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乳牙一直化脓怎么影响恒牙

乳牙一直化脓怎么影响恒牙

时间:2022-02-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学前儿童的口腔黏膜薄嫩,血管丰富,容易受损伤。因此,学前儿童偏好细滑的食物而不爱吃粗纤维的食物,如叶类蔬菜等。学前儿童的胃黏膜血管丰富,胃肌层发育较差,胃壁较薄,分泌的盐酸及各种酶较成人少,消化能力较弱,富含蛋白质和脂肪的食物在胃内滞留时间较长。因此,学前儿童应少食多餐。学前儿童的小肠一般为身长的5~6倍,消化道面积相对较大。新生儿出生时唾液腺发育欠佳,分泌唾液较少,故黏膜干燥,易受损。

(一)消化管

学前儿童消化管的肌肉组织、弹性组织及神经组织都没有发育完全,蠕动功能较差;各种消化腺尚不发达,分泌的消化液不仅量较少,而且消化酶、胃酸等的含量也较低。

1.口腔

口腔内有牙齿、舌和三对唾液腺的开口。食物进入口腔,经过牙齿和舌的切割、研磨与搅拌将大块的食物变成食糜,再经唾液腺的初步消化后被送入食管。学前儿童的口腔黏膜薄嫩,血管丰富,容易受损伤。

牙齿是最坚硬的消化器官。按照牙齿的形态和功能分为切牙、尖牙和磨牙,按照牙齿出现的先后顺序可分为乳牙和恒牙。乳牙(图2-11)有20颗,恒牙有28~32颗,恒牙中有4颗为智齿。

(1)牙齿的生长有顺序

牙齿的生长分为生长期、钙化期和萌出期,乳牙的生长期和钙化期均在胎儿期。乳牙在出生后6~8个月开始萌出,最迟不晚于1岁。最先萌出的是2颗下中切牙,然后出上面的2颗中切牙,再出2颗上侧切牙,1岁时一般有8颗牙。1岁半左右4颗第一乳磨牙萌出,2~3岁时20颗乳牙全部出齐。6岁左右最先萌出的恒牙是第一恒磨牙,长在乳磨牙的里面,并不与乳牙交换,又称六龄齿。7岁时,乳牙开始脱落,恒牙开始萌出,逐渐代替了乳牙。12~14岁时,乳牙、恒牙基本交换完毕。恒牙中,有20颗恒牙与乳牙交换,另有12颗磨牙是在乳牙后方增生出来的。

图2-11 乳牙的萌出顺序

(2)乳牙的特点和作用

与恒牙相比,乳牙具有体积小、颜色白、牙齿短、容易磨耗、容易龋化、使用时间短等特点。但乳牙不仅可咀嚼食物,帮助消化,还有其他重要的作用。首先,有利于端正、和谐面容。乳牙的咀嚼不断刺激颌骨的发育,使“下巴骨”迅速生长,脸形逐渐“拉长”,使脸部更端正自然;其次,有助于正确发音。3岁前是学前儿童学习口头语言的重要阶段,乳牙的正常萌出能使幼儿口齿清晰;再次,有助于恒牙的顺利萌出。整齐的乳牙对恒牙的萌出意义重大。如果乳牙过早缺失、空隙较大,恒牙就不能在正常的位置萌出,导致牙齿排列不齐。

(3)乳牙易产生龋齿

乳牙釉质较薄,牙本质疏松,牙髓腔较大,容易被残留在齿面或齿缝里的食物残渣经细菌作用腐蚀而产生龋齿。龋齿可使学前儿童不能很好地咀嚼食物,从而加重胃的负担,造成消化不良;还会引起牙周围组织的感染,病菌会从患处侵入机体引起其他疾病,如胃炎、风湿病、心脏内膜炎等;另外,使恒牙的萌出受到阻碍或错位,影响换牙的正常进行,造成牙列畸形。

2.食管

学前儿童的食管比成人短而窄,黏膜柔嫩,管壁薄且弹性较差,易受损伤。因此,学前儿童偏好细滑的食物而不爱吃粗纤维的食物,如叶类蔬菜等。

3.胃

胃(图2-12)是主要的消化场所。学前儿童的胃容量较小,新生儿的胃容量为30~50mL,随着年龄的增长,胃的容量也逐渐增大。学前儿童的胃黏膜血管丰富,胃肌层发育较差,胃壁较薄,分泌的盐酸及各种酶较成人少,消化能力较弱,富含蛋白质和脂肪的食物在胃内滞留时间较长。因此,学前儿童应少食多餐。

图2-12 胃的结构模式

胃的入口是贲门,出口是幽门。婴幼儿胃呈水平位,幽门括约肌发育良好,但贲门比较松,闭合不严,易造成漾奶,可在喂奶后竖抱婴儿,轻拍其后背,待打嗝排出咽下的空气后再放下。

4.肠

(1)小肠

小肠是营养物质消化吸收的主要场所。学前儿童的小肠一般为身长的5~6倍,消化道面积相对较大。小肠黏膜发育较好,有丰富的血管网和淋巴管网,因而容易把已分解的营养物质吸收到血管和淋巴管中去。但是,当消化道发生感染时,肠道的毒素或病原体也容易通过肠壁进入血液,引起全身感染和变态反应性疾病。

小肠固定在腹膜上,由于学前儿童肠壁薄,无明显的结肠带和脂肪垂,固定性差,若腹部受凉、突然改变饮食、腹泻等,可使肠蠕动加强并失去正常节律,致使一部分肠管套入相邻的肠管中而引发肠套叠。其主要症状是阵发性疼痛、呕吐和“红果酱”样大便。如救助及时,可用“空气灌肠”的方法;否则,就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2)大肠

大肠能够吸收残余的水分、无机盐和暂时储存粪便,以及分泌黏液保护黏膜、润滑粪便,利于排便。学前儿童肠道的肌肉组织和弹力纤维还没有发育完善,大肠的蠕动能力又较弱,其内容物通过肠道的速度比较慢,就容易发生便秘和粪中毒。此外,学前儿童大肠中的正常菌群脆弱,易发消化功能紊乱;因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进食时会经常引起胃—结肠反射,产生便意,故大便次数较成人多。

(二)消化腺

1.唾液腺

新生儿出生时唾液腺发育欠佳,分泌唾液较少,故黏膜干燥,易受损。出生3个月后唾液腺分泌才明显增加,此时由于口腔小而浅,又不善于将口内过多唾液咽下,唾液常流到口腔以外,这种现象称为“生理性流涎”。唾液中含淀粉酶,故淀粉类食物宜在出生3个月后添加,过早给予则难以消化吸收。

2.胰腺

胰腺既分泌胰岛素又分泌胰液,其中胰液对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消化起主要作用。新生儿所含脂肪酶活性不高,2~3岁时可接近成人水平。因胰腺液的分泌易受高温天气和各种疾病的影响而被抑制,导致婴幼儿消化不良,食欲缺乏,这时可给婴幼儿准备较为清淡的饮食。

3.肝

肝是人体最大的消化腺,有许多重要的功能。其分泌的胆汁,虽然不含消化酶,但可使脂肪乳化成细小的颗粒,有利于酶对脂肪的消化;还可进入十二指肠将脂肪分解成甘油和脂肪酸,在糖代谢中维持血糖的相对稳定;此外,还具有屏障及解毒作用。

学前儿童的年龄愈小,肝相对愈大;由于肝细胞到8岁后才发育完善,学前儿童的肝功能不健全,分泌的胆汁较少,对脂肪的消化能力较弱;肝糖原储存较少,饥饿时容易发生低血糖,严重的可出现“低血糖休克”;肝脏的解毒功能较差,使用药物和食品时要慎重;此外,肝细胞再生能力强,在患肝炎后治疗和恢复较快,不易发生肝硬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