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追寻智慧的课堂

追寻智慧的课堂

时间:2022-02-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智慧的课堂上,师生关系应是平等的、民主的,教学氛围应是宽松的、愉悦的、和谐的。教学《用尺子量》一课,在学生掌握了用尺子测量长度的方法后,我拿出一条较长的绳子让学生测量。

追寻智慧的课堂

■曾 琳

课堂是生命的家园和乐园,是让生命充盈着灵气、智慧、活力、激情和探险的地方。理想的课堂犹如人生之探险,智慧之博弈。曾经有一位学者这样描述课堂:课堂教学不仅仅要传授知识,更应“转知成识、转识成智”,要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自由的呼吸和搏击,展开生命的对话和智慧的探险。看来,课堂教学不仅具有传达知识的属性,更具有启迪智慧的使命。那么在追寻智慧探险的路上,我们教师无疑是学生的向导,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引领学生在合适的、正确的道路上前行。

一、尊重学生、创造民主教学氛围

智慧的课堂上,师生关系应是平等的、民主的,教学氛围应是宽松的、愉悦的、和谐的。教师和学生,学生与学生能够进行平等的对话、交流,彼此形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共同体”。在这样的课堂里,学生相互质疑,大胆提出自己的猜想,发表自己的见解,倡导学生把一切问题放在理性的天平上去考量,而不是简单接受别人的观点。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

1.创设趣味情境

华罗庚曾说过:“唯一推动我学习的力量就是兴趣,因为数学是充满兴趣的科学,也是最便于自学的科学。”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对故事、童话、动物非常感兴趣,因此在教学时,我“投其好而行之”,把教材中的有些问题编成童话、小故事,用小动物做主人公,使学生身处拟人化的世界。这样,不但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而且还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学习生活中。比如,教学10以内的加减法时,利用小猫去买鱼,小猫因不懂算术无法计算而大哭起来的这样一个小故事去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激起学生的好奇心。然后,我又让学生分别扮演不同的小动物角色去帮助小猫克服困难,帮助小猫买回鱼。这充满趣味的问题让学生非常新奇,不但产生了学习欲望,而且兴趣也被调动起来,于是在自然而且愉快的气氛中接受了新知识。可见情境在教学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2.创设生活情境

数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感兴趣的事物中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学数学的乐趣与作用。我在数学教学中,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一些情境,让他们通过实践,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如在让学生认识元、角、分时,我给学生留下这样一道题:“1元钱能做些什么?”学生要解答这个问题,就必须回到自己的生活中去,在身边寻找答案。他们有的用一元钱去乘公共汽车、有的买本子、买儿童画报、买玩具……这些事情全部源于学生的生活,使数学学习走进了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学生们从中体会到元、角、分的关系,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

3.创设问题情境

数学自身也是情境的丰富源泉,一些问题情境就非常具有思考性和探索性。例如:教学6的乘法口诀,①让学生先计算1×6、2×6、3×6、4×6、5×6,学生在口算答案的同时说一说你使用的是哪句口诀?随之一六得六,二六十二……这5句口诀出现。②让学生观察这5句口诀都跟几有关?回答:6。③想一想6的口诀应该有几句?学生联系已经学过的口诀的相关知识立即知道6的口诀有9句。④你能自己动脑,动手编出其余的几句口诀吗?如此一来,学生很自然地投入到编写口诀的学习活动中,有的学生画图,有的学生写加法算式,有的学生利用相邻口诀间的关系用五六三十推出六六三十六……当他们自己将编好的口诀展示给同学,当他们运用自己编的口诀计算乘法算式时,他们是那样的兴奋,知识的生成使他们各自获得了跳一跳摘到果实的成就感。

三、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活动中探究新知

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是学生以积极的心态,以原有的知识为基础,对新的信息进行加工、探索、理解的过程。我们无法代替学生自己的思考,也代替不了几十个各有差异的学生思维,所以我们只能把主动权还给学生,尽可能地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主动、自由、开放地去发现、创造与获取知识,这对他们来说应该是最好的方法。

1.自主探索

学生具有一定的相对独立的学习能力,凡是学生能看懂、能学会的知识,我放手让他们去学、去看、去悟,正是这样,课堂上出现了和谐对话,精彩纷呈。例如:教学摘桃子(乘法口算练习),我先让学生同桌口算比赛,计算所有算式的答案。再让学生看一看哪些算式用的是同一句口诀?最后学生独立思考:你发现了什么?通过上面三个环节的教学,学生获得了交换两个乘数的位置,积不变的数学知识,掌握了一句口诀可以计算两道乘法的技能。

2.合作交流

探究过程中,由于经验背景的差异,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也不同,各种差异本身便构成了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互相交流,倾听是缩小差异的有效途径。如:认识钟面时刻:7时55分,学生出现了两种情况:7时55分、8时55分。我没有立即发表自己的意见,而是组织学生讨论:两个答案谁对?要求学生要以理服人。讨论结束,学生汇报:时针没到8,应该是7时55分。另一学生立刻说:如果是8时55分,就是快9时,时针应该很接近9,可是现在时针很接近8,应该是7时55分。太棒了,学生运用了以前学过的“快几时”的知识来解决了这个问题,弄错的孩子也在交流的时候认识了自己的错误。在这样的课堂上,我们看到知识在对话中生成,在交流中重组。

合作交流,学生还可以利用他人的想法去激发自己新的灵感,从而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学《用尺子量》一课,在学生掌握了用尺子测量长度的方法后,我拿出一条较长的绳子让学生测量。学生们个个动脑、动手,最后想出了下面的好办法:1.一段一段量,尺子长15厘米,每量一段是15厘米,作个记号再继续量。2.仍然是一段一段的量,不过为了方便计算,10厘米为一段。3.把绳子对折变短,用尺子量出一段的长度,数一数有几段,最后计算绳子的总长度。4.不锈钢的尺子正好15厘米,两头没有多余,把绳子一端对齐0刻度,然后用绳子绕在尺子上,绕一圈是30厘米……多么精彩!在同一个问题面前,学生千方百计寻求最佳的解答方法,他们在交流中互相启发,共同进步,这正是我们所期待的。

在追寻智慧课堂的道路上,我充实自己,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在实践中反思,努力地去实现教师之魅:用一个智慧的生命照亮许多的智慧生命,用一个智慧的心灵去唤醒许多智慧的心灵!路漫漫,我将不断探索,不断前进!

(此文在中国基础教育论文评选中获二等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