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让优秀走向卓越的关键

让优秀走向卓越的关键

时间:2022-02-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们对“优生”的所谓“思想品德教育”,固然包括随着他们年龄增长而注入一些新的思想品德养料,但我个人认为,更重要的还是教育他们应保持自己的一颗纯洁的童心。对少数具有出类拔萃潜质的“优生”,我们则应理直气壮地向他们提出“追求卓越”的希望。因此,优化“优生”的心理素质特别是抗挫能力,是培养“优生”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内容。一般来说,“优生”的学习成绩是拔尖的,但在

让优秀走向卓越的关键

苏锡福

导师简介

苏锡福,数学特级教师,国家级骨干教师,省级优秀教师和师德标兵,省级德育先进工作者,市“十佳”教师和“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多次获得全国数学竞赛“优秀辅导员”称号。他所教学生中有几十位进入清华、北大深造,其中还有河南省“高考状元”一名。2004年8月加盟万里,所教2006届高三(3)班学生余晓凯、楼大鹏被北大和清华录取,多次被学校评为“最受学生欢迎的老师”和“优秀导师”。他还撰写了多篇(部)论文论著发表并获奖。

案例背景

对“优生”的感情几乎是不需要培养的,因为教师对“优生”的爱几乎是天生的———比如,在学校组建新班时,几乎每个教师都希望自己班上的“优生”多一些。但我们对“优生”的认识却未必正确而且全面。

当我们第一次从《新生报名册》上认识“优生”时,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他们并不是自己教育的成果,而是学生家长和初中老师共同教育的成果。说明这一点很重要,因为这意味着我们对他们的教育同样是从零开始的教育。而且,这种“从零开始的教育”的主要依据是这些“优生”的两重性:一方面,他们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学习成绩以及各种能力与一般学生相比(注意:只是相对)是要好一些;另一方面,他们除了仍然存在着一般学生在这个年龄容易出现的“毛病”外,也存在着他们作为老师的“好学生”、家长的“好孩子”所特有的一些“毛病”。

案例过程

当我们第一次走进教室,面对“优生”时,在深感“幸运”的同时,切不可认为“优生”教育只是“维持”教育,而应该意识到:“优生”教育的艰巨性、复杂性,绝不亚于对其他学生的教育。根据我多年教创新班(优生班)的经验,在培养“优生”的问题上,主要做了如下几点。

引导“优生”树立志向

“优生”一般来说,智商较高,即使不那么刻苦,他们的学习也会在班上名列前茅,高中毕业也能考上大学。这就往往使一些“优生”不求上进。当然,从“应试教育”的角度看,这类学生固然是“上线生”;但如果他们仅以考上大学为目标,那么我们国家不过是又多了一名大学生而已,而绝不会又多了一名钱学森、华罗庚。因此,要让这些学生真正发挥出自己的潜力,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材,老师就应该引导他们树立理想,明确志向,真正做到“志存高远”。我常常通过谈心,让“优生”意识到,成绩比别人好,就意味着将来比别人多一分责任,而从现在起就应该比别人多一分努力。引导学生立志,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是给他们推荐有关伟人、名人的传记读物,使“优生”把自己放在一个更广阔的历史空间和时代背景下认识自己的使命。

帮助“优生”认识自己

一般来说,“优生”有较强的自信心,这是一件很好的事,我们应该予以保护和发展。但同时,有些“优生”对自己的不足往往认识不够,也有的“优生”对自己的人格修养、知识框架、能力结构等综合素质也缺乏科学的分析与评价,还有些“优生”对自己某些方面的发展潜力认识不足,如此等等,都妨碍着他们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妨碍着他们发展自己应有的才华,最终也阻碍着他们成长为教育者所期待的高素质人才。因此,我们应该帮助“优生”超越某些具体的考试分数和名次,通过与其他杰出的少年英才比较,通过对自己求学过程中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的冷静分析,通过各种具体的课内外实践活动……正确全面地认识自己,进而有针对性地发展自己。

教育“优生”保持童心

我们对“优生”的所谓“思想品德教育”,固然包括随着他们年龄增长而注入一些新的思想品德养料,但我个人认为,更重要的还是教育他们应保持自己的一颗纯洁的童心。这种情况应该说不是个别现象,一些“优生”随着荣誉的增多和头脑的“成熟”,虚荣、自私、骄傲自大、心胸狭隘等心灵上的毒瘤也开始滋长,而且由于他们在班上往往有较高的威信,因而他们的这些“毛病”在班上产生的消极影响也较大。教育“优生”保持童心,单靠说教是不行的,更多的时候是要让他们通过与班上同学平等相处,感受其他同学身上值得自己学习的优良品德,让他们在为同学服务的过程中体验一种奉献的幸福,让“优生”面对分数和荣誉学会淡然处之并互相谦让,以培养自己豁达而淡泊的心境。适当淡化这类学生的“优生”意识,帮助“优生”去掉他们头上自我陶醉的“光环”以恢复他们普通学生的感觉,是使他们保持一颗淳朴童心的有效方式之一。

激励“优生”超越自我

我常常对“优生”说:“本来可以得100分,却只得了99分;本来可以考上重点大学,却只考上了普通院校;本来可以成就一番辉煌的事业,却只是找到了一个谋生的饭碗……造成这种种遗憾的原因当然很多,但其中重要的原因则是本人不具有战胜自我、超越自我的勇气、毅力和能力。在未来人生的道路上,千万不要自己埋没了自己!”

对少数具有出类拔萃潜质的“优生”,我们则应理直气壮地向他们提出“追求卓越”的希望。激励“优生”超越自我的要点有二:一是尽可能多地让他们在各个方面多实践,以发现并发展自己以前没有意识到的潜质;二是鼓励他们在日常一点一滴的小事中战胜自我;甚至教育者可以有意识设置一些难题去“折磨”他们,让他们在一次次自己与自己“过不去”的过程中体验到:人生的乐趣与辉煌正是从战胜自我到超越自我。

训练“优生”受挫心理

长期处在“金字塔尖”的“优生”们,很少品尝到失败和被冷落的滋味,这就使他们的抗挫力相对较弱,一旦遇到“打击”就情绪低落、悲观失望,个别学生甚至对前途失去信心。因此,优化“优生”的心理素质特别是抗挫能力,是培养“优生”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内容。训练并强化“优生”的抗挫能力,首先不可将“优生”的身份和地位在班上特殊化,而应与其他学生一视同仁,这样,“优生”感到本来就是和一般同学一样,也就避免了因某些因素可能出现的“失落感”;其次,“优生”担任学生干部不宜搞“终身制”,而应合理轮换,使“优生”适应“能上能下”的学生干部机制;另外,对“优生”犯错误切不可迁就,而应该严肃批评,让他们习惯于挨批评,包括严厉的批评甚至必要的处分;最后,也是很重要的一点,要多给“优生”创设一些品尝失败的机会———这当然不是说要有意让“优生”不断失败,而是引导“优生”尽可能多地在不同领域不同方面摸索、尝试,在此过程中必然会有失败,“优生”对此习以为常了,将有利于他们学会坦然面对人生路上的失败、挫折和各种意想不到的打击。

培养“优生”创造能力

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一般来说,“优生”的学习成绩是拔尖的,但在“应试教育”的束缚下,“高分低能”的现象也不是个别的。而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能力特别是创造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我们绝不能满足于“优生”名列前茅的考试分数,而应有意识地培养其创造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首先是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要教育“优生”敢于“让思想冲破牢笼”———培养学生追求科学、崇尚真理的理性精神,让学生大胆地冲破迷信权威的思想牢笼,冲破盲从书本的思想牢笼,冲破膜拜师长的思想牢笼,冲破固执己见的思想牢笼!总之,让他们学会善于质疑、勇于否定、独立思考、积极创新的治学方法和人生态度。从解题的独特方法到作文的新颖构思,从独当一面地开展班干部工作到积极参与各类课余科技小制作、小发明活动……学生只要养成了创造性思维的习惯,其创造能力的锻炼机会就会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

案例追问

1.苏老师,您眼中的“优生”是如何界定的?

“优生”当然应该是指品学兼优的学生,但在不少教师、家长的眼中,所谓“优生”更多的是指学习成绩拔尖的学生(也被称为“尖子生”)。而我这里所说的“优生”,是指品德、学习和各方面能力都优于同龄人的学生。

培养“优生”的意义显然是不言而喻的。“素质教育”并非是“一刀切”的教育,而是既面向全体学生,又针对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点的教育。尽可能挖掘并发展每一个学生的潜力,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在各方面都获得理想的发展,成为我们所期望的“优生”,最终成为对民族、对国家有用的高素质人才,应该说这也是“素质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

2.按照您的说法,优生不仅仅是指学习成绩,那么,您能不能谈谈优生“优”在何处?

具体说来,“优生”一般具有以下特点:

思想纯正,行为举止文明,自我控制的能力比较强,一般没有重大的违纪现象;

求知欲较旺盛,知识接受能力也较强,学习态度较端正,学习方法较科学,因而成绩较好;

长期担任学生干部,因此演说能力、组织能力以及其他工作能力都较强,在同学中有一定的威信;

课外涉猎比较广泛,爱好全面,因而知识面较广。

3.辩证地看,您认为“优生”一般容易出现哪些方面的问题?

他们由于智力状况比较好,课内学习较为轻松,因而容易自满,不求上进;

他们长期处于“尖子”的位置,比较自傲自负,容易产生虚荣心;

在畸形的“升学率”压力下,有的“优生”容易产生互相嫉妒、钩心斗角的狭隘情绪和学习上的不正当竞争

他们从小就处在受表扬、获荣誉、被羡慕的顺境之中,因而对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远不及一般普通学生。

以上几点,只是就一般“优生”的共性而言,当然不一定每一个“优生”都是如此,但根据我的教育实践,至少多数“优生”基本如此,也许只是有的学生侧重于其中的某些方面而已,就某一位学生而言,还应该做具体的辩证分析,对症下药地进行教育引导。

读者感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