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自我审美的镜像参照系

自我审美的镜像参照系

时间:2022-02-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笔者将此种形态称之为自我审美的镜像参照系。可以说,人的极致情感来自于并回归于审美的间体世界及其镜像时空。可以认为,审美主体唯有通过创造主客体信息与价值相统一的全新审美间体世界,才能实现审美欣赏或审美创作、审美表演的人文价值;同时,审美主体得以实现对象与自我之审美价值的生命载体及其物质表征形式乃是主体的心脑系统——特别是审美活动对主体心脑系统之信息、结构和功能状态的审美改造与重建等终极效应。
自我审美的镜像参照系_心脑奥秘

人的自我价值与情感思维人格特性,都需要通过其所创造的对象产物来加以体现。笔者将此种形态称之为自我审美的镜像参照系。

人对自我人格与审美对象的价值认知包括四大序列:一是从对象化的物象到内在表象的感性认知;二是将情感表象重整为情感概象的符号认知;三是将情感概象嬗变为情感意象的理念认知;四是将理念化的情感(理想图式)转化为本体表象(体象运动)及或虚或实的物象形式。

总之,镜像审美与创思活动实际上是人对万物表象的本体性内化、概象转化和意象创构过程,由此催生了人的思想语言和内部对象形式,激发了主体对现存秩序的创新观念,引发了主体情感与性格、思维与认知、意识与行为的深刻嬗变。

一、审美活动的人本价值

古今中外的哲学家、美学家和艺术家们,大多把表现、再现人的情感作为艺术及自然对象的首要审美价值。然而笔者认为,表现情感并不是艺术与审美活动的首要目的。其首要目的是主体能够借助呈现的对象化情感状态来发现自我的本质力量、体验自我的创造性价值、完善自我和实现自我理想。

其一,从情感的发生源头来看,人的情感只能从主体感受外在事象或内在经验的基础上滋生。这或外或内的对象,可以是某种自然景象、生命形象,也可以是艺术作品、思想作品或人工创造体,还可以是自我观照时的某种镜像;可以是真实的对象,还可以是复现的回忆景象,更可以是某种虚拟的想象性对象。

其二,“情之所钟,金石为开。”人的审美活动深刻体现了人的精神理想,并有助于主体虚拟实现自己的个性价值。可以说,人的极致情感来自于并回归于审美的间体世界及其镜像时空。

其三,审美体验能够对人的机体、意志和人格行为及相应的大脑神经网络产生巨大持久深远的影响。

其四,审美活动还有助于开发、释放与体现主体的智慧潜能。这具体体现于其对人的意象活动的动力激发、价值预演、镜像映射和具身表达等方面。

二、神经美学的价值创生观

对于“什么是美及美的情感”这个美学的根本问题,不同的美学理论对此都提供了不同的阐释。

那么,神经美学对此持何种见解呢?美国的神经美学家泽基认为:“好的艺术即是能够最大限度、最精确地展现现实本质特征(而非现实外观特征)的艺术,从而为同样寻求本质特征的主体大脑带来审美满足。”另一位神经美学家索尔索进一步强调了审美过程中的主客同位价值观:“艺术和心灵(脑)是同一个物质世界的两个部分。如果我们对两者进行拆分式的讨论,则无法揭析两者互为表里的深层价值关系。如果把艺术与人的关系理解为作为物质刺激的客观存在与人对它的心理反应,将会扭曲两者内在的本质关系。”

“主体间性”理论认为,借助审美过程,人类可以消除主客体的对立,实现艺术世界与人性世界充分交融的和谐价值。

笔者认为,美学的根本问题在于,主体通过何种方式来发现并体验对象的感性之美,创造并体验自我的人性之美,进而借此完善并实现自我的内在价值。

第一,美的形象进入人脑及心灵时空之后,将会嬗变为何物,怎样同主体发生相互作用?这个问题涉及笔者所说的主客体的价值融通或“审美间体”的创制情形。迄今为止,中外美学家尚未在精细的心脑层面深刻述及审美价值的心理表征体及其产生机制等一系列问题。

第二,主体如何借此激发自己的美感和自由的灵感想象,如何提升与实现自我价值,怎样完善自我并体验自我的创造性力量?面对上述问题,所谓的审美的主体间性理论和迄今所有其他的美学假说都难以做出客观、精细和深入的解答。因此,我们需要借助“他山之石”来逐步解决上述问题。

对此,神经美学家拉赫尔精辟地指出:“神经美学旨在探索我们的大脑是如何解释艺术与美,并将它的加工结果升级转化为我们的内心活动。艺术的根本价值在于为我们昭示虚拟的完美情景,其深隐的最大功能在于激发我们内心的神秘感、自由感、创造感、快乐感和自我实现的情景。”

可以认为,审美主体唯有通过创造主客体信息与价值相统一的全新审美间体世界,才能实现审美欣赏或审美创作、审美表演的人文价值;同时,审美主体得以实现对象与自我之审美价值的生命载体及其物质表征形式乃是主体的心脑系统——特别是审美活动对主体心脑系统之信息、结构和功能状态的审美改造与重建等终极效应。

同时,这些心理表征体既是主体诉诸意识体验的全新对象,也是其用以激发和表征审美情感的虚拟具身形式,更是其创新自我意识、体现自我价值和实现自我理想的内在方式。总之,“审美间体”及其所衍生的“镜像时空”乃是审美主体产生美感、激发审美想象、诉诸审美判断、完善自我世界和实现自我理想的全新时空坐标。

三、审美过程中人的心脑系统发生的根本变化

在审美活动中,主体的心脑结构与功能都发生了深隐而重要的根本变化,其中包括笔者所说的“心理变构”产物——“审美间体”及其衍生的“镜像时空”,还包括人的内心形成的种种物体表象、身体意象、身体表象、符号表象和理念表象。特别需要说明,恰恰是我们自己所创造的那些虚拟的完满的审美意象,才带给我们无限的自由、无穷的希望、永恒的快乐、至妙的美感!

(一)审美意象的发生机制

意识性审美体验是主体审美活动的高峰状态,它以意象形式来虚拟呈现主客观世界和间体世界的本质、规律、真理、理想等完满境遇。

具体来说,审美意象的发生机制包括下列内容:

第一,审美符号表象形成。审美的感性表象乃是我们进行审美与创造活动的心理起点。然而,我们所面对的都是以符号形式呈现的审美对象。因此,我们首先需要形成审美符号表象,以便进而将之转化为审美感性表象。

第二,审美的主客体表象廓出。审美主体基于审美情境的激发以及对审美符号表象的感性解码或符号还原,经由回忆、联想而次第形成审美表象、审美概象和审美意象等多层级形式。

第三,滋生审美的情感意象。

第四,创造想象性的主客体审美意象。

第五,体验与发现审美意象所昭示的审美价值。

第六,审美意象转化为身体意象——主体调节自我并实现审美价值的本体感性表征体。

(二)审美心理的结构功能嬗变

主体在审美过程中所引发的情感体验、自由想象和理念孕育等信息创造与功能状态翻转情形,同时也使其内心世界的心理结构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定向嬗变。

1.情感世界的多级组构与深广扩展

在审美过程中,审美主体的情感世界实际上发生了结构的多级重组与功能的深广扩展:一是由外在的审美对象与主体的自我情感表象整合而成的主客体感觉时空相统一的综合性审美表象;二是由外在的审美对象的知觉形式与主体的自我情感概象整合而成的主客体知觉时空相统一的综合性审美概象;三是由外在的审美对象的意象形式与主体的自我情感意象整合而成的主客体理念时空相统一的综合性审美意象。审美主体正是通过创造这些主客体信息与价值相统一的全新象征体,来实现对自我心脑系统之信息、结构和功能状态的审美改造与重建等终极目标的。

其情感功能的变化则涉及笔者所说的三大范畴:形而下的感性动力源,形而中的知性动机阀,形而上的理性价值目标。

2.想象活动的多时空弛豫和核心价值聚焦

在审美活动中,一是主体借助想象活动将情感投射至虚拟情景之中,从而使之脱离本能欲望和功利束缚,达到情感净化的目的;二是主体借助想象所催生的新经验引发情感的嬗变与重构,使之指向内心的价值理想或完满的精神目标,达到情感的升华效果,获得情感理想的内在实现;三是主体再将此种理想化的情感投射到对象身上,借此观照、发现、体验主体自身的美好情态,促进主体的情知意发展、精神完善与个性理想的对象化实现,以此达到主体本质力量的虚拟性和对象化之象征式实现的目的。

由此可见,审美活动的人本价值在于整合情知意、统摄心脑体、完善自我意识、内在实现个性价值。进而言之,审美想象其实是一种理想化的内在知觉,即主体通过虚拟的情景体验而引起真如的感觉,导致内在实现的价值效应。

(三)审美间体的形成原理

在审美活动中,主体主要依据自己所构建的心理模型来理解自然形象、艺术符号及或自我情态的审美意蕴。这种审美的心理模型分别呈现为审美表象、审美概象和审美意象形态的审美“间体时空”,即是主体分别在感性层面、知性层面和理性层面所创构的分立式审美心理模型。它们同时在历时空、共时空和超时空维度涵纳感性、知性和理性内容,表征形而下、形而中和形而上的价值境遇。其所衍生的“镜像时空”,则能有效映射主观世界、间体世界、自然世界和艺术世界的多重信息。因此可以说,审美的“间体时空”既不同于主体的自我时空,也有别于作品的客观时空和人类的现实时空,并且具有镜像映射的价值功能。

具体而言,人脑中的“镜像神经元系统”“概象符号编码中心(即布罗卡区)”和“体象运动编码中心(即运动前区)”等三大结构,则是支撑审美的镜像时空的神经生物学硬件基础。科学家里佐拉蒂等近年来发现,镜像神经元主要存在于人脑的前额叶46区(加工审美意识)、前运动皮层(具身虚拟体验),下顶叶(具身本体体验)和感觉皮层(客观体验)。它一是能够成为个体理解他人和体验他人情感的大脑物质基础;二是还能成为个体理解审美对象、体验艺术美和自然美与生命美的神经机制;三是更能成为一个人理解自我、体验自我情感、玩味自我思想和实现自我价值的本体性工具。

1.主观化的精神真理与艺术真理合二为一的方式

黑格尔说过,音乐的基本功能在于反映最深刻的自我及其价值观念。

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在审美对象上所发现和虚拟直观的乃是自己的情感状态,而不是我们对审美对象或他人他物的情感。音乐美学家渡边护认为,在音乐体验中,音乐对象与主体发生了一种独特的融合,它是主体体验音乐的心理对象、一个非现实的主客体互动的虚象,它含有音乐本身的空间特征,还含有对象与主体相互作用的心理空间。笔者所概括的审美间体及其衍生的镜像时空,即是渡边护所说的“对象与主体相互作用的心理空间”。

2.审美价值的内在表征体

伊丽莎白指出,在审美体验中,主体与对象处于共时空境遇,主体的情感运动特征与对象的感性形式形成了密切的结合体,对象成为主体的心灵标记、主体的心理活动成为对象所表征的意义内容。这既是一个价值共同体,又是一个命运共同体。

可以说,“审美间体”既融合了主体的经验,又体现了客体的感性形象及艺术符号特征,因而既非自然体和艺术体,亦非纯主观体,而是属于认知时空的价值中介体。主体借此使主客观价值分别在感性时空、知性时空和理性时空获得了对立统一。主体内心形成的多层级审美表征体,实际上同时含纳了主客观世界的双元价值特征。它们在重组、变形与时空整合的过程中涌现了全新的系统化价值情境。当我们在审美的客观形式或创作的物质形式原型中找不到这种审美特质时,我们则会借助内心所预期的一种主客观世界的和谐图景来创制与转化这种审美特质,使之形式化、对象化和实体操作化。

由此看来,实在对象被主体的知觉想象和审美意识改造成了主客观世界相统一的本质和谐的全新复合体——那种次第深化、完形化和全息呈现的审美对象;这种最高形态的内在产物,同时也是艺术家用以创造艺术作品之形式系统的价值意象或构思图式。并且“当我们通过具体的形式特征表现出了上述的主体所发现与整合的内容特质时,它就具有了独立实体的性质,由此成为一种审美真实或感性化的现实体”(英加登《审美经验与审美对象》)。可见,正是这种内在统一体(“间体世界”及其衍生的“镜像时空”)才真正体现了艺术与理想化现实相统一的精神品格,并经由它的形式化、对象化和实体化方式而呈现出艺术真理的现实品格、感性特征、符号象征价值和实体对象的载体意义。

3.审美间体的形成机制

依笔者之见,审美间体的形成原理包括下列内容:

第一,主体对历时空经验的逆向检索(回忆)和共时空的横向扫描(联想)成为重构经验和发现自身情感新意的认知契机。正是在想象的世界中,审美主体才能与概象形态的“审美间体”展开深广自由的交互式价值投射和无限颖妙的意义映射行为。

第二,主体还需要将中级阶段和概象形态的“审美间体”提升至超时空、理性化和形而上的最高境界,进而借助全息俯瞰和完形扫描,从高级阶段和意象形态的“间体世界”之中发现、确认、欣赏、完善和实现间体对象—自我—客观对象的最高意义、完满价值和理想本质。

对于一般的审美主体而言,其创建审美对象的系列过程,实质上是将审美的客观形式逐步改造为主客观合一的“间体意象”形态。其最终结果不是像艺术家那样将艺术意象转化为对象化、感性化的艺术形式,而是旨在将内心的审美意象转化为本体性和操作性的审美感受力、审美想象力和人格情感的表现力。

由此可见,审美活动的奥妙之一,乃在于主体与对象及客体的相互作用。虽然这种相互作用是由主体所发动和引导的,但是当审美间体在主体心中次第形成并逐层廓出时,它就具有了相对独立性,即以其特殊的结构、形态和内容来影响主体的情知意反应方式,促使主体借此镜观自我与对象、体验自我与对象、更新自我与对象、完善自我与对象。

(四)“镜像时空”的价值映射机制

常人所建构的审美意义主要与他认知自我、体验自我、完善自我和实现自我的未来活动密切相关。审美主体最终形成的审美意象具有指向未来、表征自我理想和本质力量、暗示客观世界深隐秩序和运动规律的作用。作为意象形式、形而上层面和超时空的“间体世界”,同时暗示了人与对象、主观与客观、本质与形式、事实与价值、命运与规律、符号与内容的完满统一及协同增益境遇。

1.“镜像时空”的中介性质和价值功能

从根本上来看,“间体世界”具有价值中介的结构表征性质。黑格尔深刻地揭示了审美中介的重大作用:“只有通过反思中介的变化,对象的真实本质才可能呈现于意识面前。”可以说,“镜像时空”如同“双面折射镜”,既能呈现对象的本质特征,也能反射主体自身的本质特征。作为审美主体的思想中介,“间体世界”所凸现的“镜像时空”具有摄取和折射主客观世界价值特征的奇妙功能。

由“间体世界”所衍生的“镜像时空”则具有价值映射的独特功能:一是它与主体心灵之间能够展开交互性情感映射,包括主体的对象化情感投射,还包括间体世界对主体心灵的“逆向映射”情形;二是审美的“镜像时空”还能象征性呈现主体的情感理想、自由想象的本质力量和合乎主客观规律的价值创造理念;三是呈现主体与客体、客体与间体的双向价值映射情形。

2.“镜像时空”的基本特征

审美的“间体世界”与“镜像时空”体现了人对审美价值的精神建构性本体智慧,它们主要作为审美价值的心理表征体、艺术真理的精神载体而存在。同时,它们也有助于我们重新解读下列疑问:人类是如何借助审美体验来理解他人的行为、意图和情感,以及怎样完善自己的情知意世界的?

依笔者之见,“镜像时空”的基本特征大体包括下列内容:

(1)全息价值象征性。审美的“镜像时空”同时摄取与含纳了主客观世界的本质特征,因此能够表征主客体的核心价值、暗示自我与万物的存在意义。

(2)时空聚合重构性。“镜像时空”乃是对主客体和间体世界之多元多态时空的全息聚合与完形重构,由此析出三大世界所共循的普遍理式和主体的价值理念图式。

(3)本质力量贯通性。审美活动旨在使主体的本质力量得以对象化,并借助对象这个价值之镜来投射主体的情感理想和审美意识,从而同时在理念层面和感性层面实现了对主体自身和对象价值的内在完善。换言之,审美主体的“镜像时空”不但能够折射人与对象的本质特征,而且将两者天衣无缝地合为一体。

(4)嬗变跃迁超越性。正是审美主体所创造的“间体世界”才能成为主体超越现实世界、内在实现自我的精神归宿,而“镜像时空”则成为人与世界实现价值契通的“精神甬道”。

(5)聚焦映射的特异性。“镜像时空”乃是审美主体借以整合情知意力量、提炼真善美精华和孵化“美感—道德感—理智感—灵感”意念的心灵磁极与精神平台。

(6)主客体和间体的双向互动性。审美快乐的深层妙机,即在于主体的内在创造与对象化发现:既创造了完美的“间体世界”,又借助“镜像时空”创造了完满的自我和对象世界。

(7)多级生成与突现性。无论是自然景象、生命形象、艺术作品还是每个人的自我,都只是一件“半成品”,因而需要审美主体对之进行二度创造和内在完善。因此,主体若要实现审美理想,就必须不断地与时俱进、逐级进行(感性、知性和理性层面的)“二度创造”与意象映射,借此不断提升内在自由的水平,渐次臻于自我完善的境地。可以说,审美无止境,真理无穷期。

(8)审美价值的镜像映射性与对象化确证性。主体还需要将内在呈现的观念图式投射到最佳的形式匹配体和结构耦合体之上,借此以虚拟和物化的对象方式来确证自己的最高精神价值。对此,谭容培指出:“在审美活动中,那种提高到主体自我形式及生命形式的自然形态,具有‘从他物中反映自我’‘从他物中享受自我’的拟人化品格,成为人类情感生命的象征及对象化存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