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小学数学问题解决中“探而不究”的问题与对策

小学数学问题解决中“探而不究”的问题与对策

时间:2022-02-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数学新课程实施后,传统教材中的“应用题”悄然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问题解决”.新课程理念提倡问题解决时采用探究性学习.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是指在数学课堂教学的环境下,学生围绕正常的教学内容,就某些数学概念、原理、问题,以探究的形式学习新知识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设置情境,提出问题,思考、探讨问题的结论,给出解释或证明.[1]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探究是科学的生命,数学作为一门科学,既离不开问题,

数学新课程实施后,传统教材中的“应用题”悄然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问题解决”.新课程理念提倡问题解决时采用探究性学习.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是指在数学课堂教学的环境下,学生围绕正常的教学内容,就某些数学概念、原理、问题,以探究的形式学习新知识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设置情境,提出问题,思考、探讨问题的结论,给出解释或证明.[1]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探究是科学的生命,数学作为一门科学,既离不开问题,也离不开探究.探究是问题解决的基本途径.[2]当下,教师的教育水平、理念不同,很多教师在探究性学习中只引领学生探索研究,忘记引导学生追究原因,这是“探而不究”现象.探究性学习浮于表面,导致了探究性学习问题解决成了“探而不究”的新问题.

一、教师情境创设导入发散,学生探究兴趣失控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学习最好的刺激是对所学知识的兴趣.”新教材重视创设和再现生活情境,展现在教材中就是主题图.问题主题图色彩丰富、信息量大,但容易引发学生无意注意,学生会注意图上的细枝末节,很难发现蕴含在其中的数学问题.

这是西师版一年级上册《12,13减几》的主题图.学校开展公开课时,一位年轻教师是这样上的:先出示情境图,提问:“孩子们,你们喜欢运动会吗?”学生精神振奋,纷纷回答:“喜欢!”“我喜欢玩乒乓球”,“我喜欢吹气球”……教师又说:“孩子们,马戏团的小狗可喜欢运动会啦!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孩子们一个个高高举起小手:“小狗好聪明啊!”“老师,小狗玩得可开心啦!”“老师,有的小狗在当裁判,有的小狗在加油”……教师只好又问:“还有什么发现?”学生观察更仔细,回答更积极,一堂数学课成了一节语文看图说话课,十几分钟过去了,还未引入“12,13减几”的话题,探究性学习也成了一个没达到预期目标的过场.

对策:教师有效创设情境,激起学生探究兴趣,教会学生有效获取信息,要学生明确探究题目要求,培养学生从数学角度看问题的能力.《12,13减几》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学习“12,13减几”的计算方法,在操作、讨论、交流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使他们学到多样化算法.这位教师让数学课成了说话课,没用准确、简洁的语言创设情境,没让学生找出主题图中的有用信息.教师可以这样创设情境:“同学们,马戏团小狗可聪明了,他们在进行运动会.请观察,一共有多少只小狗在运动?有几只小狗在拔河?我们可以提出什么问题?”几个问题连续追问,学生自会探究出问题:“还有几只小狗在跳绳?”并列式运算:13-9.

二、教师课堂活动组织无效,学生探究训练不当

新课程理念: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3]部分教师曲解了意思,让自由探究活动成了一节活动课.

这是西师版三年级下册《一位小数的加法》的主题图.某位年轻教师是这样教学的:一开始展示情境图后,提问:“同学们,你们看图后能提出什么问题?小组讨论.”学生立刻行动,前排学生向后转,转桌椅声、讨论声混在一起,教室里乱成一片.教师抽学生说出问题:“妈妈一共用去了多少钱?”教师说:“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呢?小组用学具钱模拟一下吧!”学生活动乱七八糟,有的小组用学具钱拼来拼去,人人在摸钱,人人在说话;有的小组中的只有一人在摆弄学具钱,其他学生当观众;有的小组调皮学生把手中的学具钱玩来玩去……教师让学生代表发言,学生代表在发言,下面学生在玩学具钱.学生代表把学具钱贴在黑板上时,下面学生又在嚷了:“钱贴歪了.”教室里立刻笑声一片.教师急忙板书例题答案,然后布置作业.听课教师发现一部分学生没学会本课内容,练习题答案也是从同学那儿抄来的.

对策:学生动手操作,教师要提供探究空间.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过程,教师要注意引导好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尽量预防探究活动的形式化.本节课内容是一位小数的加减法,经历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会正确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学生探究过程中活动混乱无序,探究课成了一堂活动课,学生沉浸在“学数学”的玩耍兴奋中,没有享受到“用数学”的学习快乐.教师可如下操作:出示情境图后,同桌讨论提问,提出问题后,教师板书,再请两名学生在黑板上用学具钱演示探究过程.教师在黑板上板书:6元5角+3元4角=9元9角,引导学生进行元、角、分与小数的转化:6元5角=6.5元,3元4角=3.4元,问题就演变成6.5+3.4=______,学生就能有效进行一位小数加减法的探究活动了.

三、教师问题讲解粗糙肤浅,学生探究推理失策

新课标要求学生充分转变角色,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师在课堂上完全让学生自主学习,教材知识讲解不重视,学生课听得糊里糊涂.

西师版四年级上册《笔算乘法解决问题》例题3:一列装载水果的列车从水果基地开往广州,平均每小时运行108km,需要18小时到达.问水果基地至广州的铁路线长多少千米?笔者听过某位教师的随堂课:首先是课前复习,学生做了20道口算、10道笔算题,用了18分钟.新授课时,教师直接出示课题:笔算乘法.学生自学数学书上80页例3,教师直接抽学生在黑板上列式解答.教师提问:“有不懂的地方请举手?”学生全部沉默.教师小结:“我们今天学了路程问题,速度×时间=路程,大家明白了吗?”学生做练习题.听课教师观察学生练习题结果,大部分学生对此类笔算未弄明白,错误较多.

对策:教师要适时点拨,培养探究习惯.探究性学习强调了学生的自主性,教师的引导不能忽略.教师通过讲解引导学生探究推理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这道例题要求学生探索并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且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的笔算方法,并能正确理解:速度×时间=路程.在本课中,探究学习课成了一堂自学课,教师讲解没有突出重点,也没有突破难点,学生根本没有能力建构路程问题模型,以后会在此类乘法题和问题解答上处于劣势.我们可以尝试:让学生读题,在题中获取信息,明确问题.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学生引出算式:108×18,学生再尝试笔算.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三位数乘两位数的注意事项:每次相乘积的末位与乘数的哪一位对齐;三位数中间有0时,不要漏乘;不能忘记每次计算时的进位.适时点拨:

从上面问题中你发现了怎样的数量关系?

四、教师解题方式多种多样,学生探究策略混淆

新课标要求学生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发展创新意识.[4]有些教师曲解问题解决多样性,教学时用多种方法解决一个数学问题,强化类型,忽视了要在学生探究性学习中帮助学生自主探究,学生在同类问题解决方法上容易混淆.

例如西师版十一册《比和按比例分配》例3,甲、乙、丙三人合租一辆车运输同样多的货物,从A地到B地需付运费90元,甲在全程的处卸货,乙在全程的处卸货,只有丙到B地,他们如何分摊运费?大部分教师都按教材上的讲解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解答.

解法1:按他们所行路程的比分摊.甲:90×=15(元);乙:90× =30(元);丙:90×=45(元).

解法2:把总路程分为三段,按段数分摊.每段运费:90×=30(元);第一段的运费甲、乙、丙三人分摊,每人付10元;第二段的运费乙、丙两人分摊,每人付15元;第三段的运费丙一人付30元.所以:甲付10(元),乙付10+15=25(元),丙付10+15+30=55(元).

按路程多少比例分配和先把路程分配为三段再按每段人数分摊运费,两种方法讲得声情并茂,学生反而理解不了.

对策:教师归纳总结并渗透探究方法.教师解决问题不能只让学生暂时性获得问题的具体答案,而是要教会学生解题方法和技巧.探究性教学提倡学生不光吃到鱼,还要学会打鱼,这也是高效数学教学.王光明教授认为:“高成效的数学教学应具有注重思维教学,注重在数学教学中理解问题,注意帮助学生构建良好的认知结构等特征.”[5]如小学里常见的问题及数量关系有:①利息问题:利息=本金×利率;②行程问题:路程=速度×时间;③工程问题: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④折扣问题:金额=价格×折扣率;⑤百分数问题:数量=总量×百分比;⑥利润问题:利润=成本×利润率;⑦价格问题:总价格=单价×数量.

对于小学数学教材中的实际问题,小学数学问题的解法大致可分为两种:算术方法和方程解.这两种解法在实际情况中可能有一些变式.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和数学知识系统之间的联系,教会学生选择优化解决方法.上面这道题的最优化方法就是按路程多少比例分配,学生更易理解和掌握.

探究性学习的最终教学目的是要让学生在问题解决中学会探究,如果仅仅表现为形式上的探索研究,这节课就会成为一节说话课、活动课、自学课、训练课,学生没有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公式、模型、规律和研究问题的意识.学生要有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师要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有效进行探究性学习.学生获得良好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是笔者对问题解决教学的一种追求

(乐至县童家镇文峰九年义务教育学校 张先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