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我国改革评估的进展与不足

我国改革评估的进展与不足

时间:2022-02-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处于改革前沿的地方和基层,不间断进行各种探索与尝试,同时出台了各自的改革考核评价办法。价值取向是改革试点绩效评估的灵魂,也是绩效管理的深层次软件要素,无时无刻不在影响并制约着评估主体、指标设置和评估行为。少数重要改革举措未经事前评估便仓促推出,导致改革试点要么一入深水区就没了声响,要么稍有突破就撞进了雷区。一般来说,改革试点的绩效由外部组织进行评估往往更客观、更真实。

处于改革前沿的地方和基层,不间断进行各种探索与尝试,同时出台了各自的改革考核评价办法。但是,不少地方和部门仍然集“运动员”“裁判员”于一身,降低了改革公信力和公众满意度。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价值取向是改革试点绩效评估的灵魂,也是绩效管理的深层次软件要素,无时无刻不在影响并制约着评估主体、指标设置和评估行为。从最近两年的情况看,由于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作为保障,地方和部门对改革试点的绩效评价活动较为零散。有的地方和部门随意性比较大,往往基于自身需要进行“运动式”评估,其结果必然是流于形式、难以持续。少数重要改革举措未经事前评估便仓促推出,导致改革试点要么一入深水区就没了声响,要么稍有突破就撞进了雷区。更有甚者,仅仅出台一份文件,就宣告改革已大功告成。

菲利克斯·尼格罗认为:“评估活动应该由一个符合评估内容的组织来进行,应该由那些不受项目发展结果影响的人们来进行。”一般来说,改革试点的绩效由外部组织进行评估往往更客观、更真实。然而遗憾的是,有些地方和部门仍一味强调“组织掌控、内部实施”,以上级对下级评估为主,单位自我评估为辅,公众、学界、媒体缺失,导致相关改革“数字很好听、成效不明显”。此外,各地零星探索的第三方评估,或因信息不对称难以有效勘察,或因经费不独立容易手下留情。

绩效评估指标的设置极其复杂,是整个绩效管理中最为关键、最具争议的环节。如果过于强调结果,疏于过程控制,则绩效评估在实际运作中容易异化为数字游戏,层层分解、层层加码;如果过于强调过程,过分突出领导关注、财政支持、组织保障等指标,则容易导致改革结果与公众需求不一致,造成人财物的巨大浪费。有的地方仍然过度强调经济绩效,认为只要经济改革涉及了、经济指标好看了,社会公平、民生改善、生态环保等其他改革任务都可以缓一缓,由此在设置绩效评估指标时往往对后者赋予较低的权重

绩效评估结果的运用程度和运用方式,直接影响到评估本身的功能和权威性。在实践中弹性空间过大,往往呈现两个极端:一是形式化。存在着“为评而评”的现象,评估启动时宣传造势、轰轰烈烈,而是否产生了结果、如何运用评估结果,到最后没有了下文。二是高压化。奖惩机制原本是绩效评估的保障,评估结果一旦与奖惩机制、资源配置相脱节,绩效评估也就失去了意义与价值。但个别地方采用“一票否决”等激进举措,导致被考核对象穷于应付甚至弄虚作假,这就背离了初衷、走向了反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