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学生不良阅读心理的矫正

中学生不良阅读心理的矫正

时间:2022-02-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同学们,上一课我们谈了一些中学生的不良阅读心理。这节课,我们再谈谈克服、矫正这些不良心理的一些途径和方法。中学生阅读应该完全发自内心,它无关名利,不问何时有用。如前所述,中学生的整体阅读环境欠佳,容易受到误导,更需要在阅读实践中砥砺意志品质,为健康阅读营造宁静的心理环境。思考时,必须要对思考的对象发生兴趣,不断地刺激它,并且要持之久远不可懈怠。

同学们,上一课我们谈了一些中学生的不良阅读心理。这节课,我们再谈谈克服、矫正这些不良心理的一些途径和方法。

第一,激趣悦读。早在197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16届大会就提出了“阅读社会”的理念,倡导全民读书,让读书成为每个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合理饮食可以强身健体,正确阅读可以摄取精神营养,润泽我们的生命。一个人即便骨骼健壮,倘若精神存在缺陷,也很难说他是一个真正健康的人。一个人不仅要有丰富的物质生活,还要有丰盈的精神生活。当衣、食、住、行等最基本的物质需求得以满足后,他就应追求一种精神上的需求,而阅读就是满足我们精神需求的健康生活方式之一。

同学们走出阅读的误区,首先要培养一种平和的阅读心态与超脱的阅读气度,少一些急功近利,把阅读作为日常生活的一种基本习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阅读如与先哲圣贤促膝谈心,聆听教诲,何不充实!阅读如与知音密友闲聊神侃,心不设防,开诚布公,何不畅快!阅读如与时空对话,“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何不惊喜!

作家赵丽宏为《中国学生必读文库·文学卷》做的序文说:“大量地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仅能增长人的知识,也能丰富人的感情,如果对文学一无所知,而想成为有文化有修养的现代文明人,那是不可想象的。有人说,一个从不阅读文学作品的人,纵然他有‘硕士’‘博士’或者更高的学位,他也只能是一个‘高智商的野蛮人’。”

中学生阅读应该完全发自内心,它无关名利,不问何时有用。唯有如此,同学们才有可能在阅读的道路上渐行渐远,享受阅读之乐。这也正如元代诗人翁森在《四时读书乐》中写道的那样:读书之乐乐何如,绿满窗前草不除。/读书之乐乐无穷,瑶琴一曲来薰风。/读书之乐乐陶陶,起弄明月霜天高。/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

第二,纯化心境。老子在《道德经》中说:“天下大事,必作于细。”阅读概莫能外。阅读就如同与高尚的人面对面地促膝长谈,彼此敞开心扉,直抵心灵深处,这自然需要一种纯澈的心境。清代作家袁牧说:“用心不杂,乃是入神要路。”读者在阅读之前需要给自己的心灵来一次彻底的大扫除,除却芜草、拂去灰尘,才能心无旁骛,对一个感兴趣的问题冥思苦想、乐以忘忧,让阅读充盈人生。扬州八怪之一的郑燮有言:“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眼中了了,心下匆匆,方寸无多,往来应接不暇,如看场中美色,一眼即过,与我何与也?”

朱熹说“看文字如捉贼”,要做到“一棒一条痕,一掴一掌血”。意思是说,阅读要深入到文本内部,踏雪留痕,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试想,没有纯净的心境,怎能达此境界?如前所述,中学生的整体阅读环境欠佳,容易受到误导,更需要在阅读实践中砥砺意志品质,为健康阅读营造宁静的心理环境。北大卖肉才子陆步轩曾名噪一时,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坦言,白天过的是柴米油盐的生活,为物质生活四处奔波;早晚时间过的是唐诗宋词的生活,为精神生活手不释卷。一个在商场上打拼的人况且能过上一种诗意的生活,以学习为天职的我们这些中学生,又有什么理由做不到呢?

第三,读写结合。“腹有诗书气自华”,读写结合是语文学习的一条重要原则,有人将阅读视作“写作之父”。长篇小说《牟氏庄园》的作者衣向东在总结自己的写作经验时说:“可以负责任地说,我的写作经验,完全是从读书中学习来的。我从来没有导师,没有人指点,那些大师的作品,就是我的导师。我读过很多书,尤其是中外优秀小说。我喜欢的作家,国内的有沈从文、张爱玲,国外的有福克纳、莫泊桑、川端康成、茨威格、毛姆、普希金等。”

贾志敏老师曾向叶至善请教叶老是怎样教授他作文的,得到的回答竟然是“不教的”。原来,叶老从不给孩子教授作文入门、写作方法之类的东西,他仅要求其子女每天读些书。至于读点什么,悉听尊便,但是读了什么书,读懂点什么,都要告诉他。除此之外,叶老还要求其子女每天写一点东西。至于写什么也不加任何限制,喜欢什么就写什么:花草虫鱼、路径山峦、放风筝斗蟋蟀,天上飞的,地上爬的,水里游的,听人唱戏,看人相骂……均可收于笔下。

可见,同学们一定要树立读写结合的学习理念,并将其变成实实在在的行动,真正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坚持做好读书笔记,摘录成语典故、名言警句、精彩段篇,编内容提要,写书评短论;善于发现与质疑,在阅读的过程中积累写作素材,激发写作灵感,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坚持记录自己的阅读心得体会。

第四,读思结合。“通过阅读,读者的知识经验扩充了,这是自我在量度上的增加;读者的认识观点改变了,这是自我在本质上的提高;读者的思想情感升华了,这是自我在价值上的飞跃;读者的方法技术迁移了,这是自我在能力上的练达。”欲达此目标,读思结合至关重要。读而不思,无异于囫囵吞枣,终无大益;思而不读,无异于建造空中楼阁,迟早坍塌。

南京师大附中的沈上同学在读高二时就已经阅读了近200本关于现代性的著作,他的习作《论时代精神》一鸣惊人、广受赞誉。他这样总结自己的阅读体会:“不少人属于博览群书、满腹经纶的类型,可我觉得无好恶还不如不读书。托尔斯泰不喜欢莎士比亚,司汤达到死都还拒绝夏多布里昂。读书应当是把别人的东西放到自己的框架中来,而不是把自己大卸八块塞进别人的框架里面去。倘连自己都找不到了,那还读什么书呢!”

科尔顿说:“有些人为思想而读书——罕见;有些人为写作而读书——常见;有些人为搜集谈资而读书,这些人占读书人的大多数。”在哲学巨匠叔本华看来,读书或学习,我们可以随心所欲,爱读什么就读什么,爱学习什么就学习什么;“思考”可就不是这么回事了,它像在风中煽火一样,必须始终不断地煽动,才能维持火焰不熄。思考时,必须要对思考的对象发生兴趣,不断地刺激它,并且要持之久远不可懈怠。同学们,我们不能让自己的头脑成为别人思想的跑马场。要敢于大胆质疑,不唯书、不唯上,不迷信书本、不迷信古人、不迷信权威,不丧失自我,不拾人牙慧,树立自信,不能畏葸不前。

阅读学专家曾祥芹教授说,聪明的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和读完一本书之后,可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想到如下一些问题:

1.我是否集中注意了最新的信息和主要的信息?

2.这本书中的观点我是否真正理解了?

3.我是怎样思考和把握全书的结构框架和主要观点的?

4.在记忆存储知识的时候,我采取了哪些方法?这些方法是否是最优化的?还有没有更好的方法?

5.我选择的待解决的问题是否有价值?

6.应该选择怎样的策略去解决特定的问题?

7.我预期的目标和已有的能力之间有多大差距?

8.我近期读书心态如何?应该怎样保持最佳阅读心态?

9.为什么当新的问题出现时,我经常再现不出已有的知识?

第五,全面阅读。如前所述,饭不可偏吃,偏吃轻则面黄肌瘦、营养不良,重则危及身体健康;书不可偏读,偏读轻则视野狭隘、孤陋寡闻,重则有碍精神成长。中学生一定要博览群书,不断扩大自己的阅读面,努力做到古今中外并重,天文地理并包,经史子集并举。

华夏文明源远流长,先秦诸子、楚辞汉赋、唐诗宋词、明清小说,“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这是华夏儿女的文化基因,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中学生只要沉浸其中,不断滋润心灵,一定会受益终生。著名作家秦牧的孙女曾给他写信请教应该读什么书,得到的回答是《论语》《孟子》《老子》《庄子》《史记》需全读,不宜选读,须反复读,以至达到背诵。茅盾先生不仅博览群书,甚至能够背诵《红楼梦》。

放眼世界文坛,名家辈出,经典之作汗牛充栋。在世界文学画廊里屹立着一座又一座丰碑,上面镌刻着我们耳熟能详的名字,都值得我们去拜读:荷马、但丁、莎士比亚、巴尔扎克、雨果、莫泊桑、海明威、惠特曼、欧·亨利、马克·吐温、列夫·托尔斯泰、契诃夫、泰戈尔……他们的传世之作都是中国读者的最爱,如《荷马史诗》《神曲》《哈姆雷特》《欧也尼·葛朗台》《巴黎圣母院》《羊脂球》《老人与海》《草叶集》《麦琪的礼物》《竞选州长》《复活》《安娜·卡列妮娜》《套中人》《新月集》,等等。

此外,同学们还可以阅读一些读法方面的书籍,如艾德勒、范多伦合著的《如何阅读一本书》在1940年出版,该书中文版由商务印书馆于2004年出版发行。同学们要不要读一点哲学类书籍?答案当然是肯定的。法国高考分为文、理、经济三科,每科均有三道作文题,考生选作一题。这种看似自由的高考作文却有严格的一致性,即都以哲学问题为题,2013年法国作文题如下:

1.文科

语言是否是工具?

科学是否只是在确认事实?

评述笛卡尔在1645年与伊丽莎白公主通信中的一段论述。

2.理科:

工作是否能够使人自我发现?

人们能否凭道德行事而不受政治倾向影响?

评述法国哲学家亨利·柏格森在《思维与虚无》中的一段论述。

3.经济科:

我们欠国家什么?

我们是否在弄不懂的时候才需要去解读?

评述中世纪意大利哲学家安瑟伦在《论上帝的预知、预见、恩典同自由意志的和谐》中的一段论述。

第六,定向阅读。前面已经阐述了全面阅读的重要性,这里再谈定向阅读,是否自相矛盾呢?非也!古人皓首穷经尚有可能与必要,生活在知识爆炸时代的中学生被海量信息包围着,经典著作浩如烟海,时文新作更是目不暇接。“人生也有涯,而书也无穷”。倡导全面阅读并不等同于眉毛胡子一把抓,在茫茫书海中如一叶扁舟缺少灯塔的指引,东一头西一头乱撞,很难达到理想的彼岸。

“欲为一代经纶手,须读数篇要紧书。”正确的方法是平衡“博”与“专”的关系,取精摄要,撷取菁华。中学生在广泛涉猎、全面阅读的基础上,逐渐发展到阅读有方向、有目标,先博后专、由博返约,先有宽厚的基础,然后再精雕细琢,从而建立起一种博大精深的知识结构。

定向阅读要求同学们在阅读中学会运用匹配策略。如将若干种不同类型的读物结合起来,交替轮读;以所学的教科书为中心,配以教科书的参考书、有关本专业的科普读物、学术期刊等,并分别轻重、合理调配;把某一个读物作为一个点,再从历史的角度参读相关读物;密切跟踪某一个问题的发展演变,采取动态跟踪阅读策略,等等。南师大附中的沈上同学说:“我看书很少有固定的目标,大抵是辐射式的,如果读了一本书觉得好,就自然会对与这本书相关的作品产生兴趣。譬如我读川端康成之后,就势必对‘白桦派’的作家们产生兴趣。读了武者小路实笃和志贺直哉,又势必上溯到森鸥外的《舞姬》和夏目漱石的《我是猫》。看了夏目漱石,就又关心起他的弟子芥川龙之介来了。其间又有德永直、小林多喜二等左翼作家,这又令我联想起三岛由纪夫是右翼分子。有感于日本古典美学的传统,不能不看《源氏物语》,这又使我重新发现了《红楼梦》。如同多米诺骨牌一样,一直读下去。只有找不到书看的时候,却永远不会有不想看书的时候。”

矫正中学生不良阅读心理的途径和方法还有很多,我们就不一一赘列了。途径和方法再多,都不如扎实的行动。读了这一课的内容,对照自己的实际情况,相信同学们都一定能够找到矫正自己不良阅读心理的好途径和好办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