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立意“深”一点

立意“深”一点

时间:2022-02-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北京大学山鹰社不幸遭遇山难,引发了一场有关生命价值的激烈辩论。有人认为,北大学生作为栋梁之材,理应以学业为主,承担起更大的社会责任。这两条均属登山界常识,且有关方面均曾提醒。“文化复苏了!”毕竟在中国势头最高的旺盛时期里,浮躁将包裹上更加绚丽的伪装,散布在更加隐蔽的角落里,让人们付出更大的代价。

题目与解题

【题目】

2002年8月7日,北京大学山鹰社登山队5名队员在攀登希夏邦玛峰的过程中遭遇雪崩不幸遇难。

北京大学山鹰社不幸遭遇山难,引发了一场有关生命价值的激烈辩论。有人认为,北大学生作为栋梁之材,理应以学业为主,承担起更大的社会责任。简而言之,拿自己的生命去进行这种冒险,多少有些不值;另一种观点则认为,他们的这种行为,充分体现了一种拼搏向上的“北大精神”。

这次山难也启发人们从多方面进行了思考。从悲剧发生后传媒的报道及登山运动专家的分析来看,此次登山活动从策划到实施都受到了浮躁心态的干扰。希夏邦玛峰每年六月初至九月中旬为雨季,气温相对高,因而雨雪频繁、能见度差、易发生雪崩; 8 000米以上山峰都非业余登山者所宜涉足。这两条均属登山界常识,且有关方面均曾提醒。但学校和家长对此却并未充分考虑,就不恰当地同意了学生在错误的时间到错误的地点去冒险。

生活中这样浮躁的表现导致毁灭性的后果的例子实在太多了。

看了上面的材料你有什么感受和思考,请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解题引领】

作文材料所提供的同样是发生在现实生活中的一个具体事件,从这一点看和高健的材料很像。但在作文要求上,已经不再是“对这件事你有哪些看法、思考和感悟”,“不要脱离材料内容作文”,而是“看了上面的材料你有什么感受和思考,请……展开联想”。这一写作要求的变化带来了写法上的明显不同。


【立意角度示例】

青年热情

冒险家的乐园

理智与激情

生命价值背后的社会责任

浮躁,魔鬼的火苗

高远的理想

警惕伪装了的浮躁

谋定后动是良训

浮世绘

不要再让山鹰折翅

……


【立意训练】

以上列举的题目妙在何处?各自的角度是什么?试简要分析,并作出概括。


【范文5】

警惕伪装了的浮躁

肖志颖

北大山鹰社遭遇的不幸山难留给我们太多的感慨。也许出于对牺牲者的敬意,我们理应看到行为本身所闪耀出的拼搏精神。

但出于警示后人的苦心,我们更应关注事件的背后,得出浮躁心态“致命的论断”,是的,浮躁致命,尤其是当它带着伪装时。

书法家的浮躁,暴露在那歪斜扭曲的一笔之中,跳水队员的浮躁,暴露在那溅起巨大水花的一跳中,但考生的浮躁,暴露在那遗漏的小数点中,这时我们应该庆幸,毕竟可眼见的浮躁,可容得人及时后悔,及时醒悟乃至及时改正。怕就怕生活中的一些浮躁,掩映于一种蓬勃的发展状态下,隐藏在一种昂然的精神中,让人一面欣欣然陶醉于对未来、对希望的憧憬中,一面悄悄然滑向倒退,掉进毁灭的深渊。

文化复苏了!”“出版业火了!”——一面是报章的评论头条与飞速上涨的出版数字与销量新高;一面却是伴随着钱钟书的逝世,文化界人士发出的“国内最后一位学贯中西的硕儒走进历史”的感叹,巴金诞辰100周年时涌现的一大批“怀古伤今”的凭吊文章,陆文夫的那篇《作家的三种死亡》真是一针见血。为何如《家》《春》《秋》般的经典而今已难觅,为何有着五千年积淀的中国文字至今叩不开诺贝尔的大门?浮躁啊浮躁,让作家们陶醉于各式各样的社交与炒作中,陶醉于各式各样的销售排行榜中,于是眼见着书市的一天天火爆,却也眼见着文化界的一天天凋零。也许是喜食文化快餐的我们造就了一批浮躁的作家,抑或是一批浮躁的作家培养了一群浮躁的读者。总之,伪装的浮躁正一点点腐蚀着文化的沉淀,一点点磨灭着文化的锐气。

每年的学雷锋纪念日、植树节、 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来临时,我们的生活便霎时变得格外热闹,然而如一阵风不痛不痒地拂过人脸一般,繁华散尽后,人们悲哀地发现,冷漠依旧充斥在生活的点滴中,沙尘暴依旧肆无忌惮,商贩的心计依旧深不可探。那样一次性抑或周期性的运动,映射出的不是国人精神的浮躁又是什么呢?除了口号,什么都没留下。所以当国内某企业因一贯诚信而被媒体大肆宣扬时,我们的外教露出了十分不解的神情。她问:诚信,难道不是商家的本分吗?我哑口无言。我只知道为摆脱近百年来的穷帽子,我们不惜一切代价地发展经济——先污染了环境,后磨灭了“原则”。伪装了的浮躁,滋生在日益膨胀的虚荣心里,游荡在愈发夸张的功利心间,让国人只顾着欣欣然,陶醉于一串串“飞上天”的数字,而忘记了保养脚下的土地,保养内心的灵魂。

五十多年前,国家高层人员的浮躁,掩映在一股声势浩大的翻身浪潮下,最后酿成了一场灾难。 50年后,北大山鹰社的浮躁,掩映在拚搏精神的光环下,最终让登山队员魂归雪山。而当今社会的浮躁,又是掩映在什么下呢?当我们感叹中国科学与诺贝尔的无缘,感叹人文精神的缺失,感叹我们20年来的改革未能触及社会的根源的时候,是否想到过或许正是伪装的浮躁,让我们在发展的路上不断遭遇阻挠。 2005年被喻为中国的改革年,但愿今年的改革少一些浮躁的渣滓,多一些实在的政策、措施。毕竟在中国势头最高的旺盛时期里,浮躁将包裹上更加绚丽的伪装,散布在更加隐蔽的角落里,让人们付出更大的代价。因此请警惕伪装了的浮躁。


借鉴指津

立意深刻是本文的突出特点。

“浮躁致命,尤其是当它带着伪装时”的观点一经提出,就非同凡响。文章写道:伪装的浮躁不同于“可容得人及时后悔,及时醒悟乃至及时改正”的眼见的浮躁,它的可怕之处在于“掩映于一种蓬勃的发展状态下,隐藏在一种昂然的精神中,让人一面欣欣然陶醉于对未来、对希望的憧憬中;一面悄悄然滑向倒退,掉进毁灭的深渊。”这种难能可贵的认识似乎已经远远超过了小作者年龄所应有的深度。

剖析伪装的浮躁现象,文章先联想到文化界:“眼见着书市的一天天火爆,却也眼见着文化界的一天天凋零”,“也许是喜食文化快餐的我们造就了一批浮躁的作家,抑或是一批浮躁的作家培养了一群浮躁的读者。总之,伪装的浮躁正一点点腐蚀着文化的沉淀,一点点磨灭着文化的锐气”。继而联想到更为广阔的社会生活:“除了口号,什么都没留下”;“我们不惜一切代价地发展经济——先污染了环境,后磨灭了‘原则’”;“伪装了的浮躁,滋生在日益膨胀的虚荣心里,游荡在愈发夸张的功利心间,让国人只顾着欣欣然,陶醉于一串串‘飞上天’的数字,而忘记了保养脚下的土地,保养内心的灵魂”。文章列举大量的社会现象,然后由表及里,深入分析,有力地论证了伪装的浮躁的危险性和危害性,让人警觉,发人深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