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模式的嬗变

模式的嬗变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大致从20世纪90年代起,国内外学者逐渐开始从大学模式的视角出发,探讨中国现代高等教育演变的轨迹。本书将“大学模式”这一概念建立在大学中出现的各种复杂变革的实践之上,并加以抽象概括。大学模式的转换,是中国大学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第二章 移植与调适:模式的嬗变

高等教育的发展是渐变与突变相结合的结果。在每一个突变时期,高等教育的形式和内涵都会出现突破性变化,呈现出与前一个时期不尽相同的特征与性质。18世纪末19世纪初,世界高等教育领域迎来了它的第一次突变时期,德国大学模式为世界高等教育提供了一个可资借鉴的模板;19世纪下半叶,美国高等教育在德国大学模式基础上大胆超越,以适应经济发展和科技革命影响下的时代需求,成为继德国之后各国大学竞相效仿的典范。而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并非传统高等教育自然发展的结果,中国近代高等教育仿佛是在一夜之间建立起来的,缺乏而且事实上也不存在一个自然发展的过程。(1)这种匆忙和断裂导致近代大学制度建立上存在先天性缺陷。

本研究所指的“模式”,亦译作“范式”或“范型”,一般是“指可以作为范本、模本、变本的式样”。(2)“模式”一词最初是从科学方法论或科学哲学中引用而来,在社会科学中,模式多用来指代研究社会现象的理论图示和解释方案,也常用来说明一种思想体系和思维方式。大致从20世纪90年代起,国内外学者逐渐开始从大学模式的视角出发,探讨中国现代高等教育演变的轨迹。本书将“大学模式”这一概念建立在大学中出现的各种复杂变革的实践之上,并加以抽象概括。它至少涵盖了大学理念、大学的各种制度建设等方面内容。具体而言,大学模式一方面包括直接可感可查的大学建制、大学职能、大学管理机制、专业与课程设置、教学方式与方法等“看得见的沧桑”;另一方面则植根于上述表象之中,从更广阔的范围来看,表现为大学人的言行和各种制度背后所透露出的对大学传统的适应或改造,大学“掌舵人”对大学价值与精神内涵的理解和修正,甚至反映了国家与地方关系的冲突和重构等。大学模式的转换,是中国大学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需要指出的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后被迫向西方学习开始,中国模仿东西方列强教育的历程已逾百年,但不论是日本民族、日耳曼民族,还是盎格鲁-撒克逊等民族,其文化结构和心态与中华民族相比,教育上的差异不仅仍旧存在,而且相当明显。这也就说明,“没有差异的共性,只是人们运用抽象思维能力一再过滤的结果,倘把模式当作原型,那就很难洞察历史实际”(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