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虚荣心结出的恶果

虚荣心结出的恶果

时间:2022-02-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显然,自闭效应,即自欺欺人的现象存在,将妨碍自己的发展。第一要加强自身修养,解决自欺欺人中的“自欺”问题。我们要从各个方面来思考、检查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标准,如果不符合,就要“自讼”,决不能为满足虚荣心而编造理由自己欺骗自己。第二是正确对待别人的评价,解决自欺欺人中的“欺人”问题,虚荣心是造成自闭效应的重要原因。简言之,利用一切手段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出现所谓爱“面子”的现象。

八、虚荣心结出的恶果——自闭效应

一位哲人说过:“一个人最大的敌人是他自己。”这话乍听太无道理:自己还会和自己作对?成为自己的敌人,而且是最大的敌人?其实这是因为存在着自闭效应。

所谓自闭效应,简单说就是自欺欺人的现象。

自欺欺人的事是比较多的,中国有一个“掩耳盗铃”的故事就是典型:一位小偷要偷别人的门铃,又怕铃响惊动主人,于是捂往自己的耳朵去偷铃铛,后果当然是被当场抓住。鲁迅笔下的阿Q也算得上自闭的高手,每当自己吃了亏,挨了揍,一句“儿子打老子”,似乎就占了天大的便宜,于是心安理得地唱着:“我手持钢鞭将你打!”扬长而去……

为什么会出现自闭效应?这是因为,人的行为总要受到两方面的评价:一方面是事后自己内心的评价,另一方面是别人的评价:赞美或贬斥。

从内心评价看,人总是有一种自我尊重的动机,一般说来,总认为自己是优秀的,自己的行为总是正确的,因而出现社会上称为“老正确”的人。如果承认自己的行为不对,那么就会伤害内心深处的自我尊重,出现内疚感,于是想方设法为自己找辩护的理由,维护自我尊重,从而出现了自闭效应。

从别人的评价看,由于人类内心存在的自我尊重,导致喜欢听对自己赞美的话,正像W.詹姆斯指出的:“人类有种先天的倾向,这就是使自己被人注意,引起他人的好感。”当自己做了错事后,由于自尊心膨胀而导致的虚荣心迫使自己开始制造假象,企图哄骗别人,希望得到别人的同情、青睐和羡慕。

显然,自闭效应,即自欺欺人的现象存在,将妨碍自己的发展。清代著名教育家戴震谈到人的自闭心理时说:“其得于学,不以人蔽己,不以己蔽人;不为一时之名,亦不期后世之名,有名之见其蔽二:非掊击前人以自暴,即依附昔儒以附骥尾,二者不同,而鄙陋之心同。”这是很有先见之明的。那么,我们怎样克服自闭效应?我们知道自闭现象的本质是自欺欺人,因此,我们就要从避免“自欺”和“欺人”两方面入手克服。

第一要加强自身修养,解决自欺欺人中的“自欺”问题。修身养性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其提倡者为孔子,即他的“内自省”、“内自讼”:

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思义。

已矣乎!吾未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这就是说,一个人的言行可以通过自我反省来觉察,有所觉察才能克服缺点,发扬优点。我们要从各个方面来思考、检查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标准,如果不符合,就要“自讼”,决不能为满足虚荣心而编造理由自己欺骗自己。

孔子的学生则说得更明了:“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而不习乎?”翻译为现代语言,那就是: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的行为:为别人考虑问题是否至诚?与朋友交往是否讲信用?学习了教师传授的知识后是否反复体会?这种自我反省、自我评价的办法,成为儒学道德修养的一种定式,并被后人加以充实。明朝王守仁是一位卓越的哲学家、教育家和军事家,他创立了阳明学派,他提出了“知行合一”和“知行交进”学说,主张“无事,便思有闲杂想念否?有事,便思有粗浮气否?得意,便思有骄矜辞色否?失意,便思有怨望情怀否?时时检点,得到从多到少,从有入无处,才是学问的真消息。”“一念之差,足丧平生之善,终身检饬,难盖一事之愆,从五更枕席上添勘心体,气未动,情未萌,才是本来面目,向三时饮食中谙练世味,浓不欣,淡不厌,方为切实功夫。”

正是这种专挑自己毛病的反省,便得自己知道自己的得失,有效地抑制了人们思想深处的自我尊重,从而避免了自闭效应的出现,使自己逐渐走向成熟。

第二是正确对待别人的评价,解决自欺欺人中的“欺人”问题,虚荣心是造成自闭效应的重要原因。我们总是希望得到别人的理解、赞扬,不希望听到批评、指责。因此,当我们取得成绩时,我们往往把芝麻吹成西瓜,“无实事求是之意,有哗众取宠之心。”而当我们失败时,我们会淡化错误,把西瓜化为芝麻,会把责任拼命往客观推,甚至往别人身上推。这一方面使自己内心的自我尊重得到满足,另一方面,则会让别人给予好评。于是,出现文过饰非,言过其实,甚至编造假象哄骗得到不应该得到的荣誉。简言之,利用一切手段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出现所谓爱“面子”的现象。

有一则笑话说,在一次宴会上,一个财主感到身上痒痒地,一摸,是个虱子,但由于面子问题,不敢当众掐杀,于是把它丢到地下,还说:“我以为是个虱子,原来不是虱子”,旁边一个为了戳穿其西洋镜,于是离席观察,说:“听你说不是虱子,我也以为不是虱子,可它实实在在是个虱子。”这是典型的爱虚荣的笑话。

克服虚荣心的办法有两条:

一是明确我们做事不是做给别人看的,也不是做给别人评的。我们的行为,一般都是围绕一定的目标而进行的,其目的是实现既定目标,而不是其他。通常,由于别人对我们的目标不了解,因而,其评价就往往不正确,如果我们为了迎合不正确的评价,势必改变我们设计的达到目标的途径,从而实现不了目标。为了让别人说好而舍去目标的实现,或者说为满足虚荣心而放弃目标,这实在是不明智的。然而,这种为满足获得上级表彰的虚荣心而造假的事,实在太多了,教训也太深刻了。1958年全国出现的浮夸风和当今存在的“数字出干部,干部编数字”的怪圈,其根本原因就在于许多领导人好大喜功的虚荣心所致。

二是有自己的原则。应该说,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是美德,然而听风就是雨,就未必合适。有一个《爷爷、孙子、驴》的故事:爷爷领着孙子去赶集,赶着一条毛驴上路了。走了一会儿,见到一群人,就有人说:“你们看啊!这两个笨蛋!放着驴子不骑而走路。”爷爷一听,对呀!于是叫孙子骑了上去,自己跟着走。走呀走,遇到一群老头,一个老头又喊:“看!这个忤逆种,年轻轻的骑着驴,让老人走路。”爷爷想,有道理!于是叫孙子下来,自己骑了上去,走啊走!又遇到一群吱吱喳喳的姑娘,其中一个姑娘突然尖声叫了起来:“看啊!这个老不死的心多狠,自己骑着驴,让这么小的孩子走路!”老爷爷又觉得有理,于是把孙子也叫上,爷孙俩都骑着驴走,结果又遇到一群农民,其中一个又喊了起来“哟!真不知爱惜牲口,你们是想把它压死吗?”爷孙俩没法了,于是,找来绳子,把驴子捆了个脚朝天,爷孙俩扛着走路。结果,骂的更多了:“白痴!真是白痴!”爷孙俩实在找不出办法来了。爷爷说:“让人去说吧,我们走我们的路。”这虽是一个故事,却深刻地告诉我们,在听别人意见时,一定要有自己的主见。通常,我们在行动之前,一定要广泛征求意见,为目标的实现制定科学的、合理的方案,而一旦方案确定,则要坚定不移、坚信不疑地干下去,“让别人去说罢,我们走我们的路”,说得多好啊!

总之,只要加强自我修养,克服虚荣心,自闭现象是可以克服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