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记忆中的育才生活

记忆中的育才生活

时间:2022-02-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王裕群,1940年7月出生于延安。由于校庆60年的临近,记忆像一艘小船,沿着60年的长河逆流而上,把我带回童年的时光,朦胧的印象渐渐显现出清晰的图景。从此“凉的”就成了李行的外号。在我看来,丽珠这些关心别人、勇于承担的品质,一直保持了一生。结果查出得了阑尾炎,我住院开了刀,休学了一个多月,落下了功课。美国兵依仗他们的空中优势,派飞机进犯东北领空,还使用了惨无人道的细菌战。

首届学生王裕群

作者简介

王裕群,1940年7月出生于延安。1952年2月—1952年7月东北第一育才完全小学校;1958年7月毕业于北京实验中学(原北京师大女附中);1963年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自动控制系。1963—1989年在中国科技大学及其研究生院任教;1967—1975年,“文革”遭受磨难长达8年之久;1985—1986年赴美国圣母大学访问研究两年,进修“现代控制理论”及“管理学”。回国后曾任研究生院教务处长,副教授。一生历经坎坷而不悔,热爱生活,晚年追求“天人合一,安贫乐道”的和谐境界。

我从东北人民政府机关小学初小毕业,1951年春季转学到育才,上五年级。由于校庆60年的临近,记忆像一艘小船,沿着60年的长河逆流而上,把我带回童年的时光,朦胧的印象渐渐显现出清晰的图景。

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们

我们班共有30多位同学,来自全国各个地方,比以前机关小学同学多多了。第一天上完课,到了午饭时间,大家一溜烟地跑去食堂,我却一个人站在教室,不知该去哪里。细心的王丽珠,过来拉住我的手,领我下楼去吃饭,从此开始了我俩一生的友谊。

慢慢和大家熟悉起来:有年龄最小眼睛最大的妞妞,爱跳舞的非子,会拉手风琴的崴崴,十分淘气的洪虎,耳朵会动的朱嘉宝,比我们年长的班长汪玲,两位大队长赵勤政、陈淑蓉,中队长陈勇,还有“人家有伞,我有大头,下雨不愁”的乐黎男,“又乐又美又健康”的乐美康,等等。有几位同学跟我一样,也是新来的:有来自上海的颜永俊,他“大呗喽”高鼻梁,说“我”叫“阿拉”,常常趴在桌上哭着“想爷爷”;来自香港的李行,是个白净秀气的小姑娘,她浓重的香港口音常常被男孩们取笑,也逗得她常常哭泣;还有来自农村的石兰英,她不习惯大城市的生活,显得胆小而拘谨。

我们生活在一个大集体里,小个儿的女孩们喜欢唱歌跳舞,又常被选去献花,令别人感到有点特殊,大个儿的女生李彦贞、马克黎、贺元元等喜欢一面织毛衣一面聊天。男孩们活泼好动,嬉笑打闹,想点子欺负女孩,陈勇常是幕后策划,而洪虎、李延、张皖中等就是急先锋(在我印象中于真武、王连生、刘平宇、张茂林等好像是比较老实的男孩,不大欺负我们)。女生也不甘示弱,有一次大家商量好,设法把洪虎隔离起来,“揍”了他一顿,算是“报仇”。虽说如此,其实大家还是非常亲密的。我吃不惯奶油和果酱,总是让给坐在对面的颜永俊、朱嘉宝他们吃。玩较危险的游戏时,男孩们也会自觉地保护我们。

那时是艰苦的抗美援朝岁月,可是为了让担负繁重任务的父母们放心,学校对我们无微不至地关怀,学校有宽大明亮的教室、干净整齐的宿舍,给我们定做呢子服装、安排丰盛的伙食,我们的待遇大大优越于老百姓的孩子们,现在回想起来,真是于心有愧。老师总是要求我们不许挑食,不可以浪费。有一次李行剩下一个包子,老师问“是谁剩的?”大家说: “李行的。”老师说: “凉的?还热乎呢!吃掉!”从此“凉的”就成了李行的外号。

一个初夏的中午,大家正在午睡,忽然风雨大作,雨水从窗户吹进来,大家都被惊醒了,一时不知道该怎么办。只见离窗户并不近的丽珠冲上去,关上了窗户。她的行动深深印在我的心中,在我看来,她是那么勇敢!我更喜欢她了。在我看来,丽珠这些关心别人、勇于承担的品质,一直保持了一生。

辛勤的老师和愉快地学习

我刚一来到教室,看到墙报上有同学们抄写的古诗词:“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只闻女叹息……”这类诗歌,过去我还没学过,我暗下决心,一定要迎头赶上。

五年级语文第一课是“双手和头脑”,开头写道:“人有两件宝,双手和头脑,双手会做工,头脑会思考……”教我们语文的是郝洁芳老师,她高高的个子,高高的胸脯,有点儿河南口音。她让我们用课文中的“腾空凌云飞”造句。我认真想了很久,写出了一个富有情感的长长句子,老师当范例念给了全班同学听。有一次,郝老师给大家念了一篇她自己写的文章,题目是“妞妞”,文中讲的是学校搬迁到哈尔滨时的生活,特别是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挖地种菜的情节,表达了她对孩子们深深的情感,令我很感动。

可是后来郝老师得了肺结核,被隔离了。我们去看她,只能隔着篱笆,远远地交谈。钟国本老师来教我们,她是湖南人。她的学问高深,对我们更严厉。我们开始有一点怕她,可是她的严格要求练就了我们良好的基本功。毕业时很多同学的新名字都是她给改的。

语文课的内容有些我还记得很清楚,像“一条小虫毁了一条大船”,“将军和蜘蛛的故事”,这些课文的教导:做事要认真、不可马虎大意,还有再接再厉、不怕挫折的精神,都成为我永远遵循的准则。还有“瞎子摸象”告诉我们看问题不要片面、固持己见;“守株待兔”教给我们不要懒惰、心存侥幸。

自然课也是我们喜欢的科目之一。周乃瑞老师经常用实验来让我们了解有趣的自然现象,陈淑蓉记得老师带我们实验观察风化现象。我也还记得老师用试杯扣在水中,表演“空气占有体积”这样令我惊讶的概念。

有一次有人来听课,周老师提问到我。她期望我能正确地回答“雾的成因”,可是头天我却没有认真复习。这次我得了3分,这是我在育才唯一的一个3分,我非常难过,自己丢了脸,也给老师丢了脸。这次给我教训:学习不可有丝毫疏忽,任何时候不能有侥幸心理

学制要改成秋季始业,我们要提前半年毕业。1952年初夏的一个下午,午睡后是作文,有几个同学请假去卫生所,我好像也不舒服,就跟着去了。结果查出得了阑尾炎,我住院开了刀,休学了一个多月,落下了功课。回校后,同学们已经进入总复习阶段,我牢牢记得3分的教训,在复习资料每页上写着“不要松劲”“不可贪玩”等警句,决心赶上落下的功课。结果,我以全班总分第一的成绩毕业,完成了小学阶段的学习。

抗美援朝的日子

1951—1952年,正是抗美援朝最艰苦的阶段。美国兵依仗他们的空中优势,派飞机进犯东北领空,还使用了惨无人道的细菌战。父母把我们交给了学校,老师肩负着保护我们安全的责任,真是很不容易。老师带我们把玻璃门窗都用纸条糊上。还叫大家看了很多宣传资料和纪录片,展示美国军队如何撒细菌,如何用糖果玩具伪装,细菌感染后会得什么病;还有如何对付空袭和细菌的方法。我心里很怕遇上带细菌的蚊子、跳蚤,得上黑热病,老师鼓励我要勇敢、坚强,并说只要好好预防就不会生病。后来我知道,我的爸爸第一个亲自到发现细菌武器的现场去做调查,他那么勇敢镇静,是我学习的榜样。

有一次,空袭警报在半夜拉响,我们摸着黑,按平时练习好的顺序很快穿好衣服,披上白被单(去掉白被单的毯子),跟着老师跑向防空洞。虽然紧张,但并不害怕,因为周围有这么多同学们在一起。老师清点人数,发现我们班少了一个,老师赶紧跑回去找,结果是乐黎男披着床单却滚到了床底下,还在睡大觉呢。

当时,我们最敬爱的人是志愿军叔叔。我们每天高唱“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这样的抗美援朝歌曲,经常看志愿军叔叔在前线英勇杀敌的事迹,我们熟知黄继光、罗盛教、邱少云这些英雄的故事,他们深深震撼着我们幼小的心灵。邱少云的事迹尤其让我感动,他为了全体同志的安全,自己被烧着了仍然坚持不动,遵守纪律,不暴露目标,最后光荣牺牲,他的意志是多么坚定!我暗暗自问:如果这事发生在自己身上,我能做到吗?

1951年,我校合唱团参加全国少年儿童合唱比赛,我领唱“捎上几句话”,就是心中怀着对志愿军叔叔的深情,唱出“捎上几句话”,“捎朵大红花”,“捎给在前线作战的哥哥他”。这次比赛我们合唱团获得了全国第三名的好成绩。

1952年春节期间,志愿军英雄归国访问团来到沈阳,学校派我们参加联欢活动。我代表少年儿童向志愿军叔叔阿姨献词,表达了我们由衷的崇敬之情,同学们还一起表演了节目。后来在一篇《陌生又熟悉的人们》的作文里,我记叙了这次活动的情景。我的演讲通过广播播出,传到前线志愿军战士的耳中。

活跃的课外活动

音乐老师金迺珍组织了育才合唱团,有各年级同学参加。我们伴着钢琴,学习了很多好听的歌曲,并参加演出和比赛,前面提到的全国比赛,就是其中一次。金老师还教一些同学弹钢琴。

学校常常组织我们看电影,至今仍记忆犹新,像《马特洛索夫》《攻克柏林》《她们有祖国》《三头凶龙》《大萝卜》《青蛙公主》《七彩花》《幸福生活》等,电影中的插曲是我们最喜欢的歌曲。

育才舞蹈队有一出保留节目《杜鹃与蜜蜂》,那是由著名的“杜鹃舞曲”伴奏的准芭蕾舞。傅华扮演杜鹃,非子和我等四人演小蜜蜂。这个舞蹈是由李滨老师编排的,每到大节日都会演出这个节目。不知育才是否传承了这个出色的表演舞蹈?

在学校的操场上,有很多运动和游乐器材。下了课,我们自由地玩耍,其中我最喜欢的是浪木,像是在船的甲板上乘风破浪,锻炼我们的平衡能力和勇敢精神。夏天学游泳,冬天打雪仗,快乐无比。

1951年初夏的一个下午,我们正在教室大扫除,一位老师叫我去教务处。一进门,我看到全体老师都围着长桌在开会。一位老师问我: “你喜欢唱歌跳舞吗?”我说: “是。”“那你表演一个吧!”我问: “你们在开会,为什么要让我表演呢?”不知哪位老师答了一句;“今天是崔老师过生日。”我心里很不以为然,因为,那时正在进行三反运动,反对浪费是其中一条,育才怎么为一个老师过生日而这么铺张呢?我这样想着,便答道:“我一下想不起来。”老师便让我去叫妞妞来。后来我才知道,这是在选拔参加北京夏令营的人选。妞妞被选中了,我为她高兴,我并没有后悔,她也没有骄傲。她从北京回来,教我们跳学来的新疆舞,我们都很高兴。

1951年暑假,学校组织高年级学生去大连过夏令营,住在大连育才学校。除了参观名胜景点,还访问了旅顺的海军基地,登上了军舰。每天穿过劳动公园去星海公园下海游泳,冰凉的海水激得浑身起鸡皮疙瘩,但是我第一次见到无边浩渺的大海,体验了游泳的自由快乐,到大海去游泳成了我终生的爱好。

值得特别提到的是,学校经常组织我们走出校门,参观工厂等单位。记得我们去过钢铁厂、铸造厂、玻璃厂、铅笔厂,我们亲眼看到工人叔叔怎样辛勤劳动,知道了我们日常所用的一切是多么来之不易。记得回到学校,我们曾经讨论做铅笔要用多少工序,从伐木到包装,大家互相补充。我们还曾经参观过飞机场,看到飞行员需要操纵那么多仪表,真是不简单!这些活动使我们更加珍惜一切用具,爱护公共财物,尊重劳动人民。

那时,我们很多人的理想是当解放军和当拖拉机手或火车司机。

当时国家对少年儿童提出的口号是“五爱”:爱祖国、爱人民、爱学习、爱劳动、爱护公共财物。学校通过多种方式教导我们,使“五爱”深深扎根在我们心里。

我在育才短短一年半的生活,是我生命中的闪亮环节,永生难忘的经历。童年的战争年代,共同的集体生活,让同学们建立起了一生亲密的手足情谊。时光流过了近60个春秋,我们仍然不离不弃。幼年形成的集体主义思想,帮助我们养成了团结互助、不计较个人得失,较少私心杂念、看重集体荣誉的价值观。因而我们也特别注重诚实和守诺,对人直率而真诚,不可言而无信,认为言行一致才是美德。我们憎恶虚伪、欺骗和奉承,也不屑于投机取巧。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认真负责地做事,先公而后私,不避艰苦困难而勇往直前,为坚持真理而不顾个人得失。还是这种共同的价值观,使我们走在一起。

我们班的绝大多数同学,在漫长的奋斗中,在自己的岗位上,作出了应有的贡献,有的人甚至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但是,无论我们做多少,都不足以报答人民对我们的养育和期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