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父母的虚荣心

父母的虚荣心

时间:2022-02-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所谓的面子教育就是父母在自己虚荣心作用下产生的一种错误的教育观念。在中国面子教育尤为严重。其实面子教育反映在父母的作为上就是盲目攀比心理。父母没有把孩子当成一个有独立思想的人,为了自己的面子就要给孩子施以压力,孩子也必须服从家长的安排。正是父母的虚荣心、攀比心、功利心才使他们把自己最大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给孩子施以巨大的压力。有70%的学生特别反感父母拿自己同别的孩子比。

5.父母的虚荣心——“面子”教育

很多父母让孩子去上培训班,其目的不在于让孩子娱乐,而在于让孩子别“耽误”了假期的大好时光。很多父母都是把孩子的成绩当做自己的荣耀,自己没有实现的愿望想在孩子身上实现,正如一些父母所说的那样:“我为什么给你花钱,生你,养你,是为了你长大了有出息,给我们挣脸。”所谓的面子教育就是父母在自己虚荣心作用下产生的一种错误的教育观念。

一家有两个儿子,老大天资平平,而小儿子却聪明过人,成绩优异,才艺精通。可想而知,这小儿子为父母争了光,也是亲友们夸奖羡慕的对象。父母便放弃不争气的大儿子,投资时间、金钱来重点栽培小儿子。为他选好的学校,课外也花重金带他到处拜师学艺。

高期待、高压力下的老小,很羡慕哥哥的清闲自在,但他还算听话,直到高中毕业都是各方面出色的好学生,又进入了人人向往的哈佛大学,父母更为之自豪无比。然而,从哈佛毕业之后,老小却什么事都不想做。他告诉父母:“我已向你们交了差,你们有了个哈佛毕业的儿子,够有面子了。但我从小就在高压力下生活,如今已经精疲力尽,该是我放松一下,按自己的方式生活的时候了!”这个哈佛毕业生多年闲荡,无所事事。而老大,没有过多的压力,有了更多的时间和机会去自己学习和选择,接触更广泛的项目,获得综合知识技能,找到自己喜爱和擅长的领域,而且培养了自信、自立、自强精神,大学毕业后创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

这就是面子教育。归根结底,这大多源于传统陈旧的思想观念。如“扬名声,显父母”“光宗耀祖,为家族添彩”。

在中国面子教育尤为严重。其实面子教育反映在父母的作为上就是盲目攀比心理。在很多家庭,父母都喜欢把自己的孩子和别人家的孩子作比较,尤其是独生子女家庭,父母更喜欢作这样的比较。比如,一些父母常常对自己的孩子抱怨:“你看人家小李又考了100分,多聪明!你怎么这么笨呢?”“人家小牛多懂事,会招呼人,多懂礼貌!你怎么见人就成了哑巴呢?”父母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看到差距,知道自己的不足,好有个努力的方向,但是话语里的责备埋怨情绪也显而易见。

希望儿女成龙成凤,父母的心情可以理解。作为独生子女的家长,他们不愿意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于是,他们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比,希望寻找一条捷径来超过别人。他们认为,别的孩子没学的知识他的孩子要先学,别的孩子在学校学的知识他的孩子还得请家教在家里学,从而进一步得到巩固。父母的这种攀比心理,产生的根源主要是:希望自己孩子处处比别人家的强,恨不得他小小年纪就出人头地。

还有一些父母喜欢拿自己的过去和孩子比。这样也是不可取的,毕竟年代不同,社会现状不同了。父母不要有一厢情愿的“补偿”心理,将自己未实现的愿望,过早过重地寄托在孩子稚嫩的肩上。对孩子提一些不切合实际的要求本身就是不科学的教育方式。

中国的传统观念就是孩子是自己的附属品,是自己的面子。父母没有把孩子当成一个有独立思想的人,为了自己的面子就要给孩子施以压力,孩子也必须服从家长的安排。而且,长久以来,中国传统观念就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而且,只有读成“状元”才算完美,才有出息,也才能表现出父母教育的成功。正是父母的虚荣心、攀比心、功利心才使他们把自己最大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给孩子施以巨大的压力。孩子的成功实际上是父母的一种满足。

很多的父母为孩子报了各种的培训班。对于为什么要让孩子这么超负荷地学习,父母的回答是,别人家的孩子都在学这学那,如果自己的孩子不学,将来长大了赶不上别人,竞争不过别人怎么办?当看到别人家的孩子请了家教,自己就赶紧给孩子约了补习的老师;看到别人家的孩子在学绘画,自己也让孩子学起了画画;看到别人家的孩子能背不少英语单词,自己赶紧又让孩子补起了英语。“砝码”就是这样给孩子逐渐加上的,而且越加越重。

有70%的学生特别反感父母拿自己同别的孩子比。一个同学说,他的作业一写错,妈妈就大嚷:“你看人家某某某学习多好,像你这样还想考大学,没门!”这些话总让他感觉自己低人一等。还有个同学说,妈妈老拿她跟别人比,有时正看电视,妈妈会突然心血来潮说她不如电视里的好,说什么跟人家比真是一个天一个地,还叹气说咋会生个这样不争气的孩子!妈妈越是这样,她就越和妈妈作对,从而形成了叛逆的性格

作为父母,没有理由将孩子与他人盲目攀比。因为,每一个孩子天生就不是一个样,遗传基因决定了个体间的差异。每个孩子的家庭情况不同,父母的素质也不同,其职业、文化水平、道德修养、健康状况、生活经验、育儿知识等各不相同,投入在家庭教育上的精力和时间不一样,教育效果自然也不同。所有这一切差异。必然会体现到孩子的身上来,因此,父母切不可盲目攀比,那样会对孩子的成长不利。

作为父母,更应该意识到盲目攀比的诸多害处:容易使孩子丧失自信心,认为自己什么都不行,比别人低一等,失去积极进取的动力,成为孩子世界的“惰性成员”;会使孩子经常处于沉重的精神压力之下,情绪过度紧张,严重的还会导致心理疾病;父母容易产生“恨铁不成钢”的失望心理,对孩子失去信心和热情;孩子渐渐地害怕与父母诚实交流,形成恶性循环;孩子容易疏远父母,以为父母不喜欢自己而喜欢别人家的孩子,影响了亲子关系;经常性的攀比,会影响孩子的人际交往。例如:“人家小刚就是比你强,每次考试成绩都比你好。”这样的话语不但激发不了孩子的进取心,相反,容易使孩子对拿来作比较的孩子产生敌视心理,造成孩子之间的隔阂。

教育专家们提醒年轻父母,一定要摒弃教育攀比、急功近利的心态,培养孩子“全优”不太现实,不如多花些时间发现孩子的兴趣和特长,让他感受生活乐趣与亲情的温暖,培养良好的性格和品格。

孩子并不是父母生命的延续,也不是生命的简单重复,而是另一个生命的开始。在给予他生命之后,他就已经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而存在了,父母不再有控制或设计他未来的权力。他有自己的特质,每个生命的遗传密码都是独特的。唯有尊重个体的差异、发扬生命的个性才会有真正的成功,世界才会因此而丰富多彩。作为父母要走出攀比的误区,去了解孩子,发现他们的优点。

办法一:发现不同点

爱迪生上小学时,学校买来了新教具,他很好奇,全给拆了,又装不回去,气得老师请来了他的妈妈,说:“你的儿子太爱拆东西了,你要让他改改这个毛病!”

“我观察儿子很久了,他跟别人最大的不同就是喜欢拆东西,你叫他改掉这一点,那我儿子不就跟别人一样了吗?”喜欢拆东西,实际上就是好奇心强,是智力开发的动力。正是受到妈妈的鼓励,爱迪生的动手能力越来越强,最终成为20世纪对人类贡献最大的科学家之一。可以说,没有爱迪生的母亲,就没有爱迪生的成功,是她发现了儿子的与众不同之处,发现了儿子的才能,也保护了儿子珍贵的好奇心。

办法二:发现闪光点

“生活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心灵。”这是我们常常说的一句话。其实父母们的攀比心理就是忽视了孩子本身存在的优点,总认为自己的孩子不如别人的好。父母要注意发现孩子的闪光点,细细地品味。每个孩子都有值得学习的一面,而每个孩子也有他闪光的一面。

唯有承认个体差异,发掘孩子的潜质,发展孩子的兴趣,发挥孩子的优势,才是科学理智的教子态度,才有可能把孩子培养成才。

流行于父母中的攀比之风,当棒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