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阅读荒漠化

□阅读荒漠化

时间:2022-02-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没时间读书”成为这次国民图书阅读率下降的最主要原因,而“没时间读书”的群体主要为中青年,其中中学生的阅读时间缺乏问题尤为突出。但阅读在教学中的定位一直不明确,阅读与教学的有机结合缺乏标准和参照。

□阅读荒漠化

【案例1】

根据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2006年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我国国民图书阅读率继1999年的60.4%之后,继续下降,仅为48.7%,首次低于50%。“没时间读书”成为这次国民图书阅读率下降的最主要原因,而“没时间读书”的群体主要为中青年,其中中学生的阅读时间缺乏问题尤为突出。

【反思】

培根说:“爱书吧,它是你生命的源泉;书籍是在时代的波涛中航行的思想之舟,它小心翼翼地把珍贵的货物送给一代又一代。”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近几年网上阅读的人数在逐渐增加,随之出现的网络文学也成为文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流派而被广大青少年所接受并热捧。时下流行的《盗墓笔记》来自网络,蜗居的原作者六六也是位网络文学写手。诸多网络流行语已经无法阻挡人们对网络的迷恋和宠爱,它的便捷、快速极大地迎合了当下人们快节奏的生活、繁重的生存压力下的释放需求。然而,是否在网络时代读书的价值就不需要了呢?事实并非如此,在很多网络相当发达的国家,反而更强调读书。英国、日本等国政府都曾发起“阅读年”或“儿童阅读年”活动,美国政府也自1995年起再度提倡学童读写运动,并陆续提出了“美国阅读挑战”、“卓越阅读方案”、“阅读高峰会”等计划。在西班牙的加泰罗尼亚地区,每年4月23日,当地都会举办大大小小的各类书展,读者每购买一本书,都可得到一支玫瑰花。于是在那天,街上许多人都会拿着玫瑰,像过情人节一样。

精神力量取决于阅读的力量,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一个民族的竞争力取决于它的精神力量,而民族的精神力量不取决于这个民族的人口数量,而是取决于它阅读的力量。”阅读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阅读率下降的背后是民族素质的下降。书籍是人类最好的营养品,通过阅读,你可以聆听先哲的教诲、感受伟人的智慧、体验科学创造的快乐,阅读可以提升你的气质,增长你的才干,塑造你的心灵。所以,阅读不仅是为了消遣,不仅是为了应试,而且更重要的是为了提升自身素质和优化知识结构。著名作家巴金先生说过:书籍可以使自己变得更好、更纯洁、更善良,对别人更有用。

是什么让丰富的阅读世界成为贫瘠的土地,无人眷顾呢?

一、被忽视的阅读教学 离开阅读就不是真正的教育。一所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学校教育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但是,学校教育如果离开了阅读,就不是真正的教育,只是训练。”朱永新认为,人的精神饥饿感,是在中小学阶段,然而,有调查发现,小学阶段72%以上的班级每周都有固定的课外阅读时间,而到了初中和高中,这个比例则分别下降到46%和11%,与之形成强烈对比的是,99%以上的高中生都有上课偷偷看课外书的习惯。这一现象说明,在现有的教学体制和方法下,大量的课外阅读与课堂教学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虽然新课标强调“在教学中摒弃繁琐的分析,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和思考来感受课文内容”,让学生在阅读中品味、揣摩、感悟、积累,在阅读中学会思考,学会读书。但阅读在教学中的定位一直不明确,阅读与教学的有机结合缺乏标准和参照。许多语文老师并不理解阅读在整个教学环节中的重要性,或是在宏观上并不重视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目前对教师的教学评价很大程度上还是以考试成绩为主要参照,而阅读对于提升成绩的直接效果很难判断,即使部分教师在理念上认可阅读对学生成长的重要影响和作用,但在行动上基本处于“无为”状态,既然不了解学生的阅读需求和困惑,自然不会有可操作的指导方法,因而,也难以进行有思考、有策略、有效的阅读指导。

二、课外阅读书目的缺失 教育部制定的课外阅读书目,明显集中在文学名著方面,片面的集中于情感审美,而忽略了理性的分析能力、睿智和理趣。在教育部颁布的《语文新课标》中有“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要求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达到400万字以上,还特别点出了:《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伊索寓言》、《克雷洛夫寓言》等童话寓言故事;《西游记》、《水浒传》、《鲁滨逊漂流记》、《骆驼祥子》、《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长篇文学名著。在《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还列出了《论语》、《孟子》、《三国演义》、《红楼梦》、《巴黎圣母院》、《复活》等经典名著。对于当代文学,则建议教师从“茅盾文学奖”的获奖作品中选择推荐。很显然,这些推荐书目网罗了古今中外的经典作品,但明显集中在文学名著方面,忽视了科普科幻读物,政治历史、文化类读物,自然科学史、自然科学家传记、历史科学经典、经济类读物等,这些经典名著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文学审美情感,独特的情趣熏陶有一定的作用,但要把情感和理性结合起来,才能真正达到阅读的目的。

三、家庭亲子阅读的不足 真正的阅读要从儿童开始,这才是解决中国教育问题最重要的手段,是中国素质教育突破口的最重要的选择和路径。美国著名的阅读生理学家玛丽安沃尔夫认为,小孩子在5岁以前,父母是否经常讲故事给他们听,决定他们以后的阅读技巧,童年少年得到的故事、读物,对于建设属于他的未来的世界会有决定性的影响。曾听过一则故事:“在美国马萨诸塞州春田市担任义工爸爸时,某次演讲结束后正准备离开的时候,我注意到了书架上摆放着一本小小说——《小熊的家》。‘我刚读完这本书。’话音未落,大伙儿的眼睛一下子全亮了。他们无法相信这个男人居然和他们读一样的书,他刚才还在谈自己如何进入报业,他们上个月才从报纸上剪下他的文章与画作!于是我向他们解释,当我的儿女还小的时候,他们对图画最感兴趣。这难不倒我,因为我是艺术家,我也对图画感兴趣,所以我给孩子们讲了很多图画故事。接着我们谈《小熊的家》,为没看过故事的学生介绍内容,讨论大家喜欢这本书的哪些地方,又谈到大家曾读过这位作者的其他哪些作品。我还问大家最近读了什么书,很多人举手,谈了很多书。我又待了足足45分钟才离开。”

时常听到身边的朋友对我抱怨:我家的宝贝不喜欢看书,也不喜欢听故事。某次,我为一位有同样烦恼的朋友捎带了一套角野荣子的《噼哩叭啦》。这套书讲的都是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碰到的一些常识。不仅如此,这套书的设计还非常巧妙:利用了抠、移等技巧,让孩子在听故事的同时,动动小手,激发孩子继续阅读的兴趣。不久之后,这位朋友满脸欣喜地跟我说,他儿子鹏鹏很喜欢上次的那套书,请我帮他再选一套类似有趣的书。自己的推荐,受到了孩子的喜爱,得到了朋友的认可,在我的眼里这是最快乐的事。其实,若孩子不喜欢看书,也不喜欢听故事,一方面,可能是家里为孩子买的大多是认物识字类的卡片,或是安徒生童话,甚至是百科小知识。这些小短篇大多以文字为主,配以少量插图,孩子在这样的阅读中,感受不到快乐,没有互动参与,自然也就提不起兴趣。另一方面,家长们所选择的书籍不能真正贴近孩子的生活。家长大多望子成龙,希望孩子从小就喜欢看书、喜爱阅读。然而家长不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以成人化的阅读来替代童书的阅读,只会起到揠苗助长的反效果。孩子在这样的阅读环境中,对书自然敬而远之。作为家长,首先是要放低对孩子的阅读要求,把阅读看作是如吃饭、走路一般的日常生活,不苛求通过阅读让孩子获得什么,或是掌握什么。其次要了解孩子的真实需求,从孩子成长的特点出发,为孩子挑选读物。最后,家长也应该葆有一颗童心,以孩子的眼睛去看待孩子阅读。阅读是孩子人生起点上一种充满刺激与想象的游戏,如果一开始念书的过程就非常生动、活泼、有趣,那么,孩子就会树立起“书本即乐趣”的信念。届时,即便家长不作要求,孩子自己也会找书看,潜移默化之间,孩子会不经意地爱上阅读,阅读在孩子看来变成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和玩积木、过家家一样开心。

四、阅读氛围和图书资源不足 最优秀的城市必然有最热爱阅读的市民,一个书香充盈的城市,必定是一个美丽的城市。“一个城市也好,一个区域也好,它的美丽一方面要靠外表、建筑、规划,但它真正的美丽是靠这个城市人的品位和气质,品位和气质最重要的是什么?是靠阅读,腹有诗书气自华。所以最优秀的城市,应该有最善于阅读的市民。”但在社会浮躁心态的感染下,人们往往过于追求立竿见影的物质效果而无法静心阅读,一些出版商片面追求娱乐化和流行化的做法也使得人们无法获得足够多的适宜的好书。不仅如此,社会图书资源也不够充分,图书馆等公共设施建设相对贫乏。在经济发达的城市尚且不那么充裕,对广大的农村和欠发达地区来说,图书资源显得尤其贫乏,中西部中小学不少图书室仅仅是个“空壳”。

img19

有记者曾在青海、安徽等中西部欠发达地区调研发现,一些中小学校图书室藏书比例远远低于教育部门规定的标准,课外读物严重缺乏,一些学校甚至没有图书室。在青海化隆回族自治县扎巴镇中心学校,该校一间简陋的图书室里灰尘厚积,柜内不少书籍竟是许多年前的科普扫盲读本。校长史文高说:“目前学校共有藏书680册,其中40%是科普扫盲书,根本不适合学生阅读,放这些书是为了凑数。根据省级小学标准化要求,学校应有每个学生20本的藏书量,按全校405名学生计算,我们最少应藏书8000多册。但由于经费短缺,学校根本无法添置新书。”化隆县所有中小学中达到藏书标准化要求的只有化隆一中,其他学校图书室几乎都是“空壳”。化隆一中有学生1800人,图书室共有藏书3万多册。但是记者在图书室看到,这些藏书大部分是“文革”时期的旧书。在安徽亳州市谯城区大杨镇中心小学,图书都是1996年以前购买的,近十几年来几乎没有买过图书。即使是镇中心学校,全校也只有1000多册图书,而且大多是几年前由其他单位捐赠所得。目前整个安徽省全省小学人均藏书11册,中学人均藏书14册,这与教育部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不少学校图书室添置的新书多是考试辅导书。一些学校在配备图书时只考虑到为学生的考试服务,而没有兼顾到学生对其他方面知识的需求。

【相关链接1】

《我们距离好作文有多远?》载《中国教师报》2006年6月14日

中国教师报记者康丽:您二位是多次带毕业班的语文老师,请简单评点一下今年各地的高考作文试题。

赵谦翔:好的作文题目首先应该是调动学生的思维,而不是故意为难学生,让他们无法写出好文章。其次,应该有利于学生发挥文体特长,表达个性自由发挥,文体不限还是比较好的。再次,应该有利于纠正作文教学中形成的一些框框。高考作文题对日常的作文教学有很强的导向作用。作文离不开做人,好的作文题目就是要引导人们去关注生活、关注自己身边的人和事。最后,有利于扭转投机取巧的不正之风。高考之前有些人热衷于猜题、押题,可我们看看今年的作文试题,有几个人押对了?有几个人猜正确了?这种押题的行为就是助长应试教育的歪风,增加了学生的负担,并且于事无补。

所以我觉得今年北京的作文题目很好,利于考生扣紧题目,不至于跑题。相对而言,天津的作文题“愿景”出得就未免太新锐,这个词语是因前段时间连战访大陆才频繁出现而进入我们的视野,但对于有些考生来说还是陌生的,不仅是考生,在成人中进行调查也不是一个普遍词汇。还有浙江的作文试题,以“生有所息,生无所息”为话题,不是一目了然,而是很含糊,考生看到这样的题目,在那么短的时间内很有可能不知所云,写出偏题文章。

陈晓华:今年北京作文试题“北京的符号”让人眼前一亮,很多人都说好,我也觉得这道题目是很好的,很贴近生活。但题目中列举的那些北京符号,郊区的学生是不是也有同样的了解和接触?

江苏的作文试题“人与路”,我觉得比较朴实,每个考生都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谈出切身感受。这是一道能拉开距离的题目,个别考生可以根据这个独辟蹊径,写出上乘之作。我很喜欢安徽的题目“读”,考生可以自由发挥,读自己,读人生,读朋友,读老师。

重庆的题目“走与停”很有生活气息,与浙江的“生有所息生无所息”有点相同,都带有一定的思辨色彩,但是浙江的题目我以为太难了,对有些学生来说太过艰涩,难以理解。还有天津的作文题,以“愿景”为题,如果考生不怎么看电视、报纸是不知道这个词的含义的,尤其是对于来自农村的考生。

广东题目“雕出心中的天使”,材料中雕刻家说“石头里本没有天使,但我是用心在雕刻”,题眼主要落脚于“用心”二字,这是给考生的暗示,虽很清晰但话题过窄,束缚了考生的思考。

湖南的“论意气”,前面有对“意气”的三个解释,这种铺垫非常好,考生可以由此延伸,扩展思路,比较明确,不然的话很可能偏题。山东的作文题目“仰望星空的人”和四川的“问”都是比较贴近生活的,考生可以从广阔的视角谈自己对人生的感悟。

而福建的作文题目,是根据诸葛亮借箭未满十万支、戈多来了、留下一点空白三个话题进行写作,第二个话题“戈多来了”对学生来说也是太生太偏,一些考生可能根本就不明白谁是“戈多”。它让我想起了深圳曾经在模拟考试出过的一个作文题目“论谦卑”,谦卑被很多考生理解为谦虚自卑,像这种话题就是有争议的,很容易在理解上产生偏差,就不太适合作为高考作文题目。

如果说最差的作文题目,我觉得是江西的题目“雨燕减肥”,这也是我们许多同行的看法。

记者:您觉得今年的高考作文题目比起往年来有什么变化和特点吗?

陈晓华:我觉得今年的高考作文题目已跳出了话题作文的圈子,这是一个好征兆。年年话题作文,我们已陷入这种僵化的训练中。现在逐步有所变动,有了材料作文,并且话题也有所创新、有所突破,不完全拘泥于话题。学生面对好的作文题目,才不会理解错误,才会发挥正常,写出自己的内心所想。

记者:您觉得今年的高考作文题目是否符合语文新课程标准?是否体现了新课程的精神?

赵谦翔:新课标引导学生“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我觉得今年的题目很多还是贴近生活的。当我听到学生告诉我北京的作文题目,我真的一颗心都放下来了,因为这种题目学生不会偏题,不会没有话说,这就避免了对学生的不公平和作文的大起大落。

陈晓华:我觉得今年大部分的高考作文题有比较浓厚的生活气息,基本上符合了新课程标准,体现了新课程的精神。比如“读”、“问”、“肩膀”、“走与停”。作文就是要考出学生如何运用各种艺术方法来表达出他对世界、对社会的看法,如果材料和话题过于模糊、褊狭、生僻,那就无从写起、无从抒发。所以我们要淡化“盲目拔高”,学生才不会离题。

记者:写出好作文的第一要义是什么?您平时是怎么教学生写出好作文的?现在流行“作文宝典”之类的秘籍,您会对您的学生进行高考作文训练吗?

赵谦翔:好的作文应该抒发内心的真情实感,也就是写出对阅读有字书和无字书的体验。作文离不开做人,只有语言技巧而没有思想道德修养的人,他的文章也做不到文质兼美。所以我提出了“绿色作文”的理念,所谓绿色作文,就是把作文当成完善人生的健身器,而不是当成升学考试的敲门砖。这种写真话实话而不是写假话大话空话废话的文章就是作文教学中的“纯天然的和可持续发展的”文章,因此称之为“绿色作文”。我特别不赞同在高一、高二年级就让学生瞄准高考试题接受所谓的“作文训练”,为了写作文而去写作文。我总是选择那些关系到学生们成长必需的或感兴趣的话题,让他们抒写感悟,从而历练他们的悟性,磨砺他们的语言,养成他们写作的兴趣和习惯。这叫做“以不变应万变”。在日常教学中,我不注重给学生打分,而是注重讲评,一定要把正反两种典型文章选出来,在对比中讲清优劣。其次,十分注重修改,既有老师的修改,也有学生自己的修改。好的文章是自己“写”出来、自己“改”出来的,而不是靠老师“讲”出来的。但是到了高三,必要的模拟作文训练还是需要的,因为经过了高一、高二的“放”,高三需要“收”,才能升华。

记者:作文是检验语文教育很重要的途径,但现在模式作文似乎越来越多,尤其是高考模式作文。

陈晓华:我有时很矛盾,好的作文是反映内心真实想法的,但是我们能写真实想法吗?有一年的作文题目是谈诚信,如果学生说他的真实想法,他其实未必相信的,但是必须在文章中表现出正确的价值观,否则这种文章是不会得到高分的。为了应试,学生必须要按照高考的要求和导向去写作。广东曾有人呼吁反对僵化八股文,但这种情况积习难改。让阅卷老师在一分钟之内迅速对一篇作文给出分数、判出优劣,那么这篇作文就必须有特色,想着慢慢地抒情和表达那是不太可能的。久而久之,这种特色就成为了模式和套路,老师和学生都没有办法。

记者:比之高考作文的正统,现在很多中学生喜欢写一些“新异”的作文,您对此怎么看?

赵谦翔:如果说以前我们的高考作文很正统,现在则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更生活化、多样化了。我发现,很多中学生的作文少了以前的空洞和政治高调,现在却又走向另一个极端——低俗、陈词滥调、无原则的娱乐搞笑,这样的文风也不值得提倡。

记者:真正的好作文应该是什么样的?

陈晓华:好的作文应该是书写心灵、表达思想的,但从目前来看,我们还没能达到这个目标。

【相关链接2】

《怎样读好书 请叩开这四扇大门》载《教育文摘周报》2006年9月14日

读什么书,对一个人的精神成长,实在太重要了。初涉读书界,应该由浅入深,跨入四扇大门:

第一扇大门是时间之门,也可以说是历史之门 读一读林汉达、曹余章先生的《上下五千年》。这本书从开天辟地的神话,钻木取火的传说到乾隆禁书修书,涉及中国文明发展史的方方面面。该书编排精心,文笔.达,可读性强。细细读两遍,对历史便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还可以读一读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该书截取历史的一个横断面,清晰地展开历史的画卷,仿佛让你直接触摸历史,具有一种历史的现场感。这对于形成你的历史观,提高你的史识,无疑将十分有益。另外,唐德刚的《袁世凯当国》、《晚清七十年》也有独特的观点,使人耳目一新。斯蒂芬·茨威格的《昨日的世界》翻开了世界历史上最重要的一页,他以个人的亲身遭遇写出一个和平的欧洲,是怎样被拖入战争的泥潭的。作者的思想和语言都是一流的,读了该书,你将与他的情感产生强烈的共鸣,那实在是一种高级的精神享受。钱钢的《报告文学选》关注现实中的重大问题,读后我们自然会将现实与历史联系起来,从而历练出一双洞察事物、明辨是非的眼睛。

第二扇门是空间之门 我推荐美国作家房龙的《地球的故事》。本书向我们介绍了世界各地的天文地理生态环境,乃至由此而形成的人文环境。其立意之高、文笔之妙、联想之奇、材料之详,都堪称一流。每一个读它的人,都将爱不释手,并且会对自己生活的这个地球肃然而起敬意,从而明白,作为同一星球上的伙伴,我们祸福与共,休戚相关!读了这本书,“狭隘”将离你远去。房龙的其他著作,如《人类的故事》、《与世界伟人谈心》、《宽容》等都是值得一读的好书。

第三扇大门是感情之门 人的感情是需要激发、熏陶的。文学作品最能陶冶人的心灵。美国作家怀特的《夏洛的网》是一本童话。一般人认为“童话”只是给孩子们看的。其实不然。青年人、成年人照样应该读童话,这对培养爱心,留住童心,几乎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过去很少读童话的人,一定要补上这一课。读散文小说也是提高自己情趣、品位、修养的一个途径,读一读胡适杂文、梁实秋的《雅舍小品》、林语堂的《中国人》、茨威格的《人类群星照耀时》、史铁生的小说《随想录》、《丰子恺随笔》等,你将更加热爱生活,热爱生命。

第四扇大门是理性之门 建议读一读《苏菲的世界》,这是一本通俗的哲学通俗读物,问世以来,受到全世界青少年的喜爱,本书通过书信的形式把深奥的哲学问题说得十分浅近,简明易懂,让孩子思考一下生命问题,思考活着是为什么,思考一下如何找到安身立命之所。要提高自己思想的深度,必须读一点哲学。这是一本哲学入门书,也许将来你进一步深造以后,会对这本书的某些观点不赞同,但对于初学者无疑是不可多得的好书。另外,朱光潜关于谈美的书,如《美学书简》,茨威格的《异端的权利》,都对形成你“自由的思想,独立的精神”有极大的帮助。

【相关链接3】

冉乃彦、单志艳:《怎样在中小学开展阅读学习》,载“中央教科所网”2006年12月4日

近日在由中央教科所、现代教育报、北京市大兴区、海淀区教科所等单位联办的对话沙龙上,北京教科院副研究员王俊英与一线教师及教育理论工作者就我国中小学生阅读学习的问题展开了深入研讨。

现状:学生阅读学习新知识的能力低下。王俊英指出,从传播方式看,人类早已进入“书籍传播”、“网络媒体传播”的时代,但目前,在我国的中小学,一种情况是教师仍主要采用“口耳相传”——教师讲,学生听的方式完成传播任务,学生不读书,只听老师讲书,在这种教与学的模式中,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是听讲,而不是读书。另一种情况是教师不教学生如何读书,学生不会读书、也不认真读书,而是抛开课本,大谈个人感受体验,这样,学生仍然不喜欢阅读、不会阅读、不习惯阅读,特别是无法通过阅读学习新知识,发展自己。

探因:源于缺乏科学的方法论。什么是阅读学习?王俊英特别强调:“阅读学习不是一个并列词组,而是一个偏正词组,是指学生个体通过阅读学习新知识、发展能力、丰富感情、形成新的价值观念与态度。这是一种学习性阅读而有别于为消遣、娱乐、休息而进行的阅读。”

如何走出阅读教育质量低下的困境?王俊英认为:“其实这是一个哲学问题,即对于‘教’与‘学’这两个相互对立的事物,不能采取非此即彼的方法,应该找到一种使相互对立的事物并存互补的方法。”她进而指出,学生的阅读学习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后天的训练培养的,“我们就是要从哲学的高度,为教师和学生探究一种科学的方法,使之内化为学生的一种能力,帮助他们通过阅读快速地获取有用的信息和新知识。”王俊英说。

对策:创新理论。“在‘中小学生阅读学习实验研究’课题中,我们重新构建了语文知识体系,并进一步探索了‘探究式教学法’和‘研究性教学法’在具体教学过程中的运用,以使学生在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能更有效地主动建构意义。”王俊英副研究员说,“理论创新,其一是建构语文‘章法知识’,具体包括‘整文知识’、‘文式知识’和引入‘概念图知识’。其二是建立了‘变构教学理论’。”

什么是整文知识?王俊英认为,整文知识就是如何看待文章整体的知识,文章内容可以拆分成不同层级。将整个阅读过程分为提取基本信息的“汲取”阶段、寻找信息内涵的“解读”阶段、评价原文信息的“评判”阶段和创建新信息的“创新”阶段,强调文章的各项内容是相互联系的。阅读时,学生可以从不同层面上把握文章整体,按照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关系解读文章

什么是文式知识?王俊英说,“好的文章都能揭示事物的发展规律,其内容的展开也呈现出一定的形式,一般可抽象为‘正’和‘反’两种对立统一的矛盾基本要素,就像音乐中的曲式,我总结出内容展开和主题发展两种文式。”

“概念图可以用来很方便地整理一章内容、一节课乃至一门学科的知识,既简洁明了又便于记忆。”王俊英认为,将概念图知识引入到文章的阅读学习中,同样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尤其是在应用文的阅读中。

(现场声音)

问:语文教学中一直强调“对文章要有一种整体的把握”,在阅读学习中这是否会破坏学生对文章的感悟呢?

答:我们的课题研究其实就是在培养学生的整体感悟能力。中小学语文阅读不仅包括文学作品的阅读,还包括普通文(就是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和应用文)的阅读。不同的文体,学生的阅读目的是不一样的。比如说,知识性说明文就是要准确地理解每个概念,所以说阅读学习不都是一种感悟。此外,感悟既可以是一种低水平的直觉,也可能是一种审美或是智慧,是从感性具体上升到理性抽象再上升到理性具体。而情感和认知是两个循环上升的‘螺旋’,只有认知了事物的意义,情感才有所依附,才产生一种价值取向、一种态度,而情感具有了倾向性,也才能更进一步认识它的意义,应该说情感中含有认知的成分。

问:文式是要求老师在教学中把握还是针对学生而言的?强调文式是否会束缚学生的思维,阻碍其写作能力的提高?

答:我们希望老师首先能从理性上对这一问题有所了解,然后作为自己备课、读文章的工具来使用,对于学生而言,我们在课题实验中从未专门向学生讲解什么是整文,什么是文式,而是把那些知识蕴涵在实验教材的习题(阅读指示物)中,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有准备的教育环境中“做中学”,从小学到高中慢慢地体会,逐步上升为理性认识和自觉运用上述知识解读文章。文式不仅不会妨碍学生思维和写作能力的提高,反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我们的实验证明了运用整文、文式、概念图知识对学生进行阅读训练能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既然作者的行文写作、谋篇布局是有规律的,那么,借助文式知识就可以更快、更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获取有用的知识。同时,文式知识还可以成为学生写作时构思立意、谋篇布局的基础知识。

问:朗诵在语文教学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

答: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在未解析文章之前进行朗读可以梳通文字,为理解课文铺垫。学生在解析文章之后进行朗读则可以进一步欣赏文章,总之,不宜用诵读替代解析。

【回应】

img2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