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让儿童在理解“关系”学习交往中快乐成长

让儿童在理解“关系”学习交往中快乐成长

时间:2022-02-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是他们却忽视了生活中孩子对各种“关系”的理解和交往能力的养成,从而造成孩子社会化进程缓慢,或者人格发展不良,使孩子缺少自主性,缺乏自尊和尊他意识。因此,孩子的成长,不仅需要向书本学习,也需要在“关系”中学习。对依恋的研究表明,早期的依恋关系与儿童日后的情感及社会性发展关系密切,对孩子社会技能的获得有重要意义。家庭和亲子关系是儿童交往的心灵港湾。

让儿童在理解“关系”学习交往中快乐成长——父母指导孩子交往方法点拨

现代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又是一个充满竞争、不断变革的社会。它为人的发展和价值的实现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可能,同时又带来了各种压力和挑战。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许多父母都认为,要让孩子在未来的竞争中具有优势,从小就要关注孩子的学习,为孩子提供优质教育,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但是他们却忽视了生活中孩子对各种“关系”的理解和交往能力的养成,从而造成孩子社会化进程缓慢,或者人格发展不良,使孩子缺少自主性,缺乏自尊和尊他意识。当一个孩子自尊和尊他意识淡薄时,就会出现人际环境的恶化,最终可能跌进失败的循环圈中。因此,孩子的成长,不仅需要向书本学习,也需要在“关系”中学习。研究证明,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经验是学习交往,理解各种“关系”,如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朋友关系等,这些关系是否稳定,儿童是否能从中学会信任,会影响到他们一生的发展。

正如美国著名人际关系专家戴尔卡耐基认为:“一个人的成功只有百分之十五是依靠专业技术,而百分之八十五都要依靠人际交往、有效说话科学本领。”而我们的家庭教育往往看重前面的15%,而轻视后面的85%,也由此造就了许多只会读书、做题、考试而缺乏交往能力和生存能力的“乖”孩子。这正是现代家庭教育中需要正视和解决的问题。

一、交往在儿童社会化进程中的重要作用

家长培养孩子的交往能力,提高孩子的社会化程度,首要的是需要理解孩子学习交往的重要意义。

1.亲子关系和同伴友谊是青少年时期最亲密的人际关系

亲子依恋是儿童自出生后发展起来的第一个亲密人际关系。对依恋的研究表明,早期的依恋关系与儿童日后的情感及社会性发展关系密切,对孩子社会技能的获得有重要意义。随着年龄的增长,同伴关系变得越来越重要。到儿童中晚期(小学后期和初中)亲密的好朋友关系成为儿童重要的社会支持系统。儿童教育专家强调:密切的人际关系对儿童一生的适应性发展有重要意义。

2.朋友交往对儿童成长有重要作用

朋友数量反映儿童的人际活动范围、乐群性以及交往行为的被接纳程度;而友谊质量则反映儿童维持亲密长久人际关系的技能,如交流、分享、亲近等。

朋友关系对成长的具体作用有:

(1)朋友可以帮助孩子增加自我了解。

朋友像一面镜子,一个人的长处和短处在交友中都会得到体现。在游戏和交往活动中,一个孩子的品行和能力,如是否讲诚信,是否能忍让,是否守规则(交往、游戏规则)等都可以通过相互间的语言评价和行为认同反映出来。这是儿童时期孩子自我认识、自我了解的重要渠道。有时候,这种儿童的自我了解和个体认识,比学校老师的评价和家庭父母的认可作用还要明显,因为这是儿童在交往活动中亲身感受和体会到的。这种自我了解的过程经过不断强化对日后形成良好人格有重要的影响。

(2)交友会使孩子不断调整自己,形成优良品德。

高质量的友情是儿童社会化的必需。一个人如果能够建立和维持比较健康、稳定的友情,必须要具备以下品德:

①宽容大度。这是青少年在交友中需要具备的第一个品德。由于家庭的习惯模式对孩子行为的牵制性太强,孩子的坏脾气不易改变,而朋友间是平等的,要想得到别人的重视,必须在朋友面前表现出好的形象,取得别人的信任,而关心和宽厚待人是取得别人信任的重要条件。

②理解他人。随着孩子的成长,他们心目中的朋友概念,从原来的玩伴变成了探索人生意义的同行者,嬉闹会减少,更多的是倾听各自的生活感受,理解对方的处境、心情,并学会用劝慰、鼓励去帮助好朋友,共同走向成熟。

③懂得诚实。诡诈、欺骗者是没有朋友的。孩子在与同龄人的交往中懂得了讲信用的重要性。同时,同伴在交往中出现了误会,必须要独立面对并尽力想办法解释,包括诚恳认错、道歉,消除隔阂。这个过程本身就促成了孩子诚实品德的形成。

3.朋友可以肯定自我价值,缓解自己的情绪

青春期的孩子,各种适应性问题摆在他们面前:生理适应、学习适应、人际适应、情感适应和社会适应时常会向孩子们提出难题,随时都会引起孩子情绪的波动。作为同龄人和好朋友,彼此会把心中的苦恼、内心的困惑和情绪波动向对方倾诉,以求得情绪的缓解、心灵的宽慰,获得心灵的暂时平静。

这种相互倾诉,除了当面表达外,更多的是打电话、发短信。家长们必须理解,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人际沟通越来越被人们重视。而电话就成了孩子们零距离接触的最好媒介。在通话中,彼此可以读懂对方,也可以让自己被对方解读。好朋友间的倾诉,主要作用是:

①寻找心灵退守。朋友间的交流为自己消除不良情绪寻找一个出口,也是他们自发的自我保护行为。电话通话,不用掩饰什么,可以不去顾及对方的表情,比面对面交流更自在,也不会影响自己的公众形象,是一种很好的自我心灵退守的通道。

②激发心理潜能。在聊天的过程中,儿童可以不断梳理自己的思路,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会将全部的精力和智慧都集中在谈话中,语言也会变得通畅。电话中的良好语言感染,会帮助对方建立人际交往的自信心,有时还可以消除误解。

孩子用电话交流,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他渴望与人交往的愿望。他们这个年龄是不能没有朋友的年龄。家长应了解孩子和同学通电话的心理动力,不要认为这是洪水猛兽,最好不要过分干预,更不可监听,否则会引起孩子怨恨,更加巧妙地回避家长,使家庭教育没有目标,走向盲目。同时,还应告诉孩子,电话交流并不是人际交往的全部,而只是补充,主流还是面对面交流。电话交流时间过久,会影响晚上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精力。家长一旦走进了孩子的心灵,就会成为孩子正常交友的心灵港湾。

二、指导孩子理解交往原则,学习交往方法

儿童成长过程中各种能力的获得都离不开家长的指导、帮助,交往能力的培养同样需要家长指导方法,使孩子体会交往的成功。

指导交往可以尝试以下方法。

1.引导孩子理解人际交往原则

当代世界已进入了一个全球化的时代。父母需要引导孩子理解人际交往原则:“你好,我好,世界好!”这一交往原则强调两点:三个“好”强调交往对象的关系和谐,相互友好、合作,实现互助共赢的目的;“世界”强调交往的广泛性,需要人们以世界眼光、全球化视野认识交往,既要乐于同身边的人交往,又应学会与世界各地的朋友交往。因为我们处于一个文化多元的“地球村”时代。只要留心一下我国党和政府的广泛多元的外交活动,就不难理解这一人类交往原则的意义。

2.指导孩子学习交往的方法

(1)给孩子必要的心理支持,及时的提醒、建议。

家庭和亲子关系是儿童交往的心灵港湾。儿童在学习交往的过程中,由于阅历和交往经验的不足,特别需要父母给予心理上的支持和必要的提醒、建议,避免他们在交往中迷失自我和走弯路。请听作家舒婷的教子经验:“儿子,无论你遇到什么,失恋、伤痛、过失、吸毒、战争,我都将义无反顾保持精力和信心,为你的康复与你一起斗争。任何时候你感到孤单,渴求温暖,你都会看到身后有我,你从不远离永不失望的母亲。像你的同代人一样,你是我们的独生儿子。我们一直鼓励你和同龄孩子交朋友……将来你会住到男生宿舍里,有许多晨昏相见的室友。相互投缘就建立友谊,不太喜欢就以礼相待,哪怕口角摩擦,都很正常。憧憬并期待你的爱情瓜熟蒂落,不要轻易让别的什么赝品替代。”作为母亲,舒婷发自肺腑的表达既给了儿子战胜挫折,走出困境的精神力量,又在谆谆提醒中告诉儿子交往的方法,更流露出对儿子未来爱情的美好期待和深切关怀。读完这段文字,我们或许能从中受到启示,又或许能引发我们教子的许多思考。

(2)注重在群体中学习交往,学会与各种类型的人交往与沟通。

交往能力的获得,需要在广泛交往的经验中逐渐形成,因此告诉孩子在班集体中甚至在同年级中和各类同学交往,以培养孩子乐群性的交往心理品质。同时要告诉孩子,不可将自己封闭在个人的小圈子里,或者只和某个同学交朋友,避免走进你和我一对一的两人世界的狭小交友圈子中。要知道,脱离集体的两个人的狭隘交往最终会被集体抛弃,后果很可怕。鉴于此,还应郑重告诉孩子把握好同异性的交往方法。青少年时期要广泛与异性交往,这既有利于社会化进程,又可以全面发现异性的思维特点和行为方式,建立起个人对异性的评价体系,借此使自己逐渐走向成熟。但是要尽量避免与异性个体发展过于亲密的友情,特别要防止在班级中对男女个人过密交往的热炒和传播,将两个孩子逼向极端,走向事与愿违的境地。家长对于青春期孩子男女生的交往,应当帮助孩子协调各种友情关系,积极支持孩子与异性群体交往。发现异性个体脱离集体的胶质接触,家长应及时晓以利害,同老师达成共识,科学引导,防止将孩子逼入同异性交友的死胡同。

(3)交往中应当既乐于助人又善于求助,并寻求两者间的平衡。

交往本身关乎双方利益,有利于彼此的共同成长。因此,助人与求助是一个互为因果的补充过程。在助人中去体会付出和强者的感受,同时在向朋友求助中去体会互助、友谊的珍贵。这个过程是一个自我完善的过程。家长告诉孩子,应当珍惜这个过程,既不可事事以强者面目出现,以领袖身份自居,使自己渐渐脱离群体,又不应处处依赖同学,依靠朋友过日子而迷失自我,逐渐成为情感依恋、行为无能的弱者。

(4)交往中善于理解他人,学会宽容、分享和有效沟通。

交往是一项技能,也是生活艺术。要实现和谐交往,首先要设身处地理解对方,不带个人的主观意愿和一己私利,去平等地分享对方的情感、观念,感受对方的情绪。我们把这种交往心态称为“同理心”。同理心是正确感受他人情绪、心理的关键。它不同于同情心。同情是不平等的,包含有怜悯的意思,而同理是平等的。其次是在仔细倾听和有效观察的过程中,站在对方的角度帮助分析朋友对事情的态度和认识,分享对方的快乐,分担他的苦恼,实现心灵的碰撞和感情的共鸣。最后还需要将自己对事情的分析、认识和解决方法以建议的口气传达给对方,认真听取对方的想法,从而实现坦诚交流和有效沟通。除了同理心之外,认真、耐心的态度可以表现你对朋友的真诚,也是交往中的关键。

三、帮助孩子认识“标准”,学会处理“关系”,学好社会化的必修课

父母对孩子的成长责任概括起来:一是接纳,二是陪伴。无论你面对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家长都必须真诚地接纳他,去爱他、关心他。无论你的孩子在成长中遇到什么麻烦,如疾病、学习差,甚至意外伤害等,家长都应当去陪伴他,帮助他克服困难,战胜挫折,引导他走向社会,独立生活。

社会化是孩子成长中的必修课。完成这门课程需要漫长的时间,这当中家长的帮助、引领、指导又是至关重要的。父母需要帮助孩子认识儿童社会化的标准,及时将行为目标告诉孩子。

美国精神病学会给儿童制定了如下的“社会化”标准。

标准1:至少有一个同龄的朋友,并且友谊至少维持6个月;

标准2:在看不到有什么好处的情况下能主动帮助别人;

标准3:做错了事,造成了明显的不良后果,但未被人发现的情况下能主动认错;

标准4:别人做了对自己不利的事情,能够原谅别人,不指责也不告状;

标准5:对朋友或同伴的福利表示关心,或者能够分享别人的幸福和快乐。如为别人生日、考试优秀、获奖等感到高兴,主动向别人祝贺。

在上述五条标准中,6岁以下的儿童至少应做到一条;7至12岁的儿童至少应做到两条;13岁至18岁的孩子至少应做到三条。

如果你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达不到上述标准,则反映出社会化程度不良。解决的办法是,选择孩子认为并不太难的某一条标准用心去做,告诉他要努力坚持下去,用健康的心理把自己融入同学和朋友之中,在学好功课的同时,做一个社会化程度高的学生。

另外,家长还需要引导孩子学会处理各种“关系”,不断提高孩子的社会化程度。具体有以下5种关系。

1.学会与自己的亲人建立“平等和谐”的关系

有些家长平时说话不注意方式、语气,从而潜移默化影响到孩子,造成孩子说话随便,甚至同家长大吵大闹。这是行为习惯培养的失误。当孩子意识到这种说话方式对人际关系有负面影响时,矫正已经很难了。因此,家长在平时的相处中,注意为孩子树立与亲人交流的良好形象和行为榜样。这种正面影响将是久远的。

2.学会与周围的人建立“良好互动”的关系

父母要时常告知孩子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是互动的。你希望别人怎样对待自己,你就要学会付出怎样的感情和行动。父母要在日常交往中引导孩子站在对方的角度去看问题,学会同各种人友好相处,协调不同的人际关系。

3.学会与竞争者建立“光明健康”的关系

生活中向比自己优秀的人学习,许多人都能做到,但向暂时不如自己的人学习他们的优点,有些孩子就不乐意。有的孩子总得第一,一旦落到后面,就感到沮丧,想不通。如果孩子能意识到,除了竞争之外,还有很多东西可以向别人学习,交往就会更有意义,情绪也会随之得到调整。

4.学会与人类建立“相互帮助”的关系

人类的一个危险是人正在变得越来越孤独,世界充满了为生存而竞争的气氛。家长要告诉孩子,一定要乐于助人。如果我们不去帮助别人,我们就会变得很孤独。一个人不仅自己要能在很多事情上做得出色,而且要主动帮助别人,这样才能提高自尊,才能理解交往的意义。帮助他人就是帮助自己,人类离不开相互帮助。

5.学会保护自己,与自己和谐共处

生活中总有矛盾、冲突和不可预料的危险,所以要学会保护自己。家长应提醒孩子,在保护自己的同时,还需要尊重别人,服从别人,告诉别人如何去做更合理。我们要学会用恰当的方式向别人解释自己的想法,这样才能消除误会,达成共识,走向合作。如果一个人能在面对危险和困难的时候保持诚实善良的品质,他就是一个强大的人,一个善待自己,与自己和谐共处的人。

儿童的社会化,是一个不断认识社会,逐渐积累交往经验的过程。父母作为成年人,有责任关心孩子的社会化进程。对于孩子交往中的失误和不成熟,父母应给予引导、指点。特别是对于独生子女的交往,父母应更多地关注孩子的交往心理,创造条件,提供机会,指导方法,不断鼓励,教育孩子多参与、多体会、多总结,在认真完成学业的同时,还应熟练、有效地掌握交往本领,为日后立足社会,开创事业,奠定坚实的人格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