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生活·治学·为师

生活·治学·为师

时间:2022-02-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杨连举,男,高级教师,自治区级骨干教师。教学教研成绩优异,曾被评为市级“优秀教师”,闽宁教委表彰的“师德建设先进个人”。

生活·治学·为师

杨连举

img46

作者简介:

杨连举,男,高级教师,自治区级骨干教师。 1962年11月生,1983年7月毕业于宁夏大学历史系,本科学历,教育学学士学位。长期在中学教学一线工作,曾担任过教研组长、教导主任、副校长等,积累了丰富的学校管理和教学经验。教学教研成绩优异,曾被评为市级“优秀教师”,闽宁教委表彰的“师德建设先进个人”。

我们每天都在生活,谁也绕不开,难也好,易也罢,日子得一天天的过。但你可曾思量过,这日复一日的生活也会有不同的状态:人们居家过日子,很容易停留在“生存”层面,日日忙碌,只为温饱,这种人居多;有的人除了吃喝拉撒外还懂得成长,有滋有润、闲情逸致,日子进入了“生活”层面,这种人不少;有的则进入心灵境界的学习和进取,大有大无、超凡脱俗,进入了“生命”层面,这种人不多。想一想,你处于那一层面?可否有摆脱“生存”,达到“生活”,追求“生命”的想法?!

由“生活”我想到了“治学”,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曾用三句古诗归纳“治学”的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走上治学之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获得成功);“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获得成功)。

我们的教育教学与教研,也就是一种“治学”,它可能不需要你“衣带渐宽”,“消得憔悴”,也可能没有“灯火阑珊”的成功喜悦,但万万不能少了“望尽天涯路”的构想、“众里寻她千百度”的探索。

由此,我又想到了为师,处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的教师,犹如这生活的三个层面一样,又有“为师”的三种类型:以谋生和养家糊口为目的的“职业型”教师;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的“教师是从事教学工作的专业人员”为准则的“专业型”教师;以教育为己任“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的“事业型”教师。这犹如生活的三种状态一样,也是第一种居多,第二种不少,第三种不多。这恰好与《放飞美国》一书中写到的“学生眼中的三类教师”——“以谋生为目的的教师;以教育为己任的教师;以爱为根本的教师”又不谋而合了。

孰优孰劣,孰重孰轻,不言自明!

为师还有三个阶段:初为人师的轻狂期(0~2年);难为人师的迷茫期(3~6年);乐为人师的成熟期(6年以后)。

为师还有一个绕不过去的事,那就是德育。恰好,德育也有三个层次!且有宏观三层次与微观三层次之别。

有件事至今记忆犹新。 1998年暑期,在教育厅组织的一次相当规模的“素质教育”讲学会上,北师大孙喜亭教授问到这样一个问题:一个学生学什么都很重要,但不学什么则最重要?孙教授当时没有回答。我的回答是:不学做人——不学会做人会成为影响一个学生一生的最重要的问题。在这方面,我的观点是“先做人,后成才”,“不做人,勿成才”——不学会做人,其所成之才只能是歪才、斜才、对社会有害之才。这就是德育的第一个层次——必须使全体学生守住的道德底线!

第二,全体学生守住了道德底线,就构筑了“金字塔”人才结构思想道德的基础,之上便是较高层次的德育要求:即从全体学生中脱颖出一批具有初步远大理想和政治信念的优秀学生——共青团员。我校举办的“少年团校”,进行团的知识学习、理想信念的培养,参加敬老助残、扶贫助困等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各班团支部,形成一支具有较高道德素养、人文精神和科学追求的群体,就发挥着引导青年学生积极向上、动员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为班级添彩为团旗增色的正确导向作用。

第三,学生德育教育的最高层次——培养具有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及其事业的接班人。学校举办的青年党校,便是这一层次教育的最好体现。举办青年党校,其目的是为党增添新鲜血液,为国培养栋梁之才,把最优秀的青年人集中在中国共产党的旗帜下,使共产主义事业后继有人。青年党校的教育,高一以党章、党史及党的有关理论知识为主题进行教育(即党的基础知识系列);高二以人文素养、科学精神和理想信念为主题进行教育(即做人——爱国——成才系列);高三以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主题进行教育(即“三观”系列)。通过三年的系统培养,将其中最优秀的分子吸纳为中共党员(预备),为其将来发展为“拔尖创新人才”奠定基础。

以上是学校德育的宏观层面的三个层次,而在具体德育实践中——即微观方面也有基本三个层面:其一是说教,其二是制度约束,其三是自省自悟。

说教:在现实学校教育中,很多老师或自觉不自觉地落入俗套,停留在德育的浅显层面——说教,可以说,喋喋不休者有之,苦口婆心者有之,声嘶力竭者有之,声泪俱下者亦有之,但据来自教育对象的反馈信息,这种方法的效果“最差”或“几乎没有效果”,甚至引起学生的反感而产生抵触情绪,进而与老师对抗。所以,在德育实践中我们应尽量减少使用这种方法。

制度约束:俗话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相应地也应该是“校有校纪,班有班规”。法律、制度等说小了就是规矩,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学校德育的较高层面,便是制度约束——用“校纪”“班规”来要求和规范学生的行为。因为按照社会行为学来说,人们都有一种从众的心态,即所谓的“羊群运动”,特别是对于尚未形成完全自主意识的学生来讲,这种“从众”意识更为明显。所以,在我们德育实践中要有效利用学生的这种意识心态,制定适合学生特点的校纪班规,以更好体现这种制度约束的德育教育方法。

自省自悟:按照哲学“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这一观点,我们应该明了:德育的最高层次——即学校德育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促使或促成学生的自省自悟,以达到德育内化的功能。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欧阳修),当说教、制度等内化为学生自觉行为的时候,我们的德育工作也就由自发进到了自觉阶段,德育的实效性也就真正地发挥了出来。

“生活”是世人的事,教师也要生活;“治学”是研究者的事,教师也要“治学”;然而是哪“型”教师?又采取了哪种德育方法?就看你我的追求和思想境界了。但愿我们能进入“三”界!并以此与学校《树人》文集共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