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计算机网络技术在图书情报工作中应用的历史与现状

计算机网络技术在图书情报工作中应用的历史与现状

时间:2022-02-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而要弄清网络技术在图书情报工作中应用的历史与现状,就要先考察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可以说,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已给社会的方方面面带来了一次巨大的变革。另一方面由于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太快,所以第二代计算机网络技术在图书情报工作中还没有得到广泛应用,就被20世纪70年代后期兴起的第三代计算机网络所取代。第三代计算机网络在图书情报工作中应用的典型代表就

计算机网络技术在图书情报工作中应用的历史与现状

计算机网络技术作为信息技术发展的产物,在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对图书情报工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这个时候,我们认为,弄清网络技术在图书情报工作中应用的历史与现状,有利于我们预见网络技术在图书情报工作中应用的未来。而要弄清网络技术在图书情报工作中应用的历史与现状,就要先考察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的历史和现状。

1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演变和发展

近年来,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都迅猛发展,相互渗透而又密切结合。一方面,计算机技术应用到通信领域,改造和更新旧的通信设备,大大提高了通信系统的性能,促进了通信由模拟向数字化、向宽带综合服务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通信技术又为多个计算机之间的信息快速传输、资源共享和协调合作提供了必要的手段,促进了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当前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结合越来越紧密,也就是说计算机网络技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在信息的收集、存储、处理、传输和分发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对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所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大,对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医疗等产生的影响也越来越明显。可以说,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已给社会的方方面面带来了一次巨大的变革。

纵观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过程,大体上它的发展已经历了四个阶段,分别是远程联机系统时代、非开放式和非标准化的计算机网络时代、开放式的和标准化计算机网络时代、计算机网络互联时代。

1.1 以单个计算机为中心的远程联机系统时代

第一代计算机网络的主要特点是将地理位置上分散的多个终端,通过通信线路连接到一台计算机上;终端是依附于主机的,是以单台计算机为中心的计算机网络,采用集中式的管理模式。以单个计算机为中心的远程联机系统就是第一代计算机网络的典型代表。

1.2 非开放式和非标准化的网络时代

由于第一代计算机网络存在以下两方面的严重缺点:一方面随着用户数的增多,中心计算机的工作效率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另一方面较高的通信费用,限制了用户对第一代计算机网络的使用。于是随着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成熟,就在20世纪60年代出现了第二代计算机网络。第二代计算机网络是多个主计算机通过通信线路连接起来,为用户提供服务。同第一代计算机网络最主要的区别就是第二代计算机网络中的多个主计算机都具有独立的数据处理能力,它们之间不存在主从关系,这样的多个主计算机互联的网络才是我们目前常称的计算机网络。美国国防部的ARPANET就是第二代计算机网络的典型代表。

1.3 开放式的和标准化网络时代

由于第二代计算机网络存在着不少缺点,特别是由于它没有统一的网络体系结构,不能实现不同商家、不同类型软硬资源的共享,限制了更大范围的信息交换与共享,于是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就着手研制第三代计算机网络。国际标准化组(ISO)在1984年正式颁布了一个“开放系统互联基本参考模型”的国际标准ISO 7498以及随后又开发了一系列的协议标准直接推动了第三代计算机网络的发展。第三代计算机网络的特点是具有统一的网络体系结构,并遵循国际标准协议。基于NOVBLL网络的局域网(LAN)是第三代计算机网络的典型代表。

1.4 互联网络时代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人们对计算机软硬件、信息资源的共享需求也逐渐扩大,无论是局域网还是单一的广域网,其应用范围都是有局限性的。这就要求计算机网络技术继续向前发展,把更大地理范围的、把更多的计算机通过通信线路连接起来,于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以前述的美国国防部的ARPANET为基础,经过逐步的演变和发展,成为今天的第四代互联网络——INTERNET。INTERNET确实是一个互相连接在一起的网络。据报道,该网络已接入18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球网络用户数已逾亿人,我国的网络用户也突破百万人。

2 计算机网络技术在图书情报工作中应用的历史与现状

2.1 第一代计算机网络在图书情报工作中的应用

计算机网络在图书情报工作中应用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第一代计算机网络应用到图书情报工作中所产生的远程联机检索系统的出现为开始标志的。第一代计算机网络最初应用到图书情报工作中,是为了解决在多用户工作方式、主机集中式管理系统的发展过程中主机与终端地理位置的分布问题。随着第一代计算机网络在图书情报工作中的应用,实时性的交互式(会话式)联机检索信息检索系统开始盛行。

1966年,美国洛克希德飞机制造公司的情报实验室研制成第一个联机会话型信息检索软件,称之为RECON(Remote Console),并据此建立了名为“DIALOG”的联机信息检索系统。自此,这种检索方式迅速得到普及,先后出现了美国系统发展公司的ORBIT、美国国家医学图书馆的MEDLINE等一些著名的联机检索系统。

由于受落后的通信技术的限制,初期的这些信息检索系统所进行的信息检索服务仅仅只是脱机检索和简单的多用户方式的信息检索。但是,1970年美国TYMSHARE公司的TYMNET网和1975年美国MCDONNELL DONGLAS公司的TELNET相继投入商用以后,使信息检索可以像用国际电话、国际电报那样,有可能成为一种国际性业务。在1972年MEDLINE系统率先进入TYMNET网,然后又进入TELNET网。在这之后,又有DIALOG、ORBIT等系统也相继进入一些通信网络。这里的情报检索,只要是TYMNET和TELNET能接到的地方,均可以联通这些系统进行检索。

在今天,由于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使图书情报领域中的信息检索逐渐成为跨越时间、空间范围的一种技术,使得信息检索系统的信息检索服务从以前的脱机检索和简单的多用户方式发展到可实时会话的远程联机检索,联机检索已逐渐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手段之一。

第一代计算机网络大多为远程网络。相隔较远的计算机之间,一般是通过公用电话网络或公用事业部门提供的线路将它们连接起来。这些通信线路可跨越城市、地区甚至国家,其作用的地理范围从数十里直到数千里。

2.2 第二代和第三代计算机网络在图书情报工作中的应用

一方面由于第二代计算机网络存在着不少缺点,特别是由于它没有统一的网络体系结构,不能实现不同商家、不同类型软硬资源的共享,限制了更大范围的信息交换与共享。另一方面由于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太快,所以第二代计算机网络技术在图书情报工作中还没有得到广泛应用,就被20世纪70年代后期兴起的第三代计算机网络所取代。第三代计算机网络在图书情报工作中应用的典型代表就是基于NOVELL网络的局域网技术在图书情报工作中的应用。

局域网(Local Area Network,简称LAN),就是人们为了相互通信、共享有限的软硬件资源,把地理上相距比较近的一组计算机通过特定类型的传输媒体(如电缆、光缆和无线媒体)和网络适配器(亦称网卡)相互连接在一起,并受网络操作系统监控的网络系统。目前局域网技术在图书情报工作中最主要的两个应用是:基于局域网的图书馆自动化系统和基于局域网的光盘网络。

基于局域网的图书馆自动化系统又以基于NOVELL网的图书馆自动化系统应用最为广泛、最为典型。NOVELL的网络操作系统是一个真正的多用户、多任务的网络操作系统。它吸收了UNIX的成功经验、摆脱了DOS的一些限制,但又没有完全抛弃DOS,它的服务器上运行的是Netware,工作站上运行的是DOS。它的工作方式是:工作站入网可以共享网络服务器上的软、硬件资源,退网可以运行工作站上DOS下丰富的软件资源。以NOVELL为代表的LAN具有功能强、效率高、投资少、掌握快等显著优点,使得这种技术在图书馆自动化集成系统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基于局域网的光盘数据库网络也是以基于NOVELL网的光盘数据库网络在图书情报工作中应用最为广泛、最为典型。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第一张CDROM被生产出以后,就因为其具有存贮容量大、体积小、价格低、操作简便等诸多的优点,很快就和图书情报领域生产出的一些数据库融为一体,出现了光盘数据库产品,并在配备一定的检索软件之后,就可提供单用户方式的信息服务。但是,随着集声音、图形、图像、表格、文字于一体的多媒体数据库以及全文数据库的大量涌现,使用光盘数据库的人数也猛增;另外,大多数光盘数据库的发行方式一般是租赁方式,其特点是一次性付租赁费,且相对来说一次性租赁的费用较高,但租赁之后的使用次数却不限,因此用户使用次数、使用量越多,相对租赁成本就越低,但单机使用方式却限制了用户使用次数。正是基于以上两方面的原因,使多个用户能够同时共享多个光盘数据库已成为当务之急,于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国外研制开发了基于局域网的光盘数据库检索系统,使得多个用户可同时共享网络上的光盘数据库。

光盘数据库网络主要有两种连接方式:文件服务器方式和对等模式,也叫点对点模式。文件服务器模式中所有的光盘数据库都集中连在一台或几台服务器上,服务器上的软件被指定为专用于驱动与共享光盘数据库。局域网管理软件提供了一个虚拟文件系统的功能层,可将这个模块加载到工作站上,也可全部在服务器中,不占用工作站的资源。对等模式中全部光盘数据库驱动器接在不同的工作站上。每个连入光盘数据库的工作站允许网上用户访问本工作站的光盘数据库。在工作站上,支持光盘共享的网络软件在工作站后台运行。CPU快速地在前后台轮换以便交替处理非本地工作站用户对光盘数据库共享的访问和一个检索需要的实际操作指令。

第三代网络在图书情报工作中的应用除了基于局域网的应用,还有基于广域网的应用。广域网是相对于局域网来说的,它也是人们为了相互通信、实现软硬件资源的共享,把地理上相距较远的一组计算机连接起来。广域网技术在图书情报工作中的应用最典型的代表是全球OCLC(Online Computer Library Center)网络的形成和发展。目前,OCLC的成员和服务者已遍布64个国家的27 000个各种类型的图书馆;它的联机联合目录已达到3 800多万条记录,并以每年2百万条记录的速度在增长。

广域网下的OCLC图书馆网络,在解决地理分布上与远程联机系统有类似之处,但这种网络中的每个成员,与OCLC中心既是使用者与服务者之间的关系,成员馆可调取、检索中心的所有数据库,又是网络资源、服务的共同维护、建设者,对于中心的某些数据库和某些服务功能成员馆有直接维护和建设的权利和义务。因此这种模式下的图书馆网络,在资源共享方面走向了一个更高的层次。

2.3 第四代计算机网络

第四代计算机网络也就是今天INTERNET网络,它起源于美国国防部AR-PANET。据报道,它已连接180多个国家和地区,目前全球的用户数已突破1个亿,并且还在不断地增长。随着INTERNET在全球的飞速发展,INTERNET上先进的远程登录工具TELNET,先进的信息传输工具FTP和电子邮件,先进的信息检索工具GOPHER、WAI、WWW和ARCHIE,先进的信息制作工具HTML语言、JAVA语言等,也逐渐被应用到图书情报工作中来,这大大地改善了图书情报机构的工作条件。我们知道,无论是局域网还是单一的广域网,其在图书情报工作中的应用范围都是有局限性的,但是INTERNET不同,它是一个“网中网”,它必将对图书情报工作产生深远的影响。

3 INTERNET对图书情报工作所产生的影响

目前INTERNET网络对图书情报工作影响,主要表现在对图书情报工作中信息组织和信息服务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3.1 INTERNET网络对信息组织方式的影响

信息组织是采用各种方法和手段使信息有序化的过程,一般是通过揭示信息间内在的逻辑联系,对信息进行加工、整理、提炼,使之系统化、浓缩化,以便信息的交流。传统的信息组织主要是依靠手工来编制索引、文摘、综述等形式,局限于文献的组织,即使采用了计算机技术之后,所处理的仍然主要是二次文献信息,还需要事先人工进行著录、标引等。而在网络环境下,信息资源数量、类型、用户成分等均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对信息的组织方式产生了较大的冲击,主要表现在:(1)网络化的信息生产,使得实时信息、全文文本信息、多媒体信息等各种信息生产速度大大加快,若采用传统的信息组织方法,根本无法处理这些信息。这就要求信息的自动采集、自动分类、自动标引、自动编制分类表、自动编制词表、自动编制目录、自动编制索引、自动编制文摘等技术得到快速的发展和广泛的应用。(2)在网络上,除文本信息之外,还包含大量的非文本信息,如图形、图像、声音信息等;即使文本信息,其所包含的全文信息也占很大的比重。这些信息不同于过去的书目、文摘信息有着较为格式化、规范化的结构,它们没有规范化的格式,属于非结构化的信息,需要用先进的超文本信息组织方式来组织。(3)信息服务机构的网络化发展使得其所服务的用户明显增多,这些用户绝大多数缺乏计算机数据处理知识和必要的信息检索技能,这就要求网络的信息检索方式简便适用,能满足不同水平、不同层次用户的需要。(4)只有规范的标准化的信息组织,才能实现最大范围地交换和共享信息。因此,为了实现信息组织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就要制定信息组织的标准,让大家来共同遵守,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实现网络信息资源的共享。

3.2 INTERNET对信息服务工作的影响

网络化对信息服务工作的影响主要表现在:(1)改变了信息服务方式。传统信息服务机构主要是依靠手工向用户提供信息服务,提供信息服务的方式主要是口头咨询、定题检索、文献借阅等,计算机仅作为一种辅助工具。而如今借助于INTERNET,信息服务机构可以不与用户见面,就可接收用户的信息咨询、预借书刊、进行用户教育、用户培训等。(2)拓宽了可提供的信息资源的范围。传统的信息服务机构向读者提供信息资源一般仅仅局限于自己的馆藏。而信息网络化打破了这种格局,信息服务机构可以以INTERNET提供的全球信息为依托,对其进行深层开发、加工、组织,使之有序化,使其变为“自己的资源”。(3)扩大了信息服务的对象。传统的信息服务机构的服务对象基本局限于本地区、本校的范围。如今INTERNET的发展使得图书馆的信息服务打破了地域和国界的限制,全球任何用户只要连接到INTERNET上,都可以享受到网络上任何一个信息服务机构所提供的信息服务。(4)增添了信息传输的渠道。传统信息服务机构向用户提供服务,信息传输一般只有用户与信息服务机构的工作人员直接见面后才能完成。网络化用户与信息服务工作人员无需见面,就可相互之间信息传输。(5)赋予信息服务机构新的历史使命。网络化导致网上信息源庞杂、繁多、数据库越来越分化。用户如何在检索自己所需要的信息之前发现和定位自己所需要的数据库,成为信息服务的一个大问题。信息服务机构作为信息的集散地,在网络环境下就更应承担起网上信息源查询服务导航的重担。

3.3 电子图书馆是INTERNET在图书情报工作中应用的最终成果

INTERNET在图书情报工作中的应用最终成果将是电子图书馆的大量出现。目前已在网络上出现了一些电子图书馆,例如Yahoo、OCLC等。

电子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相比,主要特点有:(1)信息存储和管理的数字化,这是电子图书馆的最大特点;(2)文本数据库和多媒体数据库信息查询的数字化,这是电子图书馆另一大特点;(3)信息传输的数字化,这是电子图书馆的又一大特点。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特别是INTERNET的进一步推广,INTERNET将会给图书情报工作带来越来越大的影响,传统图书馆将逐渐消失,电子图书馆将不断崛起。在未来,一个信息服务机构的藏书多少将不再是衡量其的重要指标,而一个信息服务机构对已有的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的能力将会成为评价其的重要指标。所以,作为一个信息服务机构,我们应当积极培育开发和利用网络信息资源的能力,勇敢地迎接INTERNET带来的挑战,变“挑战”为“机遇”,使我们的信息服务水平真正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陈光祚.计算机情报检索系统导论.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3,7

[2]施伯乐.程序员级高级程序员级软件知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5

[3]王爱英.程序员级高级程序员级硬件知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5

[4]邓寿鹏.INTERNET发展与信息化建设.计算机世界,1997年6月16日

[5]OCLC at a Glance.http://www.oclc.org/oclc/prmo/4968ocgl/4968.htm

[6]刘刚.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借鉴OCLC的经验发展我国图书馆事业.计算机世界,1997年6 月16日

[7]程明.网络环境支持下的光盘信息服务系统.现代图书情报技术,1994(1)

(袁勤俭合著)

《江苏省高等学校图书馆学报》,1999年第1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