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作文如何“文”中有“我”

作文如何“文”中有“我”

时间:2022-02-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究其原因,考生在选材与行文时只知关注“他”,而忽略了真正该关注的“我”,因为高考作文中只有有“我”,感情才会真挚,见解才会深刻、有创意。作文即做人,考生应用真心去观察生活,用真情去体验生活,用文章将“真我”给展现出来,唯有这样,文章的“材”才能“真”,“情”才能“挚”。文中有“我”之个性就是要求考生要敢于突破常规,大胆创新,从全新的角度对一则素材做出“个性化”解读。

高考作文评分标准“基础等级”中要求考生“感情真挚”,“发展等级”中要求考生“见解深刻、有创意”。而事实上,高考阅卷现场:李白、杜甫、陶渊明总是“很忙”;马云、马化腾、李嘉诚轮番登场;林丹、李宗伟不下十万次的厮杀与拥抱……

究其原因,考生在选材与行文时只知关注“他”,而忽略了真正该关注的“我”,因为高考作文中只有有“我”,感情才会真挚,见解才会深刻、有创意。

一、文中有“我”——有“我”之经历

作文即做人,考生应用真心去观察生活,用真情去体验生活,用文章将“真我”给展现出来,唯有这样,文章的“材”才能“真”,“情”才能“挚”。如高一十班张又文同学的习作《“黑”手指》一文片段:

“黑”手指

甘肃成县第一中学高一十班 张又文

不得不说秋天是我最喜爱的季节,因为在这个季节有我最喜爱的干果——核桃。在这个季节我深深地迷恋上了核桃的香味。然而,在享受核桃香味的时候,也发生了一件事,它给我享受美食的快乐心情中添入了一些感动。

今年秋天,老家的爷爷寄来了很多的核桃,我每天下午放学回家都要吃几个解解馋。久而久之,这便成了我的生活习惯之一,有时没吃到核桃,我内心都感到惋惜。

然而随着学习任务的加重,我很难再抽出时间剥核桃,以至于那段时间我常常在吃饭时抱怨时间太短,连休息的时间也没有。后来学习压力又不断增大,我的抱怨变成了发怒,而发怒的对象只能是我无辜的父母。那段时间,现在想来都十分后悔,不该那样对父母,然而那时的我并没有注意到这一点,依然每天无理由地对父母发怒。

就在我感觉到学习压力最大,每天都感受不到快乐的时候,书桌前出现了一堆白花花的核桃,望着核桃那诱人的样子,我迫不及待地吃了起来,核桃的香味让我忘记了学习的压力,我享受着品尝美食的快乐,脸上露出了笑容。从那以后,白花花的核桃总是出现在我的书桌上,而我便在享受核桃的美味时候放松压力,而剥核桃的人却被我抛之脑后。那段时间,虽然我已经不再随意发怒,但也不爱多与父母说话,仿佛和父母说话久了就会烦躁,因为他们总是千篇一律地问我学习怎样,穿得冷不冷。

直到那一晚,我才发现我错了,那晚,母亲为正在写作业的我端来一杯水,我习惯地一“嗯”便接过水让母亲出去,在关门时,我偶然看见母亲“黑色”的食指与大拇指,那一刻我呆住了,那“黑色”,我的手上也曾有过,是长时间剥核桃才会有的,母亲手指上的“黑色”却深深刺痛了我的心,我忘了那白花花的核桃是谁给我剥的,只是在单纯地享受,我忘记了母亲对我的关心,却将自己的怒火发泄在母亲的身上,而父母却毫无怨言。虽然他们不能给我学习上帮忙,但给了我生活中源源不断的关爱。

父母的关爱深深触动了我的心灵,我后悔自己的行为。

【简评】:

本文从选材上看,小作者以自己的生活经历为主要素材,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真”;同时,通过细节的描写与刻画,父母的关爱触动了小作者的心灵。

二、文中有“我”——有“我”之情感

学生对素材传统的呈现方式要有所创新,并且做理性分析,将素材的呈现方融入“我”的元素,那么文章便有了“我”之情感,就会富有新意。

背 影

甘肃成县第一中学高一十班 郭潇

携着三秋桂子的清香,秋又晃荡到了人间。路旁的树光着枝丫,落寞地站在街角,顶着瑟瑟的风,带着阵阵凉意。在略微有些凛冽的寒风中打了个颤之后,我才真真切切地发现:秋天真的到了。天色一天比一天黑得早,夜色一日比一日深沉,常常出了教室抬头已是满天星辰。无意识的,我又想起了那个在秋冬守候的背影。

那个背影始于学业日益繁重的六年级。忙碌着即将迎来的升学考试,整日不得不去解决那繁重的作业,老师的拖堂、厚重的试卷始终拖延着我们回家的脚步。一天比一天迟,在夜色中疲惫地回家已是常态。不知是从哪一天开始,在转角的那个路口,有了一个默默守候的背影。从此的我,放学时总是带着一些期盼,一些欣喜,想要飞快地走到路口,想要早些看到那个背影。爸爸总是一只手接过我的书包,一只手拉着我,在我一路讲述学校的奇闻轶事中带我回家。每一天,在放学路上我总能远远看到那个不厌其烦、不知疲倦的背影,在路口那昏黄闪烁的路灯下固执地站立。从深秋至寒冬,在每一个放学的日子中从不缺席。我们嗅着一路的桂花香,欣赏着月色,争论着一些话题,在昏暗的路灯下把天上弯弯的牙儿望到了一轮圆盘。

上了初中,那个背影依然在每个秋冬的街口固执地等候。我不再蹦蹦跳跳地跟在爸爸身后,而换作推着车子与他同行。天气一日日转凉,变冷,我骑着自行车远远地看着爸爸的背影,在灯光的映射下隐约有些瑟缩。那远处的身影似乎有些颤抖,我看到了他在原地来回踱步,不住地呵气,却丝毫没有不耐烦的感觉。我想起曾经让他不用这么麻烦,他却毫不在乎地笑笑,对我说:“没事儿。”一阵寒风吹过,他拉了拉衣袖,打了个喷嚏,依然安详地站在原地。我离他越来越近,越来越近了,灯光直射下我看清了他红彤彤的脸庞上慈爱的笑容,昏暗中我却能看清他脸上的绒毛,呼出的寒气与那有点儿冻着了的泛着不正常的红的手掌。他冲我笑了笑,没有说话,只是跟在自行车后走着,一步步踩着月色,伴我回家。

这么多年,我从未关注过爸爸的背影,却恍然发现我遗漏掉了许多。那凛冽的寒风,那刺骨的凉意,那许多个加班的傍晚回家匆忙解决的晚饭,那一次次不厌其烦的等待……

【简评】:

本文题材不是很新,然而小作者却能通过细节描写,将父亲无私的爱刻画得活灵活现,做到了景和情的交融,所蕴之情真挚感人,很明显,她所抒之情,是真实的,毫无造作之感。

三、文中有“我”——有“我”之个性

文中有“我”之个性就是要求考生要敢于突破常规,大胆创新,从全新的角度对一则素材做出“个性化”解读。如学生习作《那一丝痛中的快乐》一文片段:

我并不认为陶渊明隐居后得到了真正的快乐,相反其更加痛苦。首先传统知识分子以天下为己任的固有思想早已在其心中根深蒂固,一个和实现自己理想途径相违背的举措会让他快乐吗?其次,隐居后的陶渊明是孤独的,“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一个连耕种时间都不知道的孤独者他会快乐吗?最后,生活的拮据让自己的几个孩子长期处于饥寒交迫状态,试想身为父亲的陶潜看在眼里他会快乐吗?所以,我认为,陶渊明的隐居其痛苦远远大于快乐,其实质就是一种文人的懦弱与逃避。

【简评】:

当大多考生对陶渊明的隐居以追求心灵的宁静大加讴歌时,这位考生却独辟蹊径,反弹琵琶,认为陶渊明的隐居其痛苦远远大于快乐,让老素材中有了“我”的思想,不仅见解深刻,而且个性鲜明!

【运用范本】

别人家的孩子

甘肃成县第一中学高一十班 蔡昌亨

不管我的考试成绩多高,爸爸妈妈都会搬出他来,告诉我比他差远了。所以我一听到他的名字就会感到怒气在翻腾,同时又夹杂着几分好奇,颇想看看这位“半神”的庐山真面目。

终于,在四年级的暑假里,这位“半神”从武都回到了老家成县,要在我家住几天。于是我迫不及待地跑去车站接他,在下车的乘客中间大声喊:“唐培文,你在哪儿?快出来!”一个背着极不相称的庞大双肩登山包的人应声转过头来,头型酷似好莱坞电影中的外星小绿人,上面恰到好处地嵌着两颗明星般的大眼睛,修长的十指腼腆地交错着,问我是不是来接他的。

于是这位低我半个头的“小绿人”被安排和我睡一间房,在点点滴滴细碎的日常交往中,他丢掉了初见时的腼腆,我也收起了往日里的成见。我惊奇地发现自己和“别人家的孩子”间有相当多的共同语言,比如我们都喜欢大友克洋、押井守的动画电影,都是游戏《钢铁雄心》系列的资深玩家,也都喜欢下象棋,有时我们会有一搭没一搭地从拿破仑战争聊到《攻壳机动队》,我们总能不断地找到话题。

这位“知音”的大背包里装了很多作业,很多时候我们同时在同一间屋子里开始做题,效果却差得很远。他总能全神贯注地一样一样从手底过,而我却时常屁股坐不住,遇到难题也是自动跳过,经常引来老妈的批评。当时我的英语学习很差,而他却拿过英语奥林匹克的省奖,所以我很“光荣”地得到了他一对一的辅导,然而我却对此毫不上心甚至有所抵触,一方面对这个小我半岁的家伙叫我感到有些许自卑,另一方面当时我颇有些厌学情绪,尤其讨厌英语。于是我偶尔也会和他闹翻了,固执地拒绝他的帮助,和他吵架,虽然不久我们就一起玩耍,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一样,但直到现在我依然时常想起这件事并为此懊悔不已,痛恨自己的愚蠢。

“别人家的孩子”也是人,也会娱乐游戏,但他们之所以被人们交口称赞,就在于他们有自己独到的学习习惯。今年“半神”如愿考入了他所倾心的西北师大附中昌绪班,而我也会沉下心来努力追赶他的脚步,直到超越他,也超越自己。

【简评】:

本文将“文中有我”技法运用得可谓炉火纯青:

一、在内容上。本文叙写“别人家的孩子”是通过“我”的叙述展现给读者的,从他和我的诸多交往中展现了人物个性。

二、在形式上。纵观本文行文思路,作者将“我”这个字眼时时刻刻映入读者视野,如此清晰地突出“我”,读者怎能看不到“我”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