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古人学习与今人的差异

古人学习与今人的差异

时间:2022-02-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所以,南北朝时代著名学者颜之推说,古人求学,为的是完善自我;今人求学,为的是向别人炫耀,只有一张嘴能说会吹。古人求学为了行道以利众生,今人求学是为了装饰自己以求晋升。“至大至刚”一方面是学术气象的博大刚健,一方面是学术精神的正大刚直。而学术精神的正大刚直,实际上又贯通到其为人的“正直”。

古人学习与今人的差异

古之学者为人,行道以利世也;今之学者为己,修身以求进也。

据说古人读书的目的性,与后世不同。今天读书,功利性目的非常明显,所谓“学以致用”,乃至要求“立竿见影”。其实,古人讲的“用”,更多是指“实践”,而今日往往将它扭曲为有用无用的“用”,把“学”的目的完全限制于“用”上,书就读得苦了,丧失了人生修养的雅趣。

功利性很强的求学,给今日的教育机构带来极大的困惑与伤害。举个例子来说,古今中外的大学,与技术学校截然不同,其教育是由多方面构成的,一是知识的传授,这方面应该要求尽量贴近实际。即便如此,大学传授的知识面要宽,不可能学到一点就马上能适用于社会的具体业务上,学能不能致用,关键在于学生对知识掌握是否牢靠,会不会变通。二是学养,主要传授人类文明的成果,扩大眼界,以求见多识广,才能对于具体领域的知识融会贯通,奠定深入造就的基本素质。这个层次就不能用功利性的“用”去要求它。三是修养,要求用人类共同追求理想、道德等崇高美善的东西陶冶情操,把自己变成“一个高尚的人,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利于人民的人”。这三个层次,传授知识的层次其实是最低层和最容易做到的,越往上提升,就越需要通过自己的智慧和身体力行去习得,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情趣和视野,才有可能获得知识上的创新与突破。抹杀后两个层次,培养的是有知识而无教养的人,有人更严厉地称之为“有知识的无知”。由此可见,把眼光仅仅局限于功利主义的“用”,何其狭隘和渺小,限制了自己的发展。

明末清初大学者黄宗羲,对于做学问提出一个基本的要求,那就是要“修德而后可讲学”。作老师要修德,为人师表,不能有点知识却粗俗无德。求学也一样,不注重自己的道德修养,不严于律己,从一开始就成天盘算如何投机取巧,是不可能真正学有所成的。缺乏道德修养,真理为权势所左右,善恶是非被功利所颠倒,就不可能对人与事作出公正的评判取舍。所以,南北朝时代著名学者颜之推说,古人求学,为的是完善自我;今人求学,为的是向别人炫耀,只有一张嘴能说会吹。古人求学为了行道以利众生,今人求学是为了装饰自己以求晋升。以功利主义的态度来对待求学,必然是狭隘和自私的,追逐名利,随波逐流。

当代学者任半塘对学生提出的要求是:“聪明正直,至大至刚”。南京大学中文系张伯伟教授作了一番颇有见地的诠释,说道:

“聪明正直,至大至刚”这八个字都有出处,“聪明正直”出于《左传》,“至大至刚”出于《孟子》。前者涉及到学者的资质和品格,后者涉及到学术的精神和气象。其实,在古典文学的研究队伍里,本是不乏聪明人的。但聪明而不正直,就往往会为了达到追求个人名利的目的,不择手段。小者投机取巧,攘善掠美,大者背叛诬陷,落井下石。上世纪灾难深重的中国,有内战,有外侮,有动乱,有浩劫,虽然是极少数,但仍有一些学者或迫于外在压力,或出于内在需求,其所作所为令人不齿。“至大至刚”一方面是学术气象的博大刚健,一方面是学术精神的正大刚直。这可以说是一个很高的学术境界。而学术精神的正大刚直,实际上又贯通到其为人的“正直”。《孟子》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学者应该坚持真理,独立思考,敢于挑战权威,特立独行

原文

古之学者为己,以补不足也;今之学者为人,但能说之也。古之学者为人,行道以利世也;今之学者为己,修身以求进也。夫学者犹种树也,春玩其华,秋登其实;讲论文章,春华也,修身利行,秋实也。(〔隋〕颜之推《颜氏家训》)

今译

古人求学,为的是完善自我,弥补自己的不足;今人求学,为的是向别人炫耀,只有一张嘴能说会吹。古人求学为他人,推行正道而利于世间;今人求学为自己,装饰修炼以求晋升。学习好像种树,春天赏玩其花,秋天获得果实。讲论文章,好比春华,修身利世,犹如秋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