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学生间的早恋问题

学生间的早恋问题

时间:2022-02-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这是一起由“早恋”日记引发的法律纠纷。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和人们的思想观念日益开放,早恋现象在学生群体中不断扩大。这说明早恋对于正在担负紧张学习任务的中学生而言是不适宜的。所以说中学生尚不具备恋爱的条件。即使是早恋,也要弄清发生的原因及发展的态势,以便寻找对策。如果学生真正地发生了“早恋”,班

第一节 学生间的早恋问题

而今,“只求曾经拥有,不求天长地久”。这句口头禅已经在中学校园泛滥成灾,越来越多的中学生卷入了早恋的洪流。我们先看下面的案例:

一天下午放学后,在某中学就读的余刚和其他同学一起打完篮球,同班女生王丽上前用纸巾帮他擦汗。这个动作被他们的班主任汪老师看见后,认为两个学生早恋了。她即将王丽叫到办公室,给王丽看了两页日记。这是汪老师私下从余刚放在课桌内的日记本上撕下的,上面记录着余刚对另一名女生的好感。

汪老师还告诉王丽,余刚对王丽不是真心地好,他脚踏两只船。几天后,汪老师又将余刚的日记拿给班上其他几个学生看。老师这几番动作下来,余刚已无法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当天便离家出走,第二天才被家长找回。

第三天余刚回校上课,但仍有学生对他指指点点。余刚父母要求汪老师在全班对余刚赔礼道歉,消除影响,但被汪老师拒绝了。

没过多久,余刚便将自己的班主任告上法庭,要求汪老师赔礼道歉,并赔偿精神损失费。

这是一起由“早恋”日记引发的法律纠纷。同案例中的汪老师一样,有的班主任视学生早恋为“大逆不道”,一旦发现哪个学生有早恋行为即采取“紧急措施”,或公开点名批评,或虽不点名,实有所指的暗示批评,或责令检查、扣压信件、限期断交;甚至斥之为“作风不正派”、“思想品质不好”,或用讥讽挖苦的语言当众羞辱学生,或向家长告状,借家长之手以严加管教。这种简单粗暴的处理办法,极大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使正陷入早恋迷途的学生感到压抑和苦闷,并促使个别认识模糊、心理承受能力差的学生为“私奔”而出走,为“殉情”而轻生。更多的学生则出于逆反心理,你越是反对,态度越坚决,越是禁止,他谈得越热火。

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和人们的思想观念日益开放,早恋现象在学生群体中不断扩大。一些家庭的父母忙于工作,学校老师工作疏忽,再加上人际间的开放与失衡的心理,严重影响孩子的身心发展。作为班主任,我们采取更多的方式是“围追堵截”,甚至有的会像案例中的汪老师一样偷看学习的日记。这显然是不对的。中学生到了一定的年龄,出现爱情的幻想和冲动,是人性的自然现象。因此,作为班主任在提倡男女同学间正常交往时,不应放任自由,而应细心观察,辨别是非,正确引导,还应该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

目前学生早恋的发展趋向主要有三个:一是谈恋爱的年龄越来越小,连小学生谈“恋爱”也并不鲜见;二是早恋的比例越来越大;三是早恋中的行为越来越成人化,越来越开放、大胆,越来越公开。这就需要我们在对待这一问题时,要冷静地思考,除了呼吁社会各界要真正地高度关注青少年这一特殊群体外,我们的教育工作者该怎样做呢?

一、教师要认清“早恋”的原因

任何事情的发生都有其原因,导致中学生出现早恋现象的原因大致有如下四点:

1.生理发育成熟,渴望异性的抚慰

现代社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为青少年学生生理发育提前成熟提供了物质条件。学生生理和心理的一系列变化,使得他们关注异性,渴望接触异性,甚至可能萌发对异性的爱慕之情,渴望得到异性的抚慰,这本属正常、自然的现象。

2.缺乏关爱,寻找感情的寄托

在家庭中,一些学生的父母工作繁忙,无暇照顾自己孩子;一些学生的父母离异,在对待孩子的抚养、教育方面相互推诿,甚至不闻不问;有些学生由于学习繁忙,负担过重,与父母和老师之间缺乏沟通交流,得不到家庭的温暖和学校的关爱。为了寻求补偿和安慰,寻找倾诉的对象,这些学生便到异性那儿去寻找感情寄托。

3.学业负担过重,压力过大,需要宣泄情感

现在的教育体制还没有从根本上转变向素质教育,社会衡量学校办学成功与否,更多的是关注学校的升学率;随着就业市场的竞争愈演愈烈,许多家长也渴望孩子上重点学校,各种补习班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补习资料铺天盖地而来;五天一大考,两天一小考,造成学生学业负担过重,心理压力巨大。因此想找个自己欣赏爱慕的异性倾诉心中苦闷,宣泄情感,减轻心理压力。

4.影视书刊影响,寻找刺激

现在社会上的影视、书刊过多地反映社会的阴暗面和情爱的东西,而学生的心理发育又不够成熟,其价值观、人生观还没有完全形成,不能准确辨别善恶美丑。为了向同伴炫耀,满足个人的虚荣心,或者看到别人有了异性朋友心生羡慕,从而盲目模仿。

二、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早恋的危害

不论出于何种动机,早恋对中学生的身心健康状况都是不利和有害的。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早恋影响学习

有很多中学生认为谈恋爱可以促进男女双方学习和思想上的进步,但实际上,除了少数学生在恋爱之初,为了博得对方的爱慕而在学业上下了一些苦功夫外,大多数学生一旦过早恋爱,往往会表现在出上课时神情恍惚、注意力分散、情意绵绵,看不进去书,对班级开展的各项活动提不起精神,个人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秩序遭到破坏。他们开始更注重穿着打扮,学习成绩下降很快。即使是原来学习成绩很好的学生,学习成绩也会急剧下降。这说明早恋对于正在担负紧张学习任务的中学生而言是不适宜的。

2.早恋影响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的健康发展

处在青春期的中学生,其生理逐渐走向成熟,但毕竟还未完全成熟,如果过早恋爱,不仅影响学习,而且还会因各方面的阻力造成性格上的缺陷。这主要是由于教师和家长对中学生早恋大多持否定态度,为此,发生早恋的学生总是东躲西藏,长期处于“地下工作”的状态,精神高度紧张,既担心同学知晓,又怕老师、家长批评制止,于是他们基本上或很少同他人交往,沉湎于两个人的世界里,对班级、学校的一些集体教育活动,漠然视之,不愿参加甚或有抵触情绪,进而疏远同学,脱离集体,阻碍了生理和心理的健康发展。

3.早恋影响思想品德的发展

中学生在思想上、道德上对爱情的理解和认识还很不成熟。中学阶段正是学生社会化的过渡时期,他们尚不具备承担社会责任的能力,社会责任感、道德感和法律意识都还淡薄,因此不可能理解真正的爱情,不可能承担爱情的社会责任。他们的理智往往控制不了情感,也不能很好地调节自己的感情,最终只能歪曲甚至玷污了纯真而美好的男女之爱,给双方带来痛苦。再则,中学生经济上尚未独立,事业尚未开始,这使爱情失去了牢固的基础。所以说中学生尚不具备恋爱的条件。

三、教师如何对待学生的早恋现象

1.冷静对待,了解事实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观念的更新,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开始结交异性,他们结拜兄妹,在课堂上互传纸条,上学放学结伴回家,课后在一起讨论有关学习、追星、网络等问题。教师在发现了学生异性交往的反常现象之后,不必大惊小怪,一定要冷静对待,弄清事实真相,以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有些学生可能只是对异性有好感而已,他们渴望与异性交往是为了获得异性同学的尊重和友情,这本是成长的需要,是成长过程所必须经历的。男女同学间的正常交往如果遇到强力干涉和无端猜疑,结果会使他们产生对抗心理,有时会弄巧成拙。即使是早恋,也要弄清发生的原因及发展的态势,以便寻找对策。

2.分析原因,耐心疏导

如果学生真正地发生了“早恋”,班主任不必恼羞成怒、谈“恋”色变。中学生的早恋过程本身,往往就充满了矛盾:想接触,又怕被人发现;既愉快、又痛苦。“热恋”中的学生往往会被一时快乐的所蒙蔽,过分夸大对方的优点。教师需要在弄清早恋行为发生的原因是社会的还是家庭的,是学校的还是个人的,然后对此进行耐心地引导:你们的生理和心理成熟了吗?你们有能力承担相应的责任吗?你们在经济上能够独立吗?你们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吗?对此同学们会如何评价呢?你们的父母会持什么态度呢?爱情是两情相悦的,但维系爱情真谛的还有责任、信任、理解和忠诚,你现在有这个能力吗?施以耐心疏导,而不是训斥和强行的制约,能在理性上和情感上打动他们。

在疏导劝告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注意选择谈话的时间、地点、场合以免引起其他同学的误解;(2)谈话要以劝导为主,不要当作犯错误而严肃处理,为下一次谈话设置障碍;(3)一次谈话后要给学生以思考的时间,不要快刀斩乱麻,立竿见影地解决问题;(4)谈话的同时要对其进行感情的抚慰,以免伤害其心灵。

3.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恋爱是不能禁止的”。因此,作为教师在平时学习和生活中一旦发现学生有早恋现象,不管是否证据在握,都不能发火斥责、羞辱打骂,而是要用心关爱,正面疏导,即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循循善诱,要让他们认识到:在思想尚未定型,心理尚未成熟,经济尚未独立,事业尚未定向,各方面还处于发展阶段就过早谈恋爱,对自己身心发展和现在的学业、生活等都极为不利。一旦发现他们有早恋迹象,就要及时谈心,机智地暗示、点拨,力求将早恋消除在萌芽状态;进而指导他们正确处理和异性的关系,增强自控能力,学会驾驭自己的感情。切忌动辄批评,甚至不分青红皂白地大肆声张、大发雷霆、大打出手,这样只会起到催化剂的作用,加速他们的早恋进程。他们一旦产生逆反心理,就会互相鼓励,互相吸取力量,身处困境的共同遭遇会促使他们情感联结得更加紧密,为了寻求温暖和慰藉他们甚至会做出越轨的举动。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告诫我们:“教学生怎样对待爱情,这是教育工作的最细腻的一面,它要求教师真知灼见,把教育技巧与教育艺术结合起来……不仅是教育工作而且是全人类智慧和文明的标志。”因此,作为教师在预防和处理早恋的问题上的方法虽然很多,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的工作一定要细致,并力求实效,要让学生感受到老师是在关爱他、帮助他,作他们的向导,教会学生自己调节,自我宣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