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问题”学生的类型

“问题”学生的类型

时间:2022-02-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学习受到挫折,一定是有些因素出了问题,老师和家长应当帮助学生认真检查和分析原因,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加以改进、克服或调整,这是不断提高学习成绩的好方法。造成这种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家长忙于工作而疏于管理、照顾孩子,而且由于文化有限,也辅导不了孩子的功课,久而久之,小陈的学习成绩越来越差。

第二节 “问题”学生的类型

“问题”学生之所以在老师眼里不那么顺眼,究其原因是有一些共性,其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1.学业不良型

影响学习的因素指学习的激励因素和抑制因素,例如动机、记忆、智力、习惯等。任何一种因素既可能产生激励学习的作用,也可能产生抑制学习的作用。制约学习成败的个体因素有学习的动机、记忆与遗忘的能力、认知方式、学习策略,以及学习动力、学习态度等。因此,同一群体中的学生成绩就会不尽相同,就会出现学习成绩上的“好”学生和“不好”学生的差别。之所以造成有的学生学习成绩“不好”,有以下6类因素。

(1)学习动机不明确。

几乎所有的中学生都想考上大学,可是为什么要考大学,每个学生的动机都不相同。学习动机不同,导致学习态度上的差别明显。把考大学当成学习最终目的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表现出明显的选择性。只要认为与考大学有关的,就好好学,与考大学无关的,就不认真学,甚至放弃不学。例如,在高中文科班开设生物、化学等课程,这是作为新型的文科人才所必学的基础知识,但相当一部分同学却反对开设这几科。理由是高考时,文科生不考这些科目,他们认为学习这些科目是浪费时间,至于这些课程与将来成才之间的关系,他们根本不予考虑,成为学习上的“近视眼”。还有一些同学,在学习时总感到提不起劲,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没有解决好为什么要学习的问题。而这恰恰是由他们的学习动机所决定的。

(2)学习意志不够强。

学习意志主要表现在努力克服困难,积极行动,有很好的自制力,使自己的行动不偏离学习的目的。

有些同学很想提高学习成绩,但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却缺乏坚持、自觉、顽强、自制的优良意志品质,以致使自己的学习目标一个个地变成了泡影。这些同学往往是“常立志”而不是“长立志”。在一次调查中显示,某校有五分之二的高一学生承认自己学习成绩提不高的原因是意志品质太差,遇到困难就退却,碰到干扰就妥协,使学习上很多好的想法坚持不下去。在另一份调查中还看到,学习意志和学习成绩之间的关系相当密切,学习成绩好的同学,往往具有良好的意志品质。随着年级的升高,学习难度的加大,学习中意志品质与学习成绩之间的相关性也就更加明显。

(3)勤奋程度不够。

勤奋程度是指学习过程中肯付出劳动的多少。它直接影响学习的效果。鲁迅先生说:“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了工作上。”

要想获得学习上的成功,必须付出艰苦的劳动,不少同学十分羡慕别人的优异成绩,却往往看不到人家取得成绩之前付出的辛勤劳动。自己不愿意付出辛勤的劳动,妄想学习成绩突然有一天能提高,这是很不切实际的。要知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不付出努力和汗水,学习成绩是无法提高的。

(4)学习情绪掌控不好。

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的态度的体验”。当现实与自己的需要一致时,就会产生积极的情绪;当现实与自己的需要不一致时,就会产生消极的情绪,表现为悲伤、生气。

不少中学生从小受到父母的关心照料,自己提出的需要很容易从父母那里得到满足,可以说是习惯了一帆风顺。上了中学以后,一方面由于学习难度加大,因而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不断地碰钉子;另一方面,在中学集体生活中,中学生不能再依赖父母的帮助,基本上要靠自己努力了,例如,要服从集体生活的原则,这样很难使每个同学都那么“顺心”。所有这一切,常常使一些中学生感到学校的生活不称心,而在学校又不便发作,只得处于闷闷不乐的消极情绪中,一回到家里便发脾气。长此下去,学习就会受到很大影响。

(5)专注度不高。

我们深入了解一下就会发现,有不少学生虽然表面上坐在那里学习,而实际上却是人在心不在,他们并没有全神贯注于学习活动之中。如果在学习时不能聚精会神,总是三心二意,那么有效学习时间就会很少,也就是说在浪费时间,学习成绩自然提高不了。

(6)学习兴趣不大。

学习兴趣表现为积极愉快的学习倾向,对感兴趣的学科会自觉愉快地去钻研,结果感兴趣的学科学得很好。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兴趣和爱好是最好的老师。”

有的同学学不好的原因恰恰是缺乏兴趣,对学习感到厌倦。还有的学生是以牺牲别的学科为代价来发展自己特别感兴趣的学科,这就是常说的偏科。这些都是不良的倾向。

影响学习效果的因素还有很多,例如,学习基础、身体条件、老师和家长对学生的影响、社会环境的影响、学习方法等。一个学生的学习效果正是上述诸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学习受到挫折,一定是有些因素出了问题,老师和家长应当帮助学生认真检查和分析原因,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加以改进、克服或调整,这是不断提高学习成绩的好方法。

有很多学生,学习上虽然勤奋,但在学习过程中受到挫折后,把原因简单地归结为不用功,或用功不够。然后,又进一步“加班加点”,由于没有对症下药,结果学习状况不仅没有得到改善,反而搞垮了身体。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如果自己实在找不到影响学习的主要因素,那么不妨找找老师、家长和同学,请他们帮助分析,这方面老师具有丰富的经验。

且看下面案例中的班主任是如何帮助一位学习不好的学生。

【案例一】

我班级中一个叫小陈的同学令我印象最深刻。因为小陈在一年级时学习就跟不上,而且在智力上与其他同学也存在着差异,心理发育相对缓慢。由于他一到家里便会把学校的作业忘记,所以一年级时的成绩也只能勉强及格。造成这种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家长忙于工作而疏于管理、照顾孩子,而且由于文化有限,也辅导不了孩子的功课,久而久之,小陈的学习成绩越来越差。升二年级时,他父母提出要他留级,我只能尽力帮他。

首先平时上完课,每天派优秀同学帮助他,纠正他的错误,放学前督促他必须把每天的生字读准,如果有读不准的,就花时间再教他,有时可能放学比较晚,但他的父母也非常理解。在这过程中,自己对他要求严格,树立威信,有时也要对他的不良行为予以适度的惩罚。采取这些做法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想帮助他、完善他、提高他,使他成为一个优秀的学生。同时不乏在特定的场合下表扬他,只要有一点进步,就多鼓励表扬。

慢慢地,他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在课堂上学的生字几乎每次都能读对。同时我与他的家长保持沟通,让家长在家里也尽可能看好孩子。由于他爸爸还是比较严厉的,所以他在家里也逐渐听话起来,要求读的文章或背诵部分,甚至比相对好的同学还要快,而考试成绩也有所提高。我对他的要求就是基础部分一定要会,阅读部分多读几遍,但由于智力问题,阅读部分经常答得牛头不对马嘴,但我知道他也发挥出他的最大能量了,也比较认可他现在的表现。最后在期末的考试中,小陈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基础部分基本都正确,就错在了阅读理解部分,这对他来说已经是非常明显的进步了,最后我还给了他一个奖状,他非常高兴。

总之,教育一个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一定要关心他,耐心地帮助他。

作为教育工作者,作为班主任应以赏识的眼光和平等的心态看待每一个学生,使他们找到“好孩子”的感觉。也正是由于有了老师对他的信任、尊重、理解、激励、宽容和提醒,才使他们找回了自信,从而使他们都健康地成长、快乐地学习。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避风的港湾,哪个孩子不希望自己有一个和谐、温馨、稳定的家庭,但这么简单的愿望某些父母却难以给予,对孩子来说更是一种奢望。那么,面对父母关系不稳定或离异家庭的孩子,老师应该对他们付出更多的爱心。

2.行为不端型

在人生的各阶段中,青少年时期是个“多事之秋”,心理学家把这一时期称之为“危险期”“危机期”“矛盾期”。在此阶段的孩子最容易出现行为问题。学生不良行为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1)认识障碍

认识障碍多表现为无知。儿童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对收音机能播放出声音,时钟能转动报时觉得很奇妙,甚至会拆开来看看它是如何工作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其好奇心也有所变化,表现为更高层次的冒险,探究未知的,体验被禁止的,如早恋、抽烟等,从而逐渐形成不良行为习惯。

(2)情感障碍。

如果家庭和学校对孩子的要求过高,而他又没能在家庭和学校里学会如何对付挫折和困难,那么他就易情绪失调,出现一些行为问题,如在课堂中故意破坏纪律、打扰其他同学和顶撞老师等。

(3)行为障碍。

以多动症为代表。这类孩子表现为总在不停地活动、讲话,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不稳定。

一般地,教师和家长对待儿童的不良行为大多是批评,甚至是体罚。实际上,如果试着用别的更温和的策略,就既能让孩子改掉那些不良行为,又能保证他们心理健康。

【案例二】

有个男生叫王亮。在开学的第二天就因为老师让其回去取校服而一去不返,并且在这以后多次逃课。老师经过了解得知,每次王亮逃课都是去网吧上网。开始,他只是听说上网打游戏很有意思,便去尝试,结果迷上打游戏而不能自拔。

有一天,他的父母给老师打电话替他请假,说王亮无论怎么劝说都不来上学,无奈之下只好请假。

针对这一情况,老师决定去他家进行家访。他的父母都在家,他的父亲向老师介绍了事情的经过:上周末王亮到网吧上网,平时不怎么管他的父亲狠打了他一顿,原本跟父母关系不好的他,更加气愤,耍起了性子,不来上学。听到此处,老师觉得事情不会那么简单,肯定有其他方面的原因。经了解得知,他父母之间的关系不好,平时他的父亲根本就不管他,时间久了也就使王亮养成了比较孤僻的性格,为了打发时间,他迷恋上了网吧。

面对这种情况,王亮的老师首先做他父母的思想工作。他们也表示以后不管怎样,再也不忽视孩子的感受,尽可能不让大人之间的矛盾给孩子造成伤害。接下来,老师向王亮的家长了解大致情况后,认真地进行了分析,当前最主要的是能让他去上学,其后再对他进行深刻的教育。于是,老师要求单独与孩子谈谈。老师走到门前,门开着,他知道老师来了,低着头背对着门口坐着,看似在生气的样子。老师轻轻地敲了敲门。

“王亮,我可以进来吗?”

“进来吧,老师,您坐这儿!”

老师在进屋前一直在思索,该跟孩子说些什么,瞬间,老师的心里形成了几套方案,但很快又将这些方案一一排除。王亮平时不爱说话,显得很孤僻,无论与老师还是同学说话从来不给别人回旋的余地,很直接。于是,老师采取了一个更直接的方法,直接发问:“王亮,你还想上学吗?还是想马上涉足于社会?老师今天来找你只想问你这一个问题,你的回答要干脆,但是,在回答问题前你要考虑清楚。”

王亮沉思了一会儿后抬起头,用一种平时在他脸上很少见的、带有诧异的表情说:“老师,我还想上学,但就是没有信心了,哪科都学不好。”

“有没有信心得看你自己日后的行动,信心是培养出来的,遇到一点挫折就丧失信心,这不是一个男子汉的做法。如果你真的还想上学,立刻穿好衣服,收拾书包,跟我回学校。”

老师说完后,王亮开始收拾书包,回到了学校。之后,老师又找来王亮,跟他进行了更深刻的交谈,让他明白沉迷于游戏、玩物丧志的危害,告诉他要面对现实,确定自己目前的奋斗目标。同时还给他推荐了一些健康、有益的课外活动。最后,王亮问了老师一个问题:“老师,您知道我为什么会和您回学校吗?就是因为我根本没想到您会那么直接地让我选择。我还以为老师得给我讲道理或批评我,劝我回学校呢。”老师没说什么,只是冲他相视一笑。

现在,王亮的成绩有了很大的进步,和同学的交往中也多了几分欢笑。

在上述案例中,对待“问题”学生的不端行为,班主任老师并没有盲目地下结论,把孩子一棍子打死,而是事先摸清情况,多方面查找原因,因此才能够“一击即中”,在头一次和“问题”学生谈话的时候,就直接击中“要害”,令其大吃一惊,当然也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可见,对待“问题”学生的行为问题,一定要掌握方式方法,充分运用教育智慧去转变学生。“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也就在于如何用心去呵护每一位学生,这是一股强大的力量,能在人身上树立起一切美好的东西。”

3.品德问题型

品德“问题”生(品德有问题的学生)的心理是极其复杂的,在处理他们的问题时,往往由于把他们的心理矛盾看得过于简单,而造成了教育的失败。实际上,品德心理问题也分为以下5类:

(1)困窘的学生,即低级需要(生理需要)得不到满足的学生。

他们由于家庭贫穷,经常被学费和饥饿等问题困扰,无法安心学习。他们可能会为吃饭、钱等生存需要做出一些越轨的事情,如盗窃、诈骗等。而学校没有也不可能教给他们独立自主的生活能力,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个人的自尊心等都还没有健全,所以面临着道德缺失的危险。

(2)胆怯的学生,即安全需要得不到满足的学生。

有些学生由于受到社会上的“小混混”或学校中其他学生的威胁,也不能很好地自我保护,常常感到不安、恐惧,处于紧张状态,情绪不好,行为反常。如果教师和家长不能及时地帮助他们解除威胁,他们可能由于胆怯而妥协,顺从别人的意志,做出违心的事情,沦为品德“问题”生。

(3)孤独的学生,即爱的需要得不到满足的学生。

孤独的学生,爱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没有自我归属感,没有人去爱他,他也不懂得去爱别人,他们常常以过激的行为来吸引别人的注意,补偿爱的缺失。对父母、教师也许能做到表面上的顺从,但是缺乏内心的交流;对教师的关怀与教导他们是期待与拒绝的矛盾心理;在同学中缺少友谊;对自己周围的一切感到冷漠甚至采取敌对的态度。

(4)失望的学生,即尊重的需要得不到满足的学生。

失望的学生在学校中没有什么表现,在同学心目中没有什么地位,认为自己处于“失败者”行列。他们得不到老师的赏识而自卑,丧失了信心。他们也是尊重的需要受到挫折的学生。长期处于这种状态会导致他们对学业上的失败漠然处置,得过且过;对品德行为的过失也处之泰然,养成不良品德。

(5)玩世不恭的学生,即自我实现的需要得不到满足的学生。

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指人的潜在能力充分发挥出来并得以实现的需要,这种需要是希望自己成为自己所期望的人物,表现自己的才能和潜力,完成与自己能力相称的一切事情。它是在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的需要和尊重的需要得到满足的基础上产生的。自我实现的需要得不到满足的学生一般是成绩好,有一定的能力,在学生中有号召力的学生。由于他们在学校、班级里没有成为他们所期望的人物,因而他们感到“怀才不遇”,对集体没有感情,对集体事物采取游戏的态度,表现出玩世不恭的样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