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学生常见的不良阅读心理

中学生常见的不良阅读心理

时间:2022-02-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学生的阅读心理就天然地产生了一些缺陷,形成一些不良阅读心理。社会的浮华容易导致中学生阅读心理的浮躁。十年后,在所有弟子中,“科学怪人”的古琴弹得最好。这样一来,每年的阅读总量将达到180万字,中学6年的阅读总量即可达到1000万字以上。

阅读对人的成长与发展特别重要,但由于受“极端应试主义”的制约,当代中学生的阅读时空却是灰色的、狭窄的,甚至几乎是没有什么生气的。就是偶有一些阅读,也大都是为了应付阅读和写作考试的,也都是为了赶时髦的,而不是为成长和发展的。不管一些人是否愿意接受这样的判断,但现实却是特别残酷的——这是很普遍的现实。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学生的阅读心理就天然地产生了一些缺陷,形成一些不良阅读心理。

第一,盲从心理。阅读是一项极具个性化的活动。美国现代作家林莎·施瓦茨在《为自由阅读》中写道:“阅读这件事,也只有这件事,我是为自己做的。那是一条使我的生活真正属于自己的道路。”阅读也是一项读者自主选择的目的性活动,郭沫若认为,读书的目的不外乎五种:为学习而读书,为研究而读书,为创作而读书,为愉快而读书,为教育而读书。

中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转折期,涉世尚浅,缺乏具体的人生目标,虽有阅读的冲动,但缺乏详尽的规划,或不知道应该读什么,或不清楚能读什么,容易产生盲从的阅读心理。

这种盲从心理的表现主要有二:一是需求不明,目标不清。别人读什么我就读什么,时下流行什么我就读什么,东一榔头西一棒子,被动有余主动不足。二是过分在意别人的评价。别人都读过的东西,我怎么还没读过呢,我是不是太落伍了。例如,莫言先生获得2012年度诺贝尔文学奖的消息不胫而走,在莫言热的裹挟下开始读莫言;陕西国学天才孙建坤曾一度引起媒体的关注,在媒体关注的牵引下开始读《山海经》……此类追风式的阅读不值得提倡,原因在于它打乱了自己既定的阅读路线图,盲目跟风,不问这种阅读是否适合自己,也不问如何将阅读积累条理化。这正如同散落于地的一堆铜钱,没有“钱串子”贯穿其中,支离破碎,难成体系。到头来,花在阅读上的时间不少,徒见阅读数量的增加,不见阅读质量的提升。

第二,浮躁心理。社会的浮华容易导致中学生阅读心理的浮躁。平心而论,当下的阅读大环境确实不尽如人意,就是校园里的阅读小环境也差强人意。真正的阅读需要一个宁静雅致的环境和澄澈如水的心境,读者需要竭力排除外界干扰,远离尘世的喧嚣,拭去心灵的尘埃,沉心静气,心灵在场,摒弃毕其功于一役的幻想,合理掌控阅读速度,做到疾徐结合,张弛有度。

时下盛行快餐文化,其流弊也波及阅读领域。于是人们便产生了浮躁的心理,一味贪大求全,追求“多快好省”,只关注眼前利益,不顾及长远利益,贻害无穷。《朱子语类》有云:“为学读书,须是耐烦细意去理会,切不可粗心。若曰何必读书,自有个捷径法,便是误人底(同“的”)深坑也。未见道理时,恰如数重物色包裹在里许,无缘可以便见得。须是今日去了一重,又见得一重;明日又去了一重,又见得一重。去尽皮,方见肉;去尽肉,方见骨;去尽骨,方见髓。使粗心大气不得。”

美国阅读专家C·R·施道弗在其力作《快速学习》中,利用“E=R×C”这个公式来阐释阅读效率、阅读速度与理解率之间的关系。其中,“E”表示阅读效率,“R”表示阅读速度,“C”表示理解率。因为阅读速度和理解率是相互制约的,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要随时对阅读速度做出调整。孤立地强调速度或理解率,都不利于提高阅读效率。施氏认为,如果理解率低于70%,则表明读得太快,如果高于80%,则表明读得太慢;理解率介于70%与80%之间,则表明阅读速度适中。

第三,慵懒心理。在应试教育之风盛行的环境下,繁重的课业负担压得中学生透不过气来,没有大把大把的时间从容不迫地在书海中徜徉,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是,这不应成为同学们拒绝阅读的理由,真正具有良好阅读习惯的人,不受任何利益的诱惑,永远拥有阅读时间,不存在克服不了的困难。而不想读书的人,总会罗列出一大堆各式各样的理由,慵懒心理作祟,自我开脱、自我安慰,这也是不争的事实。

退一万步讲,中学生每天挤出十分钟时间用来阅读,总也不至于做不到吧。十分钟有多长?它能做些什么?很多同学都认为它太短暂了,没有多大用处。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有一个学理科的学生,凡事都讲究科学的严谨性和精确性,老师和同学都以为这样的人将一生与风雅无关。有一回,这个学生听老师弹奏古琴,被美妙的琴声迷住了,因此产生学琴的想法,不过因为时间紧张,他每天只能练十分钟。“真是一个科学怪人!”南怀瑾和其他弟子都笑了。十年后,在所有弟子中,“科学怪人”的古琴弹得最好。因为十年间,这个学生每天练习十分钟,一分钟不多,一分钟不少。南怀瑾长叹:日积月累的功夫伟大到如此令人敬畏的地步。

假若同学们能对边边角角、零零碎碎的时间进行统筹安排,聚沙成塔,集腋成裘,时间就会在自己的手中增值,阅读的奇迹就会发生。我们不妨算一笔账,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规定的“默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的速度计算,每天阅读10分钟,阅读量为5000字。这样一来,每年的阅读总量将达到180万字,中学6年的阅读总量即可达到1000万字以上。这是多么可观的一个数字呀!为什么为数不少的中学生难以达到这个阅读量呢?是他们不想阅读、不重视阅读吗?非也!刚刚步入中学阶段,大多数学生在语文教师的鼓动下,也曾心潮澎湃,立志做一个名副其实的阅读人,制订了雄心勃勃的阅读计划。当日历一页一页地翻过去,阅读的热情逐渐降温,阅读计划也变成了泡影。“善始者,未必善终”,此之谓也。即便有人坚持下来,时读时辍,一曝十寒,勤于读书,懒于动笔,惰于思考,眼到手未到,口到心未到。“善作者,未必善成”,此之谓也。到头来,追悔莫及,空留遗憾。难怪哲人说:“如果给人倒着活回来的机会,几乎人人皆成伟人。”

慵懒心理的成因除却缺乏持之以恒的定力、总是梦想一蹴而就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过分依赖老师,缺乏自主阅读的习惯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有的中学生课内阅读记结论,课外阅读等结论,课内阅读对答案,课外阅读等答案。如果以是否具备了鉴别优劣的眼光的标准加以衡量,中学生阅读存在的问题还是比较普遍的。中学生切莫将自己的头脑当作知识的容器,将文本大卸八块后塞进记忆的仓库——文本中蕴含的文字美、自然美、社会美、人性美、情感美,如同一颗流星在美丽的夜空划过,着实可惜!

第四,敷衍心理。阅读是读者与作者及其作品进行心灵对话的过程。理想的阅读境界是读者由浅入深、拾级而上,步入文本深处,与作品产生情感共鸣,与作者的心灵零距离相遇;而不是以局外人的角色,走马观花,浮光掠影,甚至美其名曰“好读书,不求甚解”。不去潜心研读原始材料,只满足于浅尝辄止地阅读书评摘要、辅导材料,更有甚者以观看动画片、电视剧取代原汁原味的阅读,殊不知,这种敷衍塞责的心理对阅读习惯的养成与阅读素养的提升伤害甚大。

金圣叹点评“第五才子书”《水浒传》,开篇即写道:“今人不会看书,往往将书容易混账过去。于古人书所得意处,不得意处,转笔处,难转笔处,乘水生波处,翻空出奇处,不得不补处,不得不省处,顺添在后处,倒插在前处,无数方法,无数筋节,悉付之于茫然不知,而仅仅粗记前后事迹,是否成败,以助酒前茶后,雄谈快笑之旗鼓。”此番宏论对同学们是很有警示作用和启发价值的。

第五,偏爱心理。承认差异是现代教学的基本理念之一,也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之一。服装款式有长短肥瘦、菜肴风味有酸甜苦辣之分,词风有豪放婉约、文法有现实浪漫之别。正是这些客观存在的差异性造就了世界的丰富多彩,为读者提供了自由选择的巨大空间。托尔斯泰曾公开表示不能接受莎士比亚,这并没有什么道理可讲,他就是不喜欢。这与莎士比亚的文学史地位没有任何关系。当然还会有更多的读者喜欢,甚至迷恋莎士比亚。

但是,这绝不意味着中学生在选择阅读材料时,可仅凭个人主观好恶,片面地满足自己的阅读兴趣。有的同学在逆反心理支配下,老师、家长推荐的经典名著、优美时文一概不读,只挑选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来读,对那些枯燥乏味然而对自己的人生成长有益的书刊避而远之。久而久之,拘于一隅,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有的同学还怀着猎奇心理,把精力放在言情、武侠小说的阅读上,过早地阅读那些供成人消遣的杂志和小说,以至于对充满色情、凶杀的书刊爱不释手,甚至主动模仿,堕入犯罪深渊。

蜜蜂始终盯在一朵花上不能酿出上乘之蜜,人只吃一种食物定会营养不良。人要吃五谷杂粮,方能身心两健;书要读经史子集,才能博观约取、游刃有余。

第六,功利心理。阅读近乎农夫在田间耕作,春播夏耘秋收冬藏,不违农时,精耕细作,静待其成,才能有一个好收成。阅读与工人在生产线上的操作相去甚远,工人通过加班加点可以超额完成任务,而试图通过快餐式阅读达到立竿见影效果的想法是不切实际的。阅读拒绝一蹴而就的幻想和急功近利的心理。

同学们容易产生的错觉是:课外阅读都是副业,对语文素养的提升,尤其是对语文学习成绩的提高影响甚微;即便是能够产生些许好的影响,也会因耗时费力而得不偿失。新课程改革以来,语文课标对中学生课外阅读总量提出了非常明确的要求,但是,大量调查结论表明,能够完成规定阅读总量的学生毕竟是少而又少。

即使在中高考试卷中已安排了“名著阅读”板块,但是仍难以改变学生功利化的阅读心理。部分师生应对考试之策是快餐式恶补,将课外阅读定位在习题集和模拟卷上,学生错误地认为只要通过大量做题,押题式的集训,就相当于课外阅读了。更为荒唐的是,个别语文教师仍将押题能力作为资本加以炫耀,为数不少的学生也将命中率作为评判语文教师教学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

事实上,中学生的不良阅读心理绝不止于这些,为难心理、厌烦心理、猎奇心理等,都很有代表性。相信同学们自己心里都比较清楚,也相信同学们都或多或少地存在这些不良心理。有了这样的不良阅读心理并不可怕,最可怕的是我们总是无法战胜它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