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论治学方法

论治学方法

时间:2022-03-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颜之推根据自己积累的经验与当时的现实,提出了勤学、切磋、眼学的学习方法。颜之推十分重视切磋交流在学习中的作用。颜之推的教育思想是当时社会现实的反映,他总结自己治学的经验,揭露了一般家教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其立身、治家、处世、为学等思想对以后的封建社会士大夫的家庭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仍值得我们研究和吸取。其中早教、勉学等思想一直影响中国的家庭教育。

二、论治学方法

颜之推对治学有丰富的经验,他总结了前人和自己在治学方面的宝贵经验,在《勉学》篇中集中对治学态度和治学方法进行了系统的指导。

(一)明确学习目的

针对当时士大夫在玄学清谈之风的影响下,以才学相标榜、以虚心求学为耻、以巧辩胜人为荣的状况,颜之推提出学习在于见识广博、开启心扉,在于修身利行,而不是谈悦、取官。他说:“古之学者为己,以补不足也;今之学者为人,但能说之也。古之学者为人,行道以利世;今之学者为己,修身以求进也。”[57]他要求子孙必须端正学习目的,去掉浮夸和求官的思想,以完善德行、利世利民为学习的目的,不断提高自身素养。

(二)端正学习态度

在学习态度上,颜之推主张学习必须虚心务实、博学广师,不可自高自大、目空一切。他反对玄学清谈之风下,士人那种自己满足于高谈阔论,稍有学问便“凌忽长者,轻慢同列”的学风。他认为学习的目的本在“求益”,若有了一点知识,读了数十卷书便自高自大、目中无人,则对个人修养不仅无益,反而有害,“如此以学自损,不如无学也”[58]

(三)学习要珍惜时光

颜之推认为,人的一生都要学习。因此,他提倡对儿童要及时早教,抓住儿童的最佳学习时机,“宜当早学,勿失天机”。对于成年人来说,“犹当晚学,不可自弃”。颜之推认为,人的一生就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完善的过程,只要学习就能收到“开心明目”之益。他说:“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59]他告诫子孙必须珍惜时光,活到老学到老。

(四)正确的学习方法

颜之推根据自己积累的经验与当时的现实,提出了勤学、切磋、眼学的学习方法。他认为一个人的学习成果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在学习过程中是否勤奋,所以要靠自己的勤勉努力才能学有所得。任何学习者都应该勤学,“自古明王圣帝,犹需勤学,况凡庶乎!”[60]为劝勉后生刻苦读书,颜之推还列举苏秦握锥刺股、孙康映雪读书、车胤聚萤照书、倪宽带经而锄等勤学苦读的实例。他还指出,人的智慧虽有差异,但只要勤学不倦,差距是可以缩短的。

颜之推十分重视切磋交流在学习中的作用。他认为只有在学习上好文求教与切磋交流,才能互相启迪、增进知识和避免错误。他举例说:“学为文章,先谋亲友,得其评裁,知可施行,然后出手,慎勿师心自任,取笑旁人。”[61]颜之推在学习上提倡踏实的学风,重视亲身观察获取的知识。学习“必须眼学,勿信耳受”[62]

颜之推的教育思想是当时社会现实的反映,他总结自己治学的经验,揭露了一般家教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其立身、治家、处世、为学等思想对以后的封建社会士大夫的家庭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仍值得我们研究和吸取。

专栏

晚学榜样

《颜氏家训·勉学》记载晚学有成的榜样:“孔子云:‘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魏武、袁遗,老而弥笃,此皆少学而至老不倦也。曾子七十乃学,名闻天下;荀卿五十,始来游学,犹为硕儒;公孙弘四十余,方读春秋,以此遂登丞相;朱云亦四十,始学易、论语;皇甫谧二十,始受孝经、论语:皆终成大儒,此并早迷而晚寤也。”

本章小结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确立了我国封建教育制度的许多模式。秦朝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法家文教政策随着王朝的灭亡而宣告失败,在经历了汉代初期的黄老无为而治的过渡期后,在汉武帝时期确立了“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儒学从先秦百家之中脱颖而出,成为国家正统的政教内容,并通过太学和取士制度传播和制度化。董仲舒的学术思想又进一步将儒学的地位神圣化。汉代经学教育盛行师法和家法,限制了学生的创造性研究。王充针对这一弊病,提出了以能著书立说,有自己独到思想的鸿儒为最高的人才培养目标。南北朝时期颜之推总结自己在乱世的处世持家之道,写成《颜氏家训》,系统阐述了家庭教育的各个方面。其中早教、勉学等思想一直影响中国的家庭教育。

学校制度在汉代太学之后,发展出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子学、四馆、总明观等办学形式。中央官学之外,由汉代文翁开始,逐渐出现了地方官学。在取士制度上,汉代创建了察举制度,这一制度在魏晋时期发展为九品中正制。这两种取士制度都希望能够通过全面考察人的品行、才能及家世,选拔德才兼备的人才,为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思考题

1.简述汉代文教政策的内容。

2.简述董仲舒的道德教育思想。

3.试概括王充倡导的人才培养目标。

4.试论汉代太学的教育活动。

5.试论察举制的主要内容和利弊。

6.分析九品中正制的内容和主要利弊。

7.试论颜之推的家庭教育思想及当代价值。

【注释】

[1]董仲舒:《举贤良对策》。

[2]《睡虎地秦墓竹简》。

[3]毛礼锐,沈灌群:《中国教育通史》,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第12页。

[4]曲铁华:《中国教育发展史纲》,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0页。

[5]《后汉书·明帝纪》。

[6]《汉书·平帝纪》。

[7]曲铁华:《中国教育发展史纲》,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1页。

[8]李国钧,王炳照:《中国教育制度通史》,第2卷,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63页。

[9]《通志·卷五十九·选举志》。

[10]《晋书·卷二十四·职官志》。

[11]王炳照等:《简明中国教育史》,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02页。

[12]《南史·明帝纪》。

[13]《后汉书·百官志二》。

[14]皮锡瑞:《经学历史》,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

[15]曲铁华:《中国教育发展史纲》,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7页。

[16]曲铁华:《中国教育发展史纲》,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7页。

[17]《后汉书·郑玄传论》。

[18]李国均,王炳照:《中国教育制度通史》,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493-494页。

[19]赖华明:《汉代察举制的内容及其功过》,《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11): 207。

[20]沈约:《宋书·恩幸传序》。

[21]吴霓:《论魏晋九品中正制与私学的关系》,《华东师大学报(教育科学版)》1996(1):13-20。

[22]《汉书·董仲舒传》。

[23]《举贤良对策》。

[24]《举贤良对策》。

[25]《汉书·董仲舒传》。

[26]曲铁华:《中国教育发展史纲》,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27页。

[27]《春秋繁露·精华》。

[28]《春秋繁露·为人者天》。

[29]《春秋繁露·身之养莫重于义》。

[30]《春秋繁露·身之养莫大于利》。

[31]《举贤良对策》。

[32]曲铁华:《中国教育发展史纲》,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28页。

[33]《举贤良对策》。

[34]《春秋繁露·玉杯》。

[35]《春秋繁露·重政》。

[36]《春秋繁露·玉杯》。

[37]《春秋繁露·天道无二》。

[38]《春秋繁露·通国身》。

[39]《举贤良对策》。

[40]《论衡·率性》。

[41]《论衡·本性》。

[42]《论衡·率性》。

[43]《论衡·论死》。

[44]《论衡·率性》。

[45]《论衡·超奇》。

[46]《论衡·实知》。

[47]《论衡·实知》。

[48]《论衡·实知》。

[49]《论衡·别通》。

[50]《论衡·自纪》。

[51]参见曲铁华:《中国教育发展史纲》,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34-336页。

[52]《颜氏家训·教子》。

[53]《颜氏家训·勉学》。

[54]《颜氏家训·音辞》。

[55]《颜氏家训·教子》。

[56]《颜氏家训·教子》。

[57]《颜氏家训·勉学》。

[58]《颜氏家训·勉学》。

[59]《颜氏家训·勉学》。

[60]《颜氏家训·勉学》。

[61]《颜氏家训·勉学》。

[62]《颜氏家训·勉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