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常见五官疾病

常见五官疾病

时间:2022-02-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北方因冬季寒冷漫长,学前儿童出生2周后可开始服用鱼肝油,用量遵医嘱。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是由于体内缺乏铁,致使血红蛋白合成减少,导致的缺铁性贫血,是学前儿童贫血中最常见的一种,3岁以下发病率较高。单纯性肥胖是由于长期能量摄入超过人体的消耗,使体内脂肪过度积聚,体重超过一定范围的一种营养障碍性疾病。应控制饮食,但必须保证学前儿童的基本营养需求。为了及早发现弱视,可在不同发育时期,给学前儿童作对照检查。

图6-10 “X”形腿

3.一般治疗

治疗佝偻病需要注意日常饮食及护理,供给足量的维生素D,多晒太阳,避免负重,防治并发症。

4.护理

(1)患儿体弱、多汗,应注意冷暖,随气温变化增减衣服。

(2)按医嘱用药,不可滥用鱼肝油或维生素D针剂,以免过量中毒。

5.预防

(1)多晒太阳

多在户外活动,接受阳光中的紫外线照射,但应避免暴晒。

(2)预防先天性佝偻病

孕妇应多吃含钙丰富的食物,多晒太阳。

(3)提倡母乳喂养

及时添加蛋黄、肝泥等辅食,可获得一部分维生素D。

(4)补充维生素D

北方因冬季寒冷漫长,学前儿童出生2周后可开始服用鱼肝油,用量遵医嘱。2岁以后,常在户外活动且生长发育正常,可不再服用。

(二)营养性缺铁性贫血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是由于体内缺乏铁,致使血红蛋白合成减少,导致的缺铁性贫血,是学前儿童贫血中最常见的一种,3岁以下发病率较高。

1.病因

(1)先天储铁不足

胎儿从母体所获得的铁足够出生后3~4个月造血之需。如果储铁不足,容易发生缺铁性贫血。早产儿及多胎产儿先天储铁少。

(2)饮食铁摄入不足

乳类含铁甚微,如不及时添加含铁丰富的辅食,可致贫血。另外,学前儿童可因挑食、偏食,致铁摄入量不足。

(3)生长发育过快

学前儿童生长迅速,对铁的需要量相对较多,如不注意供给富铁食物,容易发生贫血。

(4)疾病影响

慢性腹泻、营养不良导致铁的吸收发生障碍,肠道寄生虫(如钩虫、蛔虫)吸血、慢性失血等导致铁过多地丢失,造成贫血。

2.症状

(1)面色苍白、乏力、精神不振、较大学前儿童可诉头晕、眼前发黑、耳鸣等。

(2)呼吸、脉搏次数加快,活动后心慌、气促。

(3)食欲缺乏。少数可有异食癖(嗜食泥土、煤球、生米等)。

(4)长期贫血影响身体发育、智力发展。

3.治疗

主要为饮食治疗和补充铁剂。

4.护理

(1)休息

要安排好患儿的休息和日常生活,居住环境要安静、空气要新鲜。可适当安排室外活动和体育锻炼

(2)合理饮食

要多给患儿吃含铁和蛋白质的食品。如鸡蛋、瘦肉、肝、绿叶蔬菜、水果、豆浆等。

(3)治疗中的护理

患儿口服铁剂时可引起胃肠道反应,所以要先从小剂量开始,在饭后服用,以减少刺激。铁剂不能和钙片、牛奶等同时服用,以免影响吸收。

5.预防

(1)注意孕母的营养,多吃含铁丰富的食物。

(2)合理喂养乳儿,及时添加含铁较多的辅助食品,如动物血、内脏等。

(3)纠正学前儿童偏食、挑食的习惯。

(4)积极预防腹泻及感染性疾病。

(5)用铁制炊具烹调食物。

(三)单纯性肥胖

肥胖分为单纯性肥胖和继发性肥胖,其中单纯性肥胖占95%~97%,继发性肥胖往往伴有明显的内分泌和代谢性疾病。单纯性肥胖是由于长期能量摄入超过人体的消耗,使体内脂肪过度积聚,体重超过一定范围的一种营养障碍性疾病。

1.病因

(1)多食少动

摄入的热能过多,缺乏体育运动或日常活动量减少。剩余的热能转化为脂肪积存在体内。

(2)遗传因素

肥胖有高度遗传性,如果父母双方都肥胖,子女发生肥胖的概率为70%~80%;父母中有一人肥胖,则子女发生肥胖的概率为40%~50%;父母双方都正常的,子女发生肥胖的概率仅为10%~14%。

(3)精神因素

因精神创伤或心理异常的学前儿童可有异常食欲,导致肥胖症。

(4)其他因素

家庭中不良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的影响等。

2.危害

(1)肥胖不仅行走笨拙,形体不美,且常被讥笑,产生心理障碍。

(2)儿童期肥胖易致扁平足,行走容易腰痛、腿痛。

(3)因肥胖形成腹部脂肪堆积,横膈上升,使呼吸不畅。

(4)儿时肥胖增加心血管的负担,为成年后患高血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脂肪肝、糖尿病等埋下隐患。

3.防治

(1)饮食管理

应控制饮食,但必须保证学前儿童的基本营养需求。主要控制脂肪摄入量;蛋白质须保证每天不低于1~2g/kg,主食仍以碳水化合物为主,但应限制甜食、零食的摄入。为满足儿童食欲,可补充体积大而产热量少的食物,如瓜果、蔬菜,并补充适量的蛋白质,如瘦肉、鱼、鸡蛋、豆类、豆制品等。

(2)增加运动量

每日可坚持运动1h左右。但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

(3)心理治疗

因精神因素、心理异常所致的肥胖,应进行心理治疗。

(4)其他

养成健康的饮食和生活习惯。

四、常见五官疾病

(一)龋齿

龋齿俗称“虫牙”,是学前儿童最常见的口腔疾病。5~6岁儿童患龋率可达80%~90%。

1.病因

残留在口腔中的食物残渣在乳酸杆菌的作用下发酵产生酸,腐蚀牙釉质,形成龋齿。

2.症状

视牙齿破坏的程度,将龋齿分为浅龋、中龋、深龋。浅龋病变仅在牙釉质。釉质表面粗糙、色泽灰暗,感觉不到疼痛。中龋病变已达牙本质,形成龋洞,患儿对冷、热、酸、甜等刺激都会感到疼痛。深龋龋洞扩大到牙髓时,会经常发生剧痛。

3.危害

(1)龋齿因牙痛而影响食欲、咀嚼,进而影响消化吸收和生长发育,还可诱发牙髓炎、牙周脓肿等并发症。

(2)龋齿是乳牙过早丢失的主要原因,乳牙过早丢失,会使恒牙萌出异常,给人的一生造成影响。

4.预防

(1)注意口腔卫生

0~1岁婴儿应用消毒纱布或棉球蘸温开水擦洗口腔与牙齿,每天至少一次。1~2岁用儿童牙刷帮助其刷牙,每天一次,2岁儿童应学会漱口。3岁儿童应学会自觉刷牙,培养饭后漱口、早晚刷牙的习惯。教会儿童正确的刷牙方法。

(2)合理营养

多晒太阳,以保证牙齿正常钙化,增强牙釉质的抗酸能力。

(3)氟化防龋

用含氟牙膏刷牙,口含氟化自来水,氟化防龋的方法只能用于水源低氟区,高氟区不能使用。

(4)定期口腔检查

乳牙萌出后至少每半年检查一次,6岁后一年检查一次。发现龋齿,应及早治疗。

(二)急性结膜炎

1.病因

急性结膜炎是由细菌、病毒感染而引起的传染性眼病。常常通过被污染的手、毛巾将病菌直接带入眼内而感染。

2.症状

结膜充血、眼红、分泌物增多、眼睑肿胀。患眼常有异物感、疼痛、畏光、流泪等症状。

3.护理

(1)忌包扎患眼

以免分泌物无法排出,致使细菌大量繁殖。忌热敷,应冷敷。

(2)坚持用眼药

白天点眼药水,临睡前涂眼药膏。

4.预防

(1)应做到一人一巾,每日消毒。流行期间要加强晨检,一旦发现患儿立即隔离,并做好室内用具、玩具、脸盆、毛巾等物品的消毒。护理人员应注意洗手,防止交叉感染。

(2)教育儿童不用手揉眼,要用流动水洗脸。

(3)夏季游泳后应及时滴眼药水进行预防。

(三)沙眼

1.病因

沙眼是由沙眼衣原体感染所致的慢性传染性结膜炎。因其在睑结膜表面形成粗糙不平的外观,形似沙粒,故名沙眼。它是通过眼分泌物直接接触传染。

2.症状

(1)患儿感到眼痒,有摩擦、异物感,眼部有少量黏性分泌物。有时发干、流泪。

(2)病变发展,睑结膜被破坏,形成疤痕。

(3)严重的沙眼,可使眼睑内翻和倒睫,严重影响视力,甚至失明。

3.防治

(1)注意清洁卫生,要勤洗手,勤剪指甲,不用手揉擦眼睛,保持手清洁。

(2)实行一人一巾,每日消毒。分巾分盆分水洗脸,用流动水洗手、洗脸。

(四)弱视

弱视是指在视觉发育期间,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视觉细胞有效刺激不足,导致单眼或双眼最佳矫正视力低于其年龄段正常值,而眼部无明显器质性病变的一种视觉状态。

1.病因

(1)斜视性弱视

因斜视引起复视(视物成双)和视觉紊乱,日久形成弱视。

(2)屈光异常

屈光不正或屈光参差,可致弱视。

(3)形觉剥夺性弱视

学前儿童时期由于种种原因使光线不能充分进入眼内,视网膜得不到足够的刺激,导致弱视。

(4)其他原因

无屈光异常、斜视及形觉剥夺等因素,也无其他器质性病变,而表现为视力低下。

2.危害性

正常的视功能包括立体视觉,即物体虽然在两眼视网膜上单独成像,但大脑能将其融合成一个有立体感的物像,称双眼单视功能。

弱视儿童不能建立完善的双眼单视功能,难以形成立体视觉。缺乏立体视觉则不能很好地分辨物体的远近、深浅等,难以完成精细的技巧工作,给生活、学习和将来的工作都带来不良的影响。

3.预防

(1)早发现异常

为了及早发现弱视,可在不同发育时期,给学前儿童作对照检查。如出生后即看有无先天缺陷和异常,眼是否追视物体,有无顺目反应,用一手挡一只眼是否引起烦感。有无斜视,有无视物眯眼或皱眉头,看东西移近、歪头、斜眼或距荧光屏很近看电视等不正常现象。发现上述现象,应及时到眼科检查。

(2)定期视力检查

3岁半为开始筛查弱视年龄。有条件的幼儿园应每半年或一年检查1次视力,发现异常及时转眼科作全面检查、矫治。

4.治疗

弱视的治疗年龄越小,治愈率越高,一般在4岁前治疗。年龄大于7岁,治愈率明显下降。弱视治疗分两步:首先应合理散瞳配镜;随即开始作“遮盖+精细工作”训练,以提高弱视眼的视功能。

(五)化脓性中耳炎

中耳炎一般分为化脓性和非化脓性中耳炎,两者又有急性、慢性之分。化脓性中耳炎多见于学前儿童。

1.病因

(1)患上呼吸道感染、急性传染病如麻疹、猩红热等,细菌可通过咽鼓管进入中耳,引起中耳炎。

(2)由于婴儿吐奶、呛咳及擤鼻涕太用力或游泳时呛水,易使细菌经咽鼓管进入中耳,引起中耳炎。

(3)给儿童掏挖耳朵,不小心损伤了外耳道黏膜或鼓膜导致感染,蔓延到中耳发生炎症。

2.症状

(1)主要症状

耳痛并伴有发热,孩子不会诉说耳痛、耳鸣等局部症状,常表现为搔耳、摇头、烦躁、哭闹、拒食、睡眠不安等现象。

(2)鼓膜穿孔

脓液穿破鼓膜自外耳道流出,耳痛可得到缓解,哭闹停止。

(3)并发症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若治疗不彻底可转为慢性,穿孔鼓膜不愈合,中耳听小骨遭到破坏,会造成听力下降,还会引起脑膜炎、脑脓肿等,甚至危及生命。

3.预防

(1)预防感冒。积极预防和治疗上呼吸道感染。

(2)坐位喂哺,避免呛奶;教会儿童正确的擤鼻涕方法,擤鼻要轻,一侧擤完再擤另一侧;儿童洗澡、游泳时要注意耳部卫生和保持耳部干燥。

(3)不要给儿童掏挖耳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