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聋生“习得性无助”现象心理咨询案例报告

聋生“习得性无助”现象心理咨询案例报告

时间:2022-02-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心理学上把这种现象称为“习得性无助”。唐某,女,8岁,听力障碍,聋校小学一年级学生,是家里的独生子女。经“希一内聋生学习能力测验”测试,得分107,智力正常,学习能力处于中等水平。唐某形成了“习得性无助”。“习得性无助”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不能被看作是由单一因素引起的。通过认知疗法,唐某“习得性无助”问题中的成就动机低和认知偏差有了一定的改变,逐步建立起正确的认知方式。

聋生“习得性无助”现象心理咨询案例报告

田娟[1]

摘 要:教学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现象:学生在学习时缺少动力和进取心,遇到挫折时又大多倾向于放弃,甚至对自己能力范围内的任务也不能完成,而且认为自己无论怎样努力都不能取得成功,在情感、认知和行为上表现出消极的、特殊的心理状态,情绪抑郁、焦虑,并以自暴自弃的形式表现出来。心理学上把这种现象称为“习得性无助”。它指的是一个人经历了挫折和失败后,在无能为力的时候所再现出来的失助状态。

关键词:聋生;习得性无助;合理情绪疗法;代币制

一、一般资料

(一)人口学资料

唐某,女,8岁,听力障碍,聋校小学一年级学生,是家里的独生子女。无重大躯体疾病历史。无家族精神疾病史。父母听力正常,均为进城务工人员,在城里做小生意,家庭经济状况一般。

(二)个人成长史

先天性听力障碍,3个月时发现听力在100分贝以上,属于重度听力障碍,由于父母文化程度不高,不懂得聋人早期听力康复训练,因此错过了语言学习的关键期,6岁时才送到聋校康复部学习,但是基本没有什么效果了。

二、主诉与心理辅导员的观察,他人的反映情况

主诉:与同学关系疏远,常一人独处,最近还不想上学了。想改变自己成绩不好的状况,但是发现自己虽然用功了,考试成绩还是不理想,而且自己的努力也没有得到老师的认可和肯定,依然因成绩不佳受惩罚、挨批评。渐渐地怀疑自己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认为学习成绩是无法改变、无力控制的,从而逃避学习。上课听不懂就不听,作业不会写就不写,试卷稍难一点就不做。同时,认为自己因学业不好不受欢迎,也不好意思与同班同学一起玩。由于成绩和人际关系不好,常常与各种“好事”,如评选“三好”学生、参加各种竞赛和社会活动等无缘。于是她干脆自暴自弃,厌学弃学,破罐子破摔。现在唐某常常觉得烦躁、绝望、害怕、心灰意冷,对人也冷淡、退缩、被动。

心理辅导员观察唐某说话的时候情绪不稳定、烦躁,每次向她提出一个问题,她第一个动作就是五指打开轻轻放在额头上,眉头紧锁,然后比出一个手语“不知道”,如果引导她再想想,告诉她不着急,她才会慢慢回答。唐某性格内向,不敢正视心理辅导员的眼睛,比手语的速度很慢,不流畅。

班主任老师反映她上课时漫不经心,或睡觉,或低头做小动作,不完成作业,考试题目稍难就交白卷,无论老师怎么批评就是屡教不改。每个老师提到她时,都是摇头、叹息。

同学们认为她不喜欢动脑筋,学习成绩不好,喜欢自己一个人玩。父母反映以前在家里写作业时遇到不懂的题要求父母直接告诉她答案,不喜欢读书,喜欢看电视和上网。这段时间早上叫她起床上学,她就哭,还说不想上学了。

三、评估与诊断

经“希一内聋生学习能力测验”测试,得分107,智力正常,学习能力处于中等水平。“Piers-Harris儿童自我意识量表”(6~ 16岁)测试,唐某的自我意识水平总分为21分,远低于正常值范围,行为、合群、智力、学校情况与正常值的差异显著,焦虑、幸福与满足的差异显著。

唐某形成了“习得性无助”。习得性无助指的是一个人经历了挫折和失败后,在无能为力的时候所再现出来的失助状态。它在认知、动机、情感甚至个性品质上都存在一定的问题。“习得性无助”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不能被看作是由单一因素引起的。

四、咨询过程

(一)第一次咨询

1.咨询目的

通过心理测试了解来访者的具体情况,了解她的个人喜好。

2.咨询过程

运用摄入性谈话与唐某交流,了解她的行为以及她对行为的看法,询问基本情况,了解其成长过程尤其是重大事件,建立良好的关系,然后指导填写登记表。进行“希一内聋生学习能力测验”“Piers-Harris儿童自我意识量表”(6~ 16岁)测试和“SCL—90心理健康测试”。将测验结果反馈给任课教师及家长,并作出问题的初步分析。通过再现事件,着重让唐某表达“当时怎么想,怎么做,感觉如何”,目的首先在于让唐某宣泄,其次在于让任课老师学习与唐某沟通,以增加对唐某的了解和支持,配合今后的辅导、咨询工作,同时可以顺势引导今后如何做会更好。

在和唐某的交谈中,发现她存在很多不合理认知,消极地评价自己,例如:认为自己“一无是处”,任何问题对于自己来说都很困难,自己很笨等等,还有很强的畏难情绪。给唐某布置了咨询作业:请她找出自己的各种优点。

(二)第二次咨询

1.咨询目的

(1)树立“失败是成功之母”的理念,每当脑海里出现“我很笨”的想法时,将其转换为“我能行”。

(2)运用收集到的相反证据进行反驳,帮助唐某进行合理定位

2.咨询过程

首先,与唐某一起分析唐某的各科考试试卷,找出部分题目重新做一做,教会唐某从相反方面思考:考试试卷真的太难吗?引导唐某,使其意识到其实考试的内容都已学过,只是一时没想起来。另外,让其跟同等水平的能顺利解决该问题的学生相比,让她意识到别人能解决,那自己也应该不成问题。

其次,引导唐某正确认识自己的特长和优点。引导唐某自问:我真的笨吗?在此基础上,鼓励全体任课教师和同学针对唐某的闪光点给予充分的肯定,教会她正确认识自我。教师的肯定对其恢复自信和合理定位将起到极大的帮助。

(三)第三次咨询

1.咨询目的

运用认知疗法的合理情绪理论,改变内心评价。

2.咨询过程

首先,与唐某一起分析为什么两个人经历同样的事,却可能会做出截然不同的反应。运用身边的事例介绍合理情绪理论,进而指出唐某存在太注重结果、急功近利的不合理思维,而一旦失败就认为会被人瞧不起,就抬不起头来。因此还没开始行动,就肯定自己无能力获得成功,也就开始害怕。她为此非常自卑,怕别人瞧不起,于是就疏远同学、逃避学习,从而不断遭遇失败。

其次,引导唐某展开辩论训练,使唐某将成功归为努力和能力,将失败归为学习方法不当、不够努力等外部因素,停止对自己使用消极否定的词语。要承认自己的不完美,人总会犯错误。对待自己要宽容,相信自己经过努力也会成功,从而有效保护自己的自尊和自信。

(四)第四次咨询

1.咨询目的

运用行为矫正的方法改变其学习困难状况,建立适应性学习行为。

2.咨询过程

通过认知疗法,唐某“习得性无助”问题中的成就动机低和认知偏差有了一定的改变,逐步建立起正确的认知方式。但是,如果唐某的学习不良状况得不到改变,前面的努力仍然白费。接下来我运用行为矫正的方法改变其学习困难状况,建立适应性学习行为。在利用该方法过程中,我制定适当的目标,每一步该怎么做,都制定出相应的计划和可以给予强化的标准,一旦所需行为出现,立即给予正强化。

首先,全体任课教师、家长与唐某一起拟定“行为代币的标准”。第一步的标准是上课专心听讲。一旦出现了上课专心听讲的行为,就给予强化(表扬)。第二步的标准就是在一定时间(连续5分钟左右)上课专心听讲的次数增多予以奖励。第三步的标准就是在遇到困难后,仍然坚持上课专心听讲,给予奖励。在此基础上,三方拟定“行为代币价值表”,见表1。

表1 行为代币价值

根据唐某的喜欢和爱好,确定代币交换系统,即正强化物(见表2)。

表2 代币交换表

备注:

(1)小红花由班主任发放;

(2)执行代币时间为4个月;

(3)唐某和任课教师同意代币内容;

(4)全体任课老师认真监督,及时实施。

接着,我联系全体任课教师、唐某和家长,联合制定具体的实施计划,并形成书面文字。其目的在于在本学期里,改变唐某不做作业和遇到难题就放弃的坏毛病,养成按时完成作业、不懂就问直到弄懂为止的好习惯。在实施过程中,采取正强化的方法。相关措施包括:

(1)指导设计记录表(见表3);

表3 作业记录表

备注:是否完成作业记录次数,能否奖励打“√”,奖励方法参见“代币制”。

(2)指导制作警示卡(按时完成作业),督促唐某经常提醒自己要按要求完成任务。

(3)在班上组成学习小组,与唐某一起完成作业。

(4)每天晚饭前自我记录作业完成情况。

(5)临睡前反省一天的作业情况,有进步就大声说一遍:“我进步了,继续努力。”

(6)自我监督和评价。唐某根据记录表每周总结自己的情况,并写一篇关于自己行为变化的周记,取得进步自我强化。

在唐某自我监督和评价的基础上,任课教师、同学及家长从外部进行督促和检查。任课教师及时批改唐某的作业并给予指导,及时表扬和强化,提醒监督,同学及时督促和检查作业,并帮助解答问题,这在计划实施之初尤其重要。

五、咨询效果

通过前后数次咨询,基本达到了咨询的目标,取得了较好的咨询效果。唐其有了较大的变化,特别是在自信心的树立和焦虑的改善方面有了明显的效果,能够适应学习环境。唐某变得自信和快乐了,学习有进步,感觉自己并不比别人笨,更重要的是她明白只要付出努力就一定会得到回报。“习得性无助”学生的学习不良更多的是因为其学习习惯的不正确。这也是其情绪失调和认知障碍的根源。通过行为矫正可以促使其改正不良行为,获得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激励她的学习动机。认知疗法和行为矫正相互配合,不仅可以改变“习得性无助”学生的动机和认知障碍,还可以矫正学习不良行为,从而达到“习得性无助”真正改善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美]桑特洛克(Santrock,J.).教育心理学[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5.

[2]贾晓波.走出心理误区:中小学生心理辅导与咨询案例[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4.

[3]杨敏毅.中学生心理辅导实用技巧与案例[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

[4][加]G·马丁,J·皮尔.行为矫正——有效的心理疗法[M].林殷沪等译.北京:科学出版社,1991.

【注释】

[1]田娟,重庆市聋哑学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