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毕业生在角色转变中常见的不良心理

毕业生在角色转变中常见的不良心理

时间:2022-08-0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6.2.1 毕业生在角色转变中常见的不良心理有些大学生不能正确认识和分析角色转换的重要性,或者在角色转换中不能持之以恒,在角色转换过程中导致一些心理问题,我们称之为“心理障碍”。由于这种心态的存在,毕业生对择业“陷阱”失去了应有的警惕,恨不得天上掉馅饼。一些人正是把握了毕业生贪图虚荣的心理,给他们设置种种极具诱惑力的“陷阱”。

6.2.1 毕业生在角色转变中常见的不良心理

有些大学生不能正确认识和分析角色转换的重要性,或者在角色转换中不能持之以恒,在角色转换过程中导致一些心理问题,我们称之为“心理障碍”。

1.求职过程中的不良心态

1)急于求成

急躁是毕业生常见的一种心理,是大学生择业中焦虑心理的一种特殊表现。由于这种心态的存在,毕业生对择业“陷阱”失去了应有的警惕,恨不得天上掉馅饼。面对择业“陷阱”,他们以为求职有了转机,对用人单位也不仔细了解就匆匆签约。

2)贪图虚荣

由于虚荣心作怪,一些毕业生在选择职业时,不顾现实条件的限制,一心想找一份让人羡慕的职业,而对渴望经济独立的大学生而言,高薪无疑是令人羡慕的。一些人正是把握了毕业生贪图虚荣的心理,给他们设置种种极具诱惑力的“陷阱”。

3)消极依赖

一些自卑、怯懦的毕业生过低地估价自己,总是自惭形秽,自己看不起自己。在求职择业中,他们往往缺乏自信心,缺乏勇气,不敢竞争。在屡遭挫折之后,一些大学生容易产生强烈的自卑心理,胆小,畏缩,觉得自己事事不如人,对自己寻找工作失去了信心,继而产生了消极依赖的心理。

2.职场中的“学生心理”

1)自傲、浮躁

有些毕业生常以文凭、学位或毕业于名校而自居。自以为接受了正规教育,已经学到了不少知识,专业知识丰富,学历比同事们高,是个人才。在工作中不去认真地了解、熟悉工作单位的情况,却常常对一些管理方式随意发表高论。到了单位,喜欢夸夸其谈,自以为是,总以为别人不如自己,只想在办公室里做管理工作,不愿从基层做起,甚至看不起基层工作人员,认为一个堂堂的大学毕业生干一些不起眼的事是大材小用,有失身份。

这种观念往往导致自己总有一种怀才不遇的心理,认为做一些小事、杂事是大材小用。许多大学生由于自傲,眼高手低,大事做不了,小事不会做,这些人在单位不受欢迎也在情理之中。这些人到了工作单位后,往往情绪不稳定,工作不久就想跳槽,或换工种(岗位),整日恍惚不定,工作浮在表面,不能深入地了解工作的重要性、工作性质、工作职责和工作技巧,表现出不踏实的作风;总以为别人的工作比自己轻松,自己报酬不匹配,心理不平衡,长时间不能进入工作角色。在工作环境中,这些人往往按照自己的评判标准来分析、理解工作中的各种现象,而未能使自己的价值观、理念与企业的文化进行较好的衔接,因而出现对现状不满、不适应等症状。

2)依恋、畏惧

刚工作的一些大学生,在工作中受不得半点委屈,其思维还处在学生角色的思维模式,认为同事、领导还应该像同学、老师那样对待自己;尤其是与同事产生矛盾时,自己由于心理幼稚,往往容易想不开,容易冲动,甚至产生极端情绪,动辄辞职。在工作中,其以学生角色来要求自己和对待工作,以学生的习惯思维观察和分析事物,说话不分场合,口无遮拦,工作主观性强,团队合作意识较差。一部分毕业生在角色转换中还容易表现出对职业角色的畏缩性,对新的环境适应较慢,工作瞻前顾后,怕失败,怕失误,不知从何下手,怕让同事看不起,造成不良的第一印象。因此,工作中放不开手脚,缺乏年轻人的朝气和锐气。这与个人的性格特征有很大关系。

典型案例6-1

心理障碍导致频繁跳槽

王斌是一个比较优秀的中文专业大学毕业生。他曾经成功地应聘了一家大公司的文秘职位。试用期刚开始,王斌就很珍惜自己好不容易得来的机会,而且对工作也很有激情。一来可以为公司更好地发展,二来也为自己求得更好的发展空间。但时隔不久,他就厌倦了。他发现,公司养着一群出工不出力的闲人和动嘴不懂手的“侃爷”。王斌的工作稍稍做出一点成绩,大家都会用异样的态度对待他,甚至在背后对他指指点点,好像光拿钱不干活的人应该理直气壮,为公司做事的人反倒不可理喻。“这样的公司,做好本职工作对我来说太轻松,待遇也可以,可是总觉得自己的能力无法得到充分发挥。可混日子又不是我的品格。”处于这种“毋宁死,不苟活”的情绪,王斌在那家公司没干到一个月就心灰意冷地自己炒了自己的“鱿鱼”。朋友们也很为王斌伤脑筋,帮他找了一个又一个新的工作,尽管不一定都是文秘工作,但职位也都不错,但由于王斌本身的心态一直陷在当初文秘工作时的那种阴影里,始终没有调整好,以致一次又一次地重复着自炒“鱿鱼”的傻事。

案例分析

王斌刚走上工作岗位,在短期内没有完成心理上的角色定位,可以理解,但是一次次地重复跳槽的事情,那就要从自身找原因了。王斌这种情况是依恋学生角色的典型表现,其思维模式陷入“以自我为中心”的误区,主观按照自己的评判标准来分析、理解工作中的各种现象,把自己的角色定位凌驾于企业之上,因此在自己的思维中一直萦绕着这样一些想法:“单位怎么到处是勾心斗角,派系斗争,家长里短,没有一点真诚”,“这个单位简直就是农贸市场,乱哄哄的,我不会在这里干太久的”。这些“固执”、“主观”的念头一直暗示着王斌,成为其陷入心理误区,无论到哪里都无法适应工作环境的重要原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