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光荣的荆棘路》课堂实录及点评

《光荣的荆棘路》课堂实录及点评

时间:2022-02-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今天,我们师生一起来阅读安徒生的作品《光荣的荆棘路》,以此表达我们对这位伟人的敬仰之情。荆棘路对苏格拉底而言是无情的嘲弄,他用无畏赢得了斗争的胜利。完成了《光荣的荆棘路》的公开教学,使我对语文教学有了更深的感悟。

《光荣的荆棘路》课堂实录及点评

执教人:肖磊

执教时间:2005.5.19

执教班级:格致中学高中二年级(3)班

课堂回放

师:今年是2005年,在全世界范围内有两个隆重的文化纪念活动,其中之一就是纪念安徒生诞辰200周年的活动。今年是献给安徒生的文化年。安徒生的童话作品很多,你读过他的哪些作品?(多媒体展示安徒生简介)

生:《丑小鸭》、《海的女儿》、《皇帝的新装》、《卖火柴的小女孩》等。

师:安徒生的童话伴随我们成长。他说:“我的童话与其说是写给儿童看的,不如说是写给成年人看的。”安徒生是童话作家,还是一位诗人、小说家、散文家、剧作家。今天,我们师生一起来阅读安徒生的作品《光荣的荆棘路》,以此表达我们对这位伟人的敬仰之情。

师:作者开篇借一个古老的故事,告诉我们荆棘路是怎样一条路?(板书:荆棘路)

生1:光荣。(板书:光荣)

师:还有呢?作者是怎样说的?

生2:遇到极大的困难和甘冒生命的危险。(板书:极大的困难、生命的危险)

师:在荆棘路上行走的有哪些人?

生3:阿里斯托芬、荷马、菲尔多西、卡蒙斯、高斯、哥伦布、伽利略、贞德、克里斯蒂安二世、布拉赫、格里芬菲尔德、富尔敦。

师:是否完整了呢?

生4:哦,还有苏格拉底。

师:一共几位?

生4:12位。请再完整地说一遍人名。(学生边说,教师边展示多媒体图片:苏格拉底、荷马、菲尔多西、卡蒙斯、高斯、哥伦布、伽利略、贞德、克里斯蒂安二世、布拉赫、格里芬菲尔德、富尔敦。)

师:作者为什么说他们的人生之路荆棘丛生呢?他说:“每张片子只映几秒钟,但是它却代表整个的一生——充满了斗争和胜利的一生。”他们在人生之路上遇到了怎样的荆棘?让我们光看关于苏格拉底的几秒的片子。

学生齐读第四段。

师:思考这几秒的片子写了什么?

生5:在剧本中苏格拉底的形象被嘲笑。

师:有无补充?

生5:苏格拉底坦然面对观众的嘲笑。

师:他是怎么做的呢?

生6:“他从观众的凳子上站起来,走到前面去,让那些正在哄堂大笑的人看看,他本人和戏台上嘲笑的那个对象究竟有什么相同之处。”

师:这句话表明什么?

生6:他觉得光荣。

师:你从哪些语句中看出的?

生6:“他站在他们面前,高高地站在他们面前”,从“站”、“高高”等词语中就可以看出苏格拉底很坦然,无所畏惧。

师:我补充一句。我请教了历史老师,古希腊的戏台是否搭得高高的,历史老师给了我们否定的答案。那么,这里为什么用“高高”呢?

生6:“高高”是指精神,写出了苏格拉底的坚定、顽强的精神。

师:还有补充吗?

生7:勇敢、无畏。

师:从“站”、“高高”等词语中看出苏格拉底是勇敢、无畏的。荆棘路对苏格拉底而言是无情的嘲弄,他用无畏赢得了斗争的胜利。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他从凳子上站起来”到这段结束。(学生齐读)

师:同学们抓住了一些看似平常的字词,挖掘它们的深意,体会苏格拉底的精神。请同学们用这种方法继续解读其他11位人物。小组讨论的任务是任选一位人物思考:他(她)的荆棘路是什么?他(她)是怎么面对的?

(学生小组讨论)

(学生发言)

生8:我们小组分析的是贞德。她是女性,生活在中世纪,地位低,被诬告成巫婆,这是她的荆棘路,她生活在百年战争时期,理想不能实现。

师:请紧扣课文回答。

生8:“这颗心充满了热情和信念。她在一个战斗的部队前面高举着旗帜”;“空中响起了一片狂欢的声音,于是柴堆烧起来了:大家在烧死一个巫婆。”这几句话有对比性,具有讽刺性,表明人民并没有感激她。

师:文中还有哪个词语也能说明这点?

生8:“唾弃”

师:“唾弃”是什么意思?

生8:鄙弃。

师:很好,请同学紧扣字词继续分析。

生9:我们分析的是伽利略。从“老迈”、“挣扎”、“提”、“跺”、“高呼”等词中看出,伽俐略虽然被禁锢在家中,但还是不断追求真理,而人们并不理解他。

师:这段中能体现伽利略精神的词很多,我们挑选“提”、“跺”加以分析。

生10:“提”和“老迈”照应,“跺”写出了他的愤慨和无奈。

生11:说明人们不理解他,他在极度的痛苦中和人们的轻视中被折磨得筋疲力尽。

师:“跺”字能否替换成“抬”?

生11:“跺”字突出了有力。

师:从这几个字词中我们体会到了伽利略为坚持真理、被折磨得筋疲力尽的状况请其他小组织继续发言。

生12:我们小组分析的是富尔敦。他父亲的“嘘”声表明父亲也不理解他,他很孤独。

生13:富尔敦是伟大的,但他的父亲却嘲笑他,他是伟大的但却是孤独的。

生14:我们分析的是荷马。他逝世后,7个城市国家都说荷马是在自己城里出生的,这表明他很伟大,但是他活着的时候,却生活贫困。我看过介绍他的作品。

师:请紧扣课文分析。

生14:“他一想到明天的生活,头发就变得灰白起来”中的“一”、“就”说明生计的困苦时时刻刻折磨着他的肉体。

师:很好,你关注到了关联词。由于时间关系,这12位伟人的荆棘路我们不能一一道来,这些先辈的人生之路有何共同之处?

生15:伟大而悲哀。

师:怎样理解“悲哀”?

生16:他们的思想超越了同时代的人,因而受到误解,被视为异类。

师:仅仅是误解吗?

生16:反对。不,迫害。

师:好!程度越来越深了,他们遭到反对、迫害甚至摧残。他们的人格受到嘲笑,如苏格拉底;精神遭到迫害,如高斯;肉体遭到摧残、毁灭,如荷马、贞德。他们是怎样的人?

生17:受到不公正待遇的伟人。

师:伟人还不足以准确说明他们的伟大之处,从课文中再找一个词语。

生17:他们是“造福人类的殉道者”。

师:什么叫“殉道者”?

生17:为自己的理想、信念而不惜牺牲生命的人。(板书:殉道者)

师:请同学们齐读“殉道者”的解释。(学生齐读)

师:我朗读课文最后三段。请同学们圈画作者评价他们举动的词句,对于这些评价,你不理解的也请标明。

(学生小组讨论并发言)

生18:为什么说这些殉道者是“幸运的人”?

师:这是个有质量的问题,谁来回答?

生19:因为他们的思想、信念得到了认可、肯定。

生20:他们超越了时代,走向永恒,被后世景仰。

生21:他们的肉体消失了,但思想永垂不朽,成为后人的行为准则。

师:作者是怎样理解“幸运”的,有一句话很重要。

生22:作者说他们是连接上帝和人类的“总工程师”,工程师改造人们的思想。

师:工程师首要的工作是什么?

生22:建造连接上帝和人类的桥梁。

师:老师补充一句,安徒生景仰上帝,认为上帝的“仁慈”就是真、善、美。

生22:从他们身上我们可以看到真、善、美,他们追求真理的大无畏精神将永远激励后人走上这条光荣的荆棘路,因此说是“永恒”的。

师:我小结一下同学们的发言:①正是他们的自我牺牲,人类才能从蒙昧无知的黑暗状态下清醒过来,懂得人类的使命是探求真知、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②对他们个人而言,他们是造福人类的“幸运的人”。他们代表上帝的仁慈,担负着传播真、善、美的使命,是造福大众的光明使者。③对整个人类发展而言,正是他们的披荆斩棘,后人才能走上文明进步的康庄大道,他们的精神将永远激励后人为实现人类的共同理想而不惜牺牲个人的生命只有这样,人类社会才能不断向前发展。这种精神将万世长存,永远被历史所铭记。它是永恒的,更是光荣的。(板书:永恒)

师:我布置的预习题是:看了课文,你是否愿意踏上这条“光荣的荆棘路”?全班有23位同学说不愿意。学了课文,我再一次郑重地提出这个问题,不要马上回答,请思考。

生23:我愿意,因为他们的精神崇高、永恒,值得我们一生学习。

生24:我现在还说不上来,我想再找找这12位伟人的传记读一读,我想会有更深的感悟。

师:希望到时我们能够再坦诚交流一下。

生25:我也愿意,我希望能像这12位先驱者,成为人格高尚的人,一个有社会价值的人。

师:愿意的同学请举手。(全班绝大多数同学举起了手)

师:这堂课你们让我感动,老师希望你们为追求理想而活,如果这条路是坎坷的,希望你们能勇敢地踏上这条光荣的荆棘路。下课。

课后反思

完成了《光荣的荆棘路》的公开教学,使我对语文教学有了更深的感悟。课后,我梳理了这节课从准备到实施的一些体会,希望得到各位同行的指点。

1.搜集资料,充分准备

《光荣的荆棘路》这篇课文篇幅较长又涉及众多历史人物,我认为要学生在短短的一节课时间里完全理解文本内涵是有难度的,特别是作者在文中并未介绍这些伟人的生平事迹,而是用评价性的语言概括地阐述了他们在人生荆棘路上的遭际。学生的“预习质疑题”也说明了这一点。因此在教学前,我们师生一起搜集资料,大致了解了这12位伟人的生平,发现他们虽在生活年代、职业等诸多方面有所不同,但其共性是为了追求人生理想、坚持信念而饱受世间折磨,有的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他们为推动人类文明进程而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些资料准备,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作者在文中对这些人物的评价,同时,也为学生对这些伟人产生敬仰之情打下了感情基础。

2.联系文本,选好教学切入口

在试教这篇课文时,感觉前紧后松,发现学生缺少理解课文的抓手。在经过反复揣摩后,我把理解、挖掘字词内涵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对课文前半部分的处理是:师生共同分析理解苏格拉底的精神,在有了示范的前提下,学生小组讨论解读其他人物。对课文后半部分的处理是:重点理解课文的最后三段。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抓住对“荆棘”两字的理解,以此贯穿全文。

3.激发兴趣,点拨指导

通过此次公开教学,我深刻体会到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心中要装着学生,要时时刻刻想到学生的兴趣、认知能力。因此,我的课自始至终围绕学生预习提出的问题,精心组织,尽力做到循循善诱,环环相扣。在学生分析讨论中,注意用只言片语的精要点拨,激发学生的思想火花,深化学生的感悟理解,促使学生把阅读和思考精密结合起来,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加深理解。课堂上学生踊跃应答,气氛热烈,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专家点评

肖老师明白阅读教学的实质必须是语言文字的,而非仅仅是文学的、文化的。所以,她绝不是仅给学生几个空洞的概念,而是让他们沉潜到文本中,引导他们在言语间穿行,让学生抓住字词,来体会苏格拉底、荷马、贞德、富尔敦等一个个人物的内在精神,使学生“得意”而不“忘言”。

肖老师懂得文学文本最重要的是整体美,是各部分之间关系的匀称、均衡与和谐。《光荣的荆棘路》一文正是“气之所形”,是许多深沉主观因素的综合。因此,她引导学生去思考12位伟人人生之路的共同之处,去把握“殉道者”、“幸运的人”、“永恒”的深刻内涵。

肖老师也十分清楚自己的身份,她就像是一位路途中的导游,把学生带到看得见风景的地方,然后退居一旁,让学生自己去阅读、去思考、去体悟、去质疑,在学生看不明白的地方,她站出来给出一些提示与方法。她认真倾听后决定推进的速度,她以有效点评来把握问题解决的差异度,整个课堂开合有度,收放自如。

(上海市教委教研室中学语文教研员 谭轶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