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倾听是个技术活

倾听是个技术活

时间:2022-02-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倾听有两层意思,一是要求在听别人讲话时,你要用心听来表示对说话者的尊重;二是要会听,要听别人说话中真正的意思。这是在倾听中,家长特别爱犯的错误。只要孩子能说出来,心中的情绪就已疏解了大半。在倾听中确实需要共情来缓解孩子的负面情绪,但共情次数过多或过度共情,反而对孩子产生某种心理暗示,强化了他们的某些情绪。

场景1 倾听是个技术活

在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喜欢和尊重自己的人交流。谈话技术包括听和说两个方面,但“听”比“说”更重要。倾听有两层意思,一是要求在听别人讲话时,你要用心听来表示对说话者的尊重;二是要会听,要听别人说话中真正的意思。

孩子来找我们,除了亲情的联结外,更多的是遇到了他们无法处理的某些问题,所以父母不要流露出漠不关心和应付了事,更不能表现出急躁和愤怒的表情,要耐心地去听孩子说出来的每句话。只有你很诚恳地去听,孩子才有兴趣讲述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

而在孩子教育中,成年人基于自己的经验,往往认为很快就听懂了孩子的话,但实际上可能并非如此。当你耐心细致地听孩子叙述自己的“苦恼”,本身就是对他们的安慰和鼓励。倾听孩子,既表达了对孩子的尊重,同时也能使你与孩子的亲子关系有质的飞跃。

1.倾听小技巧

做到倾听并不难,这里有几个小技巧:

第一,要用“心”。

倾听时,要体察、接受孩子的感觉,并在这个基础上,将孩子的感受复述出来。所以用“心”时,你要放下手边的事情(不管是正在打电话、处理工作,还是上网、看电视),让孩子感知到,你整个人都在关注着他。同时,你还要观察孩子表情、动作所表达出来的含义,结合孩子的语言和情绪,从中发现孩子所省略和未表达出来的内容。

比如,孩子在幼儿园里和小朋友抢玩具了,回来后有可能会和你这样说:

1)我和某某抢了玩具:孩子描述了较为客观的场景;

2)我抢了某某的玩具:孩子比较强势,自我中心感强;

3)某某抢了我的玩具:孩子比较弱势,比较容易退缩。

第二,善于使用身体语言。

人在沟通中,身体语言是占绝大部分的。善于使用身体语言,可使倾听事半功倍。而在倾听中,最常用、最简便的动作是微笑、点头和身体前倾,并用充满兴趣的目光注视。身体语言要适时、适度,目的在于让孩子更深地感觉到自己被重视。若是机械的微笑、随意的点头,或眼神漂移,孩子很快就会发现你心不在焉,从而影响和孩子的沟通效果。

第三,善于重复孩子的话。

倾听别人的谈话要注意信息反馈,及时查证自己是否了解孩子的真正意思。家长不妨适当地重复孩子的话,或说“你的意思是……”,这样就能抓住孩子要表达的主要意思,不被个别枝节所吸引,避免造成误解和曲解。

第四,善于使用各种语气词。

在倾听中,可以经常使用如“嗯”“是的”“噢”“是这样”“真有意思”“继续说”“我明白了”等,这些言语向孩子传递了“我在认真听”“我感兴趣”等信息。当然,如果和你的身体语言共同使用,效果更佳,如说“嗯”,同时眼睛注视孩子并点头示意。

所以,正确的倾听要求家长以敏锐和共情的态度,深入到孩子感受中去,细心地观察孩子言行,以及如何对所遇问题做出恰当反应。还要注意孩子的各种表情、姿势、动作等,从而对言语做出更完整判断。善于倾听,不仅在于听,还要有参与,有适当的反应。

2.倾听中易出现的错误

但也需要注意的是,在倾听中应避免犯一些“错误”:

第一,轻视孩子的问题。

常有一些家长,听完孩子的讲述,觉得孩子说的是小题大做、没事找事、自寻烦恼,因而流露出不耐烦的态度。孩子的世界很小,思维方式和认知模式又不成熟,在他们稚嫩的双眼中,任何与自己相关的事情都是“大事”,也都可能是困扰他们的难题。所以,无论孩子说的事情在你看来多幼稚可笑,也不要流露出任何的轻视和嘲弄。

第二,急于下结论。

有些家长,往往在还没有清楚孩子所述事情的真相之前,便急于下结论和表达意见。这极易使孩子感到你没有耐心,往往就停下来不再说了。而当你总是错误理解孩子的意思,并迫不及待地发表“高见”的时候,孩子就越来越不愿意和你说了。

第三,经常打断孩子的话。

有些家长在听孩子说话时,常打断孩子的叙述而偏离话题。孩子刚讲了一点,你就深究那些不重要或不相关的细节,搞得孩子无所适从,不知道该说什么好。孩子的思维像一条直线,不能应付复杂的逻辑,而且很难同时开展不同主题。一旦他的讲述你打断了,就很难再接上,就非常不利于充分表述自己。这样,你即不能让孩子宣泄情绪,也可能让孩子忘记说出最重要事情,而孩子自己,不仅没能解决问题,反而还会徒增懊恼。

第四,作道德或正确性的评判。

这是在倾听中,家长特别爱犯的错误。例如孩子说抢了别人的玩具,你立即说“别说了,这件事上明明是你错了,你还说别人不对!”。或孩子说别人抢了他的玩具,你马上一脸正义的指责对方“他怎么能这样?真是一个霸道的孩子!”孩子来找你说话,并非是想来听你批评、指责和评判的。况且,孩子的事情大多都没有绝对的是非对错,也无需上纲上线。只要孩子能说出来,心中的情绪就已疏解了大半。

即使你不赞同孩子的想法,也应该引导孩子,让孩子自己来做评价,而不是把你的价值观念、是非标准强加于孩子。否则,孩子也不会喜欢与你沟通了,谁会喜欢天天面对一个法官呢?

第五,过分共情。

在倾听中确实需要共情来缓解孩子的负面情绪,但共情次数过多或过度共情,反而对孩子产生某种心理暗示,强化了他们的某些情绪。孩子高兴时还好,但孩子“痛苦”时,你过多地说“你一定感到很伤心”“你觉得自己委屈极了”一类的,有时反而煽起或扩大了孩子的负面情绪,把小事化大了。这样,情绪发泄成了主目标,而更重要的意义却被忽略了。

3.举一反三

最后,给大家讲一个倾听的小故事,看看大家从中能体会到什么:

美国知名主持人林克莱特一天在访问一名小朋友,问他:“你长大后要当什么呀?”小朋友天真地回答:“嗯……,我要当飞机驾驶员!”林克莱特接着问:“如果有一天你的飞机飞到太平洋上空,所有引擎都熄火了,你会怎么办?”小朋友想了想:“我先告诉坐在飞机上的人绑好安全带,然后我挂上我的降落伞跳出去。”

当在现场的观众笑得东倒西歪时,林克莱特继续注视这孩子,想看他是不是自作聪明的家伙。没想到,接着孩子的两行热泪夺眶而出。于是,林克莱特问他说:“为什么要这么做?”小孩的答案透露出一个真挚的想法:“我要去拿燃料,我还要回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