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科学课堂教学行为嬗变的方向

科学课堂教学行为嬗变的方向

时间:2022-02-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无机物相互关系作为一个公认模型,有众多成熟的教学定式。这些都是初中科学教师在教学中选择和使用模型所必须考虑的问题,而且是从学生视角考虑的。科学课堂活动教学认为,把最主要的问题交给学生,引导学生、尊重学生、相信学生,是成功地把教师的教转化为学生主动学的关键。

第四节 科学课堂教学行为嬗变的方向

课程改革只有逗号没有句号,课堂教学的革新也应该与时俱进。

一、教师的教学问题

一线教师的教学应当而且也正在回应一些时代命题,我们可以一边听着“探究式学习”的课一边议论着它还不如“授受式教学”的地方。宽泛的“定式”一旦被教师接受,它就会构成一种不可超越的经验判断。定式多为沿袭、传承下来的,故它排斥异端与创新,倾向于自闭状态,具有明显的排他主义、排异主义色彩。于是,教师的自主性、反思性、创造性在这种自在自发的教学生活中逐渐沦丧,成为无个性的、非自在的、非本真状态的、抽象化的、平均状态的“常人”。

无机物相互关系作为一个公认模型,有众多成熟的教学定式。在“减负”与“增效”、“降低知识要求”与“提升思维品质”、“少讲授”与“多探究”等时代命题面前,我们又应该怎样处理学与教的关系?既能让学生知道知识的来龙去脉,又能让学生明白其科学含义,还能体现学生自己对知识的表征与把握,有这样的教学方法吗?

我们提倡科学活动教学,是因为教学之根在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在不断地自我反思和追问中,还在对未来的孜孜不倦的向往与切合实际的实践中。这种基于课堂,超越课堂的定式嬗变,是对一个问题从不同角度进行持续深入的思考,是寻找一个契合自己教学实践,真正能提高教学效率的课题,也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思考的基本问题。只要学生在课堂“活动”中有思考,在“活动”中存思维,学生的探究之火永远不会熄灭,而又何必拘泥于什么叫“活动”或“这个形式也叫活动吗”?基于课堂,超越课堂,对一个问题从不同角度进行持续深入的思考,寻找一个契合自己教学实践、真正能提高教学效率的课题,这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思考的问题。

二、学生的学习问题

学生“动”起来了,又“活”在哪里?反思不同层次的无机物相互关系教学,不同的学生都希望自己能有一定程度的参与。

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需要什么样的公认模型才能最有效地帮助他们认识现象呢?什么样的公认模型能最大限度地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他们能够接受的公认模型都是什么样的?他们经过学习所能建立的个人思考模型又是一个怎样的范围和特点呢?这些都是初中科学教师在教学中选择和使用模型所必须考虑的问题,而且是从学生视角考虑的。

金属活动性规律、复分解反应条件、物质的溶解性规律以及学生所接触到的具体的化学变化事实,又能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学生模型的建立?

三、嬗变的基本主张

教师的教学从受制于教材的“制造”到顺应学生的“创造”,还是要有一个过程,教师是自我课堂的优化者,教师不是一堂好课的复制者,也不是一堂好课标准的实现者,先要有强烈的改变意识,后要有切实的行动。让课堂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科学课堂活动教学有六条基本主张:因学定教、生活重建、多维互动、活动建构、动态生成、时空拓展,(20)其本质是以生为本,引导学生优化学习方式。

在无机物相互关系的教学中,六条基本主张为:

因学定教,提供适合学生建模的材料,学生自主建模、构图,把解决问题的方法亮出来;

生活重建,学生共享构图,体会原汁原味的思维过程,分享创作带来的乐趣;

多维互动,学生多样互动,相互讨论模型组合中的成功与失败,把解决过程中隐藏的思维具体化;

活动建构,学生在系列的对比与讨论中认同公认模型的优点;

动态生成,关注即时生成的问题,用师生的集体智慧共同解决;

时空拓展,民主和谐,吸纳教材及不同层次学生甚至是学长或老师的观点与作品。

“形散而神不散”的学生作品中,包含着学生对知识的探究、反思、沉思和创造性精制,涉及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让学生体会到变式的美丽,从而自主地认同无机物相互关系这一公共模型。科学课堂活动教学认为,把最主要的问题交给学生,引导学生、尊重学生、相信学生,是成功地把教师的教转化为学生主动学的关键。

【注释】

(1)人民教育出版社化学室编:《初级中学课本·化学·全一册》(第2版),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211页。

(2)浙江省义务教育教材编委会、余自强主编:《义务教育初级中学课本(试用)·自然科学·第六册A》(第2版),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50页。

(3)浙江省义务教育教材编委会、余自强主编:《义务教育初级中学课本(试用)·自然科学·第六册A》(第2版),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50页。

(4)浙江省义务教育教材编委会、余自强主编:《义务教育初级中学课本(试用)·自然科学·第六册A》(第3版),浙江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26页。

(5)浙江省义务教育教材编委会、余自强主编:《义务教育初级中学课本(试用)·自然科学·第六册A》(第2版),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57页。

(6)中国教育学会化学教学研究会编:《名师授课录·中学化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207—213页。

(7)余自强:《义务教育初级中学课本(试用)·自然科学·第六册A》(第4版),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17页。

(8)余自强:《义务教育初级中学课本(试用)·自然科学·第六册A》(第4版),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17页。

(9)浙江省义务教育教材编委会:《义务教育初级中学自然科学教学参考书·第六册A》(第4版),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23—25页。

(10)朱清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九年级上》(第2版),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47页。

(11)朱清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九年级上》,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52页。

(12)人民教育出版社化学室编著:《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书上·化学(全一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185页。

(13)课程教材研究所、化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著:《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下册》(第2版),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84页。

(14)袁运开:《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初中三年级(9年级)》(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62页。

(15)老子:《道德经》,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50页。

(1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1页。

(1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初中科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36页。

(18)颜伟云:《无机物相互关系的教材内容演变及教学思考》,《化学教学》2012年第10期,第14—16页。

(1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初中科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4页。

(20)颜伟云:《初中枙科学枛课堂活动教学的基本主张》,《吉林教育》2009年第1期,第5—6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