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幼儿园早期阅读活动的特点

幼儿园早期阅读活动的特点

时间:2022-02-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宽松、自由的阅读氛围有助于幼儿全身心地投入到阅读活动中,在阅读中获得无穷的乐趣。早期阅读活动重在向幼儿提供阅读经验,因此教师要努力为幼儿创设丰富的阅读物质环境,这种物质环境包括阅读时间和空间的两个方面。此外,教师还可将活动室看作是幼儿阅读活动场所的扩展,在大班活动室的各个区域贴上相应的文字和拼音,使幼儿在潜移默化中获得有关书面语言的知识。

从牙牙学语开始,幼儿就对那些色彩鲜艳、画面形象生动的图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在色彩感知、事物辨认、语言能力上有了很大的发展,他们对图书的兴趣也越来越浓厚。在幼儿园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三五个孩子围在一起欣赏幼儿园里的或自己从家中带来的图书,看到兴奋处,他们常常会眉飞色舞,边说边比划。但遗憾的是,与幼儿表现出的对图书的高涨热情和浓厚兴趣正好相反,长期以来,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中一直忽视早期阅读活动的开展,致使很多幼儿在欣赏图书时出现了阅读方法不正确、阅读习惯不好、阅读技能欠佳等问题。因此,我们有必要深入探讨幼儿园阅读活动的特点、目标及基本

结构,对幼儿阅读进行必要的教育和指导。

一、早期阅读活动的特点

(一)早期阅读活动需要丰富的阅读环境

说到阅读环境,不能不提到钱伯斯的“阅读循环圈”理论。

钱伯斯,英国作家,创作的小说如《破晓时分》、《在我坟上起舞》、《来自无人地带的明信片》,征服了许多青少年读者,先后获得荷兰银铅笔奖、美国图书馆学会最佳图书奖、英国卡内基文学奖等,2002年他以全部作品获得了国际安徒生奖。

在从事文学创作的同时,他还一直致力于儿童阅读教育研究。受英国图书馆学会的委托,他经常为孩子们授课,并与一些教师组织了一个专门性的阅读教育研究小组,一边实践一边开展研究,历时逾30载。1969年,他还与夫人南希共同创办了杂志《信号:通往童书之路》,并努力使它成为一个世界知名的有关儿童文学与儿童阅读的专业杂志。1982年,因为他们在儿童阅读领域的重大贡献,钱伯斯夫妇共同获得了英国图书馆学会颁发的“法吉恩奖”。

在儿童阅读教育领域,钱伯斯最令人瞩目的贡献是他提出的“阅读循环圈”理论。这个理论是在多年的研究与实践中摸索出来的。

在1991年出版的《打造儿童阅读环境》中,钱伯斯完善了“阅读循环圈”,并完整地进行了描述(如下图)。

与早期相比,他的循环圈理论至少在两个方面实现了飞跃性的发展。

一方面,也是最显著的一面,他将值得信赖、富有经验的成人阅读者置于循环圈的中心位置。钱伯斯坚信,这样一位阅读导师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他需要参与儿童阅读的循环圈的整个过程,能够通过帮助和示范,引导孩子跨越在现实中可能遇到的种种障碍。他并不否认阅读学习者之间相互进行学习的效果,但他认为“阅读既是艺术也是技术”,也就是说,身体力行才能获取真知,而经验需要从身体力行的前人那里传承。

对于这位“有能力的成人阅读者”,钱伯斯强调其组织和指导能力,但更强调他自我学习的精神和能力。他应当是一位自知自觉的阅读者。“你得回顾自己的阅读史,必要时记录下来,想一想它对于学习阅读有何帮助。”因为,阅读者是由阅读者打造的。钱伯斯还特别强调,这位导师需要保证自己有充分的阅读时间,需要与当下的读物和相关资讯保持接触,还需要与同道中人密切联系并相互帮助,同时确保自己处于不断学习进步的状态。

由此可见,钱伯斯并不是单纯地引入了一个成人阅读导师的概念,而是扩张了视野,把儿童阅读循环圈引向了更为广泛的人群。通俗地说,引导儿童阅读不是一位导师带着一群孩子读书的事情,而是许多导师带着孩子读书的事情。这意味着更为宽泛的阅读环境。

阅读环境概念的提出,是钱伯斯“阅读循环圈”理论的另一个飞跃。在前一个循环圈中,他很笼统的提到了一个“环境”的概念,放在阅读环节中,但在1983年的专著《向孩子介绍书》一书中,他就专门开辟了一章进行修订,提出了两个层面的阅读概念:set与setting。即使在英文中这两个词语的区别也很微妙,前者更为抽象,侧重于心理性,译作“心理情境”;后者更为具体,侧重于物理性,译作“物理环境”。

钱伯斯认为,儿童的阅读环境需要从心理情境和物理环境两个角度去看待,这两者都很重要,但相比之下,心理情境更为重要。

打造儿童阅读环境,并不局限于“阅读”的环节,而是贯穿于阅读循环圈的整个过程。大人一方面应当于注重物理环境的构建,为孩子们提供足够丰富的书,布置适宜的读书环境;另一方面还应当注重心理情境的构建,为孩子们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点燃他们的阅读热情,提供充分的阅读动力。

从钱伯斯的阅读理论中我们可以看出,儿童的阅读环境需要从心理情境和物理环境两个角度去看待,这两者都很重要,但相比之下,心理情境更为重要。

早期阅读环境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含义:

一是心理情境。在早期阅读中,教师或家长要为幼儿创设宽松、自由的阅读氛围,点燃他们的阅读热情,提供充分的阅读动力。在一个特定的时间段内,幼儿可以自己阅读图书,可以与同伴一起阅读,还可以围坐在教师或家长旁边欣赏有趣的图画故事。宽松、自由的阅读氛围有助于幼儿全身心地投入到阅读活动中,在阅读中获得无穷的乐趣。此外,教师、家长还要在幼儿周围建立浓厚的阅读气氛。要做到这一点,教师或家长自己要带头常看图书,常向幼儿讲述图书中的动人故事,使幼儿在这种良好的阅读氛围中耳濡目染,在潜移默化中提高阅读的兴趣和能力。

二是物理环境。早期阅读活动重在向幼儿提供阅读经验,因此教师要努力为幼儿创设丰富的阅读物质环境,这种物质环境包括阅读时间和空间的两个方面。

众所周知,早期阅读经验仅仅通过几次专门性的阅读活动是不可能获得的,它需要在大量的日常阅读中习得并获得巩固、发展。因此,教师在安排完每月有计划的阅读活动之后,应该在日常活动中保证幼儿有一定的阅读时间,这种时间的安排可以是随机的、不固定的。教师可以利用幼儿日常生活的各个过渡环节让幼儿进行阅读,如晨间来园时幼儿之间可以相互欣赏各自的图书或幼儿园的书,也可以利用午睡起床、晚间离园的各个时间段鼓励幼儿进行阅读;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教学活动之间的过渡间隙引导幼儿阅读,如在计算活动接近尾声时,速度快的幼儿已经完成了教师所教的任务,这时候幼儿可以上厕所、喝水休息一下,也可以到图书角阅读图书。教师要鼓励幼儿充分利用各种时机阅读图书,但要提醒他们阅读时保持安静,以免干扰其他幼儿的计算操作活动。很显然,与其让幼儿闲坐聊天、无所事事,还不如抓住各个时机让他们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阅读就是一件简单易行成效显著的活动。

丰富的物质环境还包括阅读的空间,即教师要为孩子们提供足够丰富的书,布置适宜的读书环境。在幼儿园里,较常见的阅读场所是语言角和阅读区,阅读区内有许多适合幼儿阅读的图书,幼儿在欣赏完一本图书后可以到语言角,将图书的内容讲述给其他幼儿听。此外,教师还可将活动室看作是幼儿阅读活动场所的扩展,在大班活动室的各个区域贴上相应的文字和拼音,使幼儿在潜移默化中获得有关书面语言的知识。例如,在电灯开关上贴上“开关”,在动手区贴上“小巧手”,在鱼缸边贴上“小鱼”、“蝌蚪”的文字和拼音等,从而为幼儿提供蕴含有丰富阅读刺激和阅读信息的教育环境。

(二)早期阅读活动与讲述活动紧密相连

早期阅读活动为幼儿提供了众多有具体意义、形象生动的阅读内容,幼儿在阅读过程中不仅要理解图书的主要内容,还要将图书的主要意思以口头表达的形式表现出来,这是阅读活动的一个重要目标。因此,阅读活动与讲述活动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幼儿可以边看边讲,也可以在看完之后把图书的大意讲述出来。从阅读讲述的组织方式来看,幼儿可以独自讲述图书的主要内容,也可以在小组、集体中为大家进行讲述;可以一个人讲述一本图书,也可以由两三个幼儿合作讲述一本图书。幼儿讲述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讲述不仅让幼儿深入理解了图书的主要内容,而且还发展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的综合概括能力。

但同时要引起注意的是,早期阅读活动不是看图讲述活动,教师应将早期阅读活动的目标与看图讲述活动的目标区分开。看图讲述活动发展的是幼儿的独白语言,要求幼儿运用正式规范的语言,将图片的内容完整、连贯地表述出来。而早期阅读的重要功能在于让幼儿理解图书,理解各画面之间、画面与整个故事之间的关系。因此,早期阅读更重于理解,理解图书的基本结构,理解图书情节的发展,并对图书的结尾进行预测,在此基础上,再将理解后的内容以口头表达的形式表现出来。可见,早期阅读应是先理解后讲述,早期阅读中包含讲述的内容,但又不等同于讲述活动,教师只有正确地认识早期阅读活动,才有可能避免教学活动走入误区。

(三)早期阅读活动应具有整合性的特点

早期阅读是一种整合性教育,它贯穿于各种活动中,应与语言活动、其他教学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例如,阅读活动可与美工活动相结合,在幼儿阅读完一本图书后,让他们制作图书中的人物头饰进行表演,或让他们模仿图书的基本结构自己制作图书,以此提高幼儿参与阅读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又如,阅读活动可与家园联系相结合,在幼儿阅读完一本好书的基础上,让他们将图书的主要内容讲述给爸爸妈妈听,或让家长观察幼儿在家看图书的情况,并将幼儿在阅读中出现的新问题反馈给教师,从而使家、园配合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幼儿阅读能力的提高。

早期阅读活动的整合性还体现在早期阅读是书面语言与口头语言的结合。阅读活动当然会促进幼儿口头表达能力的发展,但同时,幼儿在阅读中也会认识一些文字,了解书面语言的特点,获得有关书面语的初步知识。因此,在幼儿园大班的早期阅读活动中,可以适当地进行一些书面语言的学习。但要谨慎对待这种学习,教师一定要记住,早期阅读活动的目标,不是让幼儿通过教师的引导,认识多少字、掌握多少知识,而是让孩子将阅读视作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为真正获取知识、探求真理的道路,主要还得靠孩子将来自己去走。“我们的目标是,将孩子培养成自觉的、独立的、热诚的终身阅读者。”因此,在早期阅读活动中,教师要避免以下问题:阅读中功利意识过强;对“知识”概念的理解过于狭隘,往往从“识多少字”、“读到多少知识点”等量化指标来判断儿童阅读的成效;以识字替代阅读;在阅读教学中过分强调所谓“阅读技巧”;在阅读素材的选择上,重教育轻娱乐,重知识轻想象。只有真正具备了儿童阅读的新观念,才能在儿童阅读中,不是站在成年人社会需要的立场上为孩子们设立标准和发展框架,而是充分观察和研究孩子们的成长,为他们尽可能提供机会,并尊重他们自己的选择。只有这样,早期阅读活动才能真正对孩子的成长产生深刻的影响和作用。

二、早期阅读活动的类型

(一)阅读区活动

正如前面所述的,早期阅读目标除了在有计划的阅读活动中进行外,还应延伸到日常活动中去,其中最主要的活动是阅读区活动。阅读区应设在光线充足的地方,并应设有便于幼儿取放书籍的书框或书架。阅读区具有以下三种功能:

1.提高幼儿的阅读水平

阅读区中投放的图书应因年龄班差异而有所不同。小班图书区投放的图书画面色彩要鲜艳、形象要鲜明、文字要简洁,种类不要太多,同一内容的书要多放几本,这样既有利于幼儿利用同一本书进行交谈,也避免幼儿间发生争执。而中大班投放的书籍数量和种类要增多。图书的难度可以增大,既可以选择文字较少的图书;也可以选择有较多的文字和拼音注释的图书,以利于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择图书。

幼儿在阅读区活动时,教师要为每位幼儿建立阅读情况记录表,对每位幼儿到阅读区活动的次数、阅读能力、阅读习惯及讲述水平做观察记录,并以此作为依据,以便教师及时调整阅读活动目标、指导重点和图书的设置。例如,当教师观察到有些图书几乎没人问津时,就要反思这些图书是因为投放时间太长、图书的内容不吸引幼儿、还是其他的原因导致它们受到幼儿的冷落。如果是投放时间太长,那么就要撤下它们改放一些新的图书;如果是图书内容不吸引人,那就要看看这些图书画面人物是否不够突出、色彩不够鲜艳,图书的内容不符合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如果是,那就需要教师作出相应的调整。通过以上的方法,教师能轻而易举地掌握幼儿阅读的现有情况,并通过提醒、鼓励那些很少光临阅读区的幼儿积极参加阅读区活动,从而有效地促进幼儿阅读水平的提高。

2.为有计划的阅读活动做准备

阅读区除了投放一些幼儿喜闻乐见的图书外,还应该在有计划的阅读活动进行前一周投放本次活动的图书。这样,幼儿可以提前阅读教学活动的素材,基本了解图书中的人物、情节,理解画面和图书的主要内容。这样既可以避免阅读教学活动中新图书的新异刺激干扰幼儿的注意力,又可以增强幼儿对图书的理解能力,有助于提高阅读教学活动的质量。

3.提高幼儿对图书的兴趣

幼儿在阅读区中不仅可以阅读图书,还可以从事一些与图书有关的活动,如制作图书等。在幼儿了解图书的基本结构:封面、正文、封底后,教师可以让幼儿自制图书。自制图书可以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幼儿从废旧书上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人物、地点、背景,并将它们剪贴在白纸上,构成一幅或几幅完整的画面,再加上自己绘画的封面和封底,就做成了一本完整的图书。另一种是以绘画、折纸、剪贴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这种制作有一定的主题,但较为复杂,一般要分几次才能完成。例如,幼儿制作图书《春天》,第一次幼儿绘画了春天某些植物、动物的变化;第二次幼儿绘画了小朋友们在春天的活动;第三次幼儿可能又以折纸、粘贴的形式表现春天动植物的变化。每次制作后幼儿都要给每张“书页”配解说词,由教师帮助他们写在画面上。这样将幼儿三次活动的内容汇总并装订在一起,就变成了一本他们自己亲手制作的图文并茂的图书《春天》,类似的图书还有《我和爸爸妈妈》、《可爱的幼儿园》等。当幼儿手捧着他们亲手制作的图书时,心中不仅充满了自豪感,而且也由此对图书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一般而言,第一种制作图书适合于小班幼儿,而第二种则适合于中大班的幼儿。

教师在指导阅读区活动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阅读区活动要建立必要的规则。

必要规则的建立有助于阅读区活动的顺利开展。这些规则包括:

(1)规定阅读区人数。可以采取在阅读区使用“入区卡”的方式来限制阅读的人数,“入区卡”的数量根据阅读区面积的大小、图书数量的多少来确定,当入区卡投放完毕,无入区卡的幼儿就要自动地到其他区活动;

(2)要求幼儿在阅读区保持安静,不能大声喧闹;

(3)要求幼儿合作阅读一本书时,以商量的方式明确分工,避免发生争执。

(4)要求幼儿爱护图书,读完后将放到指定的位置。

以上规则教师不但要建立并坚持使用,还要鼓励、引导、帮助幼儿遵守这些规则,培养幼儿良好的阅读习惯。

第二、引导幼儿积极主动地利用图书。

阅读区活动开展的好坏决定于图书的利用率,因此教师要想办法引导幼儿主动选取图书进行阅读。除了定期更换图书外,教师还可采用以下这些方法:

(1)悬念法。教师可以为幼儿讲述一个精彩的故事,当故事情节发展到高潮时停止,然后告诉幼儿阅读区有这本图书,想知道结果的幼儿可以自己去翻书寻找。这种方法不仅会调动幼儿阅读图书的积极性,而且也在间接地向幼儿传递这样一种信息:许多有用的知识可以从图书上获得。这样一种意识的建立有助于幼儿养成获取知识的一种新思路,对他们今后的学习帮助很大;

(2)新书提示法。当教师投放了新书后,要将它们摆放在书架的显著位置,或进行简单的介绍,鼓励幼儿积极主动地翻看新书。

第三、培养幼儿良好的阅读习惯。

幼儿在阅读区活动时,教师要注意观察幼儿的阅读习惯,提醒他们看书时注意坐姿,眼睛和书本保持恰当的距离,阅读时要从前往后一页页翻看图书,可带领中大班幼儿修补旧书,帮助幼儿树立起爱护图书的美好情感。

(二)有计划的早期阅读活动

有计划的阅读活动可以使幼儿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态度,提高阅读的基本技能。这种阅读活动一般以分组形式进行,一组幼儿与教师一起参加本次活动,另一组幼儿则进行与本次阅读内容相关的活动,如绘画图书中的人物形象或进行涂色等。分组可以使每个幼儿都有表现的机会,也有利于教师有效地观察、指导孩子的表现,有关有计划的早期阅读活动的设计与组织的内容详见第二节。

三、早期阅读活动的目标

如前所述,早期阅读活动的目标是“将孩子培养成自觉的、独立的、热诚的终身阅读者。”基于这样一个大的方向和前提,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进行培养:

(一)培养幼儿良好的阅读态度和习惯

良好的阅读态度和习惯主要包括以下两种:

1.喜欢阅读的态度和习惯

幼儿天生容易对色彩鲜艳、形象突出的画面产生好奇和兴趣,教师可充分利用幼儿的这一特点培养幼儿热爱阅读书籍的良好态度。喜欢阅读的态度有赖于教师为幼儿创设丰富的物质环境,但更重要的是创设宽松的、自由的集体阅读的氛围。当然,教师的示范作用也很重要,如果教师是爱书人,会给幼儿潜移默化的影响,幼儿会受教师的影响而爱上书,进而充分利用图书区,在阅读中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此外,教师还要经常教育幼儿爱护图书,帮助幼儿培养热爱图书的美好情感。

2.仔细阅读的态度和习惯

在幼儿阅读过程中,我们经常会发现很多幼儿看书的速度很快,从头到尾不到一分钟就把书翻完了,当老师问他们图书中讲了什么事情时,他们往往答不上来。究其原因,是因为这些幼儿缺乏认真、仔细阅读的态度,他们阅读的速度虽然很快,但却没有把图书读懂。其实,若深究一下其中的缘由,便不难发现在幼儿不认真阅读的态度下面,隐藏着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即他们缺乏观察理解各种符号和思考的能力。符号的种类多种多样,有文字符号、图画符号,以及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标志,如交通标志、商业标志等,而阅读就是理解符号含义的过程。因此,如果幼儿不理解这些符号的意思,他们便无法将各种符号连接在一起,经过思维的加工组合成有意义的内容并将他们表达出来。如果这个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久而久之,幼儿在阅读中就会形成读而不求甚解的态度,这对他们来讲是非常不利的。

因此,在早期阅读活动中,应培养幼儿对各种符号的敏感性。中、小班的幼儿要让他们理解图画符号、标志符号及手势语的含义,并用言语表达出来。大班的幼儿则可以适当地让他们探索文字符号,但要遵循培养兴趣和循序渐进的原则,由图画符号标志过渡到文字符号,千万不要强迫他们在阅读时认字,否则不但识字的效果不佳,还会使幼儿对图书失去兴趣。各年龄班在早期阅读活动中的目标为:

小班:

1.喜欢阅读简单的图书;

2.不颠倒拿书、不撕书、不折书;

3.了解简单的标志符号,并能用言语表达出简单图画的含义。

中班:

1.懂得爱护图书,知道将图书按一定规则整理好;

2.能理解较复杂的标志符号。

大班:

1.能主动、认真地阅读图书;

2.了解图书的用途,并理解简单的文字符号。

(二)培养幼儿正确的阅读方法和技能

年幼的儿童在阅读时,往往注意的是画面上他们最感兴趣的部分,很难做到从头到尾仔细地阅读。因此,在阅读活动中,我们要教给幼儿正确的阅读方法和技能。正确的阅读方法主要是教幼儿学会有顺序地阅读,知道看书时要从前往后一页一页地翻书,并知道图书有封面、封底、内页等。同时,在看单页单幅和单页多幅画面时,也要有顺序地从上到下,从左到右地进行阅读。

幼儿的阅读技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理解的技能

理解技能是幼儿阅读中最基本的技能。在阅读图书时,幼儿通过有顺序地翻看图书以理解画面的意思,幼儿要理解一个画面上有什么,在什么地方,人们在干什么等等。而更主要的是,幼儿不但要理解单页画面的主要内容,还要对画面上和画面间各种角色的表情、动作及角色之间的关系进行观察、分析、判断,从而理清画面与画面、画面与整个故事间的联系,使阅读活动顺利地开展下去。例如,在大班阅读活动《小猴出海》中有这样几幅画面:“小猴和它的朋友们乘坐的小船触礁了,大家都非常着急。这时,小鸭偷偷地跳海逃走了,小猴和它的朋友们都赶紧招手叫小鸭游回小船以免遇到鳄鱼。”在这几幅画面中,若幼儿对“大家都很着急”这个表情没有给予很好的分析,那么就无法理解小鸭的举动,而如果没有结合“小鸭逃走”这个画面来理解“小猴们招手”这个动作,幼儿也无法分析、判断出小猴子们为什么要让小鸭回到船上,以及故事的下一个情节——遇到鳄鱼。可见,幼儿要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必须要善于观察角色的表情、动作及与故事发展有关的各种背景,如“刮大风,起大浪”等,并结合上下文进行正确的分析、判断。在阅读活动中,这方面的内容是教师指导的重点、难点。

2.概括的技能

概括的技能是幼儿在阅读完一本书后,能讲出图书的主要意思。幼儿在阅读时,需要对照前后画面的变化,寻找出二者的共同点、不同点和衔接点,并在理解的基础上对图书的主要内容形成一个总的、概括性的印象,以口头表达的形式表现出来。

3.预期的技能

预期技能是幼儿预测故事情节发展的能力。这种能力与故事续编有所不同,续编故事是要求幼儿对故事结尾做各种富有创造力的想象,这种想象内容没有对与错之分。而预期技能则要求幼儿在阅读图书的开始部分时,就要敏锐地根据故事中发生的事件性质、人物的表情及动作准确地将情节的发展过程和结局估计出来,而且预测的内容要和图书的开始部分相呼应。

例如,在图书《一只红气球》中,当幼儿看到小熊们争抢大气球时,就应估计到气球的结局以及气球爆炸时小熊们会做什么。当然,这种预期的技能对幼儿的分析、推理、判断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一般在大班以后才开始培养。而且刚开始时,选择的教材要简单一些,情节的发展不要太复杂,等幼儿慢慢掌握了预期的方法后再将教材的难度加深。

各年龄班在这个方面的目标为:

1.小班:

(1)能理解单页单幅画面的主要内容;

(2)能用一段话说出一幅画的主要意思;

(3)知道从前往后一页页地翻看图书。

2.中班:

(1)能根据角色的表情、动作及角色间关系理解较复杂的单页多幅画面的主要内容;

(2)能用一段话将图书的主要内容归纳出来。

3.大班:

(1)能观察到画面的细微变化,并根据对画面的理解预测情节的发展;

(2)能理解多页多幅画面的主要内容,并用一句话将图书的主要内容归纳出来。

(三)其他方面的培养目标

其他方面的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倾听目标

这方面的目标主要体现在幼儿倾听成人讲述故事中。例如:我们可以制订这样的目标:“能集中注意倾听成人讲述故事。”

2.语言表达方面的目标

这方面的目标主要表现为对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要求。例如,在幼儿讲述故事内容时,我们可以制订这样的目标:“能大胆地在集体面前用连贯的语句将画面的主要内容讲述出来。”

3.情感和品德教育方面的目标

这方面的目标主要表现为对幼儿情感和品德方面的要求。例如,在图书《一只红气球》中,可以制订这样的目标:“知道有玩具大家分享,不争不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