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点评《白色方糖》课堂实录

点评《白色方糖》课堂实录

时间:2022-02-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生3:因为他把这企望封在他的心灵里,然后作者用白色方糖融化了他冻结的心,让他的企望再次浮上他的心头。生13:我认为“白色方糖”只是一个喻体,它所比喻的事情,在这三个故事当中都有所体现。“白色方糖”是一条线索串连起了这三个故事,这是一种情感的升华。

点评《白色方糖》课堂实录

执教人: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朱震国

执教班级:铁岭中学七年级(2)班

课堂回放(片段)

师:现在进入第二个阶段,双方同学围绕着课文的第三个故事“白色方糖”交替问答,先由乙方问甲方答,再由甲方问乙方答,依次交替进行。现在老师把课文的第三个故事给大家念一下,与此同时,请双方同学各自准备好提问和回答。

(师朗读课文第三个故事,全场掌声)

师:开始提问。

……

生1:这里写着“这位孤独的老头儿没有任何企望”,他真是没有任何企望了吗?如果他有企望,作者为什么要在这里写他“没有任何企望”?

师:多好的问题!哪位回答——

生2:一开始说那个老头没有“企望”,后来又说有一点“企望”,这更说明了作者那块方糖的作用——就是衬托出这“苦味的杯盏中”这块方糖所带来的“甜意、安慰和暖意”。

师:老头有企望,作者却说他没有企望,他自己也说没有企望,为什么?

生3:因为他把这企望封在他的心灵里,然后作者用白色方糖融化了他冻结的心,让他的企望再次浮上他的心头。(掌声)

生4:我觉得“企望”后面说了“他不喝酒也不抽烟”,“企望”应该是指物质上的,但是他精神上应该还是希望女儿能够回来,可以陪他安度后面的人生。

师:很好!继续提问——

生5:文中从“偶然一个小小的动作”一句,一直到“我都细心地为他煮咖啡”这句,除了能看出老人的感动以外,还能看出“我”有着什么心情?

生6:“我”第一次为老人把一块白色方糖投入杯盏中,并且用勺子轻轻地搅动的时候,他的心里也许还没有像后面那样对老人有一种敬爱之心,也许第一次只是一个无意中的举动,但是却“无心插柳柳成荫”,使这个老人感动得流出了眼泪来。但是后来,他意识到,这个孤独的老人非常需要一种安慰,非常需要在这么一种苦涩的生活当中,得到一种甜意、一丝温暖,所以就每次都细心地把一块方糖投入杯盏中,让老人每一次都能体会到这一丝甜意来弥补他在平常苦涩的生活当中所没有体会到的(一种幸福)。

师:说得非常好!第一次冲泡咖啡时,可以说是“无心插柳柳成荫”,而第二次冲泡咖啡,就是“有意栽花花更艳”了。好,我们的课上到现在,双方同学你问我答,问得巧妙答得精彩,难分胜负。现在请同学们继续接受挑战,回答老师的几个问题,可以吗?——噢,这样吧,为了以示公平,请双方同学就课文中的任何地方,向我提出问题。

生7:文中说,他是一个不快乐的老头,他为什么常来看“我”而不是看别人?

师:不快活的老头为什么看“我”,而不去看别人?这老头干嘛看“我”来呀?嗯,或许是认识的,或许是多年交往的,或许是邻居,或许是——需要讲得很清楚吗?

众生:不需要。

师:那这个问题就这样回答了,好吗?谢谢!

生8:白色方糖是咖啡的调味料,而人与人的关切是生命的调味料,在整篇文章中,特别是第三个故事里说道“当我放入一颗白色方糖”时,老头是怎么想的?最后他心里会感受到什么?

师:老头会怎么想——该老师这个“老头”回答。有人能替我回答吗?都不愿意帮我一把?

生9:当老头看到“我”在给他调咖啡的时候,他首先会想到他已故的老伴,然后再想到他唯一的女儿,因为他的咖啡都是老伴帮他调的,肯定也是给他放块方糖,然后慢慢地帮他搅拌。那么,当“我”做这个动作的时候,老人看到这个熟悉的动作、熟悉的身影,那么他就会想起自己的往事,他心里就会有种自然而然的伤感。

师:啊,你想得比我这个“老头”更真切啊,不错!

生10:刚才的问题,我自己想到了一些答案,他会想些什么,“我”放方糖,让老头感觉到这世界确实还存在着温情,“我”的方糖放进去了,打开的是老头的心扉,让老头感到人生要多快乐一点,苦涩的咖啡就让它封存在这杯子里,让自己的快乐分散到整个社会

师:真的非常好!好,接下来,请同学们接受老师几个提问,可以吗?

众生:可以。

师:准备好,请听题——问题一:课文三个故事内容虽然不一样,但都是讲了人与人互相的一种关爱,一个道理说上三个故事太多了,可以去掉一个或两个,你说对吗?你认为去掉哪一个更好?请回答——

生11:我觉得去掉哪个都不好。第一个(故事),不是他亲身感受,是他看到的;第二个写的是一瞬间的一个动作给他一种温情;第三个写的是很长时间以来他对别人的关爱。

师:喔,第一个是因为看到别人而感动,第二个是亲身遇到而不能忘怀,第三个故事则为传递一种关爱而感叹。(出示媒体)一个都不能少,表现一种爱的链接、传递、发扬光大,是吧。

师:问题二:课文三个故事三个标题,如果课文的题目不叫“白色方糖”而叫“骑车小伙”、“歌声响起”也一样,你说对吗?请回答——

生12:我认为不应该改,因为前面两个如果是“骑车小伙”的话,这个题目太浅显了,而像“白色方糖”,它真正讲述了一个人生比较苦涩的道理,放入了方糖,比较温馨。

师:很好,还有补充吗?请说——

生13:我认为“白色方糖”只是一个喻体,它所比喻的事情,在这三个故事当中都有所体现。“白色方糖”是一条线索串连起了这三个故事,这是一种情感的升华。

师:确实,这是一种升华,情感的升华:第一次是“见到”的感动,第二次是“受到”的感动,第三次则是“奉献”的感动。三者有区别吗?

众生:有。

师:哪一种境界最高?

众生:奉献。

师:“奉献”的感动,境界最高。问题三:如果把课文比作为一杯咖啡的话,通过大家刚才的问答学习,我们已经可以闻到它那诱人的香味儿了。只是这杯咖啡到目前为止,似乎还缺少一块方糖。显而易见,从整体上来看,大家一定觉得课文少了一个结尾。现在,请同学们来给它写个结尾,一共写三句话:第一句话,请你告诉我们,什么是爱?第二句话,请你告诉我们,世界上有谁需要爱?最后第三句话,请你写出我们应该怎样去做,才是对爱的最好回报?请各位同学做出书面回答。

(学生续写结尾)

师:看来,同学们正在细心地往这杯咖啡里放入一块白色方糖,而且在慢慢、慢慢地搅拌,我都有点急不可待想要品尝这杯咖啡了。哪位同学先来说说?

生14:爱是人与人之间互相的关怀。

师:味道醇正。

生15:爱是一种无以言表的感动。

师:很有诗意,味道好极了!

生16:爱是一种生命的调味剂,当你品尝它的时候,有时你会觉得它好苦,有时又会觉得它好甜。

师:啊,很有哲理,令人齿颊留香……第二句话,有吗?

生17:所有生命的载体都需要爱,他需要付出爱,同样需要得到别人的爱。

师:生命的所有载体都需要爱,包括动物、植物。还有吗?

生18:每一个细微的动作都是一种爱的沉淀。

师:嗯,“一种爱的沉淀”,啊,同学们,我敢说世界上哪儿也喝不到这样蕴含着醇厚、浓郁的情感的咖啡!我现在才明白老头为什么流出眼泪的原因了——那是因为这块方糖里放进了太多的“催泪剂”!好,现在请同学们看一下,课文作者原来写的3小节,和你自己写的对照一下——(出示媒体,师朗读最后三段)请大家集体朗读,预备——起!(生集体朗读原文最后三段)

师:同学们,我希望你们每一个人在心里面都说上一句以“我爱”两字开头的话,说出自己真实的情感。哦,此时此刻,我胸中涌动着一种情感,那是幸福的暖流。确实像你们说的,我爱我的学生。同学们,胜负真的很重要吗?下课!

肖磊点评

丝丝甘甜沁人心

品味这块“白色方糖”,体味到的是那一丝丝沁人的甘醇。

观摩朱震国老师的课,发现整个教学过程如行云流水般流畅。没有矫情的导入,没有刻意的安排,没有虚假的表演,没有无谓的作秀,一切是那样自然、灵动,水到渠成。整堂课是在教师和学生亲密交谈中即时生成的,这是对教师教学智慧的考量。朱老师幽默的应对、机智的衔接、适时的点拨、精辟的见解使课堂精彩纷呈、高潮迭起。这源于教师本人深厚的功底和素养,源于教师对学生认知能力及思维能力的正确估测。当学生提出一些稍显“怪异”或价值不大的问题时,教师并未加以任何非难,或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再品读,或采用幽默的方式使学生意识到个中缘由,适时地收回学生过于发散的思维。如:“不快活的老头为什么常来看‘我’而不是别人?”此时,教师委婉地表示这个问题与文章所要表达的主题之间没有关联。老师的适时点拨,就像指南针,教给了学生答题的方向,这便是提问的艺术。

学生的提问反映了他们思考的广度和深度,细观提问过程,学生的问题大多局限在对文本内容、词句的理解上,此时,教师的主导作用尤为重要。如:文中三个故事中可否删去一个或两个故事?再如:课文的题目能否改成两个故事的概述——歌声响起、骑车小伙?又如:续写课文的结尾。这些问题直指文章的主题。学生经过交流得出了完满的结论:三个故事的安排表现了一种爱的链接、传递、发扬光大,它们之间有共性,“白色方糖”成了一个喻体,那是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关爱,它将三个故事串联起来,升华了文章主题。由此可见,课堂的精彩来自学生的感悟体验,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体现;课堂的高潮来自朱老师的教学睿智、自如运筹,教师的主导地位亦得以淋漓尽致的展示。这样的课才是真正鲜活的、灵动的。

“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世界不是缺少爱,而是缺少发现爱的心灵!”在语文课堂上进行爱的教育,应该是“润物细无声”的。哪怕只有三言两语,细水长流,就能够使爱的情感融入学生的生命灵魂之中,成为学生“血管里流动的爱”。《白色方糖》的教学过程,很好地进行了爱的教育。

《白色方糖》由三个小故事组成,讲的是一个爱心传递的故事。学生在老师激情四溢的引导和点拨下领会到了什么是真正的爱:见到爱会感动,受到爱会感动,而“奉献”爱才是最高境界。当生活中有像咖啡一样苦的时候,爱就是“白色的方糖”。老师在引导学生理解到这三个层次的爱后,故意藏了一手,隐去了课文的结尾,让学生以“我爱”开头写一句话,答案精彩纷呈:“我爱我的家人”、“我爱爱我的人”、“我爱需要我爱的人”、“我爱大自然的一草一木”、“我爱一切”等,学生真情告白,不加修饰。最后教师终于亮出了文章的结尾,让学生真正领会了“世上每一个人都需要爱,需要温情,需要帮助。别人给予我爱,我应把这爱也给予别人”。这一设计也是极巧妙的:引导学生个性解读什么是爱、世上哪些人需要爱、怎样做是对爱的最好回报?最后教师真诚有力地宣称,“我爱我的学生!”水到渠成,掷地有声!情感得到迸发和碰撞,提升了认识,升华了情感,让课文的感动延伸,教学的艺术性在课堂上表现得淋漓尽致。课将结束,老师告诉学生:比赛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双赢”。只有人与人之间最真诚的心意,人与人之间的爱,才是最温暖的。

爱是和风细雨,爱的教育是“无心润物三春雨,有意催花六月风”。生命教育旨在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独特的生命意义与价值,从肯定、关爱自己开始,进而去关爱别人,爱护环境,热爱自然。爱,也是需要学习的,通过这一堂课,老师引导学生去感受爱,去体验爱,从而通过人文精神的培养,使他们懂得善待父母、朋友、他人,善待社会,进而善待自然及所有生物,真正将爱的教育落实到实处,深入学生的心坎。

一堂行云流水的好课最终源自教师对学生深沉的爱。教师在播撒师爱的同时也收获着明澈透亮的生爱,在两种爱的交织与融合中,师生双方、观课者都受到了美的洗礼!

(此文收于上海教育出版社《上海名师课堂中学语文朱震国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