可以互换,也就是由于主观的心理距离因素的作用,“这么”和“那么”可以互换。这一点我们可以参考交互主观性的理论进行说明。

关于交互主观性,吴福祥(2004)认为“交互主观性指的是说话人/作者用明确的语言形式表达对听话人/读者‘自我的关注’,这种关注可以体现在认知意义上,即关注听话人/读者对命题内容的态度;但更多的是体现在社会意义上,即关注听话人/读者的‘面子’或‘形象需要’”。王敏、杨坤(2010)指出,交互主观性蕴涵着说话人对听话人的认同以及“面子”或“自我形象”的关注。比如,在中国,人们用对别人的尊称和对自己的谦称来表示对听话人的尊重和对听话人的“自我关注”。我们在日常交往中,常用“您”称呼对方,常用“先生”“某公”“某老”来形容对方的德高望重,而我们常常用“在下”“鄙人”“不才”“晚生”等词来指称说话者自己。以上例(13)中,用“这么”体现了说话人对听话人的感谢和认同,是说话人用话语的形式表达对听话人的“自我的关注”。例(14)用“这么”是说话人表达对该事件的认可,以及可以经常见到听话人的欣喜,也是用话语的形式表达对听话人的“自我的关注”。但是在例(12)中,说话人用了“那么”,表达了说话人对听话人所说话语的不赞同,也是说话者对听话者的不认同。在这里说话者刻意违反了“交互主观性”的原则,表达了对听话者的不认同。所以,由于心理距离的主观性的存在,“这么”和“那么”在使用过程中不一定严格按照客观的指称距离的远近进行选择。更多的时候,在上下文中“这么”“那么”的选择以说话者对所述事件或者听话者的态度为准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