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借助时间学数学

借助时间学数学

时间:2022-02-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时间的物理学定义是从事件发生到结束的时刻间隔。在崇尚科学与理性的现代社会中,时间被视为客观的、外在的、物理性的存在,等同于空间,并且获得了抽象的、均质的、片段化的形式——“钟表时间”。“钟表时间”符合现代人对确定性、精确性、高效性的要求,因而它已成为现代生活不可缺失的参照标准。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人们通常会以“钟表时间”为标准来衡量和考察儿童。“钟表时间”并不是衡量幼儿时间观念的唯一合理尺度。

有的幼儿园小朋友会经常性迟到,家长的反馈一般都是“本来早就可以来了,醒得也蛮早的,就是穿衣服、吃饭时拖拖拉拉,而且一会儿要小便了,一会儿想起来又要做什么事情了,结果搞得现在才来”。小学里有严格的时间制度,幼小衔接时如果不培养孩子珍惜时间的意识和良好的作息习惯,孩子将来怕是难以适应小学的规律化生活。尤其是现在人们的生活节奏都很快,家长没有不忙的,如果孩子作息不规律,不遵守时间,做事拖拖拉拉,更让大人着急上火,也不利于他们日后的生活。南京雨花实验幼儿园前不久开展了“等待一分钟”“自由一分钟”“紧张一分钟”“快乐一分钟”等一系列加强幼儿时间观念的游戏活动,成效很好,让幼儿真正感受到时间的宝贵,学会珍惜每一分、每一秒,以更好地适应将来的小学生活。

时间是人类用以描述物质运动过程或事件发生过程的一个参数。确定时间,是靠不受外界影响的物质周期变化的规律。例如,月球绕地球周期,地球绕太阳周期,地球自转周期,原子震荡周期等。爱因斯坦说时间和空间是人们认知的一种错觉。大爆炸理论认为,宇宙从一个起点处开始,这也是时间的起点。时间的物理学定义是从事件发生到结束的时刻间隔。

时间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关键因素。虽然时间看不见、摸不着,但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巨大的影响。比如我们的一日生活都是按照时间的顺序发展进行的,没有时间观念,我们的生活将会陷入一片混乱。时间的重要性真是不言而喻,因此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要从小做起,从幼儿抓起,尤其是大班幼儿。他们的思维发展水平决定了其对时间的理解能力进一步加强,而逐渐增多的学习任务就需要他们更善于管理分配自己的时间,同时为了迎接小学生活,时间观念的培养更是不可缺少的。

时间观念是对时间的感知,更重要的是对时间的把握和支配的能力,以及事情是否有条理性、主次分明,是否懂得合理的使用和分配时间的能力。时间观念包括哲学科学理论中的时间概念、时间经验、时间心理、时间意识、时间文化等个人和社会的时间理解。人的时间观念来自人类观察感知到的自然时间和物理时间。严格地讲,人类的时间观念主要来源于观察到的自然运动和人文运动有序运动的节律性或律动性。可观察感知的意象世界的有序性及其周而复始、循环渐进的节律或律动,是人类形成时间观念的真正源泉。

在崇尚科学与理性的现代社会中,时间被视为客观的、外在的、物理性的存在,等同于空间,并且获得了抽象的、均质的、片段化的形式——“钟表时间”。

“钟表时间”符合现代人对确定性、精确性、高效性的要求,因而它已成为现代生活不可缺失的参照标准。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人们通常会以“钟表时间”为标准来衡量和考察儿童。“钟表时间”并不是衡量幼儿时间观念的唯一合理尺度。幼儿具有自然赋予的先天的时间观念,这种自然的时间具有内在性、无意识性,是幼儿转变生长的条件,是幼儿创造性潜能发挥的前提。

因此,现代幼儿时间教育应“取法自然”,以达成个体内在时间与客观时间的和谐与平衡。

良好的时间观念与幼儿的健康成长是密不可分的。如果幼儿还没有养成一个良好的时间观念,该做的事情没有按时完成,拖沓会让幼儿失去很多学习的机会,也会影响到他其他方面的发展。但是对于幼儿来说,安排自己的时间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这就需要家长和老师从生活中着手,以浅显、易懂的方式为孩子渗透时间观念,并做好榜样。

从幼儿时间的发展特点中,可以透视出建构幼儿时间观念的重大意义。幼儿时间发展特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规律性:孩子的世界中,从一开始以吃、睡等生理反应为主,到慢慢加入玩耍、学习等活动,生活也变得更加丰富。家长如能配合他的发展,以每天的活动划分时间的段落,则有助于调整他的作息,为日后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奠定基础。孩子若无法拥有正常的作息,不仅会增加父母照顾上的困难,日后进入幼儿园生活时,就会出现,大家睡午觉的时候他偏偏想玩游戏,活动时间和大多数人不同,人际关系也会受到影响。

2.稳定性:时间不易产生变化,且具有一定的稳定性,稳定到几乎让人不能察觉时间的流动,甚至是忘了时间的流逝。在你活动当中,时间也是一点一点地在流逝。但是,年龄太小的孩子则无法感觉时间的流逝,只会将注意力放在眼前的活动上。

3.反复性:时间就像是白天、夜晚、气候的变化,周而复始,具有反复的特性。孩子如不知道时间有这种周而复始的流动特性,则很容易产生混淆的感觉。比如,爸爸、妈妈在星期三时,答应孩子星期日带他到动物园玩,但他不知道从当天起还要经过好几个反复的夜晚及白天才会到星期日,就会感到相当的疑惑,而觉得大人在骗他,或是不带他去。

4.可预测性:时间的可预测性对我们来说相当重要,譬如,我们会在固定的时间出门去幼儿园,因为我们会预测几点可搭到校车,几点可以到达幼儿园,小朋友会知道几点会下课,几点妈妈会到学校接他,因而形成安全感。如已养成固定的活动时间规律,就算小朋友没有办法辨别几点钟,可是时间对他而言就是可预测的,如大概什么时间该用餐,什么时间可以玩游戏等。以后每到固定的时间,他的脑海中会自动浮现大略的行程表。在有了预期时间心理后,小朋友会变得安稳得多,而相对不会有不安全感。

现在的孩子生活在一个比较宽松、自主、自由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之中,时间概念往往被忽视。如他们在区角活动时不知道到什么时间收拾玩具;两个活动之间,孩子们只顾玩,等活动开始时,有的幼儿才想起喝水、上厕所等;有的幼儿在绘画时边画边玩,不能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绘画内容,影响后边的游戏活动的进行。本年龄段的幼儿普遍存在做事拖拉、散漫、做事无先后顺序、自律性较差、不守时、来园迟到等现象,许多孩子不知道今天是几月几日,不知道一年有几个季节,现在是什么季节;还有的孩子没有星期几的概念,上幼儿园不知道星期几。较复杂一点的时间感是对钟表的指认,知道现在是几点钟了,知道是上午还是下午。大部分幼儿缺乏时间观念,影响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而大班幼儿即将步入的小学生活,则严格要求遵守时间限制,在一定的时间内必须完成一定的任务。同时小学的作息时间意识和时间观念并不是在短时间内能建立起来的,而是在学前期逐渐渗透的。针对大班幼儿的一日生活时间安排的较松散自由的特点,我们有必要强调做好幼小衔接工作,进一步将幼儿的时间观念加以强化,为幼儿进入小学做好铺垫。

守时、惜时的孩子,往往心智的成熟程度较高,很容易建立健康、规律的生活习惯,学习的效率高,同时他们有自信、乐观的精神面貌,对外交往能力也强。有些幼儿做事磨蹭拖拉,小学以后容易学习效率低,缺少时间观念的孩子在初学写字时,老是在一两个字上打转,反复挑剔、反复怀疑,缺少一种时间上的紧迫感和流畅的“行动力”;对“时间”懵懂不明的孩子,很少要求自己何时何地完成什么,换言之,很少有主动的“目标”,在幼儿园老师眼里,常常被视作心智发育滞后的表现,自然而然的,这样的儿童会感到自己承受了很多额外的压力;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时间观念不明的儿童也面临“信用缺失”,久而久之,小伙伴会对动辄迟到、缺席的他有批评、有疏远,认为他讲话不算数,不守信用,这将严重阻碍幼儿“外交活动”的正常进行。

幼儿从学前大班进入小学,从没有严格的作息时间约束到必须按照严格的作息时间来约束自己,比如不能迟到早退、铃响上下课,从早上起床时间到路上交通时间,再到上课时间、休息时间、活动时间、作业时间等等环环相扣,这些要求和变化对于小孩是一个巨大的考验。大班幼儿都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履行一日生活程序,从某种意义上讲,孩子是在被动的遵守时间。其实大班幼儿随着知识经验的丰富,有了一定的按时完成某项任务的能力,从而可以使孩子从被动地遵守时间变为主动地遵守时间,以帮助他们克服做事散漫、拖拉、总要别人催促的习惯。我们要从幼小衔接角度入手,用各种方法帮助小孩建立起必要的时间观念,合理的运用时间,做时间的主人,重视培养大班幼儿良好的时间观念,包括认识时间,建立时间概念和自觉执行时间规定等,不仅要求幼儿能认识时钟,还应让幼儿理解时间和生活的关系,懂得珍惜、遵守时间的重要性,为今后顺利的学习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为幼儿入小学学习乃至一生高效率的生活做好准备。

“时间”这个看不见、摸不着,却又相当重要的概念,较难通过口头告知的方式,让儿童从中得到启发。作为幼儿教育者只能多费心,配合孩子的成长,利用它所熟知的事物,连接时间观念融入生活之中。大班幼儿已能正确使用副词。如:刚、正、恰好、总……他们用语言表达时间概念的过程出现在不停顿的发展阶段。如果这个过程引导得好,六七岁的儿童这方面发展是比较快的。因此,在大班进行“时间感”的教育是可行的。

目的是让孩子了解时间的概念与发生顺序,学习正确使用时间词,并通过时间概念教学,渗透数学,培养数感。

时间概念包括年、月、日、时、分、秒、星期、上午、中午、下午、今天、明天、昨天、后天、前天、过去、将来等。

年:时间的单位,公历一年是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平年365日,闰年366日,每四年有一个闰年。

季:一年有4季——春夏秋冬,每季3个月。北半球春季为2、3、4三个月,夏季为5、6、7三个月,秋季一般为8、9、10三个月,冬季为11、12和第二年的1月共三个月。

季度:一年有四个季度,1~3为第一季度,4~6为第二季度,7~9为第三季度,10~12为第四季度。

月:计时单位,公历一年分十二个月,农历以月亮的一次盈亏周期为一个月。

旬:每个月有三旬,每个月的1~10号为上旬,11~20号为中旬,20号以后为下旬。

日:地球自转一周所需的时间(24小时),泛指某一天,例如:10月1日,1个月有28天~31天不等。每天由白天和夜晚组成。一般早晨6点天亮,晚上6点天黑。

时:计时单位,常指小时,一天有24小时,例如:行走长途距离时有时用小时来估计路程。

分:计时的单位名称,1小时等于60分钟,短途行走通常用分钟来估计距离。

一刻钟:15分钟。

一会儿:3分钟以内。

秒:计时单位名称,1分钟等于60秒,常用于估计较短距离。

立刻:3秒钟之内。

马上:5秒钟之内。

星期:根据国际惯例把连续排列的七天作为工作学习等作息日期的计算单位,跟“日、一、二、三、四、五、六”连用,表示一个星期中的某一天。

上午、早晨:指半夜十二点到正午十二点的一段时间,一般指清晨至正午十二点的一段时间。上午外出时太阳从东面晒过来。

中午:指正午十二点左右一段时间,此时外出行走太阳位于头顶上方。

下午:指正午十二点到半夜十二点的一段时间,一般指正午十二点到日落的一段时间,下午外出时太阳从西面晒过来。

傍晚:天快黑的时候。

晚上:天黑以后。

夜里:天黑了2~3个小时之后。

今天:说话的这一天。如以2011年6月5日为例,6月5日为今天。

明天:今天的下一天。如以2011年6月5日为例,6月6日为明天。

昨天:今天的前一天。如以2011年6月5日为例,6月4日为昨天。

前天:昨天的昨天。如以2011年6月5日为例,6月3日为前天。

后天:明天的明天。如以2011年6月5日为例,6月7日为后天。

刚才:指现在以前的较短的时间。(区别于现在、过去)

过去:指现在以前的较长的时间。(区别于现在、刚才)

过会儿:现在以后的较短的时间。(区别于过去、现在和将来)

将来:现在以后的较长的时间。(区别于过去、现在和过会儿)

教学中尤其注意数学的渗透:1年=4季;1季=3个月;4季=12个月;1月约为4周;1周=7天;1个月约30天;1天=24小时;1个白天分上下午;半天约为6小时;1小时=4刻钟;1刻钟=15分钟;4个一刻钟就是60分钟;1小时=60分钟;1分钟=60秒……这些不是让孩子换算,而是作为常识记忆。

老师可以跟小朋友讲述“老师的一天”。进而引导孩子讲述自己是如何度过自己的一天的。按从早到晚的顺序,能表述4~5个事件即可。如:早上起床……上幼儿园……吃早餐……接着上课……吃午饭……睡午觉……游戏……回家……吃晚饭……睡觉……

时间在学生的生活经验上处处可及,但时间不是具体存在的物质。因此,时间概念对学生而言非常抽象,尤其是大班的小朋友,由于他们的主观意识非常强烈,容易受到心理因素的影响,往往凭感觉来判断时间的长短,认为快乐的时间总是稍纵即逝,觉得做越讨厌做的事情时间就过得特别慢。另外,孩子在日常生活上对时间单位量的使用也比较有限,大多以时或分的单位来描述。在时间语言方面,关于顺序和周期概念的表现情形也很少见,显示生活情境与教学情境的落差。

2005年伦敦一所学校发现一些学生总是迟到,在学校门口做的调查发现,那些最后晃悠进校园的学生中没一个人戴表,其中许多人除了数字式的钟表外,不会认时间。校长悲叹道:“基本问题就在于现在的孩子不会认时间。”不过专家认为,这不仅仅是准时问题。“孩子能不能认时间,与他们在数学和其他科目上的表现有一定联系。”

什么样的手表能帮助家长、老师教孩子理解时间概念呢?专家研究发现数字表不能鼓励孩子理解时间的概念,而带表盘的手表却能促进良好的智力训练。于是伦敦市在学校到处挂上大大的时钟,好让孩子们通过表盘看时间,鼓励孩子戴表、学会认时间,只是个简单的想法。但是这却会在出勤、旷课和自我约束方面产生极大影响,甚至促使孩子们数学学习的进步。

老师通过积极创设问题情境(儿歌:一匹马儿三条腿,日夜奔跑不怕累;马蹄嗒嗒提醒你,时间一定要珍惜。谜语:我有一个好朋友,滴答滴答不停走,叫我学习和休息,真是我的好帮手!),使学生感受生活里需要认钟表,会看钟面上的整时数和大约几时,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认识钟面上的数字及位置(有12个数,这12个数是按从小到大的顺序围成一圈的,12在正中间)、区分时针和分针(长的是分针,表示的是分钟,短的是时针,表示的是小时,红的是秒针)、认识整时(分针指向12,时针指几就是几时)、认识半时(时针过去半格,分针指着6)。

图187 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几就是几时。

老师可以利用教具,让孩子拨3时、6时、9时、12时并观察分针时针所成的图形,调动孩子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激发其参与意识和积极性,同时又培养了其动手实践能力。

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特点,通过一些具体事件如:提问学生早上6时你在做什么,下午4时你在做什么,晚上9时呢?丰富了学生对时间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充分感受时间就在身边的生活中,逐步建立了学生的时间观念,既联系了学生生活实际,又突出了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我的一天”是怎样安排的?老师和孩子一起制作作息时间表:7:00起床,7:30到幼儿园;8:00晨检;10:00课间操;11:30午餐;12:30午睡;3:00上课;5:00晚饭;5:30妈妈接;7:00新闻联播;8:00准备睡觉。

让孩子学会“大约几点”“不到几点”和“刚过几点”等表达方式。

说一说关于钟面知识你还知道些什么?如:1天有__时;1时有__分;钟面上有__个大格、__个小格;时针走1大格是__时;分针走1小格是__分,走1大格是__分;时针走1大格是__分,分针正好走__圈……

顺着时针的方向转动我们就叫做顺时针;如果朝着相反的方向就叫做逆时针。

练习电子表和钟面的互认;电子表上有两个小圆点,两个点的左边是时,右边是分,像电子表显示的这种表示时刻的方法你还在哪儿见过(电话显示器上、电视上、手机上、电脑右下角……)。

表盘以5分钟为间隔,慢慢让孩子建立5、10、15、20、25、30等5的倍数。

大班教孩子认识钟面,一方面,为小学数学的时间教学奠基;另一方面,体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并渗透初步的估算意识,让幼儿初步建立时间观念,培养学生养成遵守时间、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通过“一分能干什么”的实践活动,体验1分的长短,估计1分有多长。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结合学生的学习生活经验,通过各种形式多样的、学生熟悉的活动,如口算、读书、写字、拍球、托球等,来进一步体验一分时间的长短,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尝试把隐性的时间概念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东西。在“一分钟活动”以及有关“一分能干什么”的信息介绍中,学生不仅从认知层面知道“一分能干什么”,而且体验到——按照他的水平做多少道口算(或其他事情)、写多少个汉字、能洗几个西红柿、能用手工纸折什么所需要的时间大约就是一分,从而加强数学与生活的有机联系,构建数学模型。当孩子们惊奇地发现原来用一分钟能做这么多事情,明白了时间真是太神奇了,同时也懂得珍惜了。

之后可以再带孩子一起体验“5分钟有多长”“10分钟能做什么”“吃中午饭需要多长时间”等活动。

进行适当的“速度”训练,也是对幼儿能力、意志、个性行为的锻炼,“速度”训练可以扩大、丰富幼儿一日活动的内容,因此,在实践中我们应注重训练幼儿眼快,手快,腿也快,说话“快”,做事快,反应也快。修正做事拖拉、无条理的坏习惯,从小形成有条不紊的“快节奏”的社会规律。

幼儿的一日活动是孩子最熟悉的生活经验,也是最好的认知时间的教育内容。因此从幼儿的生活环节入手进行渗透是培养幼儿时间概念的有效途径。而幼儿正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图文表征是幼儿最容易接受和理解的方法。如把入园、做操、区域活动、盥洗、教育活动、课间十分钟、户外活动、吃饭、散步、午睡、午点、离园等时间较固定的环节,用图文并茂的图画或照片形式来表示相应的活动内容,画出钟表的时间表示每一个环节的时间与内容,并配以简单的文字,按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引导幼儿根据活动内容认识时间,理解时间运行的方式和规律。另外,在一日活动中,给幼儿交代整个活动内容和具体时间,让幼儿在心理上形成有序的概念。通过作息时间表,引导幼儿根据活动内容认识时间,理解时间运行的方式和规律。如今天上午第一个活动是数学活动,第二个活动是美术活动等,提前告诉幼儿,使他们在头脑中形成一定的时间概念。

及时了解幼儿执行情况:早上是否主动起床、穿衣、刷牙;晚上不能因为看电视睡得太迟,能否按时睡觉……我们把作息时间表贴在墙上,有刷牙、洗脸、叠被、作业等项目。幼儿主动完成打“五星”或签名,让幼儿在指定时间内主动地、有节奏地完成任务。同时有意识地强化一些关于时间的训练,如闭上眼睛感受一分钟有多长,一分钟可以做些什么事,通过翻日历、月历告诉幼儿月份或星期所要完成的任务。在平时教学中,给幼儿交代整个上午或下午的活动内容。这些做法让幼儿在心理上形成“序”的概念。以便上小学后,不用大人催促就能按时起床、上课、做作业等,在有限的时间内集中地完成任务,使幼儿会获得一种成功的体会。

对幼儿进行按时完成任务的培养与发展幼儿时间感是密不可分的。将发展幼儿时间感与日常生活的具体事件联系起来,使之有可以感知的具体内容。一些家长常抱怨孩子动作慢,穿脱衣服要半天,刷牙不催几遍刷不完,或是吃饭磨磨蹭蹭,做事情边玩边干。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在认识时钟的基础上,请家长、老师与幼儿一起做作息时间表,运用又清楚又简单的画面表达出每个时间段要做的事情。如用一碗冒着热气的米饭表示进餐环节,用坐在桌边举手发言的画面表示学习活动,用钢琴表示练琴时间等等。由每个小朋友介绍给全体小朋友听,通过不断完善,让幼儿形成各自的富有特色的生活规律。如学琴的幼儿写上练琴时间和游戏时间,以及帮助妈妈做事情的时间,按照规定的时间完成任务。幼儿可以把作息时间表贴在床上或是钢琴上面。根据时间表,教师及时与家长沟通,了解他们的执行情况。幼儿能按时完成任务的,就奖励一朵小红花或采取其他形式给予鼓励,从而让幼儿在规定时间内能够逐步积极主动地完成任务,在培养幼儿养成良好习惯的同时,促进其全面发展。

到了大班,幼儿荣誉感逐渐增强,他们喜欢各种比赛,喜欢在比赛中取得好成绩,竞争意识有了明显的提高。针对这一特点,我们可以经常有意识或随机地举行一些亲子间或孩子间的比赛,每次竞赛之后告诉孩子谁比谁快了几分钟。如在家里起床后的穿衣服、叠被子比赛,家长对孩子的进步要运用奖励的方法如让幼儿看动画片或是陪着出去玩,做孩子们喜欢做的事情。这样幼儿体会到,做一件事情做得快了,可以腾出时间干很多事情,这种做法不仅提高了幼儿的速度,还使幼儿增强自信。在幼儿园里计算教育活动中书写数字快慢的比赛(要求幼儿写得既好又快);区角活动结束时进行收拾玩具比赛等等。通过这些比赛,家园间及时交流以榜样幼儿展开讨论,让幼儿知道他好在哪里,老师再加以奖励和表扬,鼓励其他幼儿向榜样学习。这样在活动中帮助幼儿改掉拖沓的坏习惯,掌握时间观念,养成按时高效有序的良好习惯。

幼儿园的一日生活都是有时间安排的,什么时间做什么事情。要从幼儿的日常生活中入手,如吃点心、喝水、户内外活动等。在这过程中我们可以下意识地让孩子们看表,每次都给他们规定完成的时间。刚开始时也许还不能按时完成,可以让孩子通过与同伴比较、分组竞争、实施奖励等方法,循序渐进中就能在规定的时间完成这些事。同时在持之以恒下孩子们不仅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集体合作意识也增强了,有时在活动中看到拖拉的小朋友还会主动给予提醒。

我们还可以将活动延续到孩子们的家里,与家长配合,培养孩子合理安排放学后时间的能力。每天给孩子们创造一个固定的时间,以及安静、独立的学习环境,使孩子们从各方面都做好进入小学的准备。

在生活活动中渗透,如:穿衣、洗脸、吃饭等环节,我们可以家园同步,有意识地让幼儿看时钟,每次都给他们规定完成的时间,跟幼儿规定用餐的时间范围如:“今天时钟的分针走到数字几时就要吃完。”这样一来有了时间的限制孩子更能清楚的意识到自己要认真吃饭,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久而久之幼儿就养成了好习惯。在家里可以和家长进行比较,在幼儿园可以分组竞争、实施奖励等办法,渐渐的就能在规定的时间段内完成这些事,同时在持之以恒的坚持下孩子们从最初表现出来的拖沓现象经过反复的培养都能做到动作迅速,同时幼儿也逐渐有了时间意识。

俗话说:“习惯成自然。”任何良好的习惯都是在较长时间、持之以恒下培养出来的。家庭和幼儿园一同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作息时间规律,是培养幼儿良好时间观念的重要一环。培养幼儿的时间观念与家长的支持是密不可分的,家长是培养幼儿时间概念的合作者及参与者。首先,家长可以为幼儿创设一个干净利索的家庭氛围。家长做事麻利,使幼儿在家庭中耳濡目染,得以熏陶。其次,向家长介绍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好的做法,能让幼儿节省更多的时间,如睡觉时教幼儿先脱鞋子,再脱裤子和上衣,整理后再进被窝,这样不仅使幼儿形成良好的习惯,更培养了幼儿快节奏地完成任务。还可以让家长和幼儿一起进行穿衣服比赛,看谁穿得快,提高幼儿做事的积极性。如果穿衣服或收拾玩具等一些事情做得比以前快了,家长可以奖励幼儿看动画片或是陪着出去玩,做孩子们喜欢做的事情。这样幼儿体会到,一件事情做得快了,可以腾出时间干很多事情。这种做法不仅提高了幼儿的速度,还增强了幼儿的自信心。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钱志亮,北京市昌平汇佳国际园张淑卿,深圳市实验幼儿园郑春娟、刘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