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加强教材理想内容的使用

加强教材理想内容的使用

时间:2022-02-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学语文教材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种载体,承载着民族精神和民族灵魂,许多丰富的传统文化因素汇集蕴含在语文教材中,学生个人很难理解或注意到,这就需要教师进行挖掘、使用。“仁爱” “礼乐”是儒家文化思想的核心,教材中有不少文章体现了这一思想。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文言文21篇,古诗词75篇;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文言文28篇,古诗词28篇。

中学语文教材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种载体,承载着民族精神和民族灵魂,许多丰富的传统文化因素汇集蕴含在语文教材中,学生个人很难理解或注意到,这就需要教师进行挖掘、使用。

一、 从具有无限生命力和无穷魅力的语言文字入手,以小见大汉字是民族文化的化石,是历史的载体,是前人智慧的结晶,是有着鲜活生命的“你” “我” “他”。语文教材中所选择的作品,大多是来自于古今语言巨匠的作品,孔子孟子、庄子、荀子、司马迁、韩愈、屈原、李白、杜甫、白居易、关汉卿、王实甫……他们的作品中潜藏着丰富的文字语汇、审美意蕴,有着独特的文化魅力。如《赤壁赋》中有很多的优美词汇,仅第一段就出现了“清风徐来” “水波不兴” “白露横江” “水光接天” “冯虚御风” “遗世独立” “羽化登仙”等七个成语。而在《水浒传》 《三国演义》 《红楼梦》等著作节选的篇章里诸如“人怕出名猪怕壮”等的俗语也应由教师加以扩充、引导。这样做,既可以通过语言文字这个关系纽带,搭建一个传统文化的积累平台,又可以让学生在以语言为载体的文化典籍中,通过那一个个神奇的方块字,进入一个个五彩缤纷的文化世界,管中窥豹,以小见大。

二、 从沉淀着丰富的哲学内蕴和博大的文化胸襟入手,见贤思齐

1.推崇仁爱,注重人际和谐

“仁爱” “礼乐”是儒家文化思想的核心,教材中有不少文章体现了这一思想。如《论语》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自己不想要的,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孟子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及《寡人之于国也》都提出“得民心者得天下”的“仁政”思想。贾谊在《过秦论》中总结秦二世灭亡的决定性因素是秦的统治者以武力持国,实施暴政,最终人心向背的道理。“秦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治理国家应懂得取国之道与守国之道不同,靠仁义之道,推行仁政与德治才能赢得民心,使统治长治久安。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写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只有国家兴旺发达,人民安居乐业,个人才有幸福可言。因此,一个人应该有为国家、为大众谋利益的理想,为人民着想,在天下人尚未感到忧虑之前就为之忧虑,直到天下人都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才谈自己的个人幸福,这是一种深厚的社会群体的爱,是“仁爱”最基本的伦理道德

2.爱国主义精神和强烈的民族使命感、责任感

《左传》的《烛之武退秦师》中,郑国被秦晋两国包围,岌岌可危,大夫烛之武在郑文公的请求下,不计之前不受重用之嫌,以国事为重,凭着自己过人的胆识和外交游说才能说服了秦君,离间秦晋,使其退兵,挽救了国家。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刘裕两度北伐收复黄河以南大片故土,这振奋人心的历史事实与南宋统治者偷安江左的怯懦表现形成鲜明的对比。“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诗人缅怀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借古事抒今情,一腔爱国热情奔涌而出。杜甫在大雨屋漏的困境中想到“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龚自珍的《己亥杂诗》道出了解佩出朝、去国还乡的复杂情感,陆游即使身体老迈,依然牵挂着国家安危,“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这些文学家的作品都表现了一种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其人不同,其事各异,却都是真心真语,字字关情。

3.修身为本,乐观向上

诸葛亮为了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出师表》 ),体现了一种自主自觉的道德要求。孟子更提出“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取义者也” (《鱼我所欲也》 )表现了先义后利,见利思义,舍生取义的价值取向。苏轼博学多才,但他生平有志无处伸张,屡次遭到贬谪。历经世间沧桑之后,他坦然面对人生,“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赤壁赋》 )。《游褒禅山记》通篇在于阐释“世之奇特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非有志者不能至也”这一积极命题。《短歌行》中曹操“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理想壮志给我们人生启迪,激励我们奋发进取,建功立业。王勃在《滕王阁序》中言“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表达了作者高尚的人生观和乐观开朗的情怀,以超越空间、追赶时间为喻,表现其不甘沉沦的豪情壮志。

4.淡泊名利,宁静致远

淡泊名利,隐居山林,追求个人的人格完善是除了想要入仕做官、建功立业、匡世济民之外的另一批古代知识分子的人生观价值观。这些士大夫都厌弃尘世,鄙视功名,钟情于山水,热爱田园。他们往往有较高的思想文化方面的素养,在文化艺术史上都有其地位和影响。比如,《五柳先生传》从思想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位独立于世俗之外安贫乐道的隐士形象——“闲静少言,不慕营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都传达了作者淡定自若、洁身自好、超脱世俗的文化修养。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等都表现了隐逸山林以求摆脱世俗之痛,在自然美景中获得超然物外、逍遥达观的意趣……这些于当今社会有其特殊的现实意义。

5.从光怪陆离的文学样式和文化现象入手,由此及彼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文言文21篇,古诗词75篇;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文言文28篇,古诗词28篇。选文大多是经典作家的经典作品,不同的文学体裁有不同的风格特点,为我们继承和发扬、学习和创造文化提供了典范。古代中国文学可谓是精彩纷呈,艳丽夺目。从神奇玄妙的上古神话到风格各异的先秦散文,从绚丽浪漫的唐诗到情挚意切的宋词,从委婉动听的元曲到阅尽人间春色、看遍世态炎凉的明清小说,上下几千年,纵横数万里,汇集成了一部蔚然壮观的民族史。那充满丰富的想象和离奇怪诞的寓言、神话,那闪耀着独特人格魅力,形象栩栩如生的人物传记,那文质兼美的游记散文,那豪放与婉约争辉,饱含着人类美好情思的古典诗词,无一不给学生以健康的精神养料。

自先秦到明清,绵延数千年,我们整个民族文化发展史、五千年文化的丰富要旨都蕴涵其中。通过古代作品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一条重要的且行之有效的途径。从《论语》中我们可以近距离地触摸到经典的儒家文化;从《逍遥游》里可以深刻领悟到道家文化的精华;从《诗经》中的《氓》 《静女》等篇章,我们可以管窥我国上古时代先民的婚俗文化;从《孔雀东南飞》中有关床榻等器皿和七夕、妇女再嫁等内容的记述中我们可以管窥汉代的物质文化和民俗文化;从《鸿门宴》中我们可以看出古代的座次文化及玉器礼制文化;从《兰亭集序》中我们可以窥见中国的修禊文化;从《归园田居》中我们可以延伸出中国的饮酒文化……白居易的《琵琶行(并序) 》融音乐、文学于一炉,是让学生了解我国传统音乐的典范,既提高了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又丰富学生的传统文化知识。同样,阅读《窦娥冤》 《长亭送别》等古代戏曲作品,学生可以体会那种用曲词和说白相结合来表演故事的形式具有独特的艺术趣味。文学和绘画的关系密不可分,一方面,中国古代许多著名画家本身就是文人,另一方面,中国的许多绘画作品就是直接取材于文学作品的。例如,在讲授《兰亭集序》 《愚公移山》 《离骚》等作品时,教师可带领学生一起欣赏作家的手书及相关的绘画作品,令其折服于我国绘画书法的艺术魅力。另外,《岳阳楼记》 《滕王阁序》 《林黛玉进贾府》中涉及的建筑成就,也为我们提供了我国建筑的民族特征,让学生了解到中国古代建筑与时代、地理环境、生活习俗、人们的审美心理等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无形中加深了中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