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最后通牒的实验结果

最后通牒的实验结果

时间:2022-03-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大量的实验表明,上述理论上的极端分配结果出现的频率非常小。有意思的是,最后通牒博弈的结果是相当稳健的,承受住了来自各方的质疑。于是他们以相当于埃塞俄比亚一个普通工人三四个月工资收入的利益在埃塞俄比亚进行最后通牒博弈,结果依然与前面提及的事实并无太大出入。另一项有趣的实验结果表明,提议者的不同产生方式也会影响到最后的结果。
最后通牒的实验结果_用博弈的思维看世界

大量的实验表明,上述理论上的极端分配结果出现的频率非常小。通过数百次在不同国家、用不同钱数做实验的结果表明,大多数提议人分配给回应者40~50元,分配给回应者50~70元的情况极少见,分配回应者小于20元的方案被拒绝的概率很高(约40%~50%),拒绝的可能性随着钱数的增加而减少。

英国博弈论专家宾莫也为此做了实验,发现提方案者倾向于提50∶50,而接受者会倾向于:如果给他的少于30%,将拒绝;多于30%,则不拒绝。

有意思的是,最后通牒博弈的结果是相当稳健的,承受住了来自各方的质疑。比如,有人认为,这一结果可能会和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传统、道德习俗等有关,而来自欧洲、美洲、亚洲许多国家的研究依然得到了大致相同的结果;也有人认为,可能跟受试对象通常是学生有关,于是有些最后通牒实验则利用了学生以外的对象(比如公司的CEO),实验结果并未受到挑战(CEO表现出的行为比学生的行为更倾向于公平分配)。

最大的批评来自对利益刺激的质疑,批评者认为分配利益仅100元,回应者拒绝方案损失也不大,如果分配的利益是10万元,分给回应者1万元这样的不公平方案回应者还会拒绝么?当然,这样的实验很难做,因为需要的实验经费实在太高了。不过实验经济学家还是找到了解决办法。100美元在美国不算什么,但是在其他一些非常贫穷的国家(比如埃塞俄比亚)却很值钱。于是他们以相当于埃塞俄比亚一个普通工人三四个月工资收入的利益在埃塞俄比亚进行最后通牒博弈,结果依然与前面提及的事实并无太大出入。

最后通牒博弈只是确认了分配结果是趋向于公平结果的,但并不能证明提议者的动机就一定是利他的,因为不能排除这样的可能性:提议者正是因为害怕被回应者拒绝才提出较为公平的分配方案。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可以确认,公平理念的确是影响经济行为的一个原则,因为提议者之所以在其信念中认为不公平分配有可能遭到回应者拒绝,那是因为他相信回应者有着对公平的偏好,他也相信回应者有可能牺牲其经济利益来维护其认同的“公平”。在课堂上,我也曾经问过一位学生,如果10万元中分给他2万元,是否愿意接受,我的学生明确地回答说:“拒绝。”我又问:“岂不是白白损失了2万元,对你有什么好处啊?”学生的回答是:“对方损失8万元,我感觉还是很爽的嘛!”这背后的逻辑是学生对二八开的分配比例的强烈不满。

公平的观念绝不是人类所特有的。曾有人在动物中也做了一个有关分配公平性的实验。首先,让两只僧帽猴学会了用鹅卵石来换取手中的黄瓜片。然后,让两只猴子坐在一起,玩起了交换游戏:先用一片黄瓜和一只猴子换鹅卵石,再用一片黄瓜和另一只猴子换鹅卵石。这个游戏一共进行了25次,他们开始改变游戏规则:他们仍然用一片黄瓜和其中的一只猴子换鹅卵石,但却用三颗葡萄和另一只猴子换鹅卵石。于是,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那只只能得到黄瓜的猴子,刚才还高高兴兴地吃着黄瓜,却突然表现出一种厌恶的情绪并显得非常激动不安,它不但把鹅卵石丢出了测试室,甚至把黄瓜片也丢了出来!这可是它平常从不会拒绝的食物啊!弗朗斯•德•瓦尔写道:“这种强烈的反应肯定和我们人类所熟知的反对不平等的情绪是对等的。”

另一项有趣的实验结果表明,提议者的不同产生方式也会影响到最后的结果。曾有人做过这样的两组对比实验:第一组,提议者通过随机的方式产生(如扔硬币),结果提议者给对方的均值比例是43.7%,其中回应者选择拒绝的比率是8.3%。第二组,提议者通过智力测试的方式产生(如根据成绩高低),结果提议者给对方的均值比例是36.2%,其中回应者选择拒绝的比率是0%,没有一个回应者选择拒绝,都接受了提议者的分配方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