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用孩子能理解的方法批评

用孩子能理解的方法批评

时间:2022-02-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用孩子能理解的语言,向孩子说明人在社会生活中经常会受到各方面要求的约束。小学阶段的孩子的抽象思维已经开始发展,他们喜欢问为什么。而很多家长面对孩子问“为什么”觉得是对自己权威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父母要学会用孩子的思维思考问题,用孩子的语言来友善地批评孩子。孩子很可能把这些信息都理解为指责、批评、否定。家长不应隐瞒所有的事实真相,而应该以某种孩子能理解的方式说出来。

第四十招 用孩子能理解的方法批评

用孩子能理解的语言,向孩子说明人在社会生活中经常会受到各方面要求的约束。例如,人在街上违反了交通规则,警察叔叔要管;在家里犯了错误,父母要批评;在学校违反了课堂纪律,老师当然也要批评。从而让孩子对家长、老师的批评能有正确的态度,避免产生抵触的情绪。

基于此,家长就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让孩子分享自己的经验

父母在儿时一定也曾经遇到过和孩子类似的情况,祖父母当时是怎样对待的,这些都可以和孩子分享。当孩子知道了父母原来也常常会面对压力和烦恼时,他们对父母所说的话就比较容易听进去了。

2.批评的语意不带双重性

年龄较小的孩子,对事物的理解都存在着表面性、肤浅性。成人批评的语言要通俗易懂,不带双重意义。否则,既不能帮助孩子们改正缺点,而且还会让孩子分不清对与错。

3.家长要童心未泯

如果家长没有一颗童心,总是高高在上,就很难和孩子交知心朋友,也就谈不上真正的沟通。这就要求家长和孩子谈话时,要以孩子的心态和孩子能理解的语言进行。孩子游戏时,你可以与他一起游戏,一起比赛,使孩子觉得你是他的朋友和伙伴,沟通自然会水到渠成。

4.家长要有耐心

有些家长过于急躁,常常是“恨铁不成钢”、“哪壶不开提哪壶”,幻想着通过一两次聊天,就能和孩子成为知心朋友。家长与孩子之间的年龄、心理和思想感情等各方面都存在着巨大差异,理解需要一个过程。如果过于急躁,沟通就会成为泡影。家长如果失去耐心甚至情绪激动,埋怨、责怪、惩罚孩子,就会使孩子变得不耐烦,由此产生困惑、胆怯、逃避等不良心理,甚至产生敌意,亲子关系就可能长期不和谐。家长要讲究诚信,和所有的友谊一样,两代人的沟通也要讲一个“信”字。说话算数说起来简单,真正做到并不容易。

3-7岁的孩子已经进入了心理学家艾里克森所说的“主动内疚”的心理发展阶段。这一阶段的孩子开始追求出于自我利益和动机的活动,并想像自己正在扮演成年人的角色,因能从事成年人的角色和胜任这些活动而产生一种愉快的情绪。但由于孩子能力的局限,他们出于自我动机的活动常常会被成年人禁止,从而可能降低从事活动的热情。因此,家长要体会孩子希望决定自己的活动动机和做法,不要对孩子的行为过于控制,而应该给孩子一些选择的机会。比如问孩子:“今天穿短袖还是裙子?”而不是规定让孩子穿短袖。

小学阶段的孩子的抽象思维已经开始发展,他们喜欢问为什么。而很多家长面对孩子问“为什么”觉得是对自己权威的挑战。其实家长应该为孩子思维的发展感到高兴,这说明孩子的独立自主思考的能力、总结归纳的能力甚至批判性思维都已经发展起来。家长应该配合地回答孩子的问题,鼓励孩子探索规则,独立思考。

很多家长认为孩子“不听话”、“不守规矩”、“违抗家长的指令”是坏事,其实这是孩子成长、寻求独立自主的表现。要孩子听话,是一种控制孩子的行为。孩子总要长大,且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次长大的象征是断奶,孩子不再依靠妈妈的奶。第二次长大的象征是孩子学习走路;第三次就是孩子学会独立思考、按自己的想法做事情,这个阶段是孩子成长必经的。

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讲大道理总是无法起到真正的效果,孩子往往会这只耳朵进,那只耳朵出,这并不代表孩子们故意与家长作对,而是孩子的理解能力有限,无法理解高深的道理。在这种情况下,父母要学会用孩子的思维思考问题,用孩子的语言来友善地批评孩子。

作家陈晖在她的著作《享受成长》中记录了这样一件事:

儿子在等着吃饭时,总要上网玩玩,可饭熟了叫他来吃,就特别难了。你要是多叫了几句,说不定他还要说你烦,因为他玩得正有劲呢。我思量着什么时候跟他聊聊。

儿子正在看着电视,我坐了过去。

“妈妈好!”儿子热情地说。

“儿子乖!”

“妈妈也乖!”

“可儿子在上网的时候不乖!”

“我上网时妈妈不乖。”

“妈妈好想乖,但前提是你必须乖。”

“那是因为你烦我。”

“妈妈让你吃饭不对吗?”我把话切入正题,儿子语塞。

“希望儿子上网时乖,那妈妈也会乖的。”

美国教育家塞勒·塞维若认为,批评孩子是为了孩子的健康进步,鼓励孩子也是为了孩子的健康进步。既然是为了相同的目的,手段的选择就应以双方都乐于接受为原则。在批评孩子的时候,如果父母善于运用孩子的语言,那就能够起到很好的效果。因为,用孩子的语言跟孩子沟通,孩子与父母之间就比较容易获得共同的语言,从而更好地进行交流。我们再看个例子:

有天老师说作业不用交只要记得做就可以,结果有个孩子忘记做了,老师赫然在作业本上写上了迟交,当天还在家校联系本上作了反映。孩子吓得不敢把家校联系本给妈妈看,怕被责备。结果他骗妈妈说老师没发家校联系本,他晚上都不敢拿出本子看看今天的作业,结果他又漏做了几项作业。

第二天,他又记录下新的作业时,他又想到了昨天有抄下的作业,他又怕被妈妈发现昨天撒了谎,为了弥补一个谎言,他又错误地把昨天抄作业的痕迹给擦除了。

做家长的总只想是为孩子好,所以对他行为上的过错总是予以指出,我们已经想着是做到了如何地语重心长,晓之以理,总以为他能明白,他能理解。而事实上呢?孩子很可能把这些信息都理解为指责、批评、否定。结果,孩子不得不撒谎来隐瞒真相。

孩子作为不成熟、非稳定的一方,正处在认知、情感、世界观形成和发展的关键阶段,他们对世界的理解和感悟是不全面的,有时甚至是极端的。因此,教育孩子时需要他们独特的情感体验,但更需要以家长的情感体验去感染、唤醒和引导孩子的体验。既要重视孩子的主体参与,又要重视家长的主导作用,两者不可偏废。

家长不应隐瞒所有的事实真相,而应该以某种孩子能理解的方式说出来。孩子有丰富的想象力,当家长说的时候,他们本能地在脑海中形成一幅图像。从短语:“好样的!”你能形成什么样的图像?相反的,如果家长从最坏的方面来说,就可能真的发生最坏的事!如果家长形象地说明要孩子做的事,孩子理解起来就会较容易。

如“别往马路上跑,因为你会被车撞倒!”这给孩子留下一幅很恐惧的印象,不妨换种说法:“现在记住,上街时行人走人行道,汽车行驶在马路上。”不要说:“别和林林在自行车上打闹!”而是:“为什么你们俩不能边骑车边说说笑话?”

另一种对待孩子的态度是假定孩子什么都能做。这与感情用事恰巧相反,但根本上同样是无视孩子的天性。这种观点对孩子期望过高过多,特别是在情绪化的竞争和做出决定的方面,本质上是成人中心的观点。“振作起来!”我们都知道听到这句话后是什么感觉。在一个困难处境中,没有比听到这话更令人泄气的了,尤其是说话者不了解处境的复杂性。孩子更容易感到这种批评的不恰当,孩子不能理解要他们做什么,就达不到对他们的要求。

孩子需要理解、正面鼓励、表扬。总之,我们所说的话必须真诚地反映出我们的所思。例如:

“它们看上去多漂亮!它们非常精巧,所以妈妈把它们放在架子上。”

“看在老天爷的份上,千万别碰!”

“看来我找不出你要的那种玩具,让我们把它们分类摆放回去,明天我们能找到它。”

“把你的东西收拾起来!”

“你知道,我累了,我想躺下休息几分钟,你能等我5分钟吗?”

“坐下!闭嘴!”

家长不妨思考一下,以上每个例子中,有两种不同的表示法,哪种方式合情合理?

让孩子理解家长批评孩子时的目的和心情。引导孩子掌握对待父母批评的正确态度和方法。批评应该是帮助性的,是可以理解和建设性的,千万别发怒。但这并不意味我们总是很温和,关键是对孩子的批评要具体和友好,孩子不能理解抽象的事物,当父母生气时,他们经常不明白为什么。如“傻瓜”这个词,我们以为孩子能明白,但并不一定。可能最无意义的短语是:“规矩点!”他们不知道怎样做才是规矩。如果有问题,一定要用孩子能理解的话去说。用孩子能理解的语言去批评孩子,让他们明确错误之所在,从而接受批评并改正错误,让父母与孩子的沟通不再有障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