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德育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之我见

德育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之我见

时间:2022-02-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所以,在举了两个例子后,我让学生开展合作学习,练习分析前面教材中学过的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试着写出物质在反应的过程中有变化的化合价的元素,再进行氧化还原反应的分析,目的是让四人小组每个同学都会正确书写和分析。

德育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之我见

隋红涛

img62

作者简介:

隋红涛,一级教师,多篇论文、多媒体课件在全区大赛中获一等奖,2004年参加“银川市优质课说课及教学设计大赛”获二等奖,2005年参编《随堂金四导》(鲁科版《化学》必修1、必修2)的编写工作,2007年论文《面对高中新课改,我们怎么做》发表于《中国教育与教学》第5卷第10期,并获优秀论文一等奖。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人人是创造之人,天天是创造之时,处处是创造之地。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创新最本质的特征是:只有“第一”没有“第二”,只有“冠军”没有“亚军”。它追求的是“新异”、“独特”、“最佳”、“强势”,并必须有益于人类的幸福、社会的进步。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如何培养创新人才?这是一个新问题,而面对每年我所带的艺术班学生,他们的共同点是学习文化课的能力较弱,虽然对学习有强烈的愿望,但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没有坚韧的学习毅力,这是他们最大的弱点。首先我对这些有艺术特长的学生积极鼓励,让他们坚定学习的信念,并从日常生活、学习细节处观察,发现他们的智力因素并不弱于其他非艺术班的学生,而且在其他方面还存在着很好的创新思维,如课堂通过讨论学习,艺术班的学生就可以汇总出一些超出课本知识的问题结论,这让我大吃一惊,所以我决定从创新思维角度入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做创新人才!

例如,在《化学》(必修1,鲁科版)《第三章自然界中的元素》的《第二节碳的多样性》一节的教学中,为了体验碳的多样性在实际生活中的体现,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我将课堂教学过程设计成让学生开拓性思维,讨论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含碳的物质。学生们积极参与到讨论中去,总结出了许多物质,并说出了与碳的关系,这出乎我的意料。通过这种形式,调动了学生们课堂上的思维积极性、学习积极性,并让他们体会到课本上的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激发了学习兴趣。随后,让学生欣赏有关溶洞、珊瑚的照片,在背景音乐的烘托中,体味知识之美。在课堂教学中营造一种平等而又充满智力活动的氛围,使学生通过对生活的感情来领会知识,自然而然受到灵魂的陶冶和熏陶。最后,根据艺术学生的不同专业特点,布置了让学美术的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画一幅自己认识到的有关“碳”的画,让学音乐的学生为“碳”试着编写一小段帮助记忆的歌词。这样的作业虽然学生做的五花八门,但这是他们的特长应用,又有他们的创作灵感在里面,所以非常感兴趣!有一位学音乐的学生教上来的作业是第二节课一上课他就主动唱了一首歌——《我在化学里认识元素碳》,歌词是这样唱的:我在化学里认识元素碳,我叫它化学世界里的大富翁,大富翁富有的是它的成员,它可以组成最多的化合物。他用的是《一分钱》的曲调,虽然唱的不是很合拍,但同学们一下子就在他的歌声中记住了上节课的内容。同样是在化学(必修1,鲁科版)《第三章自然界中的元素》的《第三节硫的转化》一节的教学中,我先让学生通过预习课本知识后布置作业,让他们回到家到生活中寻找含硫的物质及生活用品等,准备上新课时让他们拿到课堂上来相互交流,没想到第二节课学生拿来了鞭炮、胶皮、废的自行车带,硫磺药皂等和硫有关的生活用品。课堂上讨论的气氛很浓烈,通过这样的方式让知识的学习更加贴近生活,知识易于理解和接受,更主要的是让学生在创新的学习方式中尝到了学习的乐趣。

在化学(必修1,鲁科版)《第二章元素与物质世界》的《第三节氧化剂和还原剂》一节中,教材设计了活动探究“铁及其化合物的氧化性和还原性”,我创新性地改变了以往老师讲、学生听的方式,让学生充分调动思维,自选试剂,自行设计实验,并集体讨论实验方案的可行性,最后通过实验来验证实验方案,自己得出结论。通过这样的教学,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也有利于学生学会一些研究的方法,开发他们的智慧能力。充分了解学生在一定情境中所产生的需求,把各种不同方式的活动整合起来,使学生各个方面尽可能地不断得到满足,这节课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学校教育中,智育重在对人的智力开发,这是培养创新人才的主要方面,而智育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来实现的,在此情况下,对学生非才智因素培养的任务就显得十分重要,德育是完成这方面任务的重要手段。在培养创新人才的过程,要把德育渗透到诸育当中去,做到相互联系,密切协调,共同育人。

在教学中我们要教会把学生置于集体之中,处理好个人和集体的关系,学会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充满合作机会的个体与群体的交往中学会沟通、学会互助、学会分享,既能够尊重他人、理解他人、欣赏他人,同时,合作学习也能成为优差互补的重要手段。例如,在《化学》(必修1,人教版)《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第三节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中,我边讲分析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分析的要点与步骤,边举例说明其写法和表示的意义,但仅凭我这样一遍两遍地讲,很难使所有同学掌握所有的要点。所以,在举了两个例子后,我让学生开展合作学习,练习分析前面教材中学过的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试着写出物质在反应的过程中有变化的化合价的元素,再进行氧化还原反应的分析,目的是让四人小组每个同学都会正确书写和分析。小组的每一个成员先独立写,然后再交流,中等生和学困生会从优秀生的书写中得到启发,优秀生和中等生也能从学困生中学到易犯错误的点点滴滴。通过这样的合作学习,同学之间学会了互助,也学会了培养共同进步的集体观念。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学科,在化学教学中,提倡和鼓励学生通过化学实验进行探究性学习,要创造条件尽可能让学生多动手参与实验操作,努力发挥化学实验在探究性学习中的作用,激励学生改进实验方案,参与设计。例如,在介绍《化学》(必修1,人教版)《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的《第一节金属与氧气的反应》的教学中,在讲述钠的物理性质时,我先提出物理性质所要研究的物质的颜色、状态、密度、熔沸点等几方面,然后并不按常规的方法一一告诉学生这些方面的具体知识,而是让学生再从观察钠的化学小实验中找到钠的这些物理性质,紧接着开始做钠的取用、观察钠的取出与用小刀切开、在空气中钠的变化、钠在空气中的燃烧及钠与水的反应的实验。给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后,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猜想与假设,交流与讨论等探究环节,最终得出了钠的物理性质的科学的结论。这样就成功地把书上的演示实验转变成了探究性实验,从而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去发现和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实验中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由被动接受式向互动探究式的转变。

在创新教育与德育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发现学会赏识我们的学生是让学生再次回到我的课堂上能专注的听我讲课的最好的办法,有一节课让我对此深信不疑。事情是这样的,要学习《化学》(必修2)的第三章有关有机化学的内容了,以我以往的经验,学生对有机部分绝对是云里来雾里去,与听天书无异,所以我尝试在开始的几节课让学生自己动手做每个分子的模型,用自己动手制作出来的分子结构模型来认识有机物。上第一节课之前我就布置了一个作业是让学生回家准备一盒橡皮泥或是一些面团等上课的时候带来,那天的课先是高一(2)、(1)、(6)班,这是三个相对好些的班,但上课我一问,三个班的学生没有一位按我的要求带了橡皮泥或面团,我有些失望(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真的不大),幸好我准备了化学实验室用的球棍模型,按我事先设计好的教学情境完成了这堂课的教学。下午是高一(5)班的课,我更是不抱希望,可是等我拿着实验盘进班的时候,却发现我错误的用惯性思维来思考问题了,高一(5)班的学生的课桌上几乎都摆着我要求的橡皮泥、牙签或是用保鲜膜包着的面团,当时的我真是有些感动,随即我立刻对班里的学生说:“同学们,今天我要换一个角度来看问题,我给四个班同时布置了同样的作业,但只有我们班的同学能完成,看来大家并不是不想学或是学不好,只是我们再努力一点点就好了,就冲今天你们能记住老师布置的作业并认真的完成,就说明你们还会做得更好的!”这节课我没有用我带来的模型,完全是用学生自己的,教学生做了几个简单的分子模型,虽然看起来有些像是手工课,但学生做得非常认真,对于甲烷的正四面体结构,竟有一多半的学生做了出来。我的即时鼓励和即时发现学生的优点以及即时的反馈给他们,让以后的课学生多了一些学习的兴趣。

教育要着眼于未来,重视一个人一生的发展,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创新教育正是能体现这一目标,为了学生将来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化学课堂教学中应努力围绕这一目标进行教学活动。在讲有机物中烷烃的同系物的时候,我也是让同学们用球棍模型做分子模型,每增加一个碳原子,做出分子结构模型,从而对有机物的结构有直观的认识,当碳原子数为5时,绝大多数的学生都只做出了异戊烷的分子结构模型,可高一(1)班的魏岩同学却做出了新戊烷的分子结构模型,他的作品正好是下一课同分异构体和同分异构体的内容。我让魏岩用投影仪在大屏幕上展示了他的作品,并告诉大家这是我们下节课的内容,下节课我要请魏岩来帮我做这个分子模型,同学们听到我的这个说法,对魏岩同学投来了羡慕的目光,魏岩也很开心,以后的课上都能很专注的听课。

创新意识就是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意识或理念。赏识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创新型人才必备的素质,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引导下,才可能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教师在教学中要改变阻碍学生创造力发展的行为和观念,优化教学环境,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破除将创造性思维神秘化的思想,赏识和肯定学生在平时学习中具有创造性,培养学生创新的勇气和信心,要大胆扶持,肯定带有创新意向的活动及活动的方式和途径。

通过课堂上的点点滴滴的情景创设,我与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下探究知识的奥秘,让学生感受到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关心和温暖,虽然在理科的教学中,学生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但我相信,如果将德育与人的发展、人的成才紧密结合起来,德育会在长期低迷的徘徊中获得“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这是德育改革的需要,更是适应21世纪的挑战,培养出创新人才的必然要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