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超文本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在图书情报工作中的应用和评价

超文本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在图书情报工作中的应用和评价

时间:2022-02-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多媒体技术在图书情报工作中的应用使得图书情报工作中信息表示的手段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超文本技术的出现又为图书情报工作中的信息的组织与管理提供了新的手段。超文本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开发及其应用将是信息技术开发和应用的主要方向之一。超文本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在图书情报工作中一个重要的应用就是为用户提供了快速、简便的信息检索服务。

超文本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在图书情报工作中的应用和评价

1 引言

多媒体技术在图书情报工作中的应用使得图书情报工作中信息表示的手段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超文本技术的出现又为图书情报工作中的信息的组织与管理提供了新的手段。传统的信息组织与管理方式一般都是通过线性方式来组织和管理信息。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出现和发展,人们对信息检索的要求不断提高,传统的信息组织方式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信息需求,这时候一种新的组织管理和浏览信息的方式——超文本(Hypertext)技术便应运而生了。超文本是一种组织与管理信息的新技术,它以节点为单位存储信息,将具有一定关系的各个节点通过链连接起来,形成一个网状结构,节点内的信息可以是任意媒体的。这样,所有节点通过一种非线性的方式组织起来,相关信息由链来联系,很容易实现自然的“联想式”的浏览。

现在人们常说的超媒体技术,实质上就是超文本与多媒体两种技术的结合,一般说来,当超文本节点中的信息是多媒体信息时,即超文本的信息管理方式与多媒体的信息表现方式结合在一起,就成为超媒体。

超文本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开发及其应用将是信息技术开发和应用的主要方向之一。它们进一步发展必将使图书情报工作中的信息的表示方式和信息的组织与管理方式产生更大的深远的影响。哪一个图书情报机构能首先利用它们到图书情报工作中去,就会在21世纪更加激烈的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哪一个图书情报机构能更好地利用它们到图书情报工作,就能占领图书情报工作的制高点。

2 超文本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在图书情报工作中的应用

2.1 超文本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在图书情报工作中的应用领域分析

2.1.1 超文本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在信息存储中的应用

在图书情报工作中,多媒体技术在信息存储方面大显身手,使图书情报机构在信息的收集、收藏与利用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张直径为12cm,厚度仅为0.15cm,重量为15g的光盘,其存储能力近千兆字节,也就是说可以存储数亿的汉字,而且它的寿命长、不失真,在图书馆存储史料及回溯建库等方面有很好的应用前景。传统的存储载体往往因为年代太久而容易破损,如果借助多媒体技术加以存储、利用,不但可以完好地保存馆藏,而且可以向读者提供最优质的服务。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的“古籍善本字画多媒体系统”便是很好的一例。该系统将馆内珍藏的古字画经过彩色图像处理,加上文字说明,并配上中英文解说词和背景音乐,组成图、文、声并茂的多媒体信息咨询系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2.1.2 超文本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在信息检索中的应用

超文本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在图书情报工作中一个重要的应用就是为用户提供了快速、简便的信息检索服务。传统的信息是线性组织的,而超文本信息是按非线性来组织的,它的基本组成是节点和链,节点用于存储信息,链用于表示信息之间的关系。节点上的基本信息单元可以是文字、图形、图像、声音等各种信息。超文本最突出的优点就是联想式的,用户可以通过基本信息节点的引导、提问、联想、智能等多种途径的访问,按照自己认为有意义的连接方式,检索出所需要的信息。采用多媒体技术的信息检索系统,不仅有良好的用户界面,而且可以输出声、文、图并茂的多种信息。超文本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在信息检索系统中的应用,不仅大大丰富了信息的输入和输出的内容,而且使得信息的检索变得更容易。

2.1.3 超文本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在信息阅览中的应用

在过去,图书情报机构提供的阅览服务往往都是以视、听为主,而且视、听是分离的。具体而言,就是用户到阅览室里借阅书刊资料或借听录音磁带资料。在复本有限的情况下,难以满足众多用户的借阅要求。而在超文本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支持下,用户只要拥有一台终端,就可以共享资源,不会因为其他用户的存在而排队等待。同时,用户只要轻轻点击鼠标便可以寻求帮助、请求管理员回答疑问,也可以随时记录自己的感想在被阅读材料上。此外,还可以做到图、文、声并茂。1994年9月,清华大学图书馆多媒体阅览室开放,室内设有30台配有光驱的486多媒体微机,120种光盘读物,包括语音、文字、娱乐、工具书等,内容丰富,界面友好,深受广大读者喜爱,开放10个月就接待读者3 000人次。

2.1.4 超文本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在教育培训中的应用

教育与培训也是图书情报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但是,传统方法至少存在以下两种缺陷:第一是方式呆板,内容缺乏针对性。一人讲解,众人听记。这种方式显然比较被动,不易被用户吸收,学习效率差。而超文本、多媒体技术的GUI界面,实现人机交互非常方便,人的主动性充分得以体现;而且用户的各种感知器官(如视觉、触觉、听觉等)都可以同时被调用,大大地提高了用户的学习效率。总之,在超文本、多媒体技术的支持下,教育和培训将是一种生动、形象、简单、明了的信息服务,更加注意针对性;用户也将更加积极、主动,更加具有创造性;效果也成倍地增加。

2.2 超文本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在图书情报工作中的应用系统分析

就图书情报工作而言,超文本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应用系统就是指将图书情报机构的馆藏信息以及通过其他技术手段(如计算机网络等等)所能获得的各种媒体信息(如文字、图形、图像等等)通过建立多种的逻辑连接,形成一种图、文、声像并茂的人机界面,从而为读者提供超文本组织的多媒体信息查询服务。

由于多媒体信息具有信息量大、表现方式多样等特征,因此,应用系统必须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多媒体信息的提供以及多媒体信息库的问题,二是多媒体信息的组织与管理的问题。

2.2.1 多媒体信息

多媒体信息范围十分广泛,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电影、电视等等。按照国际标准,一般将多媒体信息分为:文本信息数据、图形信息数据、静止信息数据、运动信息数据和声音信息数据等。

1.文本信息数据,主要是指所有的文字及符号以及在信息传递过程中所使用的编码等等。如ASCII码、国际汉字区位码以及ISO 10646等。

2.图形信息数据,即用于构成直线、矩形、圆、圆弧、曲线等的形状位置、颜色等等各种属性和参数及采用的编码。如ISO 7942,WMF,PICT等等。

3.静止图像信息数据,即二维空间的图像。它只与颜色、饱和度和颜色强度变化有关,与时间无关。编码标准如ISO DIS 10918,GIF,JPG,PCX等。

4.运动图像信息数据,即是指人眼见到的动画及运动的图像。如电影、电视以及可视电话等。编码标准如H.261(CCITT)(ISO 11172)等。

5.声音信息数据,即人耳所能听到的语言(语音)、音乐、效果声三类声音以及所采用的编码。编码标准如CCITT的RecF.711语言编码G.722编码。

2.2.2 多媒体信息库

根据以上多媒体数据信息的分类,应用系统的超文本、多媒体数据库主要应包括以下几种类型:

1.文本类数据库

该类数据库主要存储文本信息数据和一些简单的图形信息数据。在信息的组织安排管理上,采取流行的超文本技术。

2.图形、图像数据库

该类数据库主要存储图形、图像(静止和运动)类信息数据。

3.声音数据库

该类型数据库主要存储声音类信息数据,将不同类型的多媒体信息数据放在不同的数据库中,进行归口管理,便于进行信息的处理加工。

2.2.3 多媒体信息库管理系统

1.多媒体信息库管理系统的基本的功能:

第一,必须能表示和处理各种媒体的数据。对于常规的、传统的、格式化的数据如文本类信息数据,使用传统的字段即可,而对于非格式化的数据如图形、图像、声音类信息数据等,就必须采用相应的表示方法。

第二,必须能够反映和管理各种媒体数据的特性以及彼此之间的逻辑连续性。

第三,必须满足信息数据的物理独立性和逻辑独立性。

第四,必须具备实时交互控制能力,界面友好,功能强大。

第五,必须具备网络功能。

2.多媒体信息库管理系统的应用模块

为了实现以上功能,该管理系统应包括五大组成模块:输入模块、输出模块、对象处理模块、应用模块和多媒体信息库模块。

1)输入模块

该模块主要负责多媒体信息的录入工作。主要的输入设备有键盘、光学字符阅读器(OCR),扫描仪,话筒等等。

2)输出模块

该模块主要负责向用户提供图、文、声、像并茂的信息。主要的输出设备有显示屏、音箱等等。

3)对象处理模块

该模块主要负责对多媒体信息数据的压缩与还原、分类与索引、图像的预处理、特征提取、识别与分析等工作。

4)应用模块

该模块主要负责应答用户提出的查询、浏览等信息服务请求。

5)多媒体信息库模块

该模块主要负责多媒体信息数据的存储结构、位置的管理、相关关系的建立等等。

2.3 超文本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在图书情报工作中的应用问题分析

2.3.1 超文本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理论与技术本身还没有完全成熟

有专家指出,超文本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将是2000年后信息社会的一大特征。超文本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应该在如何安排信息、如何组织信息等方面,使其更加适合人类的阅读习惯和认知习惯,并将技术规范化,最终形成一种标准化的方法。多媒体技术应该是在新的高层起点上发展起来的多媒体技术。它还远远不止开发语音卡(音频卡),视频卡以及界面和显示软件等技术方面。从应用发展的要求来看,它的研究包括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多媒体通信、多媒体信息处理等。从理论基础和应用基础的角度来看,还有大量基于以上研究工作的基础课题,例如多媒体信息特性与建模等等这些方面,多媒体技术还没有完全成熟。所以可以说,无论是超文本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理论研究,还是它们的应用研究刚刚起步,还需要给予更多的关注,投入一定的物力、财力和人力来做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和开发。

2.3.2 超文本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在图书情报工作中的应用使其复杂化

超文本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在图书情报工作中的应用使其服务方式多样化,使服务内容发生变革,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

1.全局规划,合理使用可用资源。多媒体技术被应用到图书情报工作中,给图书情报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代表了图书情报工作的发展方向与未来。但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它们还无法完全代替传统的文本类文献。如何合理地调整两者之间的关系,做到既能够充分满足当前的用户需要,又能够顺应时代潮流,兼顾未来的发展,这都是图书情报机构在馆藏、资金投入等各种资源进行全局规划时必须考虑的问题。

2.多媒体信息载体的组织与管理。诸多新介质的出现,如何保存?如何排放?原有的保存手段、保存环境和排放方式都不适应这些新的情况。迫切需要新的保存手段、合适的保存环境以及新的分类法和索引法来管理这些新的介质。

3.多媒体信息的利用。多媒体典藏往往造价较高,图书情报机构一般不可能有太多复件供出借、流通,而且新的介质的阅读需要一定的机器和设备,读者自身往往不具备。所以图书情报机构需要购置新的阅览设备,提供阅览场所,同时对服务内容、收费标准等问题作出考虑。

4.对现有工作人员进行现代技术的培训与教育。在新的形势下对图书情报机构的工作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虽然在目前的图书情报机构中有部分工作人员具有丰富的传统的情报咨询的经验和技巧,但往往缺乏计算机及其相关的现代信息技术的理论和实践。因此,对现有图书情报工作机构中的工作人员的再教育、再培训,成为时代的要求,成为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要求,也成为图书情报机构谋求进一步发展时必须解决的问题。

3 超文本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在图书情报工作中应用的评价

3.1 进行评价应依据的基本原理

3.1.1 系统原理

所谓系统就是各个元素按照一定的目的和功能而组成的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任何系统都具有集合性、相关性、目的性和环境适应性。系统原理要求我们把组成系统的各要素看作既在自己系统之内,又与其他系统发生各种形式的联系,在系统分析的原理下,协调各单元、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发挥它们的最佳功能。

对超文本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在图书情报工作中应用的评价本身具有集合性(由诸多因素组成)、具有相关性(各构成要素互相联系、作用)、目的性(为了衡量超文本和多媒体在图书情报中应用的现状和潜力)和环境适应性(受环境影响,必须适合环境变化),所以可以将其看成一个系统。对它进行评估,就必须运用系统原理,注意各个组成要素在方向上、力量上的有机结合。只有各种因素在方向上一致,力量适宜,结构合理,才能发挥它们最佳功能,也才能正确地进行评估。

3.1.2 整分合原理

所谓“分”就是对整体科学、合理地划分成一个个部分,然后再明确每个部分的功能、作用等等。所谓“合”就是对划分的每个部分再进行有机结合。

整分合原理要求我们在进行超文本和多媒体在图书情报中应用的评估时,必须正确地将其划分,进行多方面的合理分解,明确各自地位、作用,然后再利用合理方法、手段进行综合,得出对超文本和多媒体在图书情报中应用的正确评估。

3.1.3 弹性原理

所谓弹性原理就是要考虑到人和事物本身的可塑性以及客观事物运动的可变性,进而把握在一定原则下或一定范围内的可调节性,以便有效地实现动态管理。

对于本课题而言,评估时涉及的因素相当广泛,具有复杂性;又由于超文本技术和多媒体技术本身不断改进以及外界环境的影响,评估时又具有可变性;同时评估人员由于受背景、条件而具有的认识上的局限性,因而评估时一定要具有相当的灵活性。

3.1.4 效益原理

所谓效益原理,就是指评估时要讲究实效,注重实效,这使我们一定要明确进行评估时的目的是为了图书情报机构更好地、更有效地利用超文本技术和多媒体技术这些现代信息新技术。从而在设计指标时要充分考虑其可操作性。

3.2 进行评价应依据的基本原则

3.2.1 突出研究主题的原则

到目前为止,关于超文本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在图书情报工作中应用的评价尚无专门论述。类似的一些是对图书馆工作进行的评价,大多数侧重于图书馆总体情况诸如工作能力、工作现状等等的评价。这些评价的思路和标准已经远远不适应新情况的要求,例如过去可以用藏书册数、出借册数反映图书馆的一些情况。而本课题却无法运用这些评价指标;而且以往的评价大多数可操作性不强,而本课题的立足点是对超文本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在图书情报中的应用现状、效果和潜力进行实时评价,故在指标设计时必须充分考虑这些特点。

3.2.2 注重反映应用现状和应用潜力的原则

超文本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在图书情报工作中应用的评估既要注意反映某一时间段超文本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在图书情报中应用的实际情况,也要能够反映其变化的趋势。仅仅考虑前者,属于静态看待问题,是不够的。必须结合后者,全面地、发展地进行评估。

3.3 进行评价的基本思路

根据对超文本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在图书情报工作中应用的评估原理,分析其外在表现和内在潜力要素,然后根据评估原理将其要素转换为可进行评估操作指标体系,并用科学的方法加以定量综合评估。

3.4 进行评价的指标体系

3.4.1 A类指标

多媒体信息资源——用于衡量多媒体信息数据的数量、质量和相对于传统文献信息数据的比重。

1.A1——多媒体信息资源的数量:用于反映多媒体信息数据的多少。应该用一个固定、统一的单位(如bit)作为衡量标准。

2.A2——多媒体信息资源的权威性:用于反映多媒体信息数据的质量。在当今浩如烟海的信息浪潮中,收集的信息在于质量而不在于数量。

用于反映多媒体信息数据的多少。应该用一个固定、统一的单位(如bit)作为衡量标准。

3.A3——多媒体信息资源的比重:用于反映多媒体信息与非多媒体信息的相对比例。

多媒体信息资源的比重(A3)=多媒体信息量/非多媒体信息量

3.4.2 B类指标

应用系统的评价——用于确定新技术应用要达到的现代化水平。

1.B1——易用性:即系统对于使用者熟练程度的要求。包括使用鼠标进行操作是否能够完成所有功能以及对系统陌生的人员是否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熟悉系统。

2.B2——系统性能:系统完成目标是否快速、正确。例如一般而言,查询结果在若干秒内返回是可以接受的,同时结果应当尽可能准确。而所谓准确,可以用查全率和查准率进行衡量(查全率就是指检索结果是否包含全部有关信息;查准率就是指检索结果是否为所需信息)。该项指标至关重要,因为用户满意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此。

3.B3——可移植性:即该系统是否可以在多种硬件及操作系统平台上运行。

4.B4——可维护性:即整个系统的设计和实施是否简明、高效、易于纠错,易于修改和易于升级。

5.B5——经济性:即系统的价格是否能让大多数用户承受。

3.4.3 C类指标

应用效果评价——用于反映超文本和多媒体应用产生的效益。

1.C1——读者到馆率增长率:用于衡量在超文本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应用于图书情报工作后公众利用图书馆程度的变化情况。

C1=(c11-c12)/c12

注:c11=应用后每年到馆人数;

c12=应用前每年到馆人数;

2.C2——检索咨询效益增长率:用于衡量在超文本和多媒体应用于图书情报工作后图书情报机构承担课题的变化情况。

C2=(C21-C22)/C22

注:C21=应用后每年课题总经费;

C22=应用前每年课题总经费;

3.C3——应用系统利用效率:用于衡量超文本和多媒体应用系统的繁忙程度。

C3=C31/C32

注:C31=应用系统被使用时间;

C32=图书情报机构开放时间;

3.4.4 D类指标

应用系统潜力评价——用于衡量超文本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在图书情报机构应用前景。

1.D1——应用系统投资比重系数:用于衡量超文本和多媒体系统的资金占整个图书情报机构资金的比重。说明该机构对超文本和多媒体系统应用的推动力。

D1=每年超文本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应用所用投资/每年投资额

2.D2——人力资源水平系数:用于衡量图书情报机构工作人员的各种专业的比例和配置情况。其基本要求是无“空白性缺陷”。其所拥有的专业能够适应工作的需要。在此基础上,对于计算机网络、通信这一类与超文本和多媒体应用密切相关的专业比例越大,系数值将越高。

4 结束语

世界即将走进21世纪之际,一方面,以超文本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几乎没有遗漏地被逐一引进,而另一方面,传统的思想观念、落后的工作方式伴随着逐年减少的经费和与日俱增的信息始终困扰着图书情报机构。

本文通过对超文本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介绍以及应用问题的全面分析,建立了一个超文本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在图书情报工作应用的评价量化指标体系。通过它对超文本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在图书情报工作中的应用量化评价,不仅对引导和指导超文本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在图书情报工作中的应用具有现实的意义,而且对建立超文本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在其他领域应用的量化评价体系以及其他的信息技术在图书情报工作中的应用的量化评价体系也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江苏图书馆学报》编者按:本文的原文约14 000余字,限于版面,本刊做了删节。)

参考文献

[1]阿尔温·托夫勒著,朱志炎译.第三次浪潮.上海:三联书店,1984

[2]江泽民.论世界电子信息技术发展的新特点与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战略问题.上海交通大学学报,1989(6)

[3]吴乐南主编.多媒体及其相关技术的原理与应用.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6

[4]慧军.光盘的现状及其发展.中国计算机用户,1992(12)

[5]林福宗等.多媒体CD软件新产业.中国计算机用户,1992(10)

[6]辛希孟主编.信息技术与信息服务国际研讨会论文集(A)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7]周士虎.逆境中的图书馆.图书情报工作,1996(1)

[8]芮文新.多媒体与图书馆.情报资料工作,1995(1)

[9]刘长萍.试谈多媒体技术在图书馆中的应用.图书情报论坛,1997(2)

[10]白陈筑.一个典型的图书馆计算机多媒体网络系统的实现,现代图书情报技术,1997(1)

(朱晓峰合著)

《江苏图书馆学报》,2000年第3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