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看戏》课堂教学实录及点评

《看戏》课堂教学实录及点评

时间:2022-02-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点拨”由何开始?△从课文“提示”导入“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学习重点,能起“点拨”作用。在实施具体点拨时,可让学生进行分析讨论,以加深理解,受到启示。△点拨学生思考、研究作品的语言,落实对重点词语的理解、赏析文章的语言美,学会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提高读写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主要起强调作用,强调观众对梅兰芳精彩表演的反应。

《看戏》课堂教学实录及点评

执教:曾 鸣 点评:蔡澄清

《看戏》课堂教学实录

[上课]

师:先来考考大家,谁能介绍一些具有中华民族特点的、表现人民智慧的中国文化

生(不止一人):书法,国画,长城,四大发明围棋,象棋,京剧……

师:好,有京剧。京剧是一种民族戏曲。同学们喜欢看京剧吗?

生:(集体)喜欢。

师:说心里话。

生:(笑)不喜欢。

师:咱们应该实事求是。同学们对京剧不熟悉,不了解,所以不喜欢也不足为怪。但是我们知道京剧是中国的国剧,能够称得上国剧,那一定有价值。而梅兰芳就是一位伟大的京剧表演艺术家。他的演出很精彩,看他演戏很过瘾。下面让我们看看著名作家叶君健是怎样描写看戏的。(板书:看戏)

师:先请同学们看课前提示,我们一起来确定本课的学习目标。

我们学习这一课有三个目标:(用投影展示教学目标)

1.详写、略写与中心意思的关系

2.对声音的描写

3.对关键词语的理解

这三个目标有一定的难度,大家有没有信心达到?(生答:有)好,我们一起来努力完成。

评课实录

△“点拨”由何开始?这是一种艺术,很值得研究。本课的导入似绕远了一点。是否可直接由课题《看戏》切入课文学习的总体点拨:“同学们看过戏吗?看的什么戏?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看的?戏演得如何?看戏的情况怎样?如果要写下来又怎么写?今天我们一道来看看名作家叶君健是如何写‘看戏’的,他看的是戏剧名家梅兰芳演的京剧。大家看过吗?现在让我们大家一道去欣赏一下如何?”这样点拨,能否更有利于激起学生研读课文的兴趣?能否既诱导学生欣赏京剧艺术,又赏析课文的写作艺术?

师:下面检查同学们课前预习字词的情况。请一位同学为大家读一下预习提示中列出的生字、词。(一生作了准确的拼读)好。这位同学读得很准。下面再请同学们来解释一下几个词语的意思。先解释“收敛”。

生:消失,减弱。

师:解释正确。再解释一下“颦”。

生:皱眉。

师:那“一笑一颦”呢?

生:笑,皱眉。

师:笑是喜悦,皱眉是愁苦,能放在一起吗?

△从课文“提示”导入“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学习重点,能起“点拨”作用。但对“提示”的处理,应视其能否发挥点拨功能作灵活处理,不一定都在课文讲读前全盘托出,也可在课中或课后相机运用,一些不能起点拨作用的内容则不必在上课开始就一一列出。

生:是指舞台上的表演。

师:“一笑一颦”只能指舞台上表演吗?生活中能不能用?(生答:能用),那么这是指什么呢?

生:指表情,神情。

师:对。笑是一种表情,皱眉也是一种表情,“一笑一颦”概指各种表情。再解释一下“忠心耿耿”。

生:“忠心”是忠诚的意思。

师:那么“耿耿”呢?

生:“耿耿”也是形容忠诚的意思。

师:那么“忠心耿耿”应该怎么解释才确切呢?

生:非常忠诚。

师:对,非常忠诚。这个“非常”解释得准确。再解释一下“蜃楼”。

生:文中比喻虚幻的艺术境界。

师:这是文中的意思。谁能说说它的原来意思。

生:是指沙漠或海边出现的一种由于光线折射或反射地面景物的现象。

△由“蜃楼”、“人海”切入“演出”与“观众”两方面的描写,片言居要,点拨得法。

师:解释得比较准确,这种现象又叫“海市蜃楼”。这种现象常出现在海边。看来,咱们大家的自学能力很强,希望大家以后能继续努力,通过自学来解决字词,有信心吗?(生答:有)请同学们迅速找出“蜃楼”这个词是在课文中什么地方出现的。(生答:第三段)(板书:蜃楼)这个蜃楼出现在哪里?(生答:人海上)(板书:人海)

同学们再想一想,“蜃楼”在文中喻指什么?(生答:舞台上的演出)(板书:演出)那人海又指什么呢?(生答:指观众)(板书:观众)

好,这样我们就知道了这篇文章要写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演出,即戏;一是观众,即看戏的情景。那么文章一开始是不是就写看戏呢?请一位同学朗读第一、二段。(生读)

好,读得很好。读音准确,朗读流畅。下面我们一起来说说第一段交待了哪些内容?(生答:时间,地点,人物)有人物吗?(生答,没有)还具体交代了什么?(生答:暑气还没有收敛,没有风)哪些内容说明没有风?(生答:古树静静的,树叶静静的)接着还有一个静静的,说的是什么意思?

生:露天的剧场里静静的。

师:前面两个静静的,引出第三个静静的,用笔奇妙。那么剧场里静静的应该没有人?(生答:不是,有人)对,不仅有人,而且还———(生答:挤满了人)具体是怎么写的?(生答:连过道的台阶上都坐满了人)好,剧场里有这么多人,这么多观众,散发出许多热气,文中用了一个比喻,是什么?(生答:烟雾)(板书:烟雾)但是剧场里却又非常静,这是为什么?

生:因为观众都在热切地等待着演出开始,等待着梅兰芳的出场。

师:分析得很有道理。天气非常闷热,剧场里人又挤得满满的,却能静静地等待,说明观众对京剧的热爱,对梅兰芳的热爱。所以在第二段第一句话呼应了前面静静的,是什么?(生答:海在屏住呼吸)(板书:屏住呼吸)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生答:拟人)

这一段写演出开始前观众的情况。请同学们对照比较发给大家的模拟作文,看看相应内容是怎么写的。有没有写环境、氛围?有没有写观众的表现?(生答:没有)

△运用“模拟作文”与课文进行对照、比较,对学生学会作文,特别是学会如生动描写场景,颇有启发,能起点拨作用。但如何运用“模拟作文”可有多种做法,既可整体对照,也可局部比较。在实施具体点拨时,可让学生进行分析讨论,以加深理解,受到启示。究竟如何安排教与学的活动,尚可进一步推敲研究。

比较一下,哪一种写法好?

生:课文的写法好,表现了观众的反应,能起衬托作用。模拟作文写得非常简单,不能显示出观众的情绪,显得很空。

师:分析得很好。由此,我们应该注意并学会运用侧面描写,用烘托映衬的手法来突出主要内容。

下面,我们接着看课文三、四段的内容,都写了什么?

生:第三段写了演出的情景,第四段写了梅兰芳的表演。

师:回答正确。第三段介绍了剧情。这一段写的详略如何?

生:写得简单、概括。

师:对,分析得有道理。我们把这种写法叫做略写,或叫概述。这一段最后写了女主角出场(板书:穆桂英出场)那么当女主角出场时,观众的反应是什么?生:这个平静的海面陡然膨胀起来了,它上面卷起了一阵暴风雨,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师:对,写观众还是扣住了对观众的整体比喻———(生:人海)(板书:暴风雨)

师:第四段写了梅兰芳的表演,请同学们找出文中描写梅兰芳精彩表演的词语。

生:圆润,柔和,铿锵,婀娜。

生:还有轻盈、矫健、优雅。还有滚、滴、溅、落。

师:找得不错。这些词语有的从身段方面,有的从唱腔方面描写了梅兰芳的精彩表演。那我们来分析一下刚才同学们找出来的四个动词滚、滴、溅、落,为什么用得好?这四个动词的位置能不能换一下?

△点拨学生思考、研究作品的语言,落实对重点词语的理解、赏析文章的语言美,学会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提高读写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几个形容词和动词的推敲很有点拨作用,也扣紧了课文练习题的处理,扎实、细致。

生:说歌词滚、滴、溅、落,很形象。

师:歌词像珠子一样,滚、滴、溅、落。

师:对,这个比喻要抓住,歌词像珠子,珠子可以滚、滴、溅、落。那这四个动词的位置能不能换呢?

生:不能。因为梅先生的演唱吐词如一粒粒珠子,所以用“滚”;珠子一粒一粒地,如雨珠滴下,所以用“滴”;珠子多,撞到地,反弹起来,所以用“溅”;这珠子又从空中到人的心里,所以用“落”。

师:分析得很准确,可见同学们读书认真,也勤于思考。从课文中的这段精彩描写,我们应该学习准确地使用动词或形容词来描写事物。我们再对照一下模拟作文,看看对梅兰芳的表演是怎么写的。

△再次用“模拟作文”与课文描写作局部比较,内容具体,有点拨作用。

生:梅兰芳的表演真是名不虚传,他唱得那么优美动听,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

师:这里面有描写吗?

生:没有。

师:是啊,没有具体、形象的描写。那给人的感觉怎么样。

生:不生动,不具体。

师:对,这样简单的叙述显得空洞无物。没有精彩的场面描写,缺少感染力,是这篇模拟作文的最大毛病。同学们今后写作文时应该注意克服这个毛病。

师:随着梅兰芳的精彩表演,观众的变化如何?

生:潮在涨,人海忽然又膨胀起来了。

师:对,还是扣住人海来写(板书:膨胀)

接下的一段只有一句话,说明了什么意思?

生:观众像着了魔一样,鸦雀无声。

师:对,说明观众看演出看得———

生:入了神。

师:很好,观众看得入了神。那么作者为什么把这一句话单独作为一段呢?

生:略写,概述。

生:起强调作用。

师:分析正确。主要起强调作用,强调观众对梅兰芳精彩表演的反应。而模拟作文里有没有这样内容?能分析出毛病是什么吗?

生:没有。只有简单的记叙,不生动、不具体。

师:对,不生动、具体地写出观众的反应,就无法显示出观众的热情,无法体现出观众对梅兰芳表演艺术的热爱。

接下来是表演的高潮,观众的反应也进入了高潮,文中是怎样写的?(板书:高潮)

生:潮在涨,海水在膨胀。

生:观众真的像潮水一样向前涌。

师:像潮水一样涌。(板书:潮一样涌)课文在写观众的反应和情绪变化时,始终紧扣了一个比喻———(生答:人海)

师:对,这也正是本文写看戏场面的一个特点。

到这里演出就结束了。(板书:结束)这次演出梅兰芳已经多大年纪了?(生答:66岁)对,66岁高龄的老人,还能创造出这么美好的形象,充满青春的活力,这是不是一种奇迹?(生答:是)而这种奇迹的产生,只能在社会主义时代才有可能,这是因为———(生答:我们有热情的观众和热情的艺术家)对,刚才同学们回答的就是这篇课文的什么———(生答:中心思想)对。同学们的理解能力很强。下面请大家说说看,在最后一段里除了点明了中心思想,还交代了什么?

生:交代了那个艺术家就是梅兰芳。

师:课文为什么到最后才点出梅兰芳的名字,再看看模拟作文是怎么写的,有什么区别?

生:是有意这样安排的。

生:制造了悬念。

师:对,制造了悬念,能引起读者的兴趣和探求欲望。那么模拟作文呢?

△由“课文为什么到最后才点出梅兰芳”点拨学生思考,领会课文的构思艺术与写作技巧,用讨论方式引导学生学习,有点拨教学特色。

生:模拟作文一开头就说出了梅兰芳的名字,平铺直叙,比较平淡。

师:对。看来写文章还应该在构思上下功夫,平铺直叙往往收不到好效果。

现在我们可以知道了,课文在写演出和看演出时哪个方面写得详细,哪个方面写得简略。(生答:演出写得简略,看演出写得详细)

师:对,演出略写,看戏详写。(板书:略,详),而在演出中,剧情写得简略,梅兰芳的精彩表演写得详细,这是略中有详。

现在,大家说说看,文章的详写、略写,取决于什么条件。

生:取决于中心思想。

师:对,详、略的处理取决于中心思想,取决于文章的主题需要。(投影显示:详、略取决于中心思想的需要)好,我们完成了第一个教学目标。

那么本文对声音的描写又是怎样的呢?

生:用比喻,把歌词比作珠子。

师:对,巧设比喻,把无形的,看不见的声音,用形象的比喻,变成有形的珠子,读者就可以感受得比较清楚,(投影:巧设比喻,化无形为有形)我们完成了第二个教学目标。

△扣紧教学目标,回应课文提示,集中、完整。

前面我们通过对一个关键词语的分析,知道了在对人物活动进行描写时应该怎样做。

生:准确、生动、形象。

师:很好,准确、形象、生动。(投影:准确、形象、生动)这是第三个目标。

另外,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是不是知道了京剧有很大的艺术魅力?(生答:是)对,京剧是中国的艺术瑰宝,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那么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我们还产生了对祖国丰富的文化艺术的热爱之情。(投影显示:教学目标4:培养热爱祖国文化的感情)

好,这堂课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我们顺利地学完了这篇课文,并完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多观察,勤写作,努力写出精彩的文章来。

[下课]

[总评]

一、关于教学目标的确定

《看戏》是一篇描写场面的记叙性散文。课文以描写“演戏”和“看戏”的场面为主要内容。教学目标除了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丰富的文化艺术之情,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外,从语文学习的角度看,似宜以点拨和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学习场面描写为中心,以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为主要目的。这是本课教学的一个总目标。课文“提示”的三条,只有三个具体的教学目标,应在总目标的统率下突出这三个学习重点。首先着眼于从总体上去点拨,就会统揽全局,纲举目张,教学也显得中心明确、重点突出,结构完整。点拨教学应当充分利用课本“提示”,突出教学目标,以发挥其点拨功能,但也不要拘泥于“提示”或“目标”的一次性全面罗列,运用上可灵活掌握,相机处理,而不宜形成机械的统一“模式”。

二、关于“模拟作文”的运用

教师在教学中运用了教学参考书上提供的“模拟作文”,用以同课文的描写作对比,这很好,能对学生学习描写场面起点拨作用。但教师在实际教学时,只是在讲到课文的某一局部描写时简略地作了一点比较,未能从场面描写的整体上去向学生实施点拨,引导学生掌握场面描写的艺术技巧,这就减弱了点拨的教育功能。为了充分发挥“模拟作文”在点拨教学中的点拨功能,并形成本课教学的整体点拨特色,教师可否紧扣课题《看戏》,单刀直入,首先提问学生:你们看过戏吗?看的什么戏?戏在什么地方演出的?演出的情况如何?看戏的情形怎样?大家能各自把“看戏”的情况写出来吗?这样,避开常规的绕远导入,直接造成悬念,引发学生思考,然后紧接着摆出模拟作文,先全文朗读一下,跟着提出问题:演戏的情况写得怎样?看戏的情况写得如何?让学生分析评论,指出场面描写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教师提出:这种看戏和演戏的场面究竟怎样去写?怎样的写法才算好呢?让学生在研究模拟作文的基础上,进一步思考。这样引导学生进入课文学习,让我们看一看作家叶君健是如何写“看戏”的?这就激发起了学生阅读、钻研课文并与“模拟作文”作对比分析的学习兴趣与钻研热情。这样从整体上运用“模拟作文”去进行点拨教学,是否比零碎举一、二段文章作比较(当然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也可以作此类比较)更好一些,更能发挥语文教学的点拨功能?在今后的教学实验中不妨一试。

三、关于教学进程的安排

此课的教学过程显示:教师注意在不同的教学阶段分散对学生进行不同的点拨,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学习和研究课文,教学过程清晰、自然,教学内容处理也较全面、完整,这是好的方面。但从总体来看,教师仍是按课文的自然段落,进行分段讲读,边读、边讲、边问,主要还停留在课文内容的一般平面分析上,未能从场面描写的整体上来引导和点拨学生进行立体的观察与分析;教师只注意到分散、平列提出教学“提示”的三个“教学目标”,而未能将其统率在场面描写这个中心之上来居高临下地进行总体的写作指导,这也减弱了点拨学生发展写作能力的教学功能。从场面描写来看,《看戏》这篇文章基本上是由大到小,由远到近,逐步聚焦,有详有略,进行描绘和叙述的,层次清晰,发展自然,描述生动、形象、具体。文章首先写“看戏”的大环境,突出一个“静”字;再进而写剧场,主要写“人海”,突出“挤”而“静”,起烘托作用;然后缩小范围,将场面集中到舞台,着重写演出;再进而聚集到人物,重点突出梅兰芳的高超的表演艺术,这是极精妙的描绘,是文章详写的重点。然后再将舞台上下的演戏与看戏综合起来融为一体;最后点明艺术大师梅兰芳,点化文章的思想含蕴。教师如能以场面描写为中心,将上述具体情境从写作的方法与技巧上加以点拨,并结合作家的语言艺术来点拨和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有详有略地进行学习和研究,也许更能高屋建瓴地、更完整地引导学生把握场面描写的艺术,因而就能更好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比起逐段分析,边读边讲,更具有点拨教学的特色。

四、关于点拨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教师在本课的导入和结束时都能注意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化艺术的思想感情,注意审美教育,这很好。作为点拨教学重在点拨学生从课文的具体内容的分析与理解中去自觉接受审美教育,例如引导学生从课文对梅兰芳的演出艺术中去认识和体会光辉的京剧艺术,从课文描写的“人海”场面中去体会人们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这就是极生动、极深刻的热爱祖国光辉文化的教育,而不需要外加其他生硬的思想政治教育。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主要靠课文本身的内在力量,教师的任务主要在于点拨引导学生去接受这种内在精神力量的熏陶和感染。在点拨中我们特别要强调文道的有机统一。

五、关于点拨教学中的课堂活动

点拨教学的根本特点在于教师针对教材的重点和难点,针对学生的知识与心理障碍,相机诱导,适时点拨,帮助学生排疑解难,消化课文,接受训练,发展能力。点拨就是在教师主导下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作用,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积极进行思考、讨论、分析和研究,因而师生的双边活动一直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课堂上的信息交流,不仅是双边的,而且是多边的,呈相互辐射的交流状态。本课的教学,教师在这方面是很重视的,也作了相当努力,效果也较好。从总体来看,还主要局限在教师对学生的提问和学生的给老师回答上,思考、讨论、课文诵读等训练还略嫌不足。提问次数虽然较多,但有些提问还难以发挥点拨功能,学生回答的面也较窄,学生主体的能力作用还发挥得不够。一般说来,点拨教学很注重宏观上的总体点拨与引导,也注重微观上的局部点拨与解疑,教师点拨的着力点应当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出发,全面统筹,因材施教,力争通过点拨,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使学生学得既实且活。这是点拨教学追求的较高境界,虽有一定的难度,但是经过不断的实践探索和教学磨炼,这种境界是可以达到的,其点拨艺术也是可以逐步掌握的。我们的实验教学正是为了更快更好地达到这个目的。

(载《点拨教学理论与实践》(第一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