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设疑讨论迁移读写法

设疑讨论迁移读写法

时间:2022-02-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我国基础教育领域正进行着一场深刻的变革,即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而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就在于课堂教育教学。本课题将教学过程设置为“设疑”、“讨论”、“迁移”三个阶段,前两点重在构建阅读教学中的感性认识体系,并在此基础之上,形成并实施“迁移”的理性飞跃,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学生自主学习观。从而使“填鸭式”的局面得到根本改观。讨论的形式主要有小组讨论和分班讨论两种,其中四人一组的方式易操作。

设疑讨论迁移读写法

——课题研究结项报告

王笃志

课题《设疑——讨论——迁移读写法》已结题验收,现就研究过程与研究成果报告如下: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在我国基础教育领域正进行着一场深刻的变革,即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而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就在于课堂教育教学。然而,我们的语文教学仍存在不少的弊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在思想品德教育以及教学目标方面,片面强调知识的传授,忽视知、情、意、行的统一原则,忽视学习方法、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2.在教学模式上,“填鸭式”、“满堂灌”的传授教学手段依然大行其道。把学生当作了知识的容器、学习的机器,教师成了照本宣科无所不能的“传道授业解惑者”。

3.在教育受众方面,未能贯彻“为了一切学生”的教育教学原则,传统的“班级授课制”中的弊端——面向少数,照顾优生,已成为当今素质教育发展的瓶颈之一。

4.在教学内容上,基本上是从课本到课本,忽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及个性的健康发展。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克服语文教育教学中的诸多弊端,本课题将努力从本质上将对旧的教学方法模式进行改革,以期解决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中的高耗低效问题,实现当代语文教学的开放性、实用性、科学性、人文性。课题研究的意义具体体现在学生的主体地位落实方面有突破性进展,把大脑还给学生,把四十五分钟还给学生,把自主学习的权力还给学生,让学生学会思考、合作、运用和创新。让教学氛围民主、宽松,师生关系平等、融洽。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追根溯源,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在他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提出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反三”、“因材施教”等原则和方法。西方的教育家夸美纽斯和卢梭在《大教育论》和《爱弥儿》中也分别提出了自主学习的教育理念。这一切都为当代中国教育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教育部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决定》和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表达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设计课程目标,要求努力“改革课程的内容结构和实施机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本课题将教学过程设置为“设疑”、“讨论”、“迁移”三个阶段,前两点重在构建阅读教学中的感性认识体系,并在此基础之上,形成并实施“迁移”的理性飞跃,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学生自主学习观。

三、课题研究的实施过程

本课题的实施分为三个阶段,旨在使学生在听、说、读、写四个方面获得发展。简而言之,就是在语文课上,培养学生会说课文,会学课文,会赏析课文,会爱课文。用课文陶冶学生的情操。课堂评估标准为:教学目标是否体现知识、能力、情感并重;教学内容是否科学实用,有无学法指导;能否突出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教学语言是否精炼、明白、生动;教学过程是否合理、省时、高效;教学手段是否得当、优化;课堂训练是否丰富、灵活、创新。实现新《课标》提出的“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等目标。

1.第一阶段——设疑。课题组所有成员共同承担实验课任务,重点培养学生设疑的兴趣、习惯、意识,并形成能力。

(1)设疑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三方面:

a.字、词、句方面的设疑。例如鲁迅的作品《纪念刘和珍君》中,学生对文中“哀痛者和幸福者”不解,通过组织小组讨论、教师点拨,最后明确:理解重点难点词语不能离开语境。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直视“淋漓的鲜血”的勇士。将承受着最大的哀痛,并前赴后继,为世人的“幸福”赴汤蹈火,他们同时也将被后人永远“幸福”地敬仰!再如训练课上,学生对成语“首当其冲”有疑问,“冲”是“要冲”吗?通过查找资料,集体讨论,才发现“冲”其实是一种作战时攻城用的“冲车”(战车),原文是说,当时的中原小国——郑国将首先面对周边大国的军事力量的威胁。

b.正误的设疑。包括文中引用的材料是否具有准确性,思维是否符合逻辑性,用语、修辞等是否是唯一的等。例如,教《失街亭》一课,学生对“犄角之势”一词提出怀疑,经过小组研讨,对照《成语词典》,结果发现,人教版的新教材注释有误,“犄角”与“掎角之势”在音、形、义上是有差异的。

c.对文学作品中人物的形象、情感、命运等的设疑。例如教话剧《雷雨》一课。同学们对周朴园的认识存在分歧,对沈从文的小说《边城》中的“翠翠”的命运结局的推测不一。总之,学生能在无疑处有“疑”,将小“疑”小“进”,大“疑”大“进”。从而使“填鸭式”的局面得到根本改观。

(2)设疑的形式主要有以下两种:

a.教师设疑。可以按事先设定的程序,依次提出问题,问题或疑问贯穿整个课程。例如教《邹忌讽齐王纳谏》,就适合用这类方法,从“三叠”问法的设计到齐王纳谏后的三个结果的依次呈现,使文章的脉络和教学的思路统一,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还可以组合问题设疑,即把文章的重难点组成一个题块,这些组合性问题在内容上互为关联,结构一体,能帮助学生提高整体的认识与把握能力,例如《孔雀东南飞》中,分析刘兰芝、焦仲卿、焦母、兰芝兄四人的思想性格特征。使学生学会在比较中分析,从而把握这首长诗的社会意义。

b.学生设疑。在文中以眉批、旁批的形式设疑(新教材在印刷上的留白设计意图也在于此),在小组讨论时互动交流,问题积少成多,达到资源共享,让智慧的火花在一次次的撞击中闪现。各小组还可通过竞猜游戏或竞赛等形式释疑。

2.第二阶段——讨论。讨论的形式主要有小组讨论和分班讨论两种,其中四人一组的方式易操作。教师要作好宏观调控,要适时进行点拨、启发,随时参与小组讨论气氛较热烈的一组,积极营造各抒己见、求同存异的氛围。强调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信息资料、学习方法、心得体会、思想情感的交流,强调体验的全方位、立体化交流。鼓励大胆假设,仔细求证,推崇创新,实现思想思维的开放。课题组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尝试探索,总结出了几种常用的讨论形式或方法。如群策群力、七嘴八舌式;团结互动、几人合力式;先入为主、课前预习讨论式;余音未了、课后咀嚼讨论式等。

3.第三阶段——迁移。一般从两个途径实践,一方面是写作,另一方面是学生登台讲课或说课。

写作方面:作文是学生表达思想感情、思索人生社会的最佳形式。在作文训练中,一般采用两条线做法:一是按教学大纲要求进行教材配套单元作文训练。一是征题作文。大作文双周一次。课外练习单周一次。树立开放性的写作:即作文内容与形式的开放,即确立学生写作的主体地位,弘扬学生的个性,丰富学生的思想,培养学生的理性思辨能力及创新能力。在此阶段,课题组成员学习并努力实践以下几个理论观点。一是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加强指导学生学习过程、直觉思维、内在动机和信息的加工、贮存、提取;二是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生活教育理论,以及美国教育家科勒涅提出的“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的理论。

研究中学生写作心理的几个特点。一是思维的创新性和思维的跳跃性,二是灵感的突发性和情感的独特性。

确立作文训练迁移的几个具体目标。一是写作题材开放,二是思想真实深刻,三是情感真切动人,四是联想想象丰富、语言个性化。

探索评改方式,培养学生评改能力。即指导学生依据训练目标互评互批。取长补短,交流提高,评语贵在激励,形式可采取旁批眉批小结等。强调真诚对话,平等沟通。并大力推荐佳作奇文或在班上范读,或向外推荐发表。

学生登台讲课或说课:培养学生自主式讲课的迁移能力。学生讲课或说课的内容取材于配套的《语文读本》,教师先圈定一些与单元教学联系较紧的篇目,以任务的形式或学生自己选文的形式分到各语文学习小组,由小组集体备课,教师进行必要性的辅导,并及时提供一些学生难以找到的资料。学生登台讲课的方式方法有:a.主持人导演法。即由2~3名学生像电视节目《幸运52》的主持人一样。在课堂上通过有趣的提问、台上台下的互动,引导同学阅读分析文章。b.游戏法。如对对联、口头作文、成语接龙、语文知识猜谜等。c.表演法。如诗词朗诵,戏剧小品表演等。d.讨论或辩论对抗赛。

四、课题研究的成效

1.探索了一套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素质教育要求的语文教学模式。本课题既有理论上的科学依据,又有实践上的可操作性。经过实施“设疑——讨论——迁移”的模式教学的实践。教师授课效果有了质的飞跃,学生整体学习成绩提高较快,形成了学生学得愉快、教师教得得心应手的良好局面。

2.实现了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实验目标。语文课堂不再是死气沉沉的一言堂,代之以“百家争鸣”式的互动参与,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得到全面提升。课题实施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浓了,思维活跃了,好提问、勤思考、多动手已蔚然成风,由教师辅导学生发表的习作、论文数不胜数,优秀习作汇编于同文中学《学生习作选》和校刊《同文教育》及校报《樟苑风》。其中。实验班毕业的学生冷愈芳成为江西省电视台的主持人,伍晓迪同学取得九江市中考状元,并在高考中被清华大学录取(语文中考分和高考分分别为112分、130分)。实验班的整体成绩在平时的期中期末和中考高考中,平均分都优于对比班。

3.促进了课题组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在课题研究实施过程中,课题组成员努力钻研学习,积极思考并撰写教育教学论文,其中王笃志教师的论文《语文阅读课范式简介》获2004年全国中语会论文评比二等奖。他承担的市级多媒体示范公开课《雷雨》得到高度评价;谭皓辉老师的论文《营造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获得九江市中语会二等奖;刘珩老师的论文《加强语感训练,解决作文中语言问题》,获得江西省中语会教学优秀论文评比二等奖。

五、课题研究存在的问题

1.学生设疑易流于肤浅,提出问题离散性大。

2.教师调控的分寸与教学过程的进度快慢不易把握。

3.如何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达到因材施教的教学理想境界,还待进一步探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